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Foreword</p><p class="ql-block">《提香•花神一一乌菲齐美术馆威尼斯画派珍藏展》精选提香及同时代画家的49幅名作,绝大部分则是首次在中国内地展出。</p><p class="ql-block">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艺术博物馆之一,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藏有大量16世纪威尼斯画派名家杰作。</p><p class="ql-block">这批艺术珍品源自美第奇家族数个世纪的积累。16世纪初,该家族成员开始直接委托提香等艺术家绘制画作。17世纪30年代,新被纳入的乌尔比诺公爵的藏品使得乌菲齐美术馆的收藏量翻了一番。正是由于这一场成果丰硕的联姻,美第奇家族与德拉罗韦雷家族的艺术遗产合二为一。此后的数世纪里,红衣主教菜奥波尔多•德•美第奇以及美第奇家族的其他成员进一步丰富了16世纪威尼斯画派的作品收藏。</p><p class="ql-block">16世纪,许多知名画家移居威尼斯,推动了这一前沿艺术中心的发展,提香便是其中的开拓者之一。</p><p class="ql-block">展览由安娜•比谢利亚筑展,以不同的展区呈现.对成尼斯日常生活场景的刻画,女性、贵族与骑士的肖像,展现了当时的流行风尚,而神话主题,历史场最以及自然景观画作,则描绘了这座城市及其艺术名家的辉煌绚烂。</p><p class="ql-block">西蒙内•韦尔徳</p><p class="ql-block">乌菲齐美术馆馆长</p> 宛如剧场的威尼斯
Venice as a Theater <p class="ql-block">第一章节聚焦于威尼斯的公众形象及当地显赫人物,例如总督、执政官和贵族女子。无论是以威尼斯建筑为背景的宏大群像,抑或是单人肖像,在画家眼中,威尼斯显然是一个涌动着情感、激情与戏剧张力的广阔舞台。宗教画亦是如此,代表作包括提香的《慈悲圣母》和丁托列托的《圣马可解救奴隶的奇迹》等。提香在《慈悲圣母》中融入了自己和家人的肖像,描绘有如宫廷盛景般的场面。而后者是丁托列托于1548年为圣马可大会堂绘制的一幅作品的缩小版,原画承袭了当地盛行的“大型画布”传统,即用来装饰威尼斯共和国最重要的教堂、礼拜堂和教友会的建筑墙壁的大尺幅布面油画。宗教和神话场景中的重要人物往往穿着当时在威尼斯流行的华贵衣裳,为久远的故事赋予时代性的魅力。而在小型肖像画中,华美富丽的珠宝服饰则是为了凸显画中人物的身份地位。</p> <p class="ql-block">《基督与智者》,乔瓦尼•曼苏埃蒂,C.1500-1505</p><p class="ql-block">当《基督与智者》是一个少年耶酥故事,讲的是逾越节期间,12岁的耶酥和父母去圣城耶路撒冷朝圣。他们家住的离圣城很远,朝圣完回家,光是路上就要花一整天。</p><p class="ql-block">回到家后,老两口突然发现,咦!儿子呢!儿子居然没跟回来!老两口找了三天三夜,终于在犹太教的圣殿里找到了少年耶酥,正在舌战群贤,把一群学识渊博的智者辩的是理屈词穷、哑口无言。这个故事、显示了耶酥自幼就是天赋异禀、博闻强记。</p><p class="ql-block">最中间红衣蓝袍的少年就是,他的身边围着的那群白胡子老头,就是犹太教的智者们。前方的阶梯前,有个蓝袍女子和黄袍男子,正是回来找娃的圣母玛丽亚和养父圣约瑟。你仔细看,画面中只有这三个人的头上有若隐若现的光环。</p><p class="ql-block">这张画的作者是曼苏埃蒂(Giovanni Mansuetl,c.1485-1526),他是一位威尼斯画家,与提香基本同时代。要论资排辈的话,能算是提香的师侄。</p> <p class="ql-block">《慈悲圣母》,提香•韦切利奥,1573-1574</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占C位的是圣母玛丽亚,她头披白纱,圣人光环在头顶显现。红蓝组合的衣服,是圣母玛丽亚标准的服装配色。在这个画面中,圣母舒展双臂,张开蓝色的披风,庇护着跪在她身前的一众信徒。