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 圣家族大教堂

不吃鱼

圣家族大教堂(加泰罗尼亚语:Basílica i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又译作神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是巴塞罗那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由著名的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1852-1926年)设计。 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是一座哥特式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之后因高迪突然去世,教堂的建造就变得时断时续。现计划高塔和教堂的大部分结构将于2026年,高迪逝世的100周年纪念之时完工;而装饰工作则要到2030年或2032年才能够完工。 圣家族大教堂是栋平面呈矩形,立面为不规则多柱形,不对称的哥特式教堂,主体结构由5座殿堂和3座侧翼殿堂组成。教堂的建筑吸纳了哥特、巴洛克、伊斯兰、莫德哈尔等风格的精华,最终融汇成独属于高迪的设计表达。据说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还没完工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筑。 圣家堂总共将有18座高塔,中央170米最高的那座象征耶稣基督,(据说高迪特意设计得比巴塞罗那的蒙特惠奇山低1米,以表示人的创造不能超越神的创造即自然的高度)北面140米的尖塔象征圣母玛利亚;另外每个立面都伴有4座钟塔,一共12座,代表了耶稣的十二门徒;建筑主体中央还立有4座塔,指代着4位福音传道者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 最近网上关于“世界上最长久的烂尾工程完工了”的传言沸沸扬扬。到现场一看,别说完工,就是“封顶”,也看你怎么理解:那个最高的耶稣基督塔尖的十字架不还没有吗?! 我们那天是从教堂的诞生立面这一侧进入教堂的。其实大教堂的正门是荣耀立面,不过那里现在还没有造好。 当天等候参观大教堂的游客人山人海。 在诞生立面的入口平台上,陈列着一座圣家族大教堂的立体模型。其中黄色的部分就是尚未完工的建筑。 模型的边上还有这样的用四种语言标注的大教堂各个部分的名称。 比如说明铭牌中指出黄色箭头所指的就是高138米的圣母玛丽亚尖塔。 再比如说明铭牌中指出,这大教堂四个角上的圆顶建筑分别是一个洗礼堂、一个忏悔室(教堂正面两侧)和两个圣器收藏室(教堂背面两侧)。 还比如说明铭牌中指出,这代表耶稣的十二门徒的十二座尖塔位于大教堂的三个立面,每个立面有四座。 可惜那天观看模型和拍照的游人实在太多。我们只能够伸长脖子瞅两眼,无法看清全部。<br> 所以像这些大教堂两边的建筑就不清楚其名称了,估计是教堂中殿的外墙。 圣家族大教堂在各个方向共有三个入口。大师高迪计划以“诞生”、“受难”和“荣耀”为主题,以大自然诸如洞穴、山脉、花草动物为灵感,加上人物雕塑,在三个入口的外立面设置建造三组群雕。 由于高迪突遭车祸不幸离世,所以仅这个诞生立面是大师亲自创作的。整个诞生立面以这种形似钟乳石的雕塑形式连接其各个组成部分,据说这也是高迪的建筑风格特色之一。 那天导游在这诞生立面前介绍了很长时间。他为我们介绍了立面各个部分的内容及其涵义。可惜我老眼昏花,导游所指之处,我只能够看到个大概,细节都模糊掉了。 整个诞生立面分为三个门廊。中间的是“仁爱”门廊,意思是基督之爱;右侧是“信心”门廊,是献给圣母玛丽亚的;左侧是“盼望”门廊,是献给约瑟,即玛丽亚的丈夫的。 这是诞生立面中间仁爱门廊的上半部分。 这其中最上面的部分是多位天使从天而降,赞颂圣洁的上帝。 下面这个是圣母玛丽亚加冕。高迪特意塑成由耶稣基督为其母亲加冕,而不是上帝。耶稣的左侧是约瑟。<br> 这是诞生立面中间仁爱门廊的下半部分。 这部分是“报喜”,即天使向玛丽亚通报,她怀上了上帝之子耶稣。这是天主教堂常见的一个主题。