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二师在皖东(三)——征战纪实

鲁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编辑:夏鲁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中图片来自新四军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张明秀与罗炳辉在江北指挥部</b></p> 红  色  种  子 <p class="ql-block">  新四军四支队的干部来源</p><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4支队在红军时期,干部都是从战争中培养锻炼出来的。如:徐海东同志是窑工;高敬亭同志是稍有文化的青年农民;林维先同志是农村少年,他们都是在红军中经过艰苦复杂的战争锻炼培养出来,逐渐成长为我军的高级军政干部。抗日战争时期,除自己培养外,党中央很重视加强对4支队的领导和干部配备工作。1937年7月初,毛泽东主席找郑位三、肖望东、张体学、程启文同志谈话,让他们代表党中央向红28军传达党中央有关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的政策、方针。向高敬亭和红28军全体指战员、老苏区的地方干部和革命群众致意,向大家问好。他说:你们先去,中央随后再派一些干部去红28军工作。不久中央派徐海东同志到皖东地区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4支队司令员,戴季英为4支队政治部主任,谭希林为4支队参谋长,林恺为4支队8团政治委员、赵启民为参谋长、徐祥亨、徐光华先后任8团政治处主任。贺德斌、成均先后为1营营长、,朱绍清为2营营长,朱国华为3营营长,胡定千,王敬群、祝世凤为营教导员,作战参谋吴华夺,侦察参谋张翼祥,通讯参谋郭士均、电台台长蔡温良、机要员左金祥、连级干部有宋文、吴顺治等同志。徐士奎为7团政治委员,高志荣为9团政治委员,吕清为政治处主任,钟明彪为2师4旅10团政治委员,杜国平为4支队江北游击纵队参谋长,赵俊为4支队副参谋长,谭知耕为4支队14团参谋长,谢才秀为4支队军医处副处长、阙声为医务主任、徐文波为医师。还有营连级干部李国厚、朱鹤云等数十人。</p><p class="ql-block">从新四军军部派来余立金任2师4旅政治委员,张树才任4支队政治部副主任、陈辛仁任敌工科长、李清泉任宣传科长,还派来一大批军部教导大队毕业的青年干部。</p><p class="ql-block">从兄弟部队调来支援和加强骨干力量的有:原湘鄂赣军区卫生部部长阮汉清,任4支队军医处处长,湘鄂赣军区卫生部疗养所长朱直光,任4支队8团卫生队长,新四军第2支队政治部主任王集成调2师4旅任政治委员,原八路军 115师教导5旅副旅长吴世安任4旅副旅长,原新四军第6师 18 旅51团政治委员陈光调任四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第1支队1团3营教导员阮贤榜调4支队14团政治处任组织股长兼总支书记,该团3营副营长王义勋调4支队9团任3营教导员。1支队参谋处参谋文盛森调4支队9团任1营长。还有抗战初期参加八路军的干部刘春山调4支队8团任连指导员,叶松盛调7团任宣教股长。原2支队医生邱子定调4旅10团任卫生队长。</p><p class="ql-block">从地方党组织调来4支队(四旅)的干部有:原鄂、豫、皖区党委民运部长张劲夫任4旅政治委员,组织部长何伟任4支队政治部主任。原舒城中心县委书记桂蓬任4支队第2游击纵队政治处主任。</p><p class="ql-block">1939年底和1940年初,从大别山国统区的动员委员会撤退到津浦路西的大批工作团队员,他们都是知识分子,其中一部分,调入4支队工作,如马贝禾、钟麟、邵华、黎笑村等,这对4支队的干部充实和知识化起一定作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1946年3月,罗炳辉在疗养期间在泰山回马岭与战友们合影</b></p> 消 灭 小 刀 会 <p class="ql-block">苏北洪泽湖和高邮湖之间,水网交错,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开阔,堤埂高大绵延,树高林茂丛深,是一个富庶的地方。因为淮阴、淮安、宝应三城南北相望,人们便把这里称为淮宝地区。淮宝地区与淮南、淮北、苏北、苏中相联接,既是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咽喉,又是整个华中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然而,此时的淮宝地区,社会动荡,治安杂乱。一个叫小刀会的封建迷信组织横行乡里,他们分散为民,聚众成匪,数百人甚至上千人成一股,在刀会头目的带领下,练拳习武,跪经念咒,吞朱砂喝迷魂汤,自称是“刀枪不入的天兵”,称霸于民间。</p><p class="ql-block">半塔保卫战后,退守三河以北的韩德勤很快与刀会沆瀣一气,利用刀会在民间的影响,控制了淮宝地区。并经常派出武装小分队,或唆使刀会成员潜入路东新四军抗日根据地,袭扰部队。他们袭击新四军的哨兵,拦截新四军的交通,捕杀新四军官兵。他们杀人专拣夜间,不砍脑袋,而是用一种锋利的小攮子扎。有时也在光天化日之下聚众滋事有一次在新集,罗炳辉亲自主持的一次群众集会上,担任警戒的第十团三营10多名战士,竟被冲入会场的小刀会砍伤。与此同时,韩德勤仍然与桂顽时刻不忘要把新四军置于死地而后快,继续着东西夹击淮南根据地的勾当。</p><p class="ql-block">为了进一步固淮南抗日根据地,策应新四军江南部队北上、八路军南下部队向东发展,创造全力发展苏北的条件,中原局决定,在保卫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及时抽调部队开辟淮宝地区。江北指挥部根据胡服(刘少奇)的指示命令,由罗炳辉、周骏鸣、张劲夫、冯文华组成指挥部,率第五支队八团、十团和第四支队七团,于1940年8月初开始向淮宝推进。</p><p class="ql-block">罗炳辉深知淮宝地区的复杂,对于部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区域,无论地形和群众条件,都和过去的活动区有所不同。要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切实控制三河两岸,创建一个抗日游击根据地,困难和不足显而易见。罗炳辉迈着敦实的脚步来到门前凝神而立,部队不久就要出发,他觉得应该给部队提个醒,想着想着,他转过身在桌前坐定,挥笔就给第五支队各部写了一封指示信。罗炳辉还给这封信加了一个题目“淮宝战役的战术诸问题”。