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因为一篇文,来寻一座山;因为一个人,来访一座城。</p><p class="ql-block"> 夏日清晨,我走进琅琊山,走上琅琊古道,也走进了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p><p class="ql-block"> 山不陡峭,路不崎岖;林荫浓郁,清风徐来;水声潺潺,鸟鸣啁啾。</p><p class="ql-block"> 979年前,欧阳修也正是沿着这条道,蒲扇慢摇,缓步轻移,一直走进“蔚然深秀”之中。</p><p class="ql-block"> 沿路而上,满眼风景,处处是美篇,步步入诗境。</p><p class="ql-block">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园”内,花卉盆景,名人墨宝,琳琅满目,让你目不暇接;“幽香谷”中,花草遍地,四季芬芳,沁人心脾。</p><p class="ql-block"> “山行六七里”,古道蜿蜒,绿树掩映。山涧深处,清溪淙淙。溪水清冽,飞珠泄玉,撩人心魄。</p><p class="ql-block"> “醉翁潭”中,潭水如镜,锦鲤游弋,翠峦倒映,如诗如画。潭中有亭,憩于亭中,虽不能“临溪而渔”,但仰可观山,俯可羡鱼,亦可品尝醉翁之趣。</p><p class="ql-block"> 青石为池,“酿泉”(又名“让泉”,也称“玻璃泉”)犹在。清亮剔透,莹如水晶,汩汩流淌。掬一捧入口,甘甜凉爽。</p><p class="ql-block"> 但是,过了“峰回路转”,也闻“水声潺潺”,环顾四周,却不见“有亭翼然”。</p><p class="ql-block"> 导游笑言:醉翁亭是欧阳修来滁第二年,琅琊寺住持智仙出于对欧阳修学术文章和道德人品的仰慕,特为他游山休憩、赏景助兴而修建的。初建时,只是泉边林中一孤亭。后来苏轼题了亭匾,南宋时亭旁石上刻了亭名,游人日渐频繁。往后历代,因敬仰欧阳修、慕名醉翁亭,皆有人以醉翁亭为核心,在旁边修亭建阁。虽然屡遭损毁,但多次重建,现已形成了占地一万三千多平方米,共“九亭十阁”,富有江南园林风格的古建筑群。醉翁亭,也就静立在欧门之内的深院之中了。</p><p class="ql-block"> 一座引出一群,屡毁屡建,屹立千年。</p><p class="ql-block"> 醉翁亭,早已不是一座亭,是怀念砌成的塔,敬仰铸成的碑。</p><p class="ql-block"> 过小溪,跨石桥,入欧门,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先过月亮门,可窥“翼然”亭角;再穿“酒国春长”门,眼前豁然开朗——醉翁亭,赫然在目了。</p><p class="ql-block"> 绕亭一周,细细端详:亭为全木卯隼结构, 雕梁画柱,青砖铺地,有十六根立柱支撑亭顶,四角飞檐高高翘起,远望恰如一只凌空展翅的大鸟。亭四周设有美人靠,可以安坐休息。</p><p class="ql-block"> 亭,并无奇异之处;文,早已耳熟能详,但伫立亭前,遥想文中描述的当年游山盛景,依然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才华绝伦,寒门苦读,考试中屡获第一;为官后,性格刚正,直率敢言,锐不可当,也曾深得皇帝嘉许。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因为支持范仲淹政治革新,且又被人诬告有生活问题而被贬滁州。</p><p class="ql-block"> 甫入中年,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突然遭此重击,心情的沮丧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滁山不通车,滁水不载舟。舟车路所穷,嗟谁肯来游。”(欧阳修《怀嵩楼晚饮示徐无党无逸》)政治失意、名声被污,身处偏僻,远离京城,除了一腔苦闷悲愤,还能有什么?</p><p class="ql-block"> 难怪年仅38岁,却已是“苍颜白发”。</p><p class="ql-block"> 直到有一天,他走进了琅琊山:山峰灵秀,林壑幽美,“蔚然深秀”,四季皆景……。</p><p class="ql-block"> 直到有一天,他品尝了酿泉水:泉水清甜,野花盛开,水流云起,鸟鸣花放……</p><p class="ql-block"> 直到有一天,他登上了醉翁亭:满目青山,朝明暮晦,民风淳朴,“俗之安闲”……</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片没有政治污染的土地,这是一个偏远安宁的世外桃源,这是一个令人沉醉的温柔之乡。避开了倾轧构陷,远离了官场黑暗,他尽可以在这里盘桓岩泉,纵酒山林。</p><p class="ql-block"> 滁州,敞开了温暖的怀抱,让一个疲惫的灵魂,在这里找到了栖息之处;让一颗受伤的心灵,在这里寻到了滋润之泉。</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来到滁州,既是苍天厚爱,也是人生之幸。他怎能不从心底感受到快乐?</p><p class="ql-block"> 但是,他的快乐又何止于此?</p><p class="ql-block"> 据史载,欧阳修在滁州时,急民所急,为民所想。他裁撤冗员,扶贫济困;开辟练兵场,练兵卫城;维修城池,使之更加坚固壮观。他为政“宽简”,办事依情循理,不博虚名,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治滁次年,滁州就获得大丰收。</p><p class="ql-block"> 为民造福是为官正道,与民同乐是快乐之本。