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之行(上)

周公

<p class="ql-block">中原之行</p><p class="ql-block">七月暑初,乘复兴高铁,东出夔州,经襄阳南阳,直向洛阳,游历中原大地,饱览山河,来一次访寻华夏文明之旅。</p><p class="ql-block">一 对话千年神都——洛阳</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南阳盆地,就是一条中原文明南进的必经之路。我们则反其道而行之,沿杜甫当年北归之路,一路向北。高铁飞驰在广袤的大平原上,穿梭在一碧千里的玉米青纱帐中。远处的地平线连个小山包都没有。我这个看惯了起伏群山的巴渝子弟,感觉异常惊喜。</p><p class="ql-block"> 访寻之旅的首站便来到了千年神都洛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古诗词名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洛阳,应当是一个春城飞花的浪漫之都,可眼前的高楼林立,车来车往,一个现代大都市跟浪漫古都根本不沾边儿啊,我在心理上多少是有些失望的。</p><p class="ql-block"> 历史文明只能去那些隐没在城市身后的历史遗迹中搜寻。洛阳城外,伊河之畔的石壁上,凿出密密麻麻的大小石窟,远远望去,犹如密密的蜂房。这便是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整个石窟群自然风化不多,但人为破坏严重,多毁于近代海外盗匪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那场文化浩劫。所幸主佛卢舍那大佛保存完好。佛洞气势恢宏,隔伊河远远望去,清晰可见佛像的端庄,典雅,平和,双眼的睿智仿佛会洞穿世间一切。一千五百多年前,那位工匠在这山石上落下第一锤凿,必定载入史册,他们把对神灵,对文化的理解化作精雕细琢。今天,我们静心凝望法相庄严的时候,透过佛像深邃的双眸,心绪顿时穿越千年,再现那宏大的场景,阅读着他们对艺术的理解,试着读懂他们对后人要倾诉的内容……。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的内心除了震撼,更多是崇拜,感谢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洛阳城里的白马寺,号称“天下第一古刹“,导游告诉我们,敢如此称谓“第一“的寺院,中国只此一家。因东汉明帝时期白马东来,驮回第一部佛经而得名,是中国大地上的佛教祖庭。关于佛经佛理,我是浑然不懂。好在导游是个知识丰富的小伙儿,滔滔不绝地为我们恶补佛理一两个钟头,我大体上明白佛讲因果报应,渡终生也是劝诫世人行善积德。山门前的那对石马,我们以为与白马寺名字有关,正准备合影留念。导游说那其实是陵墓出土文物,据说阴气很重,不要合影。室内的佛像金身都是开过光的,严禁拍照。我不是个纯唯物主义者,知道有些事很玄乎,有些话还得相信才行。一时我们对这座千年第一古刹,充满了敬畏之心。寺内佛殿保存完好,古木参天,旅客中也不乏善男信女,他们虔诚地敬香礼佛,没有一个人大声讲话。虽然我喜欢那些年代久远(元代),颜色已经发黑的木质建筑雕塑,但楞是没敢拍一张照片。因为白马寺是东亚的佛教祖庭,所以在旁边还建了具有浓郁的东南亚建筑特色的泰国馆缅甸馆印度馆,但唯一没有日本馆,其原因大家想必也清楚。我们漫步其间,不用出国,也能欣赏异域风情。</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相当多的人,都是循着古诗词来到洛阳的。可是上千年的古都,几度改朝换代,历经无数的兵灾战火,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人们上哪儿去找那心灵的寄托呢?复建的洛邑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牌坊,仿古街,小桥流水,荷花池塘……当然这只是一个打着名号的现代商业街,远远不及那个规模宏大的梦幻神都。在里面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女子,珠冠翠玉,飘然去来,各种打卡拍照。还原古风古韵还真少不了这道风景陪衬。我徘徊在街道一角,偶然惊奇发现一段古城墙遗址。这可是一段原滋原味的金元古城,厚厚的夯土层,包着大块的城砖。我很喜欢这种古老的东西,其实我觉得我很适宜去考古。我站在这段废弃的城垣面前,用手比划了一下那超乎寻常的巨大城砖,陡生苍凉之感,也不知曾经是哪位工匠制造,哪位将士戍守,而今只有那一块块城砖,默默记得他们曾经来过这里……匆匆而过的人群,连多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世事多变迁,沧海成桑田哪……</p><p class="ql-block"> 洛阳牡丹天下闻名,但是我们错过了花开时节,只在白马寺里看到了一片片绿萼花株,些许遗憾,那些繁花似锦的牡丹诗词,只有留在脑海里回旋萦绕。