天使加百利和玛丽亚被一串玫瑰念珠包围,上面的拱门代表天堂穹顶。 这是耶稣诞生的场景。其中约瑟呈护卫耶稣和玛丽亚的姿势。请注意在耶稣的浴盆(为啥不是马厩?)下的柱头上有Jesus(耶稣)的名字。 中间是音乐天使演奏庆祝耶稣的诞生。其中三位音乐天使演奏经典乐器:竖琴、巴松管和中提琴;还有三位演奏通俗乐器:齐特琴、高音笛和鼓。 这是门廊底部左侧,耶稣降生后东方三位国王来朝。他们献上了黄金(代表帝王)、麝香(代表上帝)和没药(代表人类)。 牧羊人基座的下方有成群的动物和茂盛的植物,以代表自然界的欣欣向荣。在三王来朝塑像的下面也有这种雕塑的,我没能拍摄下来。 在中间门廊的顶部有一棵绿色的“永恒生命之树”。这树形雕塑其实很高大的,只是离开地面实在太高,照片中只能够有这个效果了。<br> “永恒生命之树”的顶部那个字母T代表上帝,字母X代表耶稣,白鸽代表圣灵,所以整个就是三位一体的意思。<br> 这是诞生立面左侧的盼望门廊。 这是门廊顶部的玛丽亚和约瑟在祭司面前承诺婚约,宣告弥赛亚降临的希望的雕塑。那些棕榈、玫瑰和葡萄藤蔓的花边表示婚约的坚定承诺。 这门廊中部的雕塑名为以色列的盼望。约瑟注视着孩童耶稣,意为虽然希律王追杀,但约瑟坚信他儿子是这个世界的盼望。<br> 他们脚边的锤子、斧子、三角尺、木匠刷等工具都暗示约瑟是一位木匠。<br> 这是门廊中部玛丽亚的双亲圣安娜和圣华金。他们注视着中间的约瑟和孩童耶稣。 这是门廊下部右侧,希律王为了杀死耶稣,派兵屠杀所有无辜的婴儿的场景。 这是门廊下部左侧,约瑟和玛丽亚带着耶稣,在天使的指示下,乘坐驴子逃往埃及的场景。 这是诞生立面右侧的信心门廊。 这是门廊上部的“上圣殿奉献”雕塑。描述的是约瑟和玛丽亚带着婴儿耶稣去圣殿奉献一对斑鸠,主祭在先知的感召下怀抱耶稣宣布其为拯救者。 这是门廊中部的耶稣在圣殿传道的雕塑。左边的是施洗约翰,右边的是约翰的父亲圣撒加利亚。 这是门廊下部左侧“玛丽亚的拜访”雕塑。描述的是玛丽亚的表姐伊萨伯尔怀了施洗约翰以后玛丽亚去探望她。 门廊右下角的雕塑分成两部分。右边是耶稣在拿撒勒工作室工作的场景;左边描述的是约瑟和玛丽亚与耶稣走散后苦寻三天,最后发现耶稣在圣殿传道的场景;它与门廊中部的雕塑相呼应。 据导游介绍,圣家族大教堂的受难立面是高迪的学生设计并建造完成的。它与高迪的诞生立面风格明显不同:诞生立面细腻繁复生动,受难立面粗犷简约抽象。 当天我们在受难立面前也呆了很久。导游详细的介绍了立面的各个组成部分。可惜当时受难立面正值逆光,而且我们站立的位置离开立面很近,因此拍摄的照片不理想。 这是取自画册的受难立面的图片。 这是受难立面最主要的塑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他头上戴着荆棘冠冕,脚下的骷髅代表十字架竖立的地方:各各他山(又名骷髅地)。 这是十字架下面的维罗尼卡雕像群。中间的拿着耶稣裹尸布的维罗尼卡,因在圣经里没有具体描述,所以塑像并没有五官。右侧是耶稣背负十字架上各各他山,左侧的正在记笔记的传福音的人物据说是徒弟按照高迪的形象塑造,以表示对师傅的纪念。 这就是大家都知晓的“犹大之吻”。请注意右下角的那条蛇。据说犹大就是受到蛇的蛊惑才做出背叛的事情来的。 这是犹大之吻雕塑耶稣身后的方形魔术块,它无论横、竖、或者对角线加起来都是34。高迪的徒弟将其中的16和12去掉,加了重复的10和14.这样加起来都是33.这隐喻耶稣基督33岁被钉上十字架。 这个耶稣被鞭挞的雕塑并没有在受难立面之上。它立于受难立面门廊的正中。耶稣被绑的柱子被分成四段,对应十字架的四等分和衰败世界即将倒塌。柱子下的三级台阶代表耶稣的受难、死亡和复活。台阶上的竹竿代表道德的惩罚。 这是朗基努斯。他是个罗马帝国的士兵。耶稣受难时他用长矛刺向耶稣的侧腹,以确定耶稣是否因受难而死亡。 这个雕像组的主题是“门徒彼得不认主耶稣”。我对这个圣经故事不是很熟悉,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个雕像组是描写耶稣背负十字架上各各他山第二次跌倒后,吉利奈人西门帮助他把十字架扛上各各他山。可以看到边上的妇女掩面不忍看到耶稣的惨状。<br> 拍这张照片时离得远,角度也不对,因此跌倒的耶稣根本看不到,而且照片有些模糊。<br> 这个雕像群描述的是耶稣被抓以后带到众人面前示众并被审判。耶稣头戴荆冠,夹在两个嘲弄他的士兵之间。旁边的柱子上立着一只罗马鹰,柱子上的文字是当时罗马皇帝的名字提贝里乌斯。 