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赋予某些汉字更多的含意。如:“吃瓜”一词就被赋予了新的语义。(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普通网友们常常戏称自己为“吃瓜群众”。而“瓜”则表示某个热点八卦事件)在网络迅速发展的当下,新的语意不断膨胀,新老语意之间似乎已经有点鹊巢鸠占的味道。我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头,只记得“吃瓜”的原始含意。这不是因为我年老愚钝,性格保守,而是因为看到“吃瓜”,就会想起我桀骜不驯的少年。</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70年代我国经济困难,物质生活匮乏。我虽是农民的后代,那时也有食不果腹的时候。小时候嘴馋,常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现实饥肠辘辘,梦里瓜果遍地。所以,每到夏季瓜果成熟的季节,我总有一点点冲动,总想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这应该是我最原始,最幼稚的中国梦了。</p><p class="ql-block"> 人一旦有了梦想,总是不大安分。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在比较偏僻的犄角旮旯里,去编制实现梦想的计划。那时年少,唯一能够想出的措施便是“偷”了。“偷”,这一见不得阳光的行为,在那个时候却是我们惯用的拿手技艺。这大概就是穷则思变,人穷志短所致吧。</p><p class="ql-block"> 受战争题材电影的影响,我们一般选择体量较小,临近沟壑的村庄下手。像大营,神务这样稍大一点的村庄,我们一般不会去招惹他们。因为那里“能”人太多,胜算的概率不大,而且一旦失手成本较高。作案对象一般选择孙候,刘家平,小王庄等。</p><p class="ql-block"> 作案手法则完全模仿电影故事中的情节,一般是利用青纱帐的掩护,慢慢接近目标——瓜地。然后躲在青纱帐里拽住藤蔓,将西瓜、甜瓜慢慢拽进自己的怀里。有时候也会趁看瓜人不备,突然冲出青纱帐,进行一番疯狂抢劫,然后做鸟兽散入青纱帐里。</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与我们隔沟相望的孙候生产队,把甜瓜种在了沟壑的边沿上,他们以为远离青纱帐就可以防止我们的偷袭。殊不知沟沟坎坎也是偷袭作业的有利地形。</p><p class="ql-block"> 由于地形特殊,我们选择在白天进行偷瓜。一天中午,我们躲在沟壑对面的草棚里,等待最佳的下手时机。中午时分,看护人员要轮岗回家吃饭,我们只等瓜地里剩下一人的时候动手。当我们看到瓜地里只剩一个人时,心情就有一点点激动。于是翻沟越涧,迅速来到瓜地的边上。我们像土拨鼠一样探头探脑,进一步侦查周围环境。在确认环境安全以后,便一起冲进了瓜地……。</p><p class="ql-block"> 在看瓜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我们已经逃子夭夭了。我们是一帮十三四岁的孩子,爬坡越涧如履平地一般,一个看瓜的老头如何能够应付得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能够吃瓜 ,我们是煞费心机。我们不止使用偷袭战术,而且经常运用智取。我们村上有一位马姓猎人,此人在我们那一带小有名气。国家实行猎枪管制以后,他又转行变成了一位屠夫。他的名字常被周围乡亲用来吓唬淘气的孩子。生产队干部识才善用,就派他一个护秋的差使。护秋是一个闲差,他便是闲人一个,我们是一群无法无天的少年,他常与我们搅在一起,时间久了便成了我们队伍中的一员。在我们偷瓜的行动中,他常常扮演卧底的角色。他以看护者的身份出现在看瓜人的面前,用自己的身体吸引看瓜人的视线,好让躲在青纱帐里的我们顺利实施偷瓜的计划。有成人撑腰,胆子自然就大,战果也就辉煌。</p><p class="ql-block"> 不是每次偷瓜都很顺利,我们也有被抓的时候。有一次去神东偷瓜,由于出现了浦志高式的人物,我与一个伙伴不幸被抓。那时我们还未成年,生产队并未对我们作出什么体罚。当然,大声的责骂还是避免不了的,然后就把我们交给了学校。老师对待学生只能批评罚站,这对一般学生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但与我就有所不同了 ,那时我是班长,自认为是班上有头有脸的人物。所以感到特别沮丧,羞辱的感觉,一生都不曾忘记。</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偷瓜的过程中也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一次我与赵家兄弟二人去小王庄偷瓜,整个偷瓜过程都很顺利。就在我们坐在水渠边上分享胜利成果的时候,忽然看见从50米开外的高粱地里,钻出了一位40多岁的男子。此人肩扛一把铁锹,有意无意地朝我们撇了一眼,又把目光转向了别处。本能使我们变得十分警觉,我们开始朝着家的方向撤退。这时从高粱地里又钻出一位青年人,此人我们认识,是小王庄生产队的,姓张,上中学时比我高一级。</p><p class="ql-block"> 来者不善!一个强烈的信号迅速出现在我的大脑里。我们三人如身怀绝技的高手,跨渠越坎,朝着我们村子迅跑。那位扛着铁锹的成人发现自己已被识破,便揭掉伪装,带着张姓青年追赶过来。</p><p class="ql-block"> 扛铁锹的中年人毕竟上了年龄,慢慢地就被拉了下来,即便他扔掉了铁锹,也只能气喘吁吁地尾随了。追赶我们的只有张姓青年一人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三人之中数我年龄最小,也就十二三岁的样子,赵家兄弟长我几岁。当我们一起跑出200多米后,我就有点落后了,心中的恐慌陡然增加。只有拼命奔跑,才能避免被抓。我迈开不听使唤的双腿拼命向前,就差连滚带爬了。</p><p class="ql-block"> 眼看张姓青年就要追上我了,我忽然看到前边的赵氏两兄弟不再逃了,他们朝着张姓青年高声断喝:再敢追来,小心打断你的狗腿!我如绝处逢生般迎来了自己的谈定,于是又狐假虎威般的嚣张起来。</p><p class="ql-block"> 一场溃逃瞬间演变成了一场阻击战。赵氏两兄弟负责投掷土块,我充当弹药手,负责把顺手的土块递到他们手中。于是乎,雨点般的土块倾泻向张姓青年。我眼见张姓青年被打得像一只跳脚的猴子,左右躲闪,跳个不停。追赶我们时候的英雄气概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谁能想到,原本是一场“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最后竟以小偷的嚣张至极而告终。</p><p class="ql-block"> 我少年时期的吃瓜经历可谓紧张刺激,丰富多彩。如此的题材如能遇到作家的青睐,施以文学夸张,定能写成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p><p class="ql-block"> 您说,我有如此经历,怎会轻易忘记“吃瓜”二字的原始含意!</p><p class="ql-block">20201217 于万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