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詹园和中山故里翠亨村游记

绿源冰川ybc

<p class="ql-block">詹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区北台村,占地百亩,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1998年,是由园主黄远新先生亲自设计,聘请数百名苏杭能工巧匠历时5年为父母建造的一处淡雅精致、颐养天年的静心居所。为彰显严爱、永志慈恩,园主以父名命桥,以母姓冠园。2003年,这座原本只是私家庭院的园林开始对外开放,自此詹园以“孝”闻名岭南。图为园门。</p> <p class="ql-block">图为园门内照壁。詹园建筑以苏杭园林为基调,综合中国古典园林之精髓,强调岭南水乡的布局脉络,结构简洁而凝重,风格古朴而洒脱。</p> <p class="ql-block">图为舜帝宝殿。詹园以孝道文化为主题,着力展示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遗产。融江南建筑与岭南建筑为一体,是一座古典庄园式建筑群体。</p> <p class="ql-block">詹园重点建筑——善源桥。为彰显严爱、园主黄远新先生以父名——“善源“命桥。</p> <p class="ql-block">善源桥景色。詹园建筑以苏杭园林为基调,综合中国古典园林之精髓,强调岭南水乡的布局脉络。河上架桥不愧画龙点睛之笔。</p> <p class="ql-block">善源桥景色。设计者使湖洲山、北溪河等自然风光与詹园建筑构成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善源桥景色太好了,至一群中国大妈不顾年事已高,花枝招展扭捏作态来尽抢风头。</p> <p class="ql-block">孔学堂。詹园以孝道文化为主题,兼及儒家国学经典,故是一座文化之园。</p> <p class="ql-block">詹园的的长廊,把所有景点都串连起来,不管天晴落雨,都不用撑伞,回廊曲径、色调明朗,构成一种通透典雅、轻盈畅朗的岭南格调。</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具有北方富贵人家庭院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的正庭应当是园主双亲的起居室,侧室应是佣人房。</p> <p class="ql-block">陶艺坊(正面)</p> <p class="ql-block">射艺场</p> <p class="ql-block">园内建筑取材多为民间古旧材料,一砖一瓦、一门一窗,都凝聚着历史的痕迹,阐释着园林艺术与人文景观融合的高尚审美理想。</p> <p class="ql-block">曲径通幽</p> <p class="ql-block">演礼台(礼仪和演戏)</p> <p class="ql-block">詹园格调。于天光云影间,映衬出青砖灰瓦、粉墙绿树、斗拱飞檐、回廊曲径、色调明朗,构成一种通透典雅、轻盈畅朗的岭南格调。</p> <p class="ql-block">羡鱼水榭</p> <p class="ql-block">布艺坊</p> <p class="ql-block">纸艺坊</p> <p class="ql-block">瑞兽区</p> <p class="ql-block">孝道馆</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p> <p class="ql-block">我和生肖合个像(猜猜哪个生肖)</p> <p class="ql-block">小雅阁</p> <p class="ql-block">状元桥</p> <p class="ql-block">汉字长廊,汉字演变寻根。</p> <p class="ql-block">风雨长廊。詹园是一座古典庄园式建筑群体。结构简洁而凝重,风格古朴而洒脱,并借助文学、地理、书画和建筑等诸多艺术,展示我国的文学历史、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等观念。</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故里翠亨村 西为群山起伏的五桂山脉,东临珠江,原名蔡坑村,后因附近山林青翠,故改名翠亨村。它是一个人文荟萃、极具岭南韵味的古村,因孙中山诞生于此而闻名于世,堪称近代中国革命圣地和岭南传统乡村缩影。人们可于此回望五百年悠悠历史岁月,追寻伟人史迹,感受古老而又绵长的岭南建筑艺术与民俗风情。2007年翠亨村被评选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笔者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孙中山故居</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出生的祖屋旧址。这里原有一间宽4米,长8米的房屋。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在此屋出生。1913年后,孙家将此屋拆除。</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故居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孙中山兄长孙眉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修建而成的。孙中山故居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独具特色的两层楼房。一道围墙环绕庭院;楼房外立面仿西方建筑,红墙、白线、绿釉瓶式栏杆,上下层前廊施7个连续券拱。屋顶女儿墙正中饰有光环,下塑一只口衔钱环的蝙蝠。楼房内部设计则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神龛正中为中山先生像,侧边有中山先生父亲像</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卧室</p><p class="ql-block">1892年至1895年间孙中山经常住在这里。1912年5月回乡时也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父亲孙达成和母亲杨氏像</p> <p class="ql-block">更楼 更楼是过去村民为打更、防盗而设的,孙中山的父亲曾在村中当过更夫。孙中山十七岁时从檀香山回乡,曾倡议改革乡政,组织青年巡逻防盗。</p> <p class="ql-block">孙眉(1854~1915),孙中山的大哥,1871年跟随舅舅到檀香山(今美国夏威夷)谋生。他先当雇工,后独立办畜牧场和商店,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农场主。