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向阳路32号南禅寺景区北区</p><p class="ql-block"> ,袅袅熏烟,人来人往,吃过晚饭 散步走进南禅寺…</p><p class="ql-block">让我知道了夏季三伏天的闷热闷热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商业化气息太浓重了,人太多了,</p><p class="ql-block">头盖过夜景…</p><p class="ql-block">我查看手机知道南禅寺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无锡,这座位于中国东部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这里,宗教文化同样发达,无锡的寺庙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六大寺庙分别是南禅寺、惠山寺、永兴寺、广福寺、开原寺和祥符禅寺。</p><p class="ql-block">南禅寺</p><p class="ql-block">南禅寺位于无锡市梁溪区,是无锡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南禅寺始建于梁朝太清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是无锡佛教的发源地之一,曾经历过多次修缮,但依然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风貌。南禅寺的建筑风格独特,有着浓郁的江南园林特色,是无锡市的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妙光塔元尊建于1000多年前的北宋,"妙光塔"这三个字的塔名也为宋徽宗赵佶赐予。后来它历经元、明、清多次劫难,现存的部分老建筑也都是明代的留存。 上世纪初,荣宗敬、荣德生、唐申伯等江南民族企业家出资对妙光塔进行了一些修复。</p><p class="ql-block">商业化气息太浓重了,人太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大雄宝殿内,梁驾由立柱支撑,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拱承托屋檐,而梁架结构简练,举折平缓,而中国古典宫殿建筑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大雄宝殿后面便是藏经阁,明暗的光线神圣很多。 南禅寺中轴线线上的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地处无锡老城南隅,古运河畔。南禅寺始建于南梁太清元年(547年),初名护国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建塔(后名妙光塔);北宋崇宁三年(1023-1031年)重修寺院,赐额“福圣禅院”,俗称“南禅寺”,有“江南最胜丛林”之称,</p><p class="ql-block">南禅寺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共分为东西两路,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妙光塔等建筑,</p><p class="ql-block">2012年,南禅寺所处的无锡南禅寺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983年,南禅寺内的南禅寺妙光塔被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无锡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南禅寺始建,初名护国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江南名刹,时有“梁溪丰大刹,首惠山,次护国”的说法。</p><p class="ql-block">唐咸亨年间(670-674年),护国寺改称灵山寺,后毁,仅剩一庙。</p><p class="ql-block">北宋雍熙年间(984-988年),有僧持钵而来,走进原灵山寺的庙中,不见踪影,后来发现寺壁上有该僧的影子,人们信以为佛,建造佛塔,并到苏北泗州接来了三尊佛像。</p><p class="ql-block">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灵山寺原址重建,宋仁宗为该寺赐名“福圣禅院”。因宋仁宗又为无锡城中的另一座寺赐名“寿圣禅院”,而福圣禅院地理位置偏南,故老百姓俗称其“南禅寺”。</p><p class="ql-block">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赵佶为南禅寺内雍熙年间建造的佛塔赐名“妙光塔”。</p><p class="ql-block">元天历二年(1330年),南禅寺失火,寺僧心月修理。</p><p class="ql-block">明永乐五年(1407年),南禅寺再度失火。</p><p class="ql-block">明宣德二年(1427年),南禅寺僧人心月、一苇重修寺庙。</p><p class="ql-block">明宣德八年(1432年),南禅寺妙光塔倾坍。</p><p class="ql-block">明正统元年(1436年),南禅寺僧人一苇开始重建妙光塔[10]。</p><p class="ql-block">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妙光塔重建完成</p><p class="ql-block">清咸丰、光绪年间(1851-1908年),南禅寺妙光塔遭火灾,仅剩无顶荒塔[6]。</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四年(1925年),荣宗敬、荣德生、唐申伯等出资为南禅寺做了修复,将妙光塔塔檐、平台及护栏改建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6]。</p><p class="ql-block">南禅寺</p><p class="ql-block">1980年,无锡市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南禅寺进行全面整修,清理出了妙光塔下埋藏地下多年的塔基台座,恢复了底层环廊。</p><p class="ql-block">1993年,南禅寺妙光塔按原样修葺完工,重新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1995年,重修南禅寺,新建天王殿、藏经楼,配建了塔院</p><p class="ql-block">2008年10月1日,妙光塔院收归南禅寺,重修妙光塔和天王殿[2]。</p><p class="ql-block">2017年,南禅寺妙光塔停止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2019年7月25日,无锡市文物局发布《关于市文物保护单位——妙光塔修缮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同意对南禅寺妙光塔进行修缮[5]。10月,南禅寺妙光塔开始修缮。12月,南禅寺妙光塔修缮完工[6]。</p><p class="ql-block">2020年3月,南禅寺妙光塔修缮亮化工程项目通过验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禅寺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70米,@总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共分为东、西两路。其西路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般若堂,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有观音殿与地藏殿分列东西两侧,大雄宝殿西侧还建有财神殿。东路建筑主要包括妙光塔、文殊阁。妙光塔位于南禅寺东路偏西位置,其东南方向形成妙光塔院,院东部建有南禅寺素食馆。文殊阁位于南禅寺东路最北端,与般若堂平行,</p><p class="ql-block">南禅寺特点;</p><p class="ql-block">南禅寺的主要建筑具有中国明清江南地区佛寺建筑的特点。寺内建筑的梁架较为简化,梁柱直接通过榫卯接合,不依赖铺作层,柱上斗拱高度占总立面的比重较少而攒数密集。出檐较短,飞檐弧度优美,秀气灵动。屋顶举折较陡,瓦作细节丰富,是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南禅寺妙光塔有明代建筑的特点,塔基为青石雕凿的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明代“顶花结带”图案纹饰。须弥座牙脚为明代流行的“圭脚”,须弥座下为一层满雕“不断云”。纹饰的青石底座,雕刻精细,塔底层转角均为砖砌倚柱。塔心中空,每层有砖砌楼梯转盘而上,建有平台环廊、护栏和屋檐,</p> <p class="ql-block">跟老同学一起逛无锡南禅寺夜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