他从教育时、行军时、驻军时、战斗时等4个方面细致地分析和阐述了22条具体事项,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他提出要研究和提高军事技术,指出如何注意运用战术问题。</p><p class="ql-block">罗炳辉想到了正在苏中作战的新四军江南部队迫切需要增援;想到了应当为增援华中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六八七团打开通路;想到了淮南抗日根据地从淮宝输入粮、盐的通道目前正被顽军封锁;想到了自己的部队经过“七一”党代会整训后,情绪正高,士气正旺,同时他还发现顽军在三河的防线太长,兵力不足。于是,罗炳辉决心利用夜间强渡南山河,部队布置为:1.以四支队七团在金沟、银集、涂沟一带牵制敌伪,并向宝应湖面及通高邮湖之河道警戒,防敌伪乘虚向我袭击;</p><p class="ql-block">2.五支队八团于8月2日由黎城移驻永丰镇,2日午夜进占衡阳滩,强行渡南山河,奏效后,向新集攻击前进;</p><p class="ql-block">3.十团2日由黎城移至曾家渡附近一带隐蔽,2日午夜强渡南山河,奏效后,相机占领高家集,并与八团会攻新集,过河后要与八团取得联络;</p><p class="ql-block">4.五支队司令部随行十团前进。</p><p class="ql-block">8月1日晚上,黎城街头的广场上人山人海。新四军第五支队纪念“八一”建军节大会正在热烈地进行中,台上罗炳辉慷慨陈词,台下军民情绪激昂,会场上下气氛热烈。几乎是在同时,在南山河的金沟、银集、铜城一带,几个新四军的小分队正趁着夜色将悄悄征集到的船只集中隐蔽到曾家渡、衡阳滩两处芦苇、高粱丛中。这是罗炳辉事前的有意安排,他要达到强渡的隐蔽性和突然性,他还要部队在各船头以沙包、棉被、稻草等作成掩蔽工事。他规定渡河时,不允许带牲口,还要尽量减轻行李。他还特别提醒部队要多准备斧头、竹竿、粗铁丝等,以便过沟时搭桥用。罗炳辉的胆大心细又一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体现。</p><p class="ql-block">8月2日的夜晚在新四军战士们焦急的等待中终于来临了,这天部队的晚饭还专门加了菜,战士们一个个都肚饱劲满。当夜幕完全合上的时候,南山河两岸就显得神秘起来,惟有河水依然淙淙地流着,与往日别无两样。午夜时分,月色朦胧,高集沿河一带北岸几烛火光时隐时现,一只牛角号“呜呜”地在夜幕里游荡,阴森中透着怪异,偶尔还有几声枪响传到南岸,孤独而零落。罗炳辉判断韩顽和无处不在的小刀会已经有所觉察,可是他们显然是非常的恐慌。</p><p class="ql-block">按照罗炳辉的部署,各部队迅速行动起来,动员已经搞过,部队的思想早就统一,“呼啦”一下第五支队的八团和十团就来到了河边。第十团的3只铁皮水划子和3条大舵船已经下水,船头上掩护工事后机枪手就位,严阵以待。就在罗炳辉的那只大手从空中挥下的同时,第一梯队两个团迅即起航向对岸进发。南山河面上一时间挤满了船只,驻守北岸的韩顽第三十三师官兵在黑暗中数不清有多少船只渡河,更不知新四军有多少人员参加,那浩荡之势,足以把他们震住了。心理防线一旦垮下,军事防线也就一触即溃。第三十三师部队慌乱地打了几枪后,就向新集退去。第十团在团长成钧的带领下,上岸后即迅速占领高集,并乘着拂晓向新集追击,途中俘韩顽一部。此时,韩顽第三十三师一部退至仁和集、万集、毛堆拐子,凭河据守;另一部(盱眙县长秦庆霖部)退至赵集一带固守待援。而刀会此时都身着便衣混迹于民间和乡野,根本无法分清。成钧觉得这样贸然进攻,可能会受到韩顽的逆袭,他稳住部队,把新集周围及通山河以南的交通道路全部设置警戒,严密控制。</p><p class="ql-block">3日中午,受韩顽蒙蔽的小刀会,轻信韩顽的宣传,怕新四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仗着自己有一身“子弹打不中”“打不死”的“金刚之躯”,集结八九百刀会成员,向新集拥来包围冲击。他们手拿短兵火器、大刀、长矛发起了一次次的集团冲锋。第十团一方面反复向刀会和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抗日主张,另一方面作好了充分的反冲锋准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津浦路西财经处的同志合影</b></p> <p class="ql-block">然而,刀会一意孤行,持续进攻。成钧被迫反击,将刀会驱散后,在巩固新集的同时,派出部队去占领毛堆拐子,并迫近仁和集。韩顽据河严守仁和集和万集,掩护并唆使刀会多次进攻第十团。罗炳辉分析韩顽似有待援反扑的可能,立即命令第十团巩固新集、高集、仁和集阵地,以一部向毛堆拐子、名梁桥伸出,同时,命令第七团迅速过河向新集靠近。罗炳辉采取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三河地带水地多小芦秫,旱地多大芦秫,罗炳辉要求部队立即摸清地形、道路、水网、顽军与刀会等情况,把部队抱成一团,选择水旱围及坚固房屋驻扎。部队立即挖工事、筑枪眼、做盖沟,在道路口构建障碍,布设交叉火力网。</p><p class="ql-block">6日上午9时,八九百刀会会众又一次向新集第八团驻地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击。当即被第八团的交叉火力大量杀伤,迫近工事的却因无法过沟过水,站在沟对岸猛拍胸脯,口里还信誓旦旦地说:“我是打不死的,我是打不死的。"面对新四军的轻重武器,他们竟然就这样不躲不藏,中毒之深令第八团官兵既感到可怜又感到可恨。可是,刀会怎么能抵挡住现代热兵器的猛烈射击呢,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他们不得不又一次退将下去。第八团摸清了刀会既退便不能再攻的特点,乘胜追击,刀会很快便溃散于仁和集和万集之间。</p><p class="ql-block">此时,八路军第五纵队六八七团已开进到淮宝地区,并在蒋坝歼秦庆霖一部,与正向西推进的第八团取得联络,确保了新集以西地域的安全。</p><p class="ql-block">14日上午10时,第八团南田镇防地外的田野里,高粱迎风微摆,四下里蛙叫蝉鸣。韩顽第三十三师六九七团一个连在十余名刀会成员的配合下,从双沟出发向南田镇急速开来。驻南田镇的第八团一部发现情况立即进入工事。只见前面的十几个刀会成员边走边拜、口念符咒,大摇大摆地向前走来。那一个连队的顽军则虾背弓腰地跟在后面,时进时退,畏缩不前,哩哩啦啦像羊拉屎一般地散了一大片。新四军大声喝令停止,但刀会不理不睬,距离越来越近了,第八团部队的机枪就开火了,前面的几个被杀伤后,后面的见势不好,立刻退了下去。第八团部队立即转入反攻,追出3里多路,俘虏了包括刀会会长儿子在内的3人。刀会屡次进攻均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刀枪不入的迷信神话早已破灭,这大长了新四军的志气,灭了韩顽部队和刀会的威风。