</p><p class="ql-block">这是提香在晚年的一件作品,距离他去世只有3年时间。他把自己也画进了画面中,在圣母左下侧,背对观众、穿黑色斗篷的就是提香本人。他身边站的是同为画家的他的儿子和侄子。</p> <p class="ql-block">我们通常说的文艺复兴,指的是发生在14-17世纪的一场席卷全欧洲的文化艺术运动。如果把分辨率调高一点,还会再分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北方文艺复兴。再调高一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里,几乎每个城邦小国就是一个画派,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为代表的佛罗伦萨画派,另一个就以提香、丁托列托和委罗内塞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他们被称为“威尼斯三杰”。</p><p class="ql-block">在整个时间历程中,威尼斯画派有两个高光时段,一个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也就是这个展览所聚集的部分,经历了17世纪的巨大的衰落后,18世纪又出现一次艺术高潮。</p> <p class="ql-block">《基督受洗》,保罗•委罗内塞,c.1580</p><p class="ql-block">耶稣的身体,施洗者圣约翰手里的碗,鸽子,这三个元素排列在同一条纵线上,代表三位一体。旁边三个天使是打酱油的,是艺术家为了让画面活跃、构图合理而自行增加的元素。</p><p class="ql-block">为耶稣施洗的这个圣约翰,在基督教里是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是耶稣的表哥,后来成为了基督教的先知,所以他的手上总是拿着一根十字架的手杖;</p><p class="ql-block">他长年在旷野中修行,只吃野蜂蜜,只穿用骆驼皮作的衣服。他为许多信徒施洗礼,尤其是为耶稣施洗,所以他的名字一般被称为施洗者圣约翰。</p><p class="ql-block">保罗•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出生于意大利的维罗那(Verona),委罗内塞的名字是个外号,意思是维罗纳人(Veronese)。文艺复兴时期很多意大利画家的名字其实都是地名,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里奥那多•达•芬奇,意思是来自芬奇镇的里奥那多。</p> <p class="ql-block">《发现摩西》,博尼法乔•委罗内塞,1540-1545</p><p class="ql-block">这个横长条的画幅,以两颗树为分界线,实际上是展示了故事的三个小场景。在画面左边,身穿深绿色衣服的就是摩西的母亲,她正在把篮子放进河水中。</p><p class="ql-block">无巧不成书,这个孩子正好被法老的女儿发现了,收养了他,取名叫摩西,Moses,意思是“拉出”,就指这个孩子是从水里被救出的。画面中间是婴儿被带到法老女儿面前的场景,埃及公主要给这孩子雇一个奶娘,更巧了,这个奶娘正好就是摩西的亲娘。</p><p class="ql-block">画面右边,展现的是摩西在埃及宫廷里鼓乐齐鸣、喝酒吃肉的快乐成长。</p><p class="ql-block">此外,摩西的故事发生在埃及,但画中人物的长相、服装,显然都不是埃及人。画家把故事场景安在威尼斯近郊,以阿尔卑斯山的作为背景,画中人物也都身着时装,这些变化,都是为了能和当时的客户拉近距离,是画家在处理宗教题材时的常见作法。</p> <p class="ql-block">《洛伦佐•索兰佐肖像》,丁托列托及工作室,c.1550-55</p><p class="ql-block">这张作品是丁托列托和助手共同完成的,同款画像还有一个黑衣版本,从眼神、手势和服装,都要比这个低调谦逊得多。那张画里,还多了一个信息,画中人时年35岁。</p><p class="ql-block">35岁时,这位洛伦佐•索兰佐刚刚当上威尼斯审计办公室主任。