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印象(二、梧林古村的异域风情)

清水芙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因簪花而成为网红,梧林古村因小娘惹而出圈。年轻女孩来到泉州,梧林古村的小娘惹也是必打卡的。儿媳早已在网上提前约好了梧林古村附近一家娘惹换装馆化妆租借服饰。所以在逛完西街第二天一早,我们全家便坐出租车从泉州老城来到了梧林古村。</p><p class="ql-block">“朝东楼”位于古村村口,这栋楼现已成为古村的博物馆。我们便从这里开始进入古村,也是在这里了解到一些古村落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古村落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年间,当时丰田山兜人祖旺生公赶放鸭群至梧林,发现这里背靠石鼓山,面朝梧桉溪,山清水秀,西边还有一处沼泽,可以供鸭群觅食,还有梧桐树。当天夜里祖旺生公在梧桐树下歇息,似睡非睡之时,看到了一匹白马,第2天又发现鸭子竟然生了200个蛋,不多不少。他感觉这里应该是一处风水宝地。于是祖旺生公沿溪定居下来,开拓创业,娶妻生子,传宗接代,成了梧林的肇基主。这就是梧林古村落因“栽下梧桐树,能引凤凰来”而得名的由来。到了清初,梧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村庄。清康熙年间,祖旺生公的十世孙蔡以褚因随施琅平台有功,被敕封为“镇国将军副总戎”,其子蔡光座后来也高中进士。梧林古村落不仅因其历史人物而闻名,还因为清末以来,旅居海外的华侨回国出资建造了大量精美的楼房,使得村庄规模扩大,建筑风格逐步多元化。不仅有闽南官式大厝、还有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中西合璧名居、番仔楼等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梧林村庄辖区面积约660亩,户籍人口1800多人,海外侨胞有1.5万人,是名副其实的侨乡。现今保留完整的百年建筑有132幢,这些建筑见证了闽南地区从清末至民国、新中国的建筑风格演变。每栋楼都有名字,有外墙斑驳的朝东楼、孔雀成双飞的胸怀祖国楼、构造精巧形似雕堡的修养楼……且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故事。每块砖、每片瓦、每垛墙,都留下岁月痕迹,记录着梧林六百多年历史。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梧林。</p> <p class="ql-block">了解了一些古村历史后,我们开始参观朝东楼。</p> <p class="ql-block">朝东楼是梧林古村落入口处的地标性建筑,是梧林最早的“番仔楼”。占地700多平方米,始建于1930年,主人是一位旅菲华侨,姓蔡名咸斜,字朝东,故所建宅第均以“朝东”命名。主楼三层,外部为两层半罗马式洋楼,山花、铁艺、穹形屋顶装饰。据说是由菲律宾设计师操刀,钢筋水泥多从欧洲运来。在家家户户点油灯、烛火的年代,这座房子已经超前设计了电梯井,安装了电线。那为何房屋建造及尽奢华,而外墙斑驳只是一个裸装,成了一个烂尾楼呢?一个感人的故事为我们揭开谜底:正当房屋建造好准备装修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主人毅然决然停掉了家里的装修,将所有钱财都投入到抗日战场上去了。当时海外华侨捐款捐物热情非常高,仅马来西亚、新加坡就有三千华人子弟维持了滇缅公路的“生命线”,他们开着车将货物和军火运往国内,三千人几乎伤亡殆尽。为保家卫国谱写了一曲壮丽诗歌。</p> <p class="ql-block">而今,这栋默默矗立八十年的烂尾楼成了最美博物馆。也成了小娘惹们留影拍照的最美背景。那带着厚重沧桑感的冷灰色衬托着小娘惹更加的娇艳妩媚,别有一番年代韵味。</p> <p class="ql-block">小楼内部为闽南大厝构造,二进四开间。这种被异域风情从外包裹的宅地内部仍是闽南古大厝的建制和样式,就像是一位穿了洋装的中国人。这也许是房主人深受西式建筑的影响和熏陶之后,根子上仍忘不了故国乡梓,所以有这种“外洋内中”的趣味结合吧。</p> <p class="ql-block">朝东楼左侧有一大片花海,马鞭草春开如潮,一朵朵、一簇簇的精致小绣球,形成一条条紫色彩带,随风摇曳,婀娜多姿。这浪漫的紫给外墙斑驳的番仔楼增添了一种优雅的情调,也似乎在向远道而来的游客讲诉着那个感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参观朝东楼后出来往村子里走,感官的第一冲击力便是那一片片肆意张扬的红,以及屋角两端飞扬的弧线也分外抢眼。“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这一栋栋精巧的闽南传统民居像天地间一幅天然水彩画卷,随着我们脚步的移动一一展现在面前。令人赞叹这独一无二的美。</p> <p class="ql-block">这几处是供游客小憩的场所。给人一种悠闲惬意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整个村子房屋建筑精美,布局错落有致、四通八达、绿树成荫、鲜花簇拥、洁静亮丽,真正是一处一景,移步换景、随拍成片。特别是身穿小娘惹行走期间,很有一种异域风情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在古村中漫步,时不时被眼前一个个小娘惹婀娜的身姿所吸引,让我对小娘惹的来历及娘惹服饰的特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说早在明朝时期,随着郑和下西洋的贸易活动,许多华人来到东南亚并与当地土著结婚,他们的后代中,男性被称为峇峇(bā),女性则称为娘惹。这便是娘惹称呼的来历。