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A级景区采石矶(二)

天天行

<p class="ql-block">  起初,在动笔写《五A级景区采石矶》时,以为可一篇完成。但当写到"太白楼"段落时才意识到,若是一篇完成,那肯定是虎头蛇尾,而采石矶风景区的历史沉淀与秀美风貌,定是无法较全展示的。于是便将李白与采石矶的相关内容列为首篇,即《五A级景区采石矶(一)》。而采石矶风景区的其他相关内容便写在本篇的《五A级景区采石矶(二)》了。</p><p class="ql-block"> 采石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因而,其历史名胜古迹自当是不在少数的。</p><p class="ql-block"> 在采石矶风景区的现存古迹中,最早的当数与太白楼相距不远的广济寺与赤乌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现今所见的广济寺,香客稀少,僧者亦不多,说实在的香火并不是很旺。但遥想久远的当年,广济寺早在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便已落成,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更是安徽的″佛教祖庭″!″赤乌井"是寺内僧人为生活用水而开凿的一口水井,井亦依所开凿的年号而名。据传,僧人在开凿此井时挖得一块五彩宝石。于是,原牛渚矶,也因此而更名为采(彩通采)石矶。而此块五彩宝石,亦请工匠凿成香炉供于寺内,作为采石矶的镇山之宝。</p> 燃犀亭 <p class="ql-block">  据载,东晋骠骑将军温峤领兵岀征途经采石矶时,听闻此地即有金牛兴风,又有水妖作崇,江底还常有音乐之声传至岸上,让当地人惊恐万分,寝食不安,便令军事用燃犀牛角来照妖,迫其现行后消遁,让采石矶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没多久,温将军就不明不白地身亡了。当地人为感激并纪念他,便建造了此亭。</p><p class="ql-block">亭内石碑″燃犀亭″三字,系清光绪年间,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书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蛾眉亭</p> <p class="ql-block">  蛾眉亭,始建于北宋熙宁三年(1069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因此亭筑于采石矶临江绝壁之侧,在此亭观东、西梁山夹江相对,宛若女子的蛾眉一般,故将此亭称作蛾眉亭。南宋词人韩元吉在《霜天晓角.题釆石蛾眉亭》中,是这样描绘的:</p><p class="ql-block">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休。</p><p class="ql-block"> 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p><p class="ql-block"> 娥眉亭内有数方珍贵的古碑,因年久的原因,可惜大多字迹已模糊不清。眼下这座亭,看起来似是有些冷清,但早先的名气那可是十分的了得!历代文人墨客,如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慕名来此题诗咏唱,而关于娥眉亭的诗歌词斌,则更是不少。如贺铸的《天门谣.登采石蛾眉亭》、贾岛的《牛渚》、当涂名士陶安的《蛾眉亭记》等等。</p><p class="ql-block">联壁台</p> <p class="ql-block">  ″联壁台",是传说中诗仙李白″醉酒捉月,骑鲸升天″之处,故最早被称作捉月台或叫舍身崖。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时任太平知府傅钥陪同安庆、池州、徽州三地知府与刑部主事方豪同游采石矶,登临此台赏景,觉舍身崖名字不雅,遂更名为″联壁台″,取″一部四府官员″联壁登台之意。并由方豪书写下“联壁台″三字,命工匠镌刻石上。</p><p class="ql-block">大脚印</p> <p class="ql-block">  在采石矶一悬崖陡壁处,有一突兀巨石,基于崖壁,又半悬于江水之上。其石的端部有一深陷的大脚印,相传是宋太祖朱元璋的副将常遇春,在采石与敌首交战时,因用力过猛,而将其硕大的脚印深留于崖石之上的。</p><p class="ql-block"> 说句实话,关于李白″醉酒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还是有几分可信度的。但″大脚印″之传说,我只能仅视其为一种传说,绝无法信以为真!然,这一传说却将一个骁勇善战、不畏生死、永往直前的猛将形象,栩栩如生、活脱脱地浮现于人们的脑海中。这,或恐才是"大脚印"所传递的真正内涵吧!</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因其″大脚印”下方水域为当地市民饮用水的水源点,迫于饮水的安全,所以此景点现已封闭,不再对游人开放。</p><p class="ql-block"> 三元洞</p> <p class="ql-block">  据载,清康熙年间,僧人定如云游行至采石矶,即在此洞筑室修行。