</p><p class="ql-block">洛伦佐•索兰佐来自的索兰佐家族,是威尼斯最古老的25个老贵族之一。</p> <p class="ql-block">《安德烈•维萨里奥肖像》,小弗朗切斯科•巴萨诺,c.1570</p><p class="ql-block">这幅微型画被认为是流行于16世纪的一件彩绘纪念章,正面是一位年长男子的肖像,他面带皱纹,表情生动,其白色长胡子是学者的典型特征。纪念章背面是一个绘满心形图案的木制围栏,圆形画框的边缘刻有“in questo son pervoi, e tal mi godo(我的情感因你而生,而我沉醉在其中)”的字句。这是一个浪漫的寓言,意味着男子的心因被他的爱人所俘虏而感到愉悦—一这反映了当代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据信,这位男子是著名的弗拉芒医生安德烈•维萨里奥,他被认为是现代解剖学研究的先驱。这幅肖像是雅格布•巴萨诺最有天赋的儿子弗朗切斯科的作品,他以流畅的笔触和明亮的色调为特点,为笔下人物的表情及眼神赋予生气。</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共和国外务大臣安德烈•弗里齐尔肖像》,丁托列托,1575</p><p class="ql-block">威尼斯政府的高级官员中,只有一个岗位是留给平民阶层的,就是政府总理(Grand Chancellor)。</p> <p class="ql-block">《拉法埃莱•加斯肖像》,塞巴斯蒂亚诺•弗洛里格里奥,C.1550</p><p class="ql-block">除了贵族和政府要员,这些画像里还有当时威尼斯社会有财富、有地位的人物。拉法埃莱•加斯(Raffaele Grassi),是一位极有成就并且富有的医生。</p> <p class="ql-block">《干地亚城堡总督肖像》</p><p class="ql-block">多梅尼克·丁托列托 1560-1635</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一位身穿带有毛皮衣领的深色外套的男士。</p><p class="ql-block">这位男士身后厚重的红色窗帘,把观众的目光引向窗外那座筑有围墙的城市。这是位于克里特岛上的干地亚,在1204至1669年期间属于威尼斯共和国的海域领土。这座城市的外观与乔治•克朗扎斯在《世界始源史》(1590年)中描绘的《干地亚城透视图》非常相似。</p><p class="ql-block">因此,肖像中的人物可能是干地亚的一位老总督,或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高级官员。</p><p class="ql-block">根据此画快速而密集的笔触和深沉色调,学者将其与雅各布•丁托列托的作品(包括现藏于乌菲齐美术馆的《威尼斯海军上将》)比较后,判断这幅画应是他的儿子多梅尼克•丁托列托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圣母子与施洗者约翰、图卢兹的圣路易斯和两位赞助人》,</p><p class="ql-block">保罗•委罗内塞,c.1546-48</p><p class="ql-block">在这个金字塔构图的画面中,一共有上下三层人物。高台之上,居中坐着的是怀抱着婴儿耶稣的圣母玛丽亚,圣母仍然穿着她标配的红配蓝,背后有两个正在演奏乐器的天使。</p><p class="ql-block">第二层有两个人物,左边半裸身体的是施洗者圣约翰,十字架手杖和骆驼皮毛的衣服,是施洗者圣约翰永远不会改变的道具。</p><p class="ql-block">画面右边画的是图卢兹的圣路易斯他是13世纪的一位圣人。本是那不勒斯王国的小王子,22岁时,他被任命为图卢兹主教,一年之后就去世了。</p><p class="ql-block">这张画是委罗内塞非常早期的作品,刚刚20岁上下,也已经显示出了他经营画面戏剧性的天赋。比如第二层的这两个人物,圣路易斯身体向内扭转,眼睛看向高台之上的圣母。圣约翰向外扭转,眼睛看向最下面一层祷告者,让画面中本来无关的上下三层、左右两边,形成了呼应和平衡。