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激战东西马围子</b></p><p class="ql-block"><b> 赵金来</b></p><p class="ql-block">1948年12月,淮海战役进人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按照毛主席关于“吃一个、围一个、看一个”的战略指导思想,我军在战役第一阶段歼灭黄伯韬兵团的同时,对前来驰援徐州、孤立突出的黄维兵团,经阻击、合击,最后形成包围。经过十一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三天的激烈战斗,黄维兵团被我军压缩在马围子、杨庄、双堆集、许庄地区。</p><p class="ql-block">当敌发现已陷入我包围圈后,于二十七日集中了四个主力师向东南方向突围,在我军的顽强阻击下,均遭失败,加之其一一O师在中共地下党员师长廖运周率领下起义,给予敌政治上极大打击。恐慌不堪的敌军被迫调整部署,龟缩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纵横十华里的狭长地区,企图固守待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月3日,我们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后,</p><p class="ql-block">根据毛主席“打一点、巩固一点”的指示,6日我团以二营攻打东马围子,由于发展受阻未成,9日下午再以一营部队担负攻击东马围子的任务,部队打得十分顽强,经过数次争夺后,终于全歼敌人。三营接替一营防守东马围子任务,一营做攻打西马围子准备工作。为了提高部队士气,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和赵兰田旅长分别亲自给担任突击队的一、三营作战斗动员,陈司令讲:“敌人52团是国民党的一个王牌团,你们是我们纵队最老的红军团,最好的一张牌、最快的一把刀,希望你们把这把尖刀直插西马围子。”老红军团长李长林、政委刘宣表示“坚决完成任务”。敌52团是国民党军的一个主力团。早在解放战争初期1946年在张风集就与我团交过一次手。当时由于它见势不妙溜的快,只消灭了它一部份,未能将其全歼。如今老对手相逢,分外眼红,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情绪高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打好这一仗,团领导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团长李长林和政委刘宣负责全面工作,参谋长李基中负责火力组织,通信联络及弹药补充,主任李宝奇负责政治动员和救护工作,各项战斗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中进行完毕。东马围子被我们打下以后,西马围子敌人十分惊慌,急忙派部队日夜加修村东的工事。11日下午四时半,向西马围子发起总攻,在一颗红色信号弹飞向天空后,我们强大的炮群开火了!同时工兵连发射了二、三十包炸药,每包炸药十斤左右,就象几十颗巨型炸弹,(这是我军发明出的土办法:在地上挖了坑,用发射药将炸药包发射出去,威力很大,被敌人称之为“共军发射原子弹”。)刹时,一阵阵劈天裂地的爆炸,敌人阵地上升起几十丈高的黑烟,鹿砦、铁丝网被掀上半天空,许多地堡成了弹坑,解放战争以来,部队从未见过这样猛烈的炮火,大家忘了危险,站在交通购上拍手欢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炮火还未完全停止时,担任突击任务的四连便发起了冲锋,八班三个小组分头向预定的四个地堡前进,敌人被我们的炮火打得还没有清醒过来,四个炸药包投进地堡,八班胜利打通了道路,三排顺利地突破了前沿,占领了村外一条干涸的小河沟。正准备往前发展时,突然右边地堡的一挺重机枪射过来,八班长陈角维和几个战士负伤。突击部队被压在一截矮墙后面无法前进。八班长左手一挥,领着几个战士顺河沟往右迂回过去。这时战场上几百双眼睛都看着他们,八班长和几个战士灵活地接近了地堡,一个战士刚爬到沟边,地堡里又一个枪眼冒出火光,这个战士倒下了,另外一个战士也没有成功,八班长气得直咬,拖起两包炸药爬了上去。他猛跑几下,突然卧倒,往旁边滚几下,爬起来又跑几步,离地堡只有七、八公尺了,他投去一颗手榴弹,趁爆炸的浓烟跑了过去,突然,又一个枪眼响了,他身中数弹倒下,两个战士正准备上去抢救班长,猛然见,八班长拖着沉重的身子又往前挪动了,他对准枪眼送进一个炸药包,滚了几下,又给另一个枪眼送进一个炸药包,“快往旁边滚呀!班长!”两个战士大声喊着,可是八班长已经流血过多,没有力气的躺在地堡前不能动弹了,两声巨响,地堡掀上半空,八班长英勇牺牲了!冲啊!为八班长报仇!战士们愤怒地向突破口冲击!</p><p class="ql-block">一营营长李全贵向李长林团长报告:二连、三连已经进了破口,北面已经和友邻取上了联系。</p><p class="ql-block">李长林团长命令:“立即扩大突破口向纵深发展,注意和南边三营部队取得联系”。同时也命令指挥所马上往前移。