这个雕像群叫做“彼拉多在群众前洗手”。当时民众提出要处死无辜的耶稣,彼拉多就让他夫人用盆帮他洗手。他说:“流这个人的血与我无关,你们自己负责吧。” 这是我们走出大教堂所穿过的,位于受难立面的大门。门上的青铜文字是福音书的内容。其实将大门关上,下面这半扉大门也与上面的相同,为福音书的文字内容。所以这大门叫做福音之门。 这扇“加冕之门”的青铜门扉就在受难立面的左侧。我不清楚它是否属于立面的组成部分。这里的“加冕”是指耶稣头戴荆棘冠冕的意思。门的最下方是但丁的神曲和西班牙诗人萨尔瓦多·厄斯匹留的诗句。整个青铜门表达的意思就是所谓人类自以为是的正义却将真正的无辜者陷于罪之中。<br> 受难立面的右侧还有一扇青铜门“客西马尼之门”,我没能留下照片。<br> 游览圣家族大教堂的最后,导游特地带领我们去看了一下大教堂的荣耀立面。这样光秃秃的墙面,以及八字还没一撇的模样,估计最近几年不会有机会看到立面的靓丽光景的。 圣家族大教堂内部的平面呈拉丁十字架形状,其纵向为五条廊道。正中间的中殿拱顶高45米,宽15米。 这就是著名的圣家堂中殿穹顶的模样。因穹顶非常高,其十字交叉通道的穹顶只能够模模糊糊看到一点。 所以只能从画册里取了两张中央穹顶的照片放在此处。 这张中殿一侧穹顶的照片倒还比较清晰。 这是中殿两侧的侧殿之所见,它们宽7米,高30米。 这是圣家堂十字形翼部建筑(据说这个叫做耳堂)的模样。 圣家堂祭坛上的华盖。它是用金属材质打造的七边形,不是丝绸或布料的哦!华盖上悬挂着的是一串串的玻璃葡萄和木质的麦穗,据说这意指圣餐。华盖下面是高1.9米的耶稣像。据说高迪制作这耶稣像原来是打算放在巴特罗之家立面的。当然,现在我们看见的已经不是高迪的原作了。<br> 下面那个管风琴是2010年才安装上去的。<br> 大教堂内柱子林立,从这个角度看,就像是一片石质树林。高迪曾经说过:“在森林里才能展现隐秘的宽广度,这将是圣家堂所要呈现的。” 圣家堂的石柱共有四种。照片前面那种22.2米高,2.1米直径的是强度最高的十二边形红斑岩石柱,用以支撑正中的耶稣基督尖塔。边上黑色的是18.5米高,1.75米直径的是强度略逊的十边形玄武岩石柱,用以支撑周围的十二使徒尖塔。 八个颜色稍浅,14.8米高,1.4米直径的是八边形花岗岩石柱,用以支撑中央大厅。 这种六边形(有些是圆形)的石柱采用的是蒙特惠奇山的石料,强度要低些。这种11.1米高,1.05米直径的石柱主要是用来支撑侧殿和唱诗台的。 各种石柱的顶部都有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的柱头作为支力点,模仿树枝分叉的造型,向上延伸出多个分支,以支撑教堂屋顶和各个尖塔的重量。 在各个柱头上,还安装了这样的人工照明设备,以增加教堂内,特别是大殿上部的亮度。 每盏灯的玻璃面独有特定的图案,以献给天主教传播福音者、使徒们或大的主教教区。可惜这些灯的位置都很高,基本无法拍摄到清晰的画面。 圣家堂的彩绘玻璃直至1999年才开始着手设计制作。不过整个教堂的彩色玻璃窗还是秉承了高迪“建筑是对光做统筹规划”的理念,体现了圣经里“我就是光”的思想。 这些彩色玻璃窗与大多数教堂的不同,并不是一些宗教故事中具体的人物造型,而全是不同颜色的色块。设计者的动机是通过这些色块的有机组合来表达不同的宗教故事或宗教理念。 这个暖色调的玻璃窗就体现了耶稣受难的主题。 上面的蓝色意为水的主题,反映圣经里的“我是生命之水”。 有些彩色玻璃窗还集中于诞生和复活的有关主题。 圣家堂各个通道的尽头上方,都会有一尊塑像,比如圣乔治之类的。这里是圣母玛丽亚的形象。 圣家堂的中殿边上还有这样的螺旋式楼梯,估计是可以徒步登上尖塔俯瞰巴塞罗那全景的。不过我们没有时间尝试。 在圣家堂内的地面还看到一些这样的简笔画。估计都是圣经里面的故事。 在网上也没有找到相关的信息,不知道画在此处有什么特殊的涵义? 这次游览圣家族大教堂,得以仔细观摩了教堂外著名的两个立面,欣赏了教堂内部的复杂结构和靓丽色彩。我的体会是:游览这样的人文景观,如果能够事先搞点预习,使得自己能稍微有一点宗教和建筑方面的粗浅知识。这样当来到大教堂,当大量的视觉信息扑面而来的时候,就会 自觉地将视线集中于一些重要的观摩焦点,对大教堂的建筑以及高迪的设计理念也会有更加多的理解和体验。---这是我此次游览以后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