</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女士肖像》,温琴佐•卡泰纳,1520-30</p><p class="ql-block">《威尼斯女士肖像》,具体是哪位女士,姓甚名谁,都已经无从考证。但显然,她坚毅的面容、微闭的嘴唇、犀利的眼神,还有她色彩朴素、质地奢华的外套,威风凛凛、撑满了整个画面的大垫肩,每个细节都说明,她不仅是大富大贵之家的女子,还必定是个是能管事儿、能说了算的大女主。</p> <p class="ql-block">《女子肖像》,帕里斯-博尔多纳,c.1550</p><p class="ql-block">这位女士的气场比刚才那位就弱下去很多,更像是一个邻家大姐,但似乎也流露出一股不太好惹的气势。</p><p class="ql-block">这两位女士肖像有一些共通之处,她们的衣服都看起来很贵,都戴着各种珍珠饰品,头上都戴着一个像大发箍一样的巨大发饰,这是威尼斯的一种传统发饰,用假发编成。这些相同点说明,她们都是威尼斯人,都是富贵之家的女眷。</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解救奴隶的奇迹》,丁托列托,16世纪末</p><p class="ql-block">描绘的是有关圣马可一段传说。这段故事出自雅各•德•佛拉金所着的中世纪基督教圣人传记集《黄金传说》,讲述了圣马可死后所行的众多奇迹之一:圣马可是威尼斯的主保圣人,他死后,有一名仆人违抗主人命令,前往威尼斯瞻仰他的遗物。仆人被带到主人面前,在众人的围观下被按在地上。在即将被行刑者处死之际,仆人向圣马可呼救。圣马克从天而降,粉碎了刑具,解救了这名奴隶,令在场的人惊讶不已。</p><p class="ql-block">三个主角,老板在画面最右边,坐在高台之上。奴隶在画面左边,赤裸身体躺在地上。圣马可在奴隶的正上方,头朝下悬在半空中,头上还有万道金光。</p><p class="ql-block">老板下令手下的恶仆,要剜掉奴隶的眼睛,但木棍却在奴隶的面前折断了。又下令要打断他的腿,用铁锤敲碎他的牙齿,结果,这些刑具全都被一股超自然的力量损坏了。</p><p class="ql-block">三次挫败后,老板幡然悔悟,请求上帝的宽恕,带着奴隶一起去圣马可的坟墓朝拜。</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是谁呢?《圣经》的《新约》中有四部福音书,其中一部叫《马可福音》,一般认为就是这个圣马可所写。</p><p class="ql-block">耶稣有个门徒叫圣彼得,马可就是圣彼得的门徒。公元49年,马可前往埃及的亚历山大传教并建立了亚历山大教会。后来,马可被当地的异教徒杀害,客死他乡,尸骨在当地埋葬。</p><p class="ql-block">基督教世界里,每个城市,每种职业,甚至每个信徒,都会给自己选择一个主保圣人。威尼斯的主保圣人,就是圣马可。</p><p class="ql-block">威尼斯人非常想要得到自己主保圣人的遗骸,在12世纪,两个威尼斯商人去亚历山大做生意时,贿赂了圣马可的守墓人,把他的遗具偷运回了威尼斯,并在埋葬遗骨的地方,建了一座教堂。</p><p class="ql-block">所以,威尼斯最大的教堂,叫圣马可教堂,教堂前是威尼斯最大的广场,叫圣马可广场。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双年展,其最高奖项叫金狮奖,因为圣马可的标志就是一个带翅膀的狮子。</p> 威尼斯女神 <p class="ql-block">提香是女性美的卓越阐释者。得益于他的创作,女性肖像成为了当时的新颖绘画题材,在威尼斯乃至整个欧洲获得了空前重要的地位。或年轻,或年老,提香描绘着不同情景中的女性形象。他借肖像画主题讲述当下时代的社会故事,掀起了一股绘画潮流,被同时代的丁托列托、老帕尔马、委罗内塞、洛伦佐•洛托等画家效仿。</p><p class="ql-block">这一章节汇集了不同类型的画作,均以女性为主角。其中几幅写实的肖像画来自提香和其他威尼斯画家,展现了16世纪威尼斯最负盛名的贵族女子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神话和圣经题材作品则诠释了女英雄、女神和圣女的高尚品德与坚韧意志,同时也呈现了她们丰盈性感的人体美,此时的裸体象征着完美,而非罪恶。