晋祠

北方中学323班王星谕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class="ql-block">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27][28]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1]</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001年,晋祠博物馆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1]。2009年5月,晋祠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晋祠以其独特的“三绝”闻名,包括难老泉、侍女像和周柏。难老泉是一眼终年涌流的泉水,周柏则是一株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树。侍女像是宋代彩塑,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展示了宋代雕塑艺术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核心建筑,始建于北宋时期,内部供奉着圣母邑姜像,四周环列着36尊侍女像,展现了宋代彩塑的艺术魅力。殿前的八根木雕盘龙柱尤为壮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这是一座始建于北宋的十字形古桥,横跨方形池塘之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立交桥之一,展现了古代桥梁建筑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献殿:献殿是一座没有墙壁的建筑,四周设有直棂栅栏,可能是为了通风防腐而设计,体现了古代建筑的创新和实用性。</p><p class="ql-block">金人台:金人台四角各立有一尊铁人,其中三尊铸于北宋时期,展现了古代铁器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p><p class="ql-block">除了上述景点外,晋祠还有水镜台、唐碑亭、对越坊等众多值得一看的景点。晋祠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唐、宋、明、清等不同朝代的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技艺。此外,晋祠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始建年代不详,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曾大兴土木扩建晋祠。此后历代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需要,相继在晋祠维修增建,集儒、释、道于一统,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祠内琼楼玉宇,风景如画,国宝荟萃,其中的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堪称三大古建国宝;齐槐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并称为"晋祠三绝";《晋祠之铭并序》、《华严经石刻》、《柏月山房记》三大名刻使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唐朝诗人李白曾以"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鼓箫鸣,微波龙鳞莎草绿。"的诗句来描写晋祠美景</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圣母殿是北宋年间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由于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丽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祭祈雨,这座殿堂就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而原来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围廊,前廊深两间,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殿顶用黄绿色的琉璃瓦剪边。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要显示出其贵为帝后的高贵与尊严,故做得比较拘谨、刻板。</p><p class="ql-block"> 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二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了。周柏距今已有2800多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唐槐位于水镜台前,虽不是晋祠古槐中年代最久远的,但却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至今都还茂盛葱郁。</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建筑风格典雅独特,既有古代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其细腻的雕刻工艺和雄浑的大气之势相融合,让人为古人的智慧和才能所折服。晋祠之现代美,有赖于其悠久历史的沉淀和积累,与自然和谐共处,散发出浓厚的人文气息。晋祠的山水景观如诗如画,绿树环绕,清泉流淌,营造出一片恬静的世外桃源。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