罗炳辉要求部队更加注意和加强政策宣传,呼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对会长儿子以礼相待,晓以大义,第八团还写了一封信并制作了大量宣传品在释放刀会会长儿子时让他带回去,将伤员也一并送还,一切做得都仁至义尽,使新四军在淮宝地区的影响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为争取和瓦解封建刀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在以罗炳辉为首的指挥部的率领下,新四军第七、第八、第十团和八路军第六八七团共4个团一起,团结协作,互相配合,打一仗进一步,不断向前推进,先后又进行了双沟万集战斗、仁和集战斗、马棚庄战斗、大楚庄战斗、黄集战斗、龙王庙战斗等,自北渡三河以来,部队九战九捷,不仅开辟了淮宝这块富庶的地区,巩固和扩大了皖东抗日根据地,控制了洪泽湖、白马湖和山河的航运通道,而且还牵制了部分韩顽的兵力,使之不能放开手脚向苏中新四军进攻,策应和配合了黄桥战役。8月底,在第十团的配合下,成立了淮宝办事处,淮宝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工作迅速展开。淮宝战役结束不久,罗炳辉通知成钧:张云逸同志来电,命令成钧到江北指挥部去工作。刚刚开辟的淮宝根据地还有许多事情等待成钧去做,对根据地建设还有许多想法他想去落实。成钧试探地问,自己是不是可以不去。“张指挥决定了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罗炳辉断然拒绝。不过,他告诉成钧,去江北指挥部只是“帮助工作”,十团团长的职务没有变。成钧回到团部,把工作交接给已经到十团担任团政委的赵启民。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江北指挥部和中原局机关所在地。在这里,成钧遇到了一个老熟人——中原局书记胡服,即刘少奇同志。不久前半塔战役反攻,十团占领了秦庆霖的盱眙县城,到盱眙巡视的刘少奇同志,在十团团部住了三天。成钧向张云逸、刘少奇以及赖传珠参谋长、邓子恢主任汇报了淮宝战役和根据地建设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1942年春,天长县第一届参议会与会代表合影</b></p> 金牛山破袭战 <p class="ql-block">1941年4月上旬,日伪军企图在我根据地军民生活条件极度窘迫的时候趁火打劫,在天(长)、仪(征)、扬(州)地区增设据点,修筑天仪公路,企图巩固其点线据点,阴谋对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和“蚕食”。</p><p class="ql-block">淮南津浦路东的天长、仪征、扬州、六合地区,地处苏皖边区,东濒大运河,南临长江,西控津浦铁路,北靠淮河,物产丰富,是连接南京、扬州、淮阴三角地区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然而,这个地区曾是我根据地所在地,自国民党军队从上海、南京溃退后就被日军占领了县城及交通线上的重要集镇,国民党反动武装则盘踞在广大农村,同当地的反动势力及大刀会、红枪会等反动组织,互相勾结,各自封官设卡,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广大群众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收复天仪扬地区,便成了我4旅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p><p class="ql-block">为了粉碎日伪军的阴谋,保卫夏收,由原新四军4支队改编而成的2师4旅12团与兄弟的5旅15团以及路东独立团奉命在淮南津浦路东发起了对日伪军的天(长)、仪(征)、扬(州) 破袭战。</p><p class="ql-block">4月9日,4旅12团到达六合县境内的东旺庙、小号墩一带,采取夜袭和强攻相结合的方法两次袭击谢家集,歼敌近百人。并不断破坏公路和大桥,切断联络线路,伏击日军,配合友邻部队歼敌。在数日内连续作战6次,完成了袭击伪军的任务后,撤至金牛山以南地区。</p><p class="ql-block">疯狂的敌人见我军后撤,遂纠集700余人反扑过来,却没想到进了罗炳辉巧设的“梅花桩”。</p><p class="ql-block">金牛山位于六合县东北部,距县城40多里,四面为山河环绕,南侧同北峨眉山遥遥相对,两山之间为丘陵、洼地,村庄稠密,便于隐蔽部署兵力。罗炳辉分析地形后胸有成竹地笑了笑,一套排兵布阵的方案已在脑中成形。于是,亲自布下“梅花桩”(即支撑点式的部署,呈梅花瓣状,既可以隐蔽自己,又可以据险防守,各营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既可以分散敌人的兵力,又可以对敌人分割包围,使其有进无出)式部署宿营:</p><p class="ql-block">1营驻车篷庄、和尚庄一带,向移居集、谢家集方向警戒,并控制樊家集通向大陈庄的道路;</p><p class="ql-block">2营主力位于乌山西南一带,向八百桥方向警戒;</p><p class="ql-block">3营驻厉马庄等地,向樊家集方向警戒;团部位于金牛山南面的大陈庄、钱洼一带,形成三片花瓣。</p><p class="ql-block">午夜,12团参谋长谭知耕与首长开完会后,睡觉前再三叮咛机要员提高警惕,有情况必须马上叫醒他。但他没多长时间,他就被一声刺耳的枪声惊醒。原来日伪军以汉奸吴益本、杨仁和为向导,从樊家集出发,通过安乐桥后兵分两路,一路直扑12团团部驻地大陈庄,一路进逼3营驻地。狡猾的敌人沿田沟爬行接近12团驻地。3营的哨兵听到墙外有响声,并看到黑影蠕动,随即扣动了枪机。</p><p class="ql-block">谭知耕(1917-2001.4)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参加光山县农民赤卫军,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五团连政治指导员,第三十一军军部侦察参谋。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参谋,营长兼政治教导员。第四支队十四团参谋长,新四军第二师四旅十二团团长。新四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苏浙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第三纵队七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南军区独立一旅副旅长,新四军第一师一旅副旅长兼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一师师长,第三野战军二十三军六十九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参谋长、副军长。