而提香开创的“美人肖像”这一全新的绘画题材,被同时代的画家争相模仿。这是一种描绘露出低胸或裸露乳房的理想化年轻女性的半身肖像画,《花神》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然而,画中女子的裸露状态并不表示她们是妓女或者生性放荡,恰好相反,这寓意着夫妻之爱。提香画中的女性裸体有着细腻的情欲蕴涵,象征着年轻新婚夫妇特有的情不自禁和真诚袒露,俘狭了观众的感官与心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迪斯》,雅各布•安东尼奥•内格雷迪,又名老帕尔马,1525</p><p class="ql-block">朱迪斯有时也翻译成犹滴,香港地区翻成友弟德。</p><p class="ql-block">朱迪斯是《圣经》旧约中的一个故事。她是一个犹太寡妇,当自己的城市(贝图利亚,Bethulia,一个虚构的城市)被亚述军队围攻时,城里的男人都不相信还有机会获胜,准备缴械投降。朱迪斯却和她的女仆一起深入敌营,施展美人计,灌醉了敌人首领并砍下了他的脑袋。擒贼先擒王,亚述侵略者失去首领,马上就溃败了。</p><p class="ql-block">这个画面的细节极其精致,你看朱迪斯如瀑布般垂下的金色长发,耳后夹着一条用来束发的若隐若现的薄纱。朱迪斯衣服上的褶皱,细密的绣花,胸前系带上红蓝色流苏云雾般的丝线质感,无不展现了画家的表现能力以及在这件作品上所下的功夫。</p><p class="ql-block">这张画的作者叫雅各布•帕尔马(Jacopo Palma,1480-1528),为了区别于他的同为画家的曾侄子,AKA 老帕尔马( Palma Vecchio, Palma theElder),他的曾侄子AKA 小帕尔马(Palma Giovane/Palma the Younger) 。</p><p class="ql-block">老帕尔马是16世纪初威尼斯最受欢迎的画家之一,他与提香、乔尔乔内大约同时代,一般认为他的作品受到这两位大师的影响。在威尼斯画派的江湖上,有一度,他几乎是除了提香之外的No.2的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女士肖像》,老帕尔马,1518-20</p><p class="ql-block">也是老帕尔马的杰作。这张作品里,同样是在人物的头发,衣服的纹饰、褶皱这些最考验功力的地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p> <p class="ql-block">《丽达与天鹅》,雅各布•罗布斯蒂,又名丁托列托,1551-1555</p><p class="ql-block">画中的年轻女子躺在床上,抚摸着一只正要用喙触碰她的白天鹅。她身上只佩戴着珍珠项链和几支手镯,发髻上点缀着珠宝。</p><p class="ql-block">这名女子是斯巴达国王的女儿丽达,准备接待爱慕她的宙斯。宙斯化身天鹅,出现在其面前引诱她。</p><p class="ql-block">丁托列托的名字是个外号,意思是小染匠,因为他的父亲就是个染匠。他在非常年轻的时候,曾在提香工作室里学习过,江湖传言是只学了10天,有人说是因为提香嫉妒小丁的才华所以赶走了他。反正,小丁就全靠着自己琢磨,自学成才了,最后竟也与提香几乎齐名,跻身“威尼斯三杰”。</p><p class="ql-block">丁托列托绘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劲儿大。一是画幅大,长宽四五米的画幅,在他的作品里稀松平常,他甚至画过一幅6米乘22米的布面油画,里面有超过500个有脸的人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布面作品,在几百年里都没有人能超过。</p><p class="ql-block">二是画面猛烈,在追求四平八稳的文艺复兴时期,丁托列托动不动就来个大吊角的构图,他喜欢使用长笔触来定义轮廓和亮点,面面里充满着肌肉发达的肉体、充满动感的姿态和人物关系,并经常利用极端的透视效果来增强戏剧性,蕴含着惊人的力量感而被称为“狂怒者”。