</p><p class="ql-block"> 治下社会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官民亲如一家,作为一个地方官,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p><p class="ql-block"> 醉翁亭前有副楹联,特别耐人寻味:“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p><p class="ql-block"> 是啊,喝得不多,怎么就醉了?欧阳修只回答了一句:“在乎山水之间也。”</p><p class="ql-block"> 其实,令他沉醉的何止山水?官场黑暗、仕途坎坷、被诬之愤、被贬之苦,哪一样不能让他大醉百回?百姓爱戴、为政清闲、山明水秀、年丰时稔,哪一件不值得他饮上千杯?</p><p class="ql-block"> 他醉的本来就不是酒,是山水、是民心、是人生。</p><p class="ql-block"> 他乐的也不仅是景,是任职有为,是百姓富足,是天下安宁。</p><p class="ql-block"> 醉翁亭之于欧阳修,是郁闷夏夜飒然而至的一缕清风,是阴沉天空突然绽开的一方蓝天,是荒凉沙漠中汪然而现的一湾碧水。</p><p class="ql-block"> 于是,大醉之后,欢乐之余,有了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p><p class="ql-block"> 于是,文章一出,学界震动,竞相传颂。《滁州志》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往来商贾,只要一张《醉翁亭记》的拓本,就可以过关免税。</p><p class="ql-block"> 于是,文人墨客,竞相来谒,并写下无数诗文以记其胜。琅琊山从此热闹非凡,千百年来,游客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来到滁州,是他一生之幸,又何尝不是滁州之幸?</p><p class="ql-block"> 一篇短文,区区402字,却让一座山成为了名胜,让一座城成了向往,让滁州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亭,立了千年;恩泽,覆盖了千年,百姓,铭记了千年!</p><p class="ql-block"> 不朽之笔,传不朽之人。欧阳修在滁州,不过两年,但时光却把这个名字,永远地镌刻在了琅琊山上。</p><p class="ql-block"> 走出醉翁亭,漫步琅琊古道。山中处处印着欧阳修的足迹,也处处铭刻着后人对他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古梅亭内,欧阳修亲手种植的一株“杏梅”,虽经千年风霜雪雨,仍然树干苍劲,枝茁叶茂。</p><p class="ql-block"> 宝宋斋中,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厚重华丽,气韵非凡。欧文苏字,堪称双绝。</p><p class="ql-block"> 菱溪大石,嶙峋多姿。当年欧阳修专门派人用三驾牛车从菱溪湖边运回,以供滁州人赏玩,并为此专门写了散文《菱溪石记》和《菱溪大石》一诗,以寄胸怀。</p><p class="ql-block"> “六一”亭①上,欧公塑像立于亭中,仿佛仍在俯瞰山水,笑谈风月。</p><p class="ql-block"> “深秀湖”边,赏“溪深而鱼肥”,水清而景秀。波光粼粼,依稀可见先生醉态可掬。</p><p class="ql-block"> “蔚然”亭上,观青山环抱,湖山相映。清风拂面,如闻先生笑语声声。</p><p class="ql-block"> “同乐园”里,汇聚历代书法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也汇聚着后人的仰慕。驻足纪念馆中的欧阳修塑像前,感怀先生不凡的一生,更对他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走在琅琊山中,你会觉得,你不是游山,是在追寻一个圣贤的身影,是在拜读一个朴素而真实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浊酒一杯,明月清风;布履一双,山林自在;纵笔挥毫,文传千载。</p><p class="ql-block"> 身处偏远,仍然旷达自如;贵为命官,却时时与民同乐;虽遭贬黜,终不忘为民造福。古往今来,朝廷命官、文人骚客多矣,有几人能如此率然真性?又有几人能有此胸怀境界?</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一个旷达的才子,一个爱民的清官;一个把山水谱成乐章的诗人,一个把人生酿成美酒的醉翁;一个烟火人间走出的圣贤,一个照亮历史天空的巨星。</p><p class="ql-block"> 登上山顶,琅琊阁上,眺望四方。山峦起伏,青峰汇聚,蓝天澄碧,白云悠悠。远处,长江依稀可见;脚下,滁州城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 心旷神怡,不觉随口诵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注① :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六一”指的是藏书一万卷、收藏金石文字一千卷、一琴、一棋、一壶好酒,加上自己这一老翁。</p> 琅琊山门,金碧辉煌 登山石道,古韵悠长。 醉翁潭深,山水相映。 酿泉犹在,清澈甘凉。 亭立千年,后人敬仰 欧文苏字,冠绝古今。 翘檐高举,凌空欲翔。 四平八稳,正直端方。 亭名勒石,石在亭在。 宝宋斋内,几度沧桑。 天外孑遗,菱溪石刚。 欧梅长绿,千年芬芳。 “六一”亭在,先生志远。 绿水梅影,暗香浮动。 同乐园内,怀念情长。 长路漫漫,峰回路转。 深秀湖影,映照天光。 琅琊古寺,巍峨庄严。 琅琊阁高,眺望远方。 一代文宗,千古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