</p><p class="ql-block">四连的一位班长李本林发现一个大地堡,经过侦察原来是敌人的团部。敌人的团长、副团长和几个营长都在里面,李本林对准洞口打了一梭子冲锋枪,喊道:“不出来就送炸药包啦!”听到喊话,地堡里的敌人吓得叫道:“别扔炸药包,我们投降,投降。”敌团长、副团长和几个营长全部被活捉。李长林团长打电话给赵兰田旅长说:“52团的团长唐铁冰被我们俘虏了,全团被我们全歼了”。在这要着重提到的是战斗中,我军团结协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为大局而牺牲局部,牺牲自我的高尚精神。我三营在这次战斗中担任助攻,插人敌后。我营十连为了全局的胜利,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在西南角和敌人交上火后,十连的十几个伤员在那里坚持了七、八个小时,占领了地堡群,可是敌人的严密封锁使后续部队无法跟进,十连就处于敌人包围之中,从东边溃退的敌人碰上十连,从小马庄增援的敌人也碰上了十连,在腹背夹击的险境中,全连指战员誓与阵地共存亡,顽强地守住了阵地,有的同志刺刀捅弯了,就举起枪托砸碎敌人的脑袋;有的同志身上着火了,还抱着炸药包向敌人冲去,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战斗到最后,只有司号员背着重伤的连长贺建国冲出重围与团取得联系。十连就象一根钢钉,牢牢钉在敌人心上。他们不但粉碎了敌人逃跑的梦想,而且切断了敌人对小马庄的增援,同时还牵制了敌人的兵力,使突击部队得以顺利发展。敌52团被全歼后,对消灭黄维兵团起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赵金来时任中原野战军3纵7旅19团3营副营长)</p> <p class="ql-block">这张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作战略图是现在大部分文章采用的地图。</p> <p class="ql-block">魂牵梦绕西马围子</p><p class="ql-block">踏寻前辈浴血战斗的足迹,从宿县老城出来后,紧接着参观了宿县博物馆。在淮海战役展览中非常兴奋地发现一张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作战略图,就是下面这张,标出了中野3纵进攻的马围子,在马围子下面标注了“马园”,先前在做功课时我在现在的高德地图上怎么也找不到“西马围子”“东马围子”,也许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地名早就不见了,那么赵叔叔文章中说的这个3纵激战52团的地点到底怎么找到?而这个“马园”地图上有,应该就是过去的“西马围子”,于是直接导航到“马园”,好在现在农村的村村通公路非常好走,都是水泥路面。</p><p class="ql-block">车子在皖北平原急驰,两边都是绿油油的麦田。经过一个个村庄,车子开到村口,问了几个干农活的村民,这就是马园,也是过去的西马围子,现在也叫小马庄。</p> <p class="ql-block">面前的这片麦田过去就是战壕,应该是中野3纵进攻西马围子挖的,现在已经平了。</p> <p class="ql-block">大妈给我们指的那块地,麦子长的比别的地方都要好,为什么?因为战死的国民党士兵都统一埋在这些战壕里。惨啊!他们都有父母姐妹亲人,他们长年埋在这里连一个坟头都没有,也没有名字,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大妈说我们解放军的烈士都运到烈士陵园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大伯当年就几岁,他说打仗时家人早带他们跑掉了,村里空无一人。</p> <p class="ql-block">大妈指这门前的这块地,当年也被挖了战壕,应该是坚守在这里的国民党52团挖的。</p> <p class="ql-block">一纵进攻的平谷堆,在西马圩的西南,是一个几十米高的大土堆,与尖谷堆一起是在这广大的平原地带两个高地,也时黄维兵团的防守支撑点。</p> <p class="ql-block">黄维突围的坦克坦克开到这里抛锚被活捉。</p> <p class="ql-block">在双墩集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清明前周边学校的学生们从几十里外步行到这里,祭奠先烈,播下爱国主义教育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在附近各地分散的烈士墓被集中到这个大墓园里,有几百个遗骨。</p> <p class="ql-block">进攻马圩子战斗牺牲的19团赵叔叔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尖谷堆,黄维最后的堡垒。</p> <p class="ql-block">双堆集纪念馆尖谷堆战斗纪实。</p> <p class="ql-block">马围子战斗纪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