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乐山乐水

<p class="ql-block">新疆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路132号。建筑面积17288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二层,主体高18.5米,玻璃穹顶顶标高29.5米,建筑平面基本呈“一”字型平面对称布局,具有西域风格和新疆地方特色。馆藏文物丰富而独特,成为新疆各族居民以及外地游客了解新疆历史、文化和宗教的宝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城市的发展和文明程度最能通过当地的博物馆体现出来。</p><p class="ql-block">在导游的建议下,我们主要参观了,新疆历史文物展,“新疆历史文物展”陈列于新疆博物馆二层的7、8、9三个展厅中,分别展出先秦时期;两汉、魏晋、隋唐时期;五代宋辽、元明、清时期。“新疆历史文物展”主线为中华文化根脉与新疆历史。展出有包括从被评为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通天洞遗址、库车友谊路墓地、尼雅遗址在内的遗址中出土的文物1800余件,包括纺织品、纸张、皮革、木器、陶器、玉器、金属器、石器、瓷器等。</p><p class="ql-block">新疆旅游的最后一天,按照旅游团的行程应该到天山天池。可是那天由于天气的原因,旅游团都被搁置在景点门外。我们在那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能进入景区。导游说可能今天王娘娘沐浴更衣,所以天降大雨,乌云密布(传说天山天池是王母娘娘的浴池)。导游建议我们改去新疆博物馆。因为上次我已经去过了天山天池。这对于我来说是个意外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彩绘踏鬼天王木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木俑也是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只见他身披盔甲,脚踏一只小鬼,浓眉倒立、双目圆瞪,左臂高高举起,仿佛正在怒斥着什么,动作和形象威风凛凛。他全身显现红、黄、白、绿、黑、紫等,色彩艳丽、斑斓如新。最称奇的是,天王俑是用36块木料雕琢完后拼接而成,工艺精细到连牙齿都能拆卸自如。</p> <p class="ql-block">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汉代。长18.5厘米、宽12.5厘米,1995年出土。此锦的纹样和文字,是根据东汉时期广泛流行的五行学说而设计的。锦面上织出的虎、鸟、避邪(神鹿)等动物,也与五行学说中关于东西南北中五方的空间观念相联系,另有四个排布成四方形的圆环纹,可能是星象图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画中伏羲女娲上身拥抱,伏羲拿着矩,女娲拿着规,寓意天地方圆,腰间共系一条喇叭状短裙,下半部分蛇尾相交。整幅绢画构图丰满,笔法简练,着色鲜明,表现了当时传统的艺术特色。目前,阿斯塔那古墓群已出土数十幅《伏羲女娲图》。</p> <p class="ql-block">彩绘泥塑镇墓兽【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镇墓兽狮面豹身,面目威严凶猛。狮口大张。这个墓兽的形象高大。采用手工捏塑而成,由于吐鲁番热夏天时地面温度高达70-80度,加上年降雨量又极其稀少,土壤异常干燥。因此,泥俑不易受到水的浸湿,变得异常坚硬。所以保持了鲜艳如初的色彩。这件镇墓兽塑造手法、技巧十分纯熟,形象生动,是泥塑俑像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随着唐代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盛,丝绸之路迎来了空前的辉煌。在东起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的东西交流通道上,商旅相继,职贡不绝。“无数驼铃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正是唐代丝路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东方的丝绸、茶叶等珍奇远销异域,中华文化和技术的传播与辐射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外来物品也经西域涌入中原,唐朝与拜占庭(东罗马)、波斯萨珊王朝以及大食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世界各地的财富、珍宝随着形形色色的队商汇集西域,抵达长安。丝绸之路通过西域这一重要枢纽将都城长安与世界连通,引万国来朝。</p> <p class="ql-block">在新疆,甚至连古代人的食物,也完好的保存到今天。饺子、馄饨、月饼、核桃...