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故此洞谓之″三元洞″。又因曾有三位湖南学子赴京会考,途经采石,突遇狂风暴雨,在此洞躲雨避难而逃过一劫。后这三位学子在皇城殿试中包搅三甲。功成名就后,学子成官员,便捐资在此洞营建庙宇,供奉神灵,以敬当日保佑之恩。所以″三元洞”又称"三官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现三元洞的顶层设为漂亮而温馨的茶室。</p> <p class="ql-block">中层设三位学子应试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还供奉着石矶娘娘与望江佛两尊神像</p> <p class="ql-block">洞的底层则是一处可以通江的溶洞,早年人是可以经此洞躬身走出洞外,去江边戏水看景的。现大抵岀于安全的缘故,而用拦板将入口封堵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伯牙台</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有位出色的琴师伯牙,据说他弹琴连吃草的马也会抬头倾听,但最懂伯牙琴音的还是身为樵夫的钟子期。如伯牙弹奏表现高山情怀之曲时,钟子期会道″善哉,峨嵋兮,若泰山”。当伯牙用琴声表现流水情调时,钟子期便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病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间再无真正懂他的知音,于是″破琴绝弦″,自此终身不再弹琴!</p><p class="ql-block"> 伯牙善演奏,子期善欣赏,这便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的由来。而这个典故的发生地,即是相传中钟子期之家乡,位处马鞍山的"钟村"。</p> <p class="ql-block">在采石矶的制高点,还有一座应属采石矶地标性建筑物一一三台阁。</p> <p class="ql-block">  三台阁,始建于明祟祯十五年(1642),由当涂人,光禄少卿曹履吉倾其一生积蓄而揖资兴建的。历经四个朝代120多年,直至清乾隆年间不幸毁于兵战。</p><p class="ql-block"> 现阁为1999年重建,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阁高五层,约30米,典型的徽派建筑特色。其″三台阁″匾额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题写。</p><p class="ql-block"> 登临三台阁西望,仍依稀可以领略诗仙《望天门山》的景像:</p><p class="ql-block">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p><p class="ql-block">两岸青山相对岀,孤帆一片日边来。</p><p class="ql-block">难怪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给《三台阁题记》中,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登临三台阁,可南望天门中断,西眺大江奔流,东睹古镇采石,北看九华风光,壮美的山水景观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三台阁的四至五层是休闲与观景区,一至三层则展示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一层供奉着文昌帝君。当初曹履吉建三台阁的主要目的也正是为了供奉文昌帝君。在古天象说中,文昌帝君也即文昌星与另一星宿三台星的上阶相临近,且文昌与三台又皆含″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家哲学理念。故,此阁缘此而名″三台阁”。二层由多个历代文人与采石矶的故事及其赞美诗画,尽显了采石矶的历史文化沉淀与古韵风光。三层通过对采石矶数起古战场惊心动魄战事的图文再现,彰显了古之采石矶的确是扼守江之天险,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林散之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  林散之(1898年一1989年),祖藉马鞍山和县,生于南京江浦。当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画家,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其草书条幅《毛主席.清平乐会昌》, 1972年8月在《人民中国》日文版的编发,更是由此而奠定了先生被誉为“当代书法一代宗师″及"当代草圣″的书法艺术地位。而这一卓越成就,又是先生60岁才开始专功草书之后才取得的,所以,先生亦堪称是″大气晚成"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林散之艺术馆,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由主馆、副馆、学术馆、墓园四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林散之先生生前最仰慕诗仙李白的人品与才华,亦看重采石矶的名胜佳境,其生前曾数十次登临采石矶。