1957年毕业于苏联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战役法教授会主任,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海军广州基地副司令员,南海舰队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1年4月10日于北京病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新四军二师六旅十六团干部合影</b></p> <p class="ql-block">突然被惊醒的谭知耕一骨碌翻下床,奔去和团长杜国平、政委徐海珊研究应敌之策。之后,团长和政委分别去1、2营指挥,谭知耕负责将团直属队转移后直接指挥3营战斗。他命作战参谋周云速带团直属队由钱洼经孙王葛向南突围后和1营会合。当他把任务布置完时东方的云霞已经变红了,而此时的大陈庄已被敌人从三面包围,前后门也被敌人封死了。</p><p class="ql-block">谭知耕毫不犹豫地下了命令:“打开后门,随我冲,去3营!”</p><p class="ql-block">后门刚一打开,警通班长和勤务员已抢先冲了出去,敌人发现他们后,一面从树林内向外猛烈射击,一面哇哇地叫着冲过来,谭知耕带领他们边冲边打,终于突破敌人封锁,到了五里墩以北,与3营会合。</p><p class="ql-block">凭借着火炮和机枪的火力,敌人占领了丁岗、万云、大陈庄、车篷庄之后又疯狂地向五里墩高地冲来。3营在五里墩高地,连续打退了敌人的3次进攻,敌人丢下了一具具尸体败下阵来,五里墩高地仍牢牢地掌握在我军手中,我军初步取得了战斗的主动权。于是,谭知耕命3营将团直重机枪排配置在高地村庄的屋顶,用火力掩护7、9两个连歼灭了丁岗、万云附近的敌人,并迅猛攻占大陈庄,协同1营全歼敌人,1、3营相互侧应,“梅花桩”初显威力。</p><p class="ql-block">7时30分,金色的太阳驱散了晨雾。12团架在五里墩、厉马庄屋顶及庄前土墩上的4挺机枪,一齐喷出长长的火舌,横扫万云、丁岗之敌。猛烈的火力将敌人压得抬不起头来,3营营长徐万炳见时机已到,遂一跃而起,大喊:“同志们,跟我来,冲啊!”在营长精神的鼓舞下,3营7连1排的勇士猛虎一样扑向万云高地,2、3排由内侧同时向高地攻击,经过30分钟的激战,敌人被击溃,3营又以部分兵力控制了东侧桥头,切断了敌人的退路。</p><p class="ql-block">3营稍加调整后,向丁岗的敌人发起了第二次进攻,7连从东侧攻击,9连乘援兵立足未稳,乘势冲人敌阵,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寒光闪过之处,鲜血飞溅,惨叫声、杀声混成一片。经过近30分钟的肉搏,敌大部被歼,丁岗等地回到了我军手中。</p><p class="ql-block">还没顾上喘口气,陆家洼高地的敌人突然用重机枪、掷弹筒向3 营官兵发起了攻击,占领大陈庄的敌人也反扑过来,企图夺回丁岗。8连连长和副指导员立即率领部队迅速回击,组成以长柄大刀手为主的突击班,从侧面绕到敌后,砍死了敌人重机枪手和掷弹手数人,敌人的机枪顿时成了哑巴。3营乘机反扑,夺回了大陈庄。</p><p class="ql-block">夺回万云、丁岗、大陈庄有利地形后,3营继续猛攻,将残敌压在陆家洼一带坟地。此时,敌人已被12团紧紧包围,无险可守,反攻无望,企图向东突围,渡河逃窜。参谋长谭知耕立即赶到北峨眉山顶细观敌情后命令3营8、9两连,在1营3连和3营的配合下,分三路沿北峨眉山麓扑向敌群,便于协同的“梅花桩”此时又显身手。敌我短兵相接,杀得敌人横七竖八,死伤累累,残敌狼狈逃至尹家河。夺路而逃的敌人纷纷挤上了河上一座简易的独木桥,12团立即用机枪封住桥头。此时,仪征模范营也赶来夹击敌人,残敌进退无路。关键时刻,12团弹药消耗殆尽,将士们就用长柄大刀同敌人展开肉搏,乱了阵脚的敌人不是被砍死就是被挤下河后淹死。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的3连9班8名战士把鲜血全部洒在了这座独木桥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血战,除大部被歼灭外,少数残敌经月塘集逃向仪征。到了下午3时,一场恶战终于结束了。</p><p class="ql-block">金牛山反击战,是4旅12团成立以来对日伪军进行的第一个硬仗。由于灵活运用“梅花桩”阵形,既分散了敌人,又使各营能够互相策应,夹击敌人,从而在一场防守反击战中取得完全胜利。此战,共毙、伤日军200余人、伪军300余人,俘敌32人。缴获重机枪4挺,轻机枪5挺,步枪40余支。战后,新四军2师首长发来嘉奖令,罗炳辉副师长代表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专门到12团慰问,称金牛山反击战是“2师成立后对日军的第一场硬仗”战斗结束的当日下午,团政治处主任裴先白、仪征县委书记方中立、六合县县长李代耕等共同商定在金牛山南侧选择了墓地 ,军民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为烈士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安葬了烈士们的遗体,让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与金牛山共存,与日月同辉。</p><p class="ql-block">裴先白(1916一 )湖南省沣县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组长,第四支队政治部宣传科科科长,第四支队七团政治处副主任。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二师四旅十二团政治处主任,十团政治处主任,十一团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任团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财委副秘书长,上海市第二商业局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财贸办公室主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罗炳辉与家人在山东临沂的合影</b></p> 陈道口攻坚战 <p class="ql-block">1941年那页沉重的历史,人们发现,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法西斯猖獗的魔爪之下,希特勒对苏联的不宣而战把那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演化成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日本法西斯对华战略由“速战速决”转移到“长期持久”战略,一方面逼迫重庆政府投降,另一方面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展开了疯狂的进攻。