这些我们今天的日常食物在千年之前便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看看古代的服饰放到今天仍旧时髦而漂亮</p> <p class="ql-block">丝绸服饰。</p> <p class="ql-block">毛织斗篷。</p> <p class="ql-block">草原石人</p> <p class="ql-block">早期石人【青铜时代】</p><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匈奴至中世纪的突厥和蒙古的石人崇拜有着内在的文化传承。祖先崇拜是他们这一时期世界观中最重要的寄托。当一代接一代祭拜传承过程进行时,就形成了为先祖立石以期永志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秀才对策文</p> <p class="ql-block">|过所</p><p class="ql-block">过所,是自汉代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直至宋代,吏民用于关卡通行的通关凭证。唐朝时期,过所制度完善,管理机构分工明确。在京师的外出人员由尚书省的司门郎中、员外郎发给,在州县则由州府的户曹参军发给。申请过所程序为,当事人先向本州县呈报身份随行人数和特征、所带牲畜数量等,还要列举旅行目的地、所经过关隘以及旅行事由。呈报后,由乡里勘查属实,层层上报,经批准后发给过所。在旅行途中,过所持有人必须到所经过的州、府、县、守捉去勘验签证,才予以放行。这表明,唐代政府对于丝绸之路上的商旅有着相当严格的检查制度。</p> <p class="ql-block">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置</p><p class="ql-block">640年,唐朝灭高昌,设安西都护府辖天山南北,治所初设于交河(今吐鲁番市交河故城)、高昌(今吐鲁番市高昌故城)。657年,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658年,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库车市),晋升为安西大都护府,下辖檬池都护府(辖境相当今中亚楚河以西至咸海一带)和昆陵都护府(辖境约当今巴尔喀什湖东至新疆准噶尔盆地及伊犁河流域一带),又设龟兹、于阗、</p><p class="ql-block">疏勒、焉耆四镇,史称"安西四镇"。679年,筑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取代焉耆,重置安西四镇。安西大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以及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702年,设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吉木萨尔县)后晋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诸部,形成了由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共同统辖治理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石窟第171窟复原</p><p class="ql-block">该窟位于谷东区中段,是一个纵券顶中心柱窟,由前室、主室和甬道构成。</p><p class="ql-block">前室大部分塌毁。</p><p class="ql-block">主室正壁中部开一拱券顶龛,龛内塑像无存。龛外上方及两侧分布有按菱格排列的泥塑彩绘山峦、大部分脱落。左右侧壁各绘两栏因缘佛传图,每栏三铺。两侧壁壁画有一部分被揭取。前壁门道左右端壁下部各绘一列龟兹供养人,上部各绘一铺因缘佛传图,部分壁画被揭取。门道上方绘一列小坐佛。前壁上部叠涩面上绘莲花纹。门道上方半圆端面绘"菩萨兜率天宫说法图",壁画有一部分被揭取。券顶中脊绘天相图,从里至外依次绘:月天、辟支佛、金翅鸟、辟支佛、风神、日天。两侧券腹各绘一列半菱格和六列菱格因缘故事,每列五、六幅不等。</p><p class="ql-block">左右甬道内外侧壁各绘两列塔中坐佛。左甬道外侧壁和右通道内侧壁部分壁画被揭取。甬道券顶中脊各绘一行大雁。券腹绘菱格图案。后甬道正壁至侧券腹绘佛传放事"涅槃",壁画被揭取;右端壁绘佛传故事"善爱乾闼婆王皈依",壁画。</p> <p class="ql-block">两汉对西域的统辖和治理</p><p class="ql-block">公元前 60 年,日逐王降汉,西汉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府治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统辖西域地区军政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也成为我国自秦汉以来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自汉代西域都护的设立,历代中原王朝在这里设官建制、屯田戍守、赠赐封赏、安辑诛伐等,又修筑烽燧,进一步拓展丝绸之路,密切了西域同中原地区的关系,增强了边疆各族人民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开创了新疆历史的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西部疆域的确定</p><p class="ql-block">1755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中国西北国界得以确定。