而小娘惹服饰属于一种独特的东南亚传统服饰,融合了马来传统服装与西洋风格,并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 这种服饰被称为娘惹装,是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加入低胸衬肩的设计,同时装饰以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花纹,形成了兼具马来西亚、中国和西洋风格的独特服饰。娘惹装的颜色不仅包括中国的大红、粉红,也保留了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展现了色彩的丰富性。服装上的图案则多采用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等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影响。此外,娘惹装在剪裁上也经历了从长至脚踝的长衣到修身剪裁的演变,后期还加入了镂空设计和更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花纹,使其更加时尚和具有观赏性。这种包裹的修身款式,可以很好地展示出女性妙曼的身姿,显得端庄典雅,而服饰的镂空花纹、面料的轻薄及颜色的艳丽又很好的衬托出女人妩媚的容貌。</p> <p class="ql-block">落日归山海,烟火向星辰,所求皆所愿。这句诗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景,即落日的余晖最终会融入山海之中,而烟火则向着星辰升腾,寓意着人们的愿望都能实现。这句诗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蕴含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和对生活的热爱。它鼓励人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的梦想和努力终将得到回报。古村将这句诗的开头五个字“落日归山海”写在墙上,无疑是在告诉所有来梧林参观的游人,当年梧林人就是怀揣梦想下南洋,最终通过努力拼博才创造了古村的辉煌历史的。</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片满是古厝的村巷中,最抢眼的当属又 瘦又高的修养楼, 俗称“枪楼”。 修养楼建于1934年,是三层碉楼,位于村落的 边界平缓地带,视野开阔,是村子绝佳的“瞭望楼”。是由旅菲华侨蔡顺意与其宗亲出资合建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放置枪支并保卫家园,成为旧时梧林村民保卫村落的要塞。尽管面积不大,但其构造精巧,展示了罗马式建筑雕花工艺和借柱造廊技术。这座枪楼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曾作为海外归侨与乡贤聚会之所,体现了华侨对家乡的情感联系和文化贡献。此外,蔡顺意家族在新中国成立后还将该楼借予乡民兴办学堂,发展教育,进一步体现了其对社区的教育和文化发展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如今小娘惹们在此楼前拍照留影,为古村增添了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胸怀祖国楼由华侨蔡怀番、蔡怀紫合建。占地600平方米,坐东朝西,钢筋混凝土框架砖石木结构,两层中西合璧洋楼,集木雕、砖雕、灰雕、水洗等闽南先进工艺于一身,据说当时修建前后一共花了10万美元。楼房顶端山花用剪瓷工艺塑造了一对碎洗绿孔雀,共同守护着一丛盛开着五颜六色的牡丹花。下面横匾用红色彩瓷拼出“胸怀祖国”四个楷书大字,圆润饱满。大门楣“丰田衍派”道出了主人的姓氏渊源,大门楹联“石鼓凌云门前高拱;茶经传世泽久留贻”体现了主人的文化情怀。</p><p class="ql-block">据说1953年,家乡政府为争取外汇,鼓励华侨回乡起造屋厦,事业有成的蔡怀番、蔡怀紫响应号召回乡建造楼房。以当时两人的财力,完全有能力各建一处家宅,但出于深厚的情谊——他们在菲合办工厂,便也想将家乡的楼房合建在一起,希望两家人包括后代子孙能够共同生活,和谐相处。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文革时期“胸怀祖国”因名字的直白而幸免于难。使之成为古村保存最为完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栋楼因造型美观,环境优雅成了小娘惹必拍照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燕尾脊高高翘起,为方方正正的古厝平添了几分灵动,除富贵、吉祥的寓意,闽南人还将“燕子回巢”的情感倾注其中,寓意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了回家的路。这种美好的寓意加上优美的弧线造型及红白相间的色彩,使这片屋顶成了古村最靓丽的风景线。坐在屋顶上拍照留影,自有一种悠然的惬意,又有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梧林因小娘惹而出圈,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前来。可当人们逛完这座百年古村落时会惊喜的感叹,小娘惹不仅仅是一种服饰的代称,而是一种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彼此尊重、相互接受、相互融合、和谐共生的一种娘惹文化的体现。那些外形不同建筑风格的古厝、番仔楼、洋楼都拥有闽南的灵魂,带着悠悠家国情怀,如同峇峇娘惹,它们共同的根,被留在了这里。让每位来到梧林的游客都深切的感受到了这座百年古村落独有的异域风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