同样是那一年,国民党反动派继“皖南事变”之后不顾全国民众的强烈反对,依旧推行其“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投降政策。我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的抗日游击战争从此便进入了受日、伪、顽夹击的严重困难时期。</p><p class="ql-block">1941年7月19日,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乘新四军全力投入反“扫荡”作战,无力他顾之机,以第33、第112师各一部,突然向淮安、涟水间的顺河集新四军阵地猛攻,夺占了骆家荡、小骆、时廖庄、赣河集南等地。7月20日,国民党江苏省常备第六旅旅长王光夏部,又乘机进占了新四军在涟水、淮阴间的大片地区和泗阳西北的陈道口地区。8月1日,国民党军又以6个团的兵力,进攻阜宁、盐城交界处的东沟、益林地区,新四军第3师被迫转移。日军“扫荡”一结束,王光夏又率3个团的兵力,增兵陈道口、史家集、仰化集一带。</p><p class="ql-block">俗话说,长了吃刀子的嘴,却难长化刀子的肠。王光夏进占陈道口地区后,依托有利地形,筑起了号称“固若金汤”的陈道口据点。该据点由东、西小圩子和老圩子组成,两个小圩子与老圩子均以吊桥相通。各圩寨周围,有7米高的圩墙,4道铁丝网,两道5米深、4米宽的外壕,大小6座碉堡以及地道等坚固设施,距各圩壕 2000米以内,则全部扫清射界,成为开阔地带。在平原地区构筑这样一个坚固据点,确实易守难攻。</p><p class="ql-block">陈道口据点像一根橛子插在我淮北、淮海根据地之间,如鲠在喉。而韩德勤则企图以此为中心,向东西扩张,构成一条横贯新四军淮北和淮海根据地的东西走廊,为汤恩伯集团的东进准备通道。当时,汤恩伯部准备向我淮北地区大举进攻,韩德勤的117师、33师各一部也沿涟水向西逼近。</p><p class="ql-block">为粉碎汤顽和韩顽将陈道口作为其东西对进的会师地点的阴谋,恢复我淮北和淮海根据地的联系,从根本上扭转淮北的不利局面,陈毅代军长下定决心先拔掉陈道口据点,并亲自部署和指挥这次战斗。当时,新四军2、3、4师以及军独立旅都抽出精兵强将参战,4旅10团以及兄弟部队的7旅19团、军部独立旅两个团、4师独立团和骑兵团组成战役突击团,10团及另一兄弟团被赋予主攻陈道口的光荣任务。5旅、9旅集结于皖东北地区,8旅位于淮阴和涟水之间,阻击韩德勤向陈道口增援。宿东游击队则迫近津浦路西,迟滞顽固派反共军东进,这也是新四军自皖南事变之后最大规模的反顽行动。</p><p class="ql-block">陈毅军长的亲自指挥,大大鼓舞了前线官兵的士气。善于攻坚的10团官兵更是摩拳擦掌,积极要求担负最艰巨的战斗任务。10月14日,已经按部署集结完毕的参战部队,当天夜里便发起了肃清陈道口外围据点的战斗。经过两天战斗,我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先后攻克了被顽军占领的史家集、仰化集、丁庄、毕庄、张庄等地,王光夏部被逼全部龟缩陈道口,据险固守。10团和另一担任主攻的兄弟团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构筑防御工事、开挖交通沟,迅速向敌人靠拢。</p><p class="ql-block">要攻克据点,关键是如何突破敌人的铁丝网,这四道铁丝网怎么破呢?陈毅鼓励大家发扬军事民主,各抒己见,寻找妙法,并亲自参加了讨论。果然,大家各有想法,有的说,用爆破的方法炸掉,有的说用剪刀钳子剪断,有的说用梯子压断……大家的方案这么多,该采用哪一种呢?最后,经过论证,认为用梯子压最有效,而且梯子既可做吊桥,又可当云梯。于是,部队急忙赶制木梯。</p><p class="ql-block">在忙碌的战前准备中,一支支由当地干部群众组成的工程队、担架队,过第二运输站,沿着六塘河河畔,潮水一样向陈道口前线涌来,有了群众的支援,官兵们信心更足了。</p><p class="ql-block">根据陈毅军长在总攻前的部署,10团攻东小圩子,另一兄弟团攻西小圩子,夺取东西小圩后,两个团同时向老圩子发起总攻。由于这是10 团进入华中后打的第一个攻坚战,团长秦贤安一边组织大家研究战斗的组织、战术、技术,一边动员部队:“第一仗就是一面旗帜,必须树立首战必胜的信心,打出我们红军团队的威风来!”</p><p class="ql-block">秦贤安,河南省新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鄂东北罗山独立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鄂豫皖边区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7团参谋长、团长,新四军第2师4旅10团团长、旅参谋长。参加了皖东、苏皖抗日根据地的反顽、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4旅副旅长,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4师政治委员。1947年7月21日,在山东鲁南南麻战斗中牺牲。</p><p class="ql-block">16日18时整,暮色沉沉,秦贤安立即下达攻击命令。随着火炮一阵阵天崩地裂的巨响,敌人阵地顿时硝烟弥漫,一段段寨墙接二连三地轰然倒塌,接着我十多挺轻重机枪同时开火,战士们借着火力掩护迅速跃出掩体,像离弦之箭迅疾向敌阵冲去,架云梯、越外壕、破坏铁丝网.…</p><p class="ql-block">当雄壮嘹亮的冲锋号在夜空响起时,2营营长率先跃出掩体,大喊一声:“同志们,冲啊!”战士们紧跟其后,呐喊着,潮水般冲向圩寨。圩寨东北角的碉堡早已被我火炮击毁,王光夏满以为我军必将以此作为突破口,于是便集中火力,拼命阻击。机智勇猛的2营营长一眼看穿了敌人的意图,率部队从东南角突破。敌人发现我军改变突击方向时,战士们已经借助云梯一队队登上寨墙。愈战愈勇的我军官兵,冲进圩寨,与东小圩守敌展开了搏击。不久,大部守敌被歼,残敌逃入老圩子营寨。随后,西小圩子也被我兄弟团攻克。一连数日,我军一步步缩小包围圈,躲在主围子里的王光夏已如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了。</p><p class="ql-block">21日夜,总攻主围子的战斗打响了。</p><p class="ql-block">10 团在秦贤安的指挥下,破障组借着团组织的火力掩护,以各种就便器材在障碍物中开辟了通路,部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越过水壕,手榴弹组以排子手榴弹掩护架梯组架梯,突击队迅速多路登梯,几名战士遭敌火袭击从梯子上摔了下来,可后面的战士毫不畏惧,勇敢地登上梯子,爬上围墙,最后终于突入围内,各据点的顽军被分割包围各个攻歼。