</p> <p class="ql-block">《沐浴中的拔示巴》,多梅尼科•布鲁萨索尔奇,c.1550</p><p class="ql-block">据圣经记载,大卫王偶然看到了在耶路撒冷皇宫附近沐浴的拔示巴,并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尽管她是有夫之妇,大卫也决意要得到她,并开始暗中策划阴谋让她成为自己的新皇后。</p><p class="ql-block">拔示巴沐浴的场景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绘画主题,让画家和赞助人可以在探索信仰的同时也能陶醉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理想女性美之中。布鲁萨索尔奇的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幅画带有明显的古代雕像的影子,构图以拔示巴为中心,大卫王的身影只在远处的背景中出现。</p> <p class="ql-block">《劫持欧罗巴》,弗朗切斯科•达•庞特,又名小巴萨诺,1570-1580</p><p class="ql-block">宙斯与腓尼基国王女儿欧罗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画面中这头宙斯牛驮着欧罗巴像马一样奔跑,跑过了沙滩,跳进大海中。等欧罗巴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她坐在牛背上惊恐地回头,看向自己的朋友和故乡。</p><p class="ql-block">这张画有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就是画面左边年轻的红衣男子,看起来像个普通放牛娃,但实际上,他正是那个飞毛腿赫尔墨斯。通常,他的身上总是会有一些和羽毛、翅膀相关的元素,来提示他飞毛腿的特质。这张画里,放牛娃的帽子上就长出了两只小翅膀。此外,他肩上抗着一根双蛇杖,这也是赫尔墨斯标配的道具,已经全球通用地被视为是护佑国际贸易、商业的标志。中国海关的微章中就包括这个双蛇杖。</p><p class="ql-block">后来,宙斯把欧罗巴拐到了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上,人们用她的名字来命名收留她的这块土地,称为“欧罗巴”,我们今天所说的欧洲,Europe,词语的来源,就是Europa。</p> <p class="ql-block">《女子肖像与男子肖像》雅各布•安东尼奥•内格雷迪,又名老帕尔马</p><p class="ql-block">1515</p><p class="ql-block">这幅双人肖像画未完成的状态使它的意义更为重要,这让我们能够更了解老帕尔马的绘画方法。画中的年轻女子以四分之三倾侧的姿势面向观众,她穿着一件红色礼服和还未系好的白色内衬,胸口及颈部的肌肤粉嫩。她染成金色秀发束成发髻,是当时威尼斯最流行的样式。老帕尔马擅长绘画半身女性。在其作品中,他能形象化地呈现如彼得罗•本博等与他同代诗人的作品意像。这些诗人均提倡“良爱”,意即由身体散发出的和谐与美感可被视为灵魂的镜子。因此,画中女子把手放于胸前的姿势并不是诱惑的暗示,而是象征她的心灵与爱的所在,正是画作背面描绘的一位留着长发和胡子的年轻男子—一画家以简约的笔触勾画出男子的衣裳。由于画中人物的特征与老帕尔马的其他自画像中的形象相符,因此可推断这是画家本人。</p> <p class="ql-block">《花神》,提香•韦切利奥,1515-20</p><p class="ql-block">展览中最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在这张半身像中,女神金铜色的长发披在肩上,薄薄的嘴唇微闭,她的头歪向一边,眼神淡然,表情平静。她穿着一件宽松的白色褶皱罩衫,外面套着粉红色丝绒斗篷,衣服从左肩滑下来,露出一部分身体,显得性感妖娆。而其右手握着一小束春天的花朵,暗示她是“花神芙洛拉”一一春之女神,西风之神仄费罗斯的妻子。</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看似是描绘真人,但并不属于肖像范畴。