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文:董茉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帕维尔·费多托夫自画像(1815—1852)</span></p> <p class="ql-block"> 帕维尔·费多托夫是俄罗斯十九世纪美术界批判现实主义的先驱。他以敏锐的目光穿透所处时代生活表面,揭露社会制度的黑暗面及民众遭受的不幸和灾难。他的作品涉猎多种主题,一幅幅生动的画作如镜子般反映着俄罗斯十九世纪社会生活中的诟病,令人痛心,深思。</p><p class="ql-block">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费多托夫临终前的一幅作品《年轻的遗孀》。</p><p class="ql-block"> 费多托夫于1815年出生于莫斯科一位退役军官家庭,因父亲的两次婚姻而形成的多子女大家庭贫穷而混乱。1862年费多托夫进入士官生学校(少年军官学校),毕业后被派往彼得堡芬兰军团服役。他酷爱绘画,业余时间去皇家美院夜校学习美术,很快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名军旅画家,他画了许多军队生活题材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他服役10年,后来决心做出人生选择,当时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一个是继续自己的军官生涯,前途可期;另一个选择就是弃军从艺,走职业画家之路。前者风光无限,前程远大,还可助力家人。后者前途莫测,或成赤贫。</p><p class="ql-block"> 最后,他还是不顾一切地服从了自己的本能和心愿,毅然决然地走上了美术创作之路。那年,他已30岁。</p><p class="ql-block"> 在报考俄罗斯最高艺术学府皇家美院时,他拜访了著名画家布留洛夫,后者建议他理智择业,称,画家这个行业需有童子功,30岁的成年人起步学画很不现实。即便布留洛夫这样说,也未动摇费多托夫成为画家的决心,他终于考入皇家美院,不久便逆风翻盘,在一次重要画展上,他的作品受到业内人士及观众的好评。后来,布留诺夫也非常赞赏他。从此,费多托夫坚实地踏上了艺术之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他的一生很不顺畅,生活中未得到他向往的婚姻,事业上一波三折。1852年,壮年的他死于精神病院。虽然费多托夫命运多舛,但是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精神产品,为人类艺术史增添了一份光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油画《年轻的遗孀》,帕维尔·费多托夫,1851—1852</span></p> <p class="ql-block"> 现在让我们拉开帷幕,霍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定格的”主人公,没有任何矛盾冲突,没有任何展示性动作,没有正在发生的事件,似乎一切场景都已成过去,舞台上只剩下了剧情的结局。而所有剧情又都在观者的思想意识中。</p><p class="ql-block"> 作者让我们一目了然地明白画面上的事件:年轻的,且已怀孕的妻子失去了丈夫,(按俄罗斯十九世纪婚俗,她也许17-18岁)她丈夫是个军人,牺牲在战场上,对一个无助的弱女子来说,就是天塌下来了,虽身为贵族,那又怎样呢?失去的亲人是不能复活的,往日的幸福时光一去不复返。画面上的贵重物品已集中起来,准备变卖?还债?不得而知。痛极无泪的她立临深渊!</p><p class="ql-block"> 费多托夫曾为这幅作品设计了三个方案,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第三方案。</p><p class="ql-block"> 作者采用了明显的悲剧色调,预测了主人公不可逆转的命运。色彩统一,比例和谐,节奏准确。室内所有物件、精心的描写、主人公体态恰到好处地塑造,都加深了画面内容的悲剧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画家将女主人公放置画面中心,使其产生一种建筑艺术的美感,她精美、静默、和谐而宁静。拿着手帕的手部的刻画鲜明,传达着年轻寡妇的痛苦而绝望的心情。弯曲的脖颈,衣褶的线条自然流畅,裙边真实,且有质感,柔滑如段的面部和脖子的皮肤,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出该女子的非人间性。被泪痕和悲痛扭曲的表情此刻已不见踪影,留下的只是她必须接受的命运,是高于尘世所能估量的痛感与死亡。但是,她分明是在抗拒世间的恶,虽然是非理性的,无根据的,但是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室内所有物件都在诉说着这个年轻女子的可怜和悲哀。尘世之哀痛莫大于圣母之哀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俄罗斯东正教圣母像</span></p> <p class="ql-block"> 绿色的墙壁和门帘,红褐色的家具是该画作的基调。绿色和褐色渗浸于女主人公的黑色长裙,使冷峻的纯黑色变成了柔和的深绿色,她身后的画像同红木家具放射的绯红色调式遮蔽了床的那部分,产生了强烈的舞台灯光效果。肖像画框和圣像画上的金饰的金黄色映射到女主人公脸上,使她那大理石般的白色面庞显出一丝微红。可是,画家为什么将她丈夫的肖像同圣像画放在一起呢?难道是说,作为军人的丈夫,是为国捐躯,参与的是圣战?所以才与圣者并排而放?也许是画家的讽喻?难道世上有正义的战争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除了死亡和毁灭,还有什么别的吗?</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充满了高尚的情感,技艺精湛,每一个饰物的细节都是那么细腻、精道,关键是又丝毫不破坏画面的整体性。</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画家并非在训导和说教,而是表达同情和怜悯,即画家对女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情,是对与她命运相同的女人们的不幸的同情。画作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深思。这就是艺术魅力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朋友们,你们认为这幅画应该配上谁的音乐?请写在评论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