林散之艺术馆落座于采石矶风景区,即是了却先生″归宿之期与李白为邻″的生前意愿,更是顺势打造了采石矶″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这样一种自然与人文精彩相融的独特景像,让采石矶风景景区更富历史魅力、更具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艺术馆主馆,屋顶覆以茅草,馆又筑于长江东岸的采石矶,故称″江上草堂",其匾额则由赵朴初先生题写。主馆通过对先生一生中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百余幅书画作品的展示,从而清晰地反映岀了先生在书画艺术上的成长、发展及成熟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艺术馆副馆,陈列着先生生前所用的文房四宝及师友的作品。如此众多的,先生从事书法艺术所使用的珍贵实物,惟有在这个纪念馆,才能难得一见。</p> <p class="ql-block">艺术馆学术厅,顾名思义是为学术研究和接待重点宾客的专门场所,普通游客自然就无入厅的必要了。</p> <p class="ql-block">  艺术馆在馆舍的环境布局上,有很多独到之处:</p><p class="ql-block">如,馆的门前正对面,栽有一株紫弹朴古树,此树于1971年便已鉴定有120年树龄</p> 如,艺术馆周边是翠竹环绕 <p class="ql-block">如,从馆舍入门后,迎面正对″江上草堂"主馆的草坪广场上立有4根硅化木石柱,这石柱的历史,距今已有一亿三千万年!</p> <p class="ql-block">再如墓园区,墓体周边基本上是保存原有古木,其中墓之前方两侧各有一株高耸的古松柏,1971年经鉴定树龄已达150年!</p><p class="ql-block"> 总之,在我看来:无论是翠竹的环绕。还是这两处的古树及硅化木的布局安排,都是在预示着林散之先生书画艺术传承之生命力常青,艺术审美魅力也势必会永久长存不衰的!</p><p class="ql-block"> 另外,先生墓之碑名由启功先生题写,墓体照壁挽词由赵朴初先生题写。这两位皆是当代天花板级的书法艺术大师!两位大师在同一墓园都留下手迹,可见林散之先生在当代书法艺术界的地位是何等的受人尊重!尤其是赵先生在扇形墓体照壁挽词所题写的″雄笔映千古,巨川非一源 ",更是对林散之先生书画艺术人的高度概括:先生自小接受艺术启蒙,十六岁师从范培开先生学书法,十八岁师从张栗庵先生进士学诗文,三十二岁赴上海师从黄宾虹先生学书画。师从多位大师,加之先生自身的天分与努力,使得先生成就为一名,继王義之、怀素、王铎之后的又一草书名家,手屈一指的中国″当代草圣"!</p> <p class="ql-block">  风景区在江边的陡峭崖壁之上,筑有沿江栈道。南起三元洞,北至锅牛尾,总厂约800米。栈道依山就势,蜿蜒起伏,栈道间或以铁索拱桥相接、或以穿山隧道相联,或设观台广场以供游人驻足,赏江之浩浩、崖之险峻,思古之风云变幻。行于栈道,江涛鸟语不绝于耳,天蓝水阔历历在目,令人神悦心清,惬意满满。</p> <p class="ql-block">万竹坞,从景区的宣传展版上获知,其占地面积百余亩,有竹13属137个品种,其中包括斑竹、粉竹、龙鳞竹、方竹、金镶玉竹等多个稀有品种。而实地观赏,却感有众多品种无处找寻,这也许是自己没看全,或是即使见到却又并不认识之原故吧。但仅管如此,万竹坞的景色依旧还是不错的,即有曲桥、溪水、紫藤长廊、通幽小径相趣其间,更有万竿翠竹汇成竹海,挺拔高耸,隐天蔽日,绿意盎然,婆娑摇曳。的确是游客觅静寻幽的绝佳之处。</p> <p class="ql-block">  园梦园,是仿意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的″梦溪园"而建,占地约6公顷。</p><p class="ql-block"> 圆梦园,以万竹坞为依托,以徽派建筑为特征而打造的一处具有江南园林风貌的、富含人文与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美景点。</p><p class="ql-block">园梦园从观赏的视角上讲,可分园内与园外两个区域。园内主个是通过柱础、石雕塑像、碑刻等,充分展示了徽派艺术之砖雕、石雕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园内有轩、馆、厅十四间</p> <p class="ql-block">园内有清代柱础169个,其柱础之多,形状之多样、图案之精美,是在别处难得一见的。</p> <p class="ql-block">园内除柱础之外,还有百米碑廊102块碑文,以及石雕塑像等,将徽派″三雕之石雕、砖雕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看点多多!</p> <p class="ql-block">延园的园外以水榭、长廊、亭、小桥流水为元素,江南园林的秀丽风貌,尽入游客的眼帘之中。</p> <p class="ql-block">  延园,位于翠螺山北麓山坳,与林散芝艺术馆相邻。江南院落式建筑风格,缓坡伸展式唐风屋顶设计。占地面积3252平方米,建筑面积1225平方米,四合式院落结构,多为一层局部二层,由东南大学设计。