我在地摊儿上给老婆买了一柄印有“洛阳牡丹”的折扇,算作此行的一个小小纪念品吧!</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是洛阳之行的最后一个景点,传说是太上老君归隐的地方。山势确实险峻,又恰逢大雨,我们攀着铁索,穿行在云山雾海之间。最高的顶点有两千多米,远远就能看见云海中那犹如天宫的殿宇,金碧辉煌。不过走近一看,簇新的雕梁画栋,明显就是当代工艺,跟白马寺比起来,多了奢华,缺了古朴厚重的历史韵味。</p><p class="ql-block">二 圆梦武术之乡——少林</p><p class="ql-block"> 男孩儿幼年都有一个武术之梦,梦想有朝一日能身怀绝技,除暴安良。回想电影《少林寺》里的歌曲“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以及觉远和尚的矫健身手,至今仍激动不已。拜访少林寺,我久有所愿。</p><p class="ql-block"> 穿过牌坊还未到山门,导游就告诉我们,时间很巧,刚赶上少林武校的一场武术表演。太好啦!我们可以近距离观摩少林武术。场内表演的大多是剃着光头的年轻学员,一招一式,打得虎虎生风,赢得观众阵阵叫好。我们肯定不能看到真正的武僧表演,能看到学员展示就已经不虚此行了。</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几百米,一座红墙绿顶的建筑物出现在苍松翠柏之间,“少林寺”三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赫然醒目。没错,跟电影里的一模一样!十来步台阶,好像不如电影里那么高大。山门紧闭,两边红墙各有一个圆形窗棂,形如两只眼睛。这地方必须拍照打卡,以示我曾圆梦少林寺。</p><p class="ql-block"> 从侧门进入少林寺,即进入碑廊。这是历代名人的题字,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我停驻在金庸先生的题字碑前,与碑刻“少林秘笈,国之瑰宝“,合影留念。我是一个金庸武侠迷,阅读并收藏了他的很多武侠名著。金庸对少林的赞誉很高,作品中“少林“是武林至尊,他从未有过对少林的不敬之词,所以也很受少林僧人的尊敬。碑廊中有几棵古老的银杏树,树干上有密密麻麻的小洞。我正疑惑,有人在议论,这是武僧练“二指禅”功夫戳出的小洞。我拿起右手,用两指笔画一下,树干梆硬,乖乖,手指可不及树干坚实,这功夫可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p><p class="ql-block"> 碑刻里最出名的当属“十三棍僧救唐王”的记事碑。这是一个真实事件。唐王李世民兵围洛阳,查探军情时差点儿被王世充捉住,少林武僧拼死救他脱围。后来他厚赏少林寺,并亲自签名颁诏。很多人围观碑刻,就是要亲眼目睹皇帝御笔。我也拍照了,“世民”两字用行书签名,显得有些潦草。</p><p class="ql-block"> 达摩祖师的塑像立在庭院中很醒目,刻画他“一苇渡江”的故事。传说他面壁九年的“达摩洞”,距离有点儿远,我们就没去。塑像背后石壁上,刻画着一组拳法浮雕。导游说,那就是“达摩易筋经”,大家不妨练一下,看能不能练成绝世武功。大家都笑了起来。导游进一步解释,达摩来自印度,估计这套拳法就跟大家练的“瑜伽”差不多。我深以为然。一套强身健体操,被金庸老爷子吹玄乎了,成了少林绝学,武林泰斗,我们都被忽悠了。</p><p class="ql-block"> 《天龙八部》里最神秘的“藏经阁”里一本经书也没有,当然也没有那深藏不露的扫地僧,而且牌额上的“藏”字还缺了笔画。导游略显伤感的告诉我们,少林寺历经浩劫,最惨的是1928年,军阀混战,一把大火,烧了四十多天,把少林寺烧得干干净净,此后长达半个世纪,少林寺及周围都是荒芜人烟。直到1982年开始重修少林寺,但藏经阁就只有一个空空的房子了。那个缺笔少画的“藏”字正是反映名不符实的遗憾啊!我们也情绪触动,乱世之中,佛尚且不能幸免,人命都不能自保,何谈文物保护?只有这和平年代,强国盛世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呀!</p><p class="ql-block"> 后殿唯一留下的真迹,是练功房里的一道道深坑。看过电影的都熟悉那个武僧练武的场景。坚硬的砖地,凹陷的深坑,还是相当有震撼力的,“要练武,不怕苦“,绝不是说说而已。离寺院不远的塔林是历代高僧长眠的地方,也是电影取景地之一。二百多座砖塔,有大小不一的规制,也显示高僧身前的地位差别。前方丈的墓塔形制明显高于其他,只因他是现任方丈的师傅。可见僧俗在等级差异上并无二致。</p><p class="ql-block"> 坐上观光车离开少林,回望那掩映在树林里的红墙殿宇,耳畔又回想起那优美的旋律“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p> <p class="ql-block">神都洛阳</p> <p class="ql-block">少林古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