它刻画了所谓“威尼斯美人”的形象,即一位现实不存在的理想化女性,在提香及其同时代画家当中,尤其在威尼斯当地,这一绘画主题十分流行。图中的女性通常被认为是名妓,其随意裸露的身体,松散的头发以及对其美貌的自诩,似乎也透露了她们的职业。</p><p class="ql-block">此处的花神芙洛拉虽以性感的半身像呈现,但画中并无象征诱惑的寓意,而是暗示与订婚和结婚仪式相关。她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形成一个"V"字,这一手势源自意大利短语"Virtutem forma decorat(以美饰德)”,可能暗指美德或维纳斯,也可能暗指她右手中的紫罗兰。娇嫩的紫罗兰象征着年轻新娘的纯真与纤柔,闪烁微光的小指环也加深了这一层意蕴。</p> <p class="ql-block">《花神》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这件作品先后被多个欧洲多个美术馆收藏,直到1793年,乌菲齐美术馆与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以交换的方式,换回了这件杰作。</p><p class="ql-block">在乌菲齐美术馆,《花神》每天都会吸引大量的艺术爱好者在画作面前临摹。1824年,乌菲齐美术馆的管理方甚至不得不颁布了排队的规定,每天同时同时临摹的人不能超过四个,粉丝们经常要排上好几个月的队才能轮到。</p> 骑士、艺术家与儿童肖像画
Portraits of Knights, Artists and Children <p class="ql-block">提香是一位令人景仰的肖像画家,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这种传神的刻画让他成为了同时代画家的楷模。正如威尼斯最重要作家之一、提香的密友彼得罗•阿雷蒂诺所写,提香画中的人物”仿佛真有血肉一般”。提香深受达•芬奇与乔尔乔内的影响,从这两位大师身上,他习得描摹精髓并学会如何传递“情绪”,运用光影让人物融入意境的同时表达时光的流逝,从而摆脱了15世纪肖像画那种静止不动的人物姿态。</p><p class="ql-block">私人肖像画是此章节的焦点,这些作品被展示于家中(如同今日的照片),由收藏者本人或赠礼方委托。画中人物皆是威尼斯的社会名人,如骑士、艺术家、文人和商人。委托人希望透过自己的肖像传达的,不仅是其社会地位,更是自己的鉴赏力、品味、文化修养和喜好。因此,这类肖像画中最重要的元素,往往不是华丽的服饰和室内陈设,而是人物的面部神情。提香等威尼斯画家偏爱四分之三侧姿半身像或四分之三身长肖像,并将画作焦点集中于人物手部和周边环境的细节。但画家最关注的是人物的眼神和表情,无论是热切、深思、深情抑或昊想的神态,都能揭示画中人的内心世界和情绪状态。</p> <p class="ql-block">《托马索•莫斯蒂肖像》,韦切利奥•提香,ca. 1520</p><p class="ql-block">这是提香最精妙的肖像画之一,展现了画家描绘细节、表现质感的超强能力。</p><p class="ql-block">看皮肤的质感,你甚至能感受到皮肤的弹性,感受到皮肤下的肌肉和血管。你能看到眼睛下轻微的眼袋,眼睑的卧蚕,内眼窝的高光,还有嘴唇上细细的唇纹。</p><p class="ql-block">看织物的质感,白色高领衬衣上曲折的荷叶花边,花边顶端精致的黑色刺绣,还有黑色大衣面料的淡淡反光。</p><p class="ql-block">在画作的背面,写着托马索•莫斯蒂(ThomasoMosti)的名字。他是费拉拉的领导者埃斯特家族(Este family)的成员,是一位枢机主教,几年后担任了费拉拉主教座堂的大主教。相对于这个职务来说,这位小哥未免太过时尚了点,因此,也有人认为画中人物是主教的弟弟。</p><p class="ql-block">《托马索•莫斯蒂肖像》就是提香通往广阔的国际市场的垫脚石、敲门砖。