延园周边竹木浓密,溪水潺潺,清幽雅静,风景独好。</p><p class="ql-block"> 延园,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延续李白诗歌与林散之书画艺术之意,故称″延园"。</p><p class="ql-block"> 延园分季汉章藏砚阁、牧子藏馆、陈艾中书法馆和多功能会议厅等四部分构成。收集历代珍贵古砚及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的书画艺术精品。是研究观赏古砚、书法、绘画艺术的理想场所。</p><p class="ql-block"> 季汉章,安徽无为人,新四军老战土、离休干部、书法家、收藏家、文博鉴赏家和文房四宝研究员。2002年,季先生将72方古砚台和15幅书法作品揖赠给马鞍山市,两年后,马鞍山市特地在采石矶延园建了"季汉章藏砚阁″并为先生塑半身铜像。</p><p class="ql-block"> 季汉章藏砚阁,算得上是一处难得一见的砚台博物馆。从品种上讲,中国古代五大名砚:端砚、歙砚、红丝砚、澄泥砚、洮河砚,都极为稀罕地悉数显现在参观者的眼前;从规格上讲,大到两人都抬不动的宋代大砚台,小到如同一枚印章的微型砚台。而阁中砚台的形态、雕刻图案及选用的材质,则更是丰富多彩。在阁中看砚台,才让人真正意识到:研墨,只是砚的基本功能,而做为一种雕刻艺术、雅玩尚品和传世精品,这才是砚的神韵所在!</p><p class="ql-block"> 在阁中,砚台的历史传承与制作过程,同样可以获得足够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吕系学,安徽当涂江心州人,中行马鞍山分行创始人及首任行长,高级经济师,马鞍山市劳模,市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等。</p><p class="ql-block"> 吕先生自幼家境贫寒,其童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均是在牛背上度过的,故,自号″江州牧子"。所以,先生在延园的藏馆即依号为名一一牧子藏馆。</p><p class="ql-block"> 吕系学先生平生酷爱集藏名家书画。牧子藏馆共展岀了先生无偿捐赠的《签名藏卷》、《书画藏卷》、《寿星寿卷》、《龙年龙卷等218幅书画珍品。其中《签名藏卷》,由遍布全国108位当代书画名家共同绘著,征集历时达十年之久,已被大世界吉尼斯评定为″汇集最多八旬(或以上)当代书画家签名的长卷"。</p> <p class="ql-block">  阵艾中,江苏江浦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顾问、马鞍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林散之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鞍山太白书画院名誉主席其作品在国内外书法大展中多次获奖。</p><p class="ql-block"> 阵先生师从林散之先生,其书法以隶书、草书见长,书作品在国内外书法大展中多次获奖,2000先生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德艺双馨"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在 延园,马鞍山市政府专设了"陈艾中书法馆",以陈列先生为本市无偿揖赠的数年书法精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九月中旬,景区中满眼看去,只见娇嫩艳丽的彼岸花,或是团团簇簇争艳在草坪之上,或是星星点点散落于绿树丛中,将公园的景致点缀成一遍花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当然,相比如彼岸花,那牡丹园中的国色天香,则更是愈加花团锦簇,雍容华贵,妩媚动人!</p><p class="ql-block"> 牡丹园,位于翠螺湾景区内,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有40多品种的牡丹共计2万余株,初春时节,牡丹园中的各色牡丹,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竞相绽放。游人争先恐后地来到牡丹园,看的是花景,闻的是芳香,玩的是心情。此刻的公园,毫无疑问自是全年之中,最为热闹、人气最旺的时节。</p> <p class="ql-block">  在写《五A级景区采石矶》首篇的开头时,我曾说过,采石矶风景区,是我的家乡若干景区中等级最高,名气最大的一座。虽是早有写的欲望,却迟迟不敢落笔,但终究还是没能忍住。于是,半着琵琶半遮面,小心翼翼地轻触手机屏,写下了《五A级景区采石矶(一)》及本篇的《五A级景区采石矶(二)》。虽也分了二篇来写采石矶风景区,却总觉得因限于写作水平的肤浅及文史知识的溃乏,应该是即未能写满采石矶的历史与今朝,也未将风景区之秀丽景致描绘到位。但即便如此,我又觉得,写,还是该写的,毕竟,文章虽不到位,而一颗赞美家乡的心那可是到位的。如同学子对待高考一样,无故放弃高考肯定是不对的,而考得好不好仅是个人水平问题,但只要尽力了,也就无撼了,无需强求与自身能力所不能及的″完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