他积极支持孙中山革命。</p> <p class="ql-block">1879年5月,孙中山随母亲赴檀香山,第一次离开家乡,走向世界,“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p> <p class="ql-block">立志救国上下求索</p><p class="ql-block">孙中山生于中国和世界激烈动荡与变迁的年代,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农家子”的生活使他对中国基层社会的情况有切身体会。少年时代海外的生活和求学经历,使他眼界大开。大学毕业后,他把行医作为“入世之媒”,怀着炽烈的爱国热情,探索使祖国摆脱贫弱走上与西方“并驾齐驱”的近代化道路。</p><p class="ql-block">1879年秋,孙中山入檀香山意奥兰尼学校就读,接受西方教育。图为意奥兰尼学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1883年7月,孙中山因欲受洗入基督教而与胞兄孙眉意见相左,遂离开檀香山返回故乡。图为1883年的孙中山,这是迄今所见孙中山最早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推翻帝制创立共和。当和平改革的尝试碰壁后,孙中山意识到要改造中国,必须先行革命,推翻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他组织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领导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武装斗争,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图为1892年孙中山在香港与挚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1894年创立兴中会</p> <p class="ql-block">1895年2月,孙中山从檀香山抵达香港,召集陆皓东、陈少白、郑士良、杨衢云、谢缵泰等,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建立了兴中会总机关,对外以“乾亨行”为掩护,此为乾亨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与陈少白(右)、郑士良(左)流亡日本期间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896年,为在海外活动方便及表示与清廷决裂,孙中山断发改装。</p> <p class="ql-block">捍卫共和愈挫愈奋 民国建立之初,充满着复辟与反复辟、假共和与真共和的斗争。严酷的现实使孙中山从推行民生主义、致力社会革命、发展实业的理想中猛醒,他发动“二次革命”,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以坚定的步伐踏上了捍卫新生的共和制度p之路。图为1913年4月,孙中山、黄兴等在上海商议讨袁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1913年7月,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湖南、广东、四川等地的革命党人先后举起反袁义旗,史称“二次革命”。图为“二次革命”前,1913年6月中旬,孙中山在赴粤船中与同志合影。</p> <p class="ql-block">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东京主持了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并担任总理,提出该党“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图为孙中山(前排中)、廖仲恺(前排右二)等中华革命党部分党员在东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此为1916年4月24日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4月9日,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后排左二)、何香凝(前排右三)等在日本庆祝帝制取消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为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维护临时约法,部分响应孙中山号召的国会议员南下广州,于1917年8月下旬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被选举为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这是孙中山第一次在广州建立政权。</p> <p class="ql-block">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推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图为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职时与军政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翠亨村民俗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翠亨村的普通农家。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领导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奠定了辉煌的历史里程碑。他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亲手规划设计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蓝图,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远见卓识。孙中山热爱祖国、献身祖国,天下为公、心系民众,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孙中山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殚精竭虑的一生。孙中山同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合作,把民主革命推向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