1759年,清政府统一新疆,奠定了近代中国西北疆域的格局。鸦片战争以后,俄国和英国等列强日益向新疆渗透,尤其是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西北边疆领土50多万平方公里。阿古柏和俄国入侵新疆,导致中国西北边疆出现严重危机。新疆建省,对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安全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清朝对新疆的治理</p><p class="ql-block">"总统伊犁等处将军",驻惠远城(今霍城),节制乌鲁木齐都统、总理回疆参赞大臣、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伊犁参赞大臣;在军府制度下分别实行州县制度、八旗制度;为实现久安长治,巩固边防,清朝政府先后抽调满、汉、察哈尔蒙古、锡伯、索伦、厄鲁特等官兵携眷在新疆屯兵驻防;组织大规模、多形式的屯田,兴建马厂牧场,以保障军政所需;众建军台和驿站,以保障政令畅通;设立卡伦,定期巡边。在东疆、南疆等地,颁行《理藩院则例》和《蒙古律例》以及《回疆则例》,实施札萨克制度和伯克制度进行管理。在宗教事务管理方面,严格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同时,重视人文教化,将山川、先师、关帝、贤良、忠烈等列入祀典,广建坛庙,举行官方祭祀活动。1884年,新疆建省,实现了行政制度与内地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雍正帝谕土尔扈特汗敕书》清代 原件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p><p class="ql-block">《雍正帝谕土尔扈特汗敕书》是雍正帝于雍正七年(1729年)5月18 日写给远居伏尔加河畔土尔扈特汗车凌敦多克的谕旨。 雍正帝派出的满泰使团历时两年到达土尔扈特汗驻地,并向土尔扈特蒙古诸首领宣旨并馈赠礼品。 满泰使团的出访,无疑加强了清朝与土尔扈特蒙古的联系。</p><p class="ql-block">录文</p><p class="ql-block">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土尔扈特汗安否?前阿玉奇汗仰慕圣祖皇父仁化,笃意遣使取道俄罗斯之路,上书请安,呈进方物。圣祖皇父,明鉴嘉许,特加施恩,遣使致意。彼时,阿玉奇汗曾欲假道俄罗斯再遣使臣,或为准噶尔所困,道路梗阻,或向俄罗斯假道未果,实难逆料。</p><p class="ql-block">尔等土尔扈特部,虽远居边陲,然向行善事,人怀忠心,以诚远来,笃请圣安,圣祖皇父业已明鉴。尔纳札尔玛穆特之子阿拉布珠尔,随同其母来藏叩拜,返回时为策妄阿喇布坦所阻,慈念悯其不得返归,封为贝子,且已另行安置,施恩养育。又库莽喇嘛之众弟子为唐古特所截留而不得归返,皆施恩收容养育。自准噶尔俘获之土尔扈特人等,亦皆令归各部,施恩养育。</p><p class="ql-block">悉闻阿玉奇汗已殁,朕嘉许其恭顺之举,待以仁德。今朕居龙位,念阿玉奇汗素以忠诚之心,请安于圣祖皇父,故命原副都统满泰、原副都统达布什、原副都统阿思海为使节,前往慰谕土尔扈特汗。余言由使臣面叙。特谕。</p><p class="ql-block">雍正七年五月十八日</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题诗"苏轼夜游赤壁"图青玉山子</p><p class="ql-block">清代(1616-1911年)</p><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p><p class="ql-block">长47.5厘米,宽14厘米,高38厘米。作品为青玉立体圆雕图形,称玉图,又称玉山子。体积较大。工匠因材施艺,巧妙利用皮色琢出山石。此山子图案为苍山松柏、河流小船、芦苇荡。小船上共有五人,一人撑船掌舵,其余四人围坐船中。船上有篷,可遮阳避雨。右上方题诗一首:"壬戌泛……"这件玉山子充分表现了友人寄情于山水,亲近自然、远离尘世的逍遥与畅快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楼兰方城</p><p class="ql-block">东北壁画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半袖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