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唐厨师”在我本家里排行老十,是我的十爸。在我家父亲兄弟几个里排行老三,所以我习惯称他三爸。</p><p class="ql-block"> 我三爸十四岁时,正长身体的年龄,我婆却去世了,大姑缝补做饭,正式开始了家庭里的内务工作。正长身体的三爸和兄妹几个,勉强能吃饱而已,穿的衣服经常是棉絮掉在外面,破破烂烂地。</p><p class="ql-block"> 三爸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开始进了生产队去上工挣公分。三爸的个子大,在队里也是好劳力。人活泛、会说话、人缘好,经常为队里外出卖菜、卖瓜,是村里的活跃分子。三爸晚上同本村的小伙子们浇地,去邻村偷了西瓜埋在地下,这样一连好几天,每晚上都有西瓜吃,同村的小伙子都说跟他混有好处。</p><p class="ql-block"> 三爸学厨师是十六、七岁的时候,我爷爷本就是厨子,耳濡目染地,他就喜欢上了这个行当,再加上生活艰苦,自己总想着法子找吃的,就喜欢研究美食,他用借来的铁模子,倒入和好的玉米面糊,放进灶下火里去烧,就有了像蛋卷一样的美食,把面点的做法研究精透,后来炸酥饺、烙点心很是有名。</p><p class="ql-block"> 当时村子里也有个老厨子,祖籍安徽人,被村里人称“安徽蛋”的胡老七。三爸便投了“安徽蛋”的门下去学厨子了。“安徽蛋”会做菜也会杀猪,能在刚开了膛冒着热气的猪肚里,找一块儿热猪油,用刀子挑着,顺势入口下肚,这本事一般人是没有的。</p><p class="ql-block"> 三爸跟着师傅到处去赶事,也就学了些煎、爤、爆、炒的功夫,人也活泛,总是把主家给的几个硬点心,都塞到了师傅的那条黑旧的麻布褡链里,替师父背回去,深受师傅喜爱,他的活泛性格也让他把好名声留在了十里八乡,交了许多朋友。</p><p class="ql-block"> 三爸正式去工作是1980年,武屯公社建筑队招人,他成了集体企业的一名员工,专门在灶房做了厨师。三爸不但会做菜,更会变花样地去做,把普通的白菜,做出糖醋、酸辣、金边白等吃法,让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为了想办法改善伙食,三爸蒸了糖包子,但却因为糖供应紧张,少放糖却引起大家的食欲。</p><p class="ql-block"> “唐师做的糖包子,咬一口没见糖,问他,他说糖在后面,再咬一口,还是没看见糖的踪影,他却说咬过去了”同单位的一个老员工几十年后还在讲着这个故事,“其实都知道,唐厨师哪里有那么多的糖,是变着花样让大家吃得高兴而已”。</p><p class="ql-block"> 建筑队的民工灶,离开饭只剩一个小时,三爸也能麻利地操作按时开饭。三爸择芹菜用筷子敲打,一会儿就完成一捆菜,切蒜苗时在案板上放一排,用刀一拍,顺着蒜苗片开,动作很是娴熟。他有力气,一口气能擀三案子面条。他的民工食堂菜品变换,羊肉汤、烩菜,后来还有烧鸡、肘子等,花样多,味道美。</p><p class="ql-block"> 三爸在切菜花、白菜之类时,他会把剩下的菜根,顺手扔进案板底下的小菜缸里,这样每天就有鲜美的咸菜供应,打了菜用筷子夹些咸菜,算是赠送。“民工干活累,挣钱又不容易”三爸经常说。</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三爸在县农业银行当厨师,职工爱吃他做的饭,炸酱面、蒸肉,三爸做的饭有正宗大厨式的风味儿。后来又凭借自己的能力干起了管理工作,银行又重新招了厨师,他成了专职的管理人员,后来竟差一点被转正。三爸干过员工灶,也在省城开过餐馆,因家里盖房子和照顾妻儿的缘故,后来就回了乡。三爸回乡后就干起了老本行,走街串巷地去做红白喜事的厨师了。</p><p class="ql-block"> 三爸做厨师有自己的特色。首先是干净利落,白围裙、白衣衫、白抹布,就连他的炒菜工具,如炒勺、厨刀、肉钩子等,都经常擦地锃明瓦亮。他个子高大,往厨锅前一站,是能镇得住场子的。</p><p class="ql-block"> 三爸总结了经验,自创了炝拌凉菜的秘诀。