在东西两个小圩子被我军攻克后,顽军士气就已经十分低靡,斗志全无。而当时王光夏为了躲避猛烈炮火的袭击,又临阵脱逃,早早躲进了地道,没有了总指挥的督阵,顽军更是乱作一团。</p><p class="ql-block">王光夏把最后的救命稻草寄希望于自己的同乡主子韩德勤,想着他会星夜兼程前来增援,可是,狡猾的韩德勤获悉王光夏大势已去,败局已定,哪肯前来吊丧,他给王光夏的回复是:“援兵不至,自理!”这下,王光夏像泄了气的皮球,软成一摊,气得说不上话来,等他缓过神想找其心腹13团团长密谋大计时,却发现那人比他还要怕死,扔下一堆军装,早已逃得无影无踪。王光夏顿时心慌神乱,带着十几名保镖钻进秘密地道偷偷地溜出了圩寨,扔下顽县长王乃汉、专署秘书唐凯等以下官兵1000余人做了俘虏。其中,10团俘顽旅参谋长以下300 余人,缴获迫击炮两门,轻重机枪14 挺,步枪500余支,电台一部。在10月26日的战斗总结会上,4师师长彭雪枫对10团将士们英勇顽强,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p><p class="ql-block">陈道口战役粉碎了韩德勤接应汤恩伯部东进的阴谋,锻炼了部队攻坚作战的能力,动摇了国民党军队“堡垒主义”的信心,对巩固和发展淮海、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新四军二师烈士纪念墙</b></p> 11团荣获“铁锤子”团光荣称号 <p class="ql-block">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淮北局势尚未好转,淮南局势又紧张起来,这一阵子,我新四军经常四面受敌,真有点应接不暇。</p><p class="ql-block">1941年10月,桂顽171师附第8、10游击纵队,趁我路西地区部队分头迎击日、伪军,南翼兵力单薄之机,向我淮南路西发动进攻,4旅遂奉命率11、12团赶赴路西参战。</p><p class="ql-block">桂顽以往进攻都是长驱直入,屡攻皆败,这次桂顽耍开了新花样,采取稳打稳扎的“滚筒战术”,一步一步向北“拱”,“拱”下一个地方就抢构工事,第二批部队再依托既设阵地朝前“拱”。10月11日,桂顽 511团1营(营长韦刚,习惯称)和定远县常备大队1000余人占领了我路西中心地区的大桥镇,随即加紧构筑工事,准备长期据守。截至10月中旬,桂顽竟蚕食我路西地区南部100余座村镇。同时,桂顽 172师已集结于巢县附近,48军两个师隐伏于寿县以西,如果 171师“拱”进我路西地区腹地,后面3个师就会分路压来,我军势必将被挤出路西。如果他们的企图得逞,下一步势必要进逼我路东根据地,配合汤恩伯第31集团军东进苏北和李仙洲部北犯山东,到时候,整个华中根据地都将受到威胁。</p><p class="ql-block">2师首长们聚在一起磋商对付桂顽的策略。这时,罗炳辉副师长首先说:“张师长早年是中国同盟会会员,跟随孙中山先生闹革命,参加过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以及后来的反袁斗争、护国战争和1926年的北伐战争,还与邓小平同志一起领导过著名的百色起义,他又是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的创始人,指挥红军打退过桂系军阀的无数次反扑和进攻。长期以来,张师长同桂顽‘抬头不见低头见’,对桂军的老底子可谓了如指掌,我们就先请张师长给咱们出出主意。”</p><p class="ql-block">张云逸这位建国后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我军高级将领,时任新四军副军长兼2师师长,他径直走到作战地图前,指挥棒的终点落在大桥镇,开门见山地说:“目前,华中敌后分路进犯我新四军的顽军总兵力有20万人,但是最难对付的要数桂顽,只要打掉桂顽这个‘出头鸟’,就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其他顽军便会闻风而逃,我华中与山东形势将会转危为安。炳辉率淮南部队与桂顽频频交手,不过那都是先扫掉土顽,然后利用桂顽怕丧失元气的心理,集中兵力冲垮其队形之一角,最后造成顽军全线崩溃。现在,作战诸方面条件都变了,桂顽一线部队队形密集,多有深沟高垒的坚固工事,后援力量雄厚,而我方兵力不敷,没有速战速决的机会,决不可硬拼。大桥是我路西根据地的心脏,也是桂顽的主要阵地,驻守敌171师511团1营,官兵善战,号称‘乌龟壳’。该营营长韦刚残忍成性,杀人如麻,诡计多端,曾被安徽省第5督察专员李本一赐为‘反共急先锋’,这里还驻有土顽兰荣甫和定远县警卫中队,常备大队,总兵力1100余人,据我看只要先砸掉这个‘乌龟壳’,路西战情就会大为改观。”</p><p class="ql-block">6 旅旅长谭希林说:“打击桂顽,就应攻其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说完他又问道:“张师长,砸掉这个‘乌龟壳’由哪个团来攻坚呢?”</p><p class="ql-block">张云逸继续说:“我与炳辉、骏鸣(2师参谋长)碰过头,决定让吴华夺、蔡炳臣率领的11团攻坚,16团在新张家一带阻击界牌集、广兴集桂顽增援,12、13团配置在安子集、徐小集地区,随时准备参战,17团和定远独立团于大桥以北监视定远城等地日伪军,18团做好保障工作。为了确保这次攻坚战的胜利,师决定在路西地区成立野战司令部,以谭希林为司令,梁从学、郑抱真(路西联防司令) 为副司令,王集成为政委、黄岩(路西地委书记)为副政委,由炳辉统一指挥这次反顽作战。”</p><p class="ql-block">蔡炳臣(1915-1978)河南省商城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一七团排长,商城县区游击队指导员、便衣队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七团政治处主任,第二师四旅十一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第二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四十军一五三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军师政治委员,吉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广东公安总队第二政治委员,湖北省军区独立师政治委员,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8年于北京病逝。