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整整十年</p><p class="ql-block"> 2014年7月19日,也就是10年前的今天,临江市一中迎来了时过38年前原浑江一中76届毕业生返校聚会大型活动,距今天正好过去了整整10年。</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写过一篇《重拾旧日》的文章,记述了那次活动的始末。一早醒来,匆忙找到这篇文章,也找到了一些照片看了一遍,那些熟悉而陌生的面庞,那些激动而难忘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悠悠的鸭绿江水流淌着年少的时光,静静的长白山麓镌刻着斑斓的梦想。久违的重逢,久盼的相聚,如一杯香槟酒敬在面前。</p><p class="ql-block"> 这次活动是同学张艳秋发起的,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7月19日一早,近百人的同学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故乡,一路上有多少感慨,有多少遐思,有多少渴盼,有多少话语,此刻都化作一个微笑、一次握手,一个寒暄、一句“你好”。</p><p class="ql-block"> 上午9点开始游园活动。在同学李祥松的引导下,大家沿正阳路来到了江心岛游览。记得小时候江心岛是个光秃秃裸着乱石、污着淤泥青苔的河滩,鸭绿江汛期涨水经常把它淹没掉。旧临江是个小镇子,没有高楼,没有柏油马路,没有自来水,从东到西一条街走不上三刻钟。1972年,先后出生于大跃进年代的我们小学毕业上了中学。此时正是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刚刚结束了派别对立的武斗后,开始了批林批孔运动。学校教学秩序渐上轨道。但是接踵而来的就是学工学农学军,植树、开荒、种地、修梯田、支援农业、小秋收等等,各种劳动数不胜数。由于小镇变成县级市后,人口越来越多,人们把目光瞄准了寸草不生的江心岛。先是在岛上种植了穿天杨,然后治理乱石,改良土壤,筑坝修路,几年的功夫岛上就生机勃勃。数年过后,岛上建起了公园和游乐场,每次回到故乡都要走上一遭。近几年,岛上重新修建,不论质量、规模和人文景观都敢和大城市的公园媲美,又独具特色。岛上绿树成荫,游人如织;同学们结伴而行,尽情地领略故乡的变化,尽情地饕餮家乡的美景,完全融入了临江的山山水水。</p><p class="ql-block"> 游园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原浑江市第一中学现为临江一中的校址。据说现在的校址就要动迁了,新校址已经建成。当年这里唯一的教学楼流过我们建设的汗水,楼后院内左右两侧都盖起了新楼。尽管学校规模今非昔比,而她的历史依然厚重,已是省内闻名遐迩的名校。</p><p class="ql-block"> 走进校园,正赶上在校同学的足球比赛,好生热闹。我的耳畔立即回响起当年学校广播里传来的毛泽东语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你们,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望着我们闲散的队伍,我真的无法把自己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一词联系起来。尽管时置上午,但是我们已值黄昏暮年。</p><p class="ql-block"> 前来参加同学聚会合影照的有86人,大家站两排,坐一排、蹲一排,与当年的肖老师、刘老师共同合影,拍下了毕业38年后与母校的重逢照。然后按照班次,从一班到十一班,各班同学单独合影留念。二班只有一个男同学,走到镜头前引起一片哗然,还是两位老师关爱有加,和他站在一起。为了这一瞬间,林森从深圳回来,程敏从威海回来,裴临娜、杜彦武从北京回来,庞信、潘玉杰从内蒙回来……为了这一瞬间,大家无论尊卑都并成一排,都露出了同样的欢笑……为了这一瞬间,许多人第一次重踏校园,第一次实现大规模的团聚……为了这一瞬间,有多少人不顾病痛地走来,用最灿烂的笑容面对大家……</p><p class="ql-block"> 时间把同学们的情感割断又链接,岁月给同学们的友谊凝聚又延续。我们有过太多的经历,太多的故事。虽然青春不在,容颜已改,心中的底片依旧清新。</p><p class="ql-block"> “同学”,是最亲切的乡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沉淀,年龄越大,对同学一词的体会和理解就越深刻、越透彻。这不仅是一段经历,更是一段情感。过去我们曾经为生长的年代感到自豪,常说,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一心跟党走,生活比蜜甜。是啊,在毛主席的时代里,是学校把我们打造成了一批听党话、跟党走的“好孩子”。我们参加过成年人的重体力劳动,我们参加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我们改造过荒芜的江心岛,我们修建过临江的柏油路,我们建造过临江三合城水库。在临江的土地上,我们不知留下了多少足迹,不知流出了多少汗水,不知有过多少憧憬,不知有过多少心酸。因为是同学,思想是纯真的,感情是质朴的,做人是老实的,处事是诚实的。不论身在何处,只要想起为家乡做出过的贡献,都会引以自豪;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同学有事相托,定会伸手相助。因为是同学,相互之间少一份计较,多一份包容;少一份功利,多一份关怀。这些年来,因为同学之间的互相走动和帮助的佳话枚不胜举。这些年来,同学之间因为失去联系没有往来的也屡见不鲜。有人调侃地说,我们这一代是出生就挨饿,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乡,返城就务工,晚婚又晚育,有家没有房,工资挣得少,改革就下岗……其实这也是我们这一届毕业生的真实写照。