他经过长期地总结,与外界交流、学习提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调料配方。用它的配方制成的调料拌凉菜,味道是绝无仅有的。他拌的凉菜酸、甜、脆、爽,他独创的凉拌肘子是上席的第一道菜,莲菜脆甜,豆腐丝醇香,一开席就被一抢而光。</p><p class="ql-block"> 三爸的热菜融合了川、陕、粤菜特点。他做的“松鼠鱼”,红艳的汤汁,扑鼻的甜香,端盘上菜的人都不停地吞咽着口水,他做的“生汆丸子”,一个个肉丸飘在碗里,葱丝、姜末、浓汤,那味道一个鲜美,总有人最后端起汤盆儿收底。</p><p class="ql-block"> 三爸做海鲜,从虾到甲鱼到扇贝,再到辽参,原材料经过他加工制作,总是不输大饭店的特色。他从不用预制菜,所有菜都要亲自制作,这样才保持了它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三爸总结配方,研制了蒸甑糕的手艺。从挑选江米到泡米、泡枣、挑芸豆选果脯,凌晨三点起床,小火慢蒸至天明,便由三妈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地去卖。“唐师甑糕”也很有名气,三妈十年间骑坏了三辆三轮车,跑了不知多少路。凡遇过事,三妈的甑糕就成了首选。</p><p class="ql-block"> 三爸把自己擅长的菜做成菜谱,有过事的主家总是在他的本子上选了菜,由三爸荤素搭配好,帮忙算了席口的多少,开了菜单,联系蔬菜,给主家拿捏得当,不差不剩,从不浪费。主家一般很信任,都听三爸的计划和安排。</p><p class="ql-block"> 三爸是个热心的人。给谁家当厨师总是主动和总管商量怎样为主家把事过好,有时竟拿了总管的事,安排啥时间开第一轮席?啥时间请村子里人开第二轮?每轮开几桌?安排得井井有条。一般事过完第二天,主家总是提着重礼来谢承他。</p><p class="ql-block"> “厨子老唐”的名气越来越大,有时也有支应不过来的情况,这家的事还未结束,那边的事又要开始准备第二天的正席,为此也得罪过人。三爸说:“无论怎样,都得把人家主家的事当个事”。</p><p class="ql-block"> 三爸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本村的,一个是外村的,都是长期仰慕三爸的手艺和人品而拜了师的。三爸也为了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所以对徒弟是尽心尽力地去带,很快两个徒弟也能单独“上事”,在外干得生意兴隆地。</p><p class="ql-block"> 准备过事的主家请唐师请不到,就请了他的徒弟,他经常要求徒弟坚守职业道德把菜品做好,多为主家考虑,不能浪费,要多学习,多提升手艺,麻婆豆腐芶三遍芡一遍都不能少,不能偷工。他的徒弟得了他的真传,做菜的风格品味也和师傅相当,渐渐地也有了名气。</p><p class="ql-block"> “师傅走,跟着我去老寨村做菜去”徒弟小杨知道三爸从省城看孙子回来刚到就去请他。</p><p class="ql-block"> “我慢慢也做不动了,你们去好好干,叫我能干个啥?”三爸推诿地应道。</p><p class="ql-block"> “师傅,你光支应照看着,和主家对接沟通,我们来干活,有您在,我有信心”徒弟说,“完了以后,给你挣几个烟茶钱”。</p><p class="ql-block"> “行、行、行”三爸应承了,又和徒弟们去“上事”了,而这事,因老唐的出山而过得兴红不少。徒弟小杨专心做菜,其他事情全由师傅安排,因师傅的参与,又接了不少的宴席。</p><p class="ql-block"> “总管,安排行了礼的赶紧入席,第二轮十四桌马上开席,要不然迎亲的花车到了就腾不下场子”三爸又在本村结婚的喜事上当起了主厨。</p><p class="ql-block"> “邻家,这回给娃结婚的厨师请了没?”</p><p class="ql-block"> “请了么!请的是老唐!”主家自豪地说。</p><p class="ql-block"> 看来“唐厨师”想彻底退休,还得有一段时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