</p><p class="ql-block">最后,罗炳辉副师长来了个激将法:“我建议,哪个团攻下大桥,就授予‘铁锤子’光荣称号!”而就是罗炳辉这个不经意的激将法,竟激出了 21军第一个有光荣称号的团队——“铁锤子”团。</p><p class="ql-block">大桥镇对于11团官兵们来说,并不陌生,1939年下半年至1940年4月间,这里曾是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它是定远县南境一个中等乡镇,紧挨着池河东岸,从池河岔出一条支流沿西街而过,上有两座老式石桥,大桥镇因此得名。桥北称大街,桥南称小街。</p><p class="ql-block">经过200里的急行军,11团于15日中午抵达大桥镇东北20里的永宁集、泗州庙一带宿营,当地模范队(区、乡武装)担任警戒任务,严密封锁消息。吃罢午饭,团长吴华夺带领营连干部潜至大桥附近看地形,现场区分任务。他们看到大小两街都筑成了独立土城,墙高两米多,墙上有数不清的射孔,还有许多明碉暗堡;墙外有护城壕,深约3米,宽达5米,壕外还有一圈结扎得很严实的鹿砦另加一道铁丝网。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消息,韦营驻大街,土顽驻小街,街里还布置许多火力点,交通壕纵横交错,顽军在阵地内机动自如。吴团长和营连长们感到,大桥之战将是一场艰苦的硬仗。</p><p class="ql-block">当晚20时,野战司令部在太平集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传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新四军第五支队八团政委刘树藩烈士</b></p> 大桥镇攻坚战 <p class="ql-block">了张云逸、罗炳辉的指示,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也发来电报,三位首长除了讲明全局斗争简况外,特别强调务必守好路西这座“华中西大门”。会议对大桥战斗作了最后部署,战斗必须于16日夜打响。这样,11团只有一夜的休息时间和一天的准备时间。谭希林对吴华夺说:“这就叫出其不意。桂顽也长于夜战,你们一定要行动坚决,力争17日解决战斗。要是拖到天黑,整个战役计划就有流产的危险。这一点,你一定要对大家讲清楚。”</p><p class="ql-block">散会后,吴华夺返回团部,决心集中主力从西南突破,并以一部兵力包围大桥,求得首先歼灭小街土顽,然后南北围歼大街韦营。这位上任一年多的吴团长,是中央军委授予他的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持有者。六十年代小学课本中有一篇“我跟父亲当红军”的文章,在全国家喻户晓。吴华夺打仗英勇顽强,面对艰险,沉着冷静。</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晨,4旅政委王集成亲自来11团作动员讲话。他站在一张方桌上,洪钟般的声音传得很远:“咱们11团要是砸烂了韦营的‘乌龟壳’,以后就可以当好华中西大门的‘顶门杠’。打好这一仗,必须做到智勇双全,刚韧相间,代价小,战果大。……”王政委讲话最富有鼓动性,大家求战热情本来就很高,经他一鼓动,更加兴奋,一起振臂高呼:保证完成任务。口号声罢,团部司号长顾得胜猛地站了起来,问道:“王政委,我们保证打下大桥,你能保证给我们‘铁锤子’团荣誉称号吗?”话音刚落,又站起个红脸大汉,他是突击队长,1连副连长程照明:“王政委,打不烂他‘乌龟壳’,我们不回来见你!”王集成政委郑重地说:“师首长有考虑,哪个团攻下大桥,就给‘铁锤子’团光荣称号,这我可以保证!”一听将要拿到荣誉称号,雷鸣般的掌声和激昂的口号声再次响起。</p><p class="ql-block">11月16日夜,11团隐蔽地进至大桥南北,顺利完成了对顽军的包围,占领了攻击出发位置。突击队120名队员提前沿着小河东侧河堤摸到小街西南土顽哨兵附近隐蔽。队长程照明发现攻击时间已到,率领突击队第一组迅速潜行至兰荣甫大队的后门,一刀将顽哨兵砍倒。紧接着,战士们一齐越过土围子冲进小街,以大刀、手榴弹与土顽展开激战,首先歼灭小街西南土顽20多人。神兵自天降,闪电般的袭击,吓得土顽乱了阵脚,纷纷向小街中心龟缩。3连连长黄道钧率领全连和一营副营长周其云带领1连分别从两个方向接踵而至,机枪、步枪联合向敌人开火,手榴弹一批一批飞向敌人,使土顽来不及招架,大部伤亡。1连8班长和两个战士冒着熊熊大火,很快爬到房顶,向敌群连续摔手榴弹80多枚,炸得敌人血肉横飞,墙倒屋塌,残敌四处乱钻。程照明带领突击队杀进兰队部,土顽一看走投无路,纷纷缴械投降。兰荣甫趁混乱之际,穿上士兵的衣服,钻进柴草堆里。我突击队队员四处搜查,就是不见兰荣甫的踪影,以为他逃跑了。一个队员手持刺刀在柴草堆里乱戳,一下子刺在兰荣甫的屁股上。这小子大叫一声,爬起来双膝跪地,一手摸着屁股上的伤口,一手扶在地上,连连叩头直喊饶命。此人的狼狈相惹得程照明差点笑出声来,可他仍一本正经地命令道:“站起来!我们优待俘虏。”听这话,兰趁机从地上爬起来,并想要逃跑。程照明的枪已经顶住他的背部喝道:“站住,你是何人?”兰荣甫吓慌了,忙转身又跪在地上回答:“别开枪,我是卫兵!”“兰荣甫跑哪儿去了?”“我……不……不知道。”兰荣甫话音刚落,一个俘虏便指着死皮赖脸趴在地上的兰荣甫说:“他就是队长!”</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我2营扫除了大街北侧小据点多处,歼韦营一个多排。韦营反应很快,知道新四军这次来头不小,立即北守南攻,实施反击。桂顽一反击果然显出非凡的夜战能力,他们以火力掩护,放出许多小群,多箭头多层次地指向我1营,意在夺回小街。吴团长知道韦营孤胆作战勇猛,敢于白刃肉搏,他沉着指挥1营和突击队:“你们一定要依托小街北城,全力抗击顽军,杀伤他们有生力量!”1营教导员李长如接到命令,在阵地上喊道:“同志们,人在阵地在!坚决消灭顽军!”战士们很快分成许多小群,反复冲杀,打退顽军大小反扑 20余次。当顽军发起最后一次反扑时,1营英雄们就依靠小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新四军第二师抗日战争纪念林</b></p> <p class="ql-block">北城,跟冲过来的顽军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为了节约子弹和手榴弹,他们端起明晃晃的刺刀,向反扑过来的顽军杀去。一刹那,刀光闪闪,喊杀声混成一片。“人在阵地在,血债血还”,一连勇士大喊着向敌人冲去。正当敌我杀得难解难分之时,团突击队从两面冲来,打得顽军一片慌乱,滚滚爬爬,跌跌撞撞,向大街逃跑。团突击队和一连跟踪追击,一直追至大街,此时,2、3连相继跟进,但攻击受阻,3连连长黄道钧,一连刺死七八名顽军,后来被十多名顽军团团围住,他急忙拉响身上仅有的三颗手榴弹,当场与顽军同归于尽。</p><p class="ql-block">次日午前11点,南、西、北三面前进受阻,战斗呈胶着状态。吴团长令三个营暂停攻击,召开了战场“诸葛会”,调整组织,重新动员。