毕业后,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平等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从衣着打扮、肌肤变化、面部表情、语言交流就会略知一二。细心的人不难看出哪些同学职场高就、生活惬意;哪些同学事业有成,财大气粗;哪些同学清贫清苦,人微言轻;哪些同学才思泉涌,律言慎行。不忌讳地说,混迹于职场的人会在同学中找到真诚,浪迹于商场的人会在同学中找到真情,沉迹于文海的人会在同学中找到激情,醉迹于酒肉里的人会在同学中找到清醒。因为,同学是友情+亲情,兄弟+姐妹= 一家人。我相信,在同学中间,不论是谁都是生活的强者,都无愧于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p><p class="ql-block"> 校园合影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一起坐上大巴车向山里进发,车厢里不时传出阵阵歌声,独唱、合唱此起彼伏。《走在大路上》《学习雷锋好榜样》,浑厚而高吭的歌声一下子把我们拽回过去的年代。《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等等那些曲调歌词都在体内融为了血液,又在脑海里涌起了浪花,重温着青葱岁月那种无忧无虑、张扬快乐的往事。一路上,我们似乎都没有注意观赏车外怡人的景色。群山滴翠,吸纳着所有的阳光,用挺拔的树木和绿油油的青草彰显着它不老的腰身;河水泛波,散发着丝丝凉意,用涓涓清流和委婉的吟唱浣洗着岁月的征尘。即使不用举目眺望,我们也能领略这一路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是它们熟悉我们,还是我们熟悉它们?不,是我们总是置身于它们的怀抱里汲取营养,是在它们多情的眸子里伴随着四季的变化长大成人。</p><p class="ql-block"> 大巴车稳稳地驶进珍珠山庄。它依山傍水,青藤蔽日,瀑布飞泻,水车旋转。大家按当年的班级落座,张艳秋、李祥松、迟有庆等人已经把午餐和音响等卸下了车。李祥松说:“午餐是按照当年上山劳动提前准备的,各班领各班的。”的确,按组委会的设计,本打算去猫儿山马家岗看看当年的校田地,不知道为什么取消了。我想,大家都是同龄人,毕竟是快到六十岁的人了,况且每个的身体状况又不同。一旦个别人身体不支,发生点意外就扫兴了。去猫儿山马家岗大概有十里路,而且是步步上坡。尤其是那个“要命坎”,走一趟不仅要大汗淋漓,也会上气不接下气。最近,我拜读了同学董文江的散文《重走马家岗》,感觉像是亲自走了一次。他文风细腻,描写生动,语言朴实,情节丰富,是一篇好文章。午餐每班一桌,面包香肠饮料很丰盛,却没有吃出当年在校田地里劳动过后吃着从家里带的大煎饼、苞米面饼子、咸菜疙瘩的那种味道。大家都没有问及各自的家庭、生活、工作、儿女和身体情况,只是相互敬酒、互相端详,从各自的脸上搜寻小时候的模样。有些人已经完全看不到学生时代的影子了,从深深皱纹和松弛的皮肤不难看出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阅历,不难想象都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何谓理想?何谓前途?何谓事业?何谓现实?相信每个人故事里都写满着酸甜苦辣,每个人的生活里都饱尝过悲欢离合。道道皱纹是岁月镂刻的、丝丝白发是生活赠予的。但是,从炯炯的目光里却不难看出那种祥和淡定的心态。是啊,我们这一代是吃苦最多、享乐最少;奉献最多、索取最少;出力最多、挣钱最少;同学最多、知识最少的人。虽然退休回家能够享享清福,可是已经老了,安于现状了,把太多的遗憾和委屈都悄悄自我化解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同学会无疑是一支兴奋剂。下午3点,大联欢活动正式开始。受组委会委托,我被推上台前主持联欢。首先是同学代表郭爱东讲话。他的讲话精彩动人,荡气回肠,令人感动。接着是肖老师讲话,他高度评价了我们这届学生的优良品质,高度评价了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并对我们的未来又给予了希望。演出开始后,由于音响没有营造出十二分的热烈气氛,忙得迟有庆团团转。台下的同学们按耐不住,施常荣上台干脆来个清唱。她的声音很有穿透力,一下子就给场内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尤其是以张艳秋为主要人物的当年文艺宣传队的同学,郭爱东、孙兴和、庞信、韩玉华、程敏、王兰、刘光秋、李琴等等,一展校花和帅哥的风采。姜淑秋的诗朗诵充满着激情,张平、高伟河、魏常香的京剧《智斗》一场戏活灵活现。张平演胡传魁竟然戴了一顶八路军五角星的帽子。据说,这顶帽子是为了表演《闪闪的红星》,活跃场上气氛,张艳秋特意从网上购买的。也许被张平戴在头上的滑稽感,在接下来《同一首歌》《我的祖国》等节目没有派上用场。总之,整场节目编排紧凑,表演得体,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游戏节目是根据抽签得到一句成语,一男一女一、一个比划一个猜,每个班两个人。比划的人千姿百态,猜谜的人搜肠刮肚,台下欢笑声和掌声接连不断……</p><p class="ql-block"> 会餐过后,太阳渐渐落山,篝火晚会开始了。大家先是围成一大圈手拉手,欢快地跳起来,然后又围起第二圈,绕着篝火边跳边唱。在长春工作最近去南方公出的刘琦也特意赶回来,为大家深情地演唱。</p><p class="ql-block"> 曲终人散。《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最后大家歌声中 一 一 话别……亲爱的老师,再见!亲爱的同学,再见!</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祝大家生活幸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青春永驻!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