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周总理雕像广场的西南侧,伫立着一座造型新颖、风格独特的灰色楼宇。楼房面东的墙体上镶嵌着三个熠熠夺目的金色大字“省身楼”。这里是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进入省身楼门厅左拐,一层楼南面落地窗口,有一尊陈省身先生的半身铜像。 <p class="ql-block">陈省身,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微分几何学家;1911出生于浙江嘉兴,1923年进入天津扶轮中学学习, 1926年考入南开大学理科,1930年毕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p><p class="ql-block">这是陈省身在大学学习期间的成绩单,“算学”一栏成绩始终是A等。</p> 陈省身1934年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36年获德国汉堡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38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受聘为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任南京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代所长,1949年被聘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1960年至1979年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1981年至1984年担任美国伯克利数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他曾经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多个国家的外籍院士,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不仅在数学领域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超越了数学界的范畴。 1976年,陈省身荣获1975年度美国科学奖。下图是福特总统(右二)为陈省身颁奖(图中左二是陈省身的夫人郑士宁女士)。 1983年陈省身先生荣获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该奖项是数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下图是时任以色列总统向陈省身颁发“沃尔夫奖”。 <p class="ql-block">中国数学会于1985年通过决议,设立陈省身数学奖。</p> <p class="ql-block">陈先生是最杰出的南开学子。1926年,他考入南开大学理科时还不满15岁;50多年以后,他已经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始终无法割舍对南开的眷恋。1979年,陈省身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他用自己的成就证明了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可以做好数学,甚至可以做得更好。他想把自己的余热撒在中国大地上,完成少年时心中那个诗一般的梦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p> 改革开放以后,他提议在南开大学建立南开数学研究所,并出任首任所长,从此将南开的数学研究团队带上了快车道。陈先生认为,南开数学所要办成开放的数学所,使得南开的数学活动能够为全国服务。他拟定的南开数学所宗旨是:“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就是组织“学术活动年”,即每年在南开大学举行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的研修班。每期研究班选择一个主题,聘请该领域的国内外一流专家来校讲学。陈先生多次亲自出面邀请国际名家来南开演讲,使南开的数学研究水平迅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样的“学术年”先后举办了10年。使得南开数学所在全国数学界荣膺盛誉。 陈先生对南开数学所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1987年,校基建处向时任数学所副所长的胡国定先生报告,由于种种原因,“谊园”宾馆工程不能按期竣工,因此可能影响预计在暑期举办的“学术年”活动。陈先生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焦虑;已经77岁的他老人家拄着拐杖到工地找工人师傅聊天,询问能不能按期竣工。工人们看老先生的面子,说努力一下也许行。陈先生大喜过望,立刻打电话给胡国定先生,说今天晚上我请客,请工人师傅吃饭。餐桌上,年近八旬的老先生亲自向工人师傅敬酒,表示对师傅们的感谢。最后,“谊园”工程如期交付使用,保证了“学术年”活动的顺利进行。 陈先生曾经说过,“为数学所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多年来的实际行动。陈先生把他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5万美金捐给数学所;1988年,他又将在美国休斯顿授课和研究所得的2万美金酬劳全数捐给数学所;还捐了5辆汽车。据不完全统计,他为南开数学所设立了上百万美元的基金,其中半数是他自己多年的积蓄。至于图书、杂志以及其他的零星捐助,已无法精确统计。他自己说,除了儿子伯龙、女儿陈璞之外,南开数学所是他的第三个孩子。 进入21世纪以后,南开大学数学所蜚声海外,国内外著名学者纷至沓来。原来的数学所规模捉襟见肘,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陈先生自告奋勇,老将请缨,多次向国家有关领导部门建言,为南开大学争取到数额不菲的项目投资,用于建设数学所新楼。这才有了现在的省身楼。可惜的是,先生在有生之年没有看到新楼的落成。 陈先生晚年定居南开。学校在思源堂西侧为他建了一幢欧式二层小楼,取名“宁园”。该名字来源于陈先生夫人郑士宁女士名字中的“宁”字。 陈先生在南开的晚年生活愉快而丰富多彩。陈先生不仅在这里研究数学,指导学生,接待来宾,还邀陈宏评史,和范曾赏画,与叶嘉莹谈诗,同金庸论侠,联手聂卫平打桥牌;其乐融融,其情依依。 陈先生还是一个美食家。每个周末,只要他在天津,一定邀请朋友到宁园小酌,虽然没有觥筹交错的场面,却不乏把酒言欢的气氛。 2004年12月,陈省身先生逝世,终年93岁。 2005年,南开大学数学所正式更名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宁园门口增加了“陈省身故居”的石碑。 陈先生生前多次表示,身后要将自己和夫人的骨灰安葬在南开大学的校园内,丧事从简,不要坟头,仅希望在墓碑前有黑板、有座位,以便于大家休憩和讨论学术问题。 遵照先生的遗嘱,南开大学在省身楼附近的草坪中为先生修建了一座小小的墓园。 <p class="ql-block">墓园的地面用黑白相间的石条铺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广场,黑板状的墓碑和23个错落有致的矮凳,使得墓园看上去更象是一个露天阶梯教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该墓碑由陈先生的外孙、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建筑师朱俊杰设计,碑体由汉白玉和贴于其上的黑色花岗岩组成,整体横截面为曲边三角形,象征高斯-博内-陈公式的最简单情形。碑下埋有陈先生夫妇的部分骨灰。</p> 墓碑正面犹如一块黑板,用白字刻着陈先生讲义中证明“高斯—博内—陈”公式的手迹。正是这项工作使他开创了数学的新时代;是陈先生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他的墓志铭。墓碑下方刻有陈先生夫妇的生卒年月。 2011年6月,南开大学举行了陈省身先生夫妇纪念碑揭幕仪式。 墓园紧邻“省身楼”。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静静地长眠在这里,永远陪伴着他的“第三个孩子”——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所,聆听着南开数学人前进的步伐。 下图是南开大学老校园简图,图中红色长方形是省身楼的位置,红色正方形是陈先生故居的位置,红色三角形是陈先生墓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