这时,野战司令部电询战况,问是否需要援军?吴华夺早已定下决心,在午后全歼韦营,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求援。他当即向谭希林、梁从学两位旅长表了决心,报告了准备从南面突击攻击的新布置。随后为了便于指挥,团指挥所移至距敌百米远的南小街。</p><p class="ql-block">午后13时30分,11团再次向顽军发起猛攻,仍以南面为主要突击方向。团突击队和1、3连,以原态势攻击前进,诱使顽军全力应付;2营展开正面进攻,牵制和分散顽军力量;3营主力调整了战斗组织,以火力掩护,连长王德山与胡排长用排子手榴弹炸开顽军中心炮楼,消灭了地堡群,进逼土城;同时,8连在西,2连在东南角都开始冲击。</p><p class="ql-block">至此,韦营已被我四面包围,但仍自恃弹药充足,继续用大量小群动作,分头反扑,大有不打个鱼死网破不肯罢休之势。11团把缴获的武器也派上了用场,我方火力已占压倒优势。战斗有所进展,却极为惨烈,我与顽军在逐屋争夺,你死我活地拼杀。</p><p class="ql-block">下午14时许,天公作美,突然刮起了西南风,吴华夺一看风向对我有利,即令3营迅速点燃稻草,进行火攻。霎时间,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大火像一条不羁的狂龙直扑敌阵。顽军盘踞的房屋里火光冲天,烟雾弥漫,还不时发出噼噼啪啪的爆响声。吴华夺指挥3营大胆穿插,很快将顽军阵地分割成几块。韦营官兵一看大火烧起,又见我军杀过来,以为是大部队来增援,便顾不了许多,只想着逃命,一步步龟缩到韦刚营部大院。这时的韦刚也慌了手脚,紧急召集连以上军官会议,决定用机枪开路,组织敢死队突围,可是还没讲几句,会场就被我掷弹筒连中两发,敌军官们非死即伤。其余残顽猬集一团,用四挺机枪开路,仅剩下的200余人向北突围。他们刚突出街外,就被3营7连切断围歼。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韦营“乌龟壳”最终被11团的“铁锤子”给粉碎了。桂顽遭沉重打击,被迫全线收缩,退回原防,驻扎在附近的日伪军也闻风而逃,躲到定远县城去了。</p><p class="ql-block">大桥战斗是11团战史上一次残酷激烈的攻坚战,共毙顽军300余人,俘虏800余人,攻克了大桥这个坚固的据点</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恶仗,十一团打得十分的艰难、残酷。这一仗伤亡很大,部队骨干牺牲比较多。如三连连长黄运均、四连连长赵炳柱、五连连长苏贵清、二营副营长吴坤、二营教导员黄敬,还有一些排长、副连长都阵亡了。但是,这样巨大的伤亡,并没有动摇吴华夺同志的决心,他根据战斗进程,及时调整力量,集中火力,继续发起进攻,最后把顽军全部歼灭</p><p class="ql-block">不仅锻炼了团队夜战近战和攻坚作战的能力,而且对于稳定淮南形势,巩固路西根据地都具有重要意义。11团还创造了在淮南以800人歼桂顽1000多人的作战记录,打击了桂顽的嚣张气焰,提高了根据地军民与桂顽反磨擦的信心。在这次战斗中,涌现出诸如程照明、李长如、黄更生、耿青、黄道钧(牺牲)、傅绍忠、张保珍(战士)等战斗英雄。</p><p class="ql-block">李长如(1918~2002)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7军第1团政治处宣传队队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9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北军区警卫团政治委员,辽西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4野战军 44军 131师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南军区海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区海军第6舰队政治委员,东海舰队政治部主任,国家海洋局政治委员,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p><p class="ql-block">陈毅代军长闻悉大桥战斗胜利的消息,给路西部队发来贺电:“11月17日大桥战斗,予以破坏抗战团结者以歼灭性打击,此为我军把握抗日自卫原则而获得之胜利……此皆诸同志在师旅首长的正确领导下,英勇奋斗而获得之成绩,仍望继续努力,严防报复,并完成坚持路西、开展工作之任务。”2师首长给11团发来嘉奖电,罗炳辉副师长亲自来路西召开“大桥战役祝捷大会”,他代表师领导,正式授予11团“铁锤子”团光荣称号,并将一面绣着“铁锤子”三个字的锦旗授予11团。这也是21军历史上第一个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团队。</p><p class="ql-block">大桥--新张家战斗。1941年11月16日晚,四旅十一团强攻大桥顽军,六旅十六团埋伏于新张家一带,准备打援。夜间11点半,十一团向大桥发起攻击,经一昼夜战斗,全歼桂顽511团一营和大桥常备队,活捉定远、全椒、滁县三个伪县长。17日下午,桂顽511团二营果然来援,我十六团在团长张翼翔,政委邓少东的指挥下,伏击战斗中全歼该营三百多人,缴获机枪、步短枪110余支及其他军用物资一部。战斗结束后,二师首长分别授予十一团和十六团“铁锤子团”的光荣称号。</p><p class="ql-block">邓少东(1910—1993)湖北省大悟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黄安独立第七师连长、营长,红28军连政治指导员,手枪团分队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7团副营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江北游击纵队16团政治委贝,新四军第2师6旅16团政治委员,第5旅政治部主任。任新四军第2师5旅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第7纵队20师政治委员,第3野战军 25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边防保卫局局长,公安部队副司令员,西藏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大桥战斗结束后,新四军二师授予11团“铁锤子”团光荣称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授予16团“铁锤子团”光荣称号。</b></p>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