经由画家的不断经营努力,10多年后,肖像画家提香,终于搭上了整个欧洲最有权势的两个人物,罗马的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p> <p class="ql-block">《儿童肖像》雅各布•巴萨诺与工作室1570-1580</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带有纪念性的微型肖像画,画中人物是一名年约十岁的男孩。这种肖像画在当时广受委托人欢迎,他们希望拥有家人的画像,并常常把这些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亲人。画中男孩的形象位于前景,他戴着的白色环状皱领是16世纪晚期的时尚服饰。他明亮又深邃的眼眸直视画外的观看者,嘴角微微带笑。画家笔下的男孩形象自然,刻画出了他细腻温润的特点。巴萨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风景画家,也擅于描绘肖像及大型宫廷场景画。柔和的笔触和温暖明亮的色调成为他作品的标志,受到委托人的高度赞赏。巴萨诺的工作室以其作品为模板作画,一直出产至17世纪中叶左右。</p> <p class="ql-block">《文森佐•泽诺肖像》,丁托列托,1560</p><p class="ql-block">文森佐•泽诺来自威尼斯最古老且最具声望的家族之一,其众多成员曾担任重要的公职,包括军事指挥官,并参与探索新大陆的航道。泽诺家族曾委托丁托列托涂绘他们住所的外立面和绘制一些宗教作品。</p><p class="ql-block">在这幅作品中,年老的泽诺坐在一把皮椅上,背景是红色的天鹅绒帘幕。透过他背后的窗户可见一片狂风暴雨中的大海和阳光刺破乌云而下的天空。画中人物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他面带皱纹表情逼真,以锐利的目光直视观众,双手修长如根状。此作品以强烈的明暗关系对比与色差为特点,展现了丁托列托作品中快速笔触的典型风格。</p> <p class="ql-block">《男子肖像》弗朗切斯科•贝卡鲁齐1550</p><p class="ql-block">画中男子一手拿着白色手帕,一手拿着书,身后是一面长满草的墙壁,画家以此营造出画面深度和空间感。背景可见郁郁葱葱的山景和两个小小的人影。但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元素,是铺在桌子上、中间绣有八角形图案的东方织毯。威尼托大区的画家,包括洛伦佐•洛托、委罗内塞和巴萨诺等经常在作品中描绘这种毯子。</p> <p class="ql-block">《艺术家的肖像》雅各布•巴萨诺</p><p class="ql-block">1550-1560</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产生了重大的改变。在中世纪时期,人们常把艺术家与商人工匠等职业归为一类。然而到了16世纪中叶,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才被誉为最具才华的人才方能胜任的职业群体。</p><p class="ql-block">顺理成章地,艺术家们开始绘制自己和彼此的肖像画,以此纪念他们新获得的地位。这幅画中的主角可能是一名来自维琴察的画家,他显然以自己的画家职业为傲。摆出了人们眼中画家们最具创造力的姿势:他手持画笔,身旁放着一块调色板,正在作画。左侧的古雕像暗示他才学渊博,挺刮衣领和用昂贵的黑色布料缝制的衣物,反映出他衣食丰足,财源广进。医生拉法埃莱•格拉西的肖像画(第一章)中,也出现了几乎相同、象征着财富和博学的暗示物,表明画家这一群体已完全比肩知识阶层。</p> <p class="ql-block">《父子肖像》亚历山德罗•马甘扎1588</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画中的男子穿着长度及至大腿的束腰夹克,其白色的衬衫上有蕾丝袖口和环状领,是典型的16世纪晚期服饰。他身处一个可望见广阔山景的阳台上,依靠在柱子旁。在他的左侧,有一张放着墨水瓶、笔和印章的桌子。</p><p class="ql-block">画家在构图中加入一个小男孩,从而增添一种亲切的氛围感,使画面不过于拘谨。小男孩紧紧抓住父亲,其身上穿着的红色服装与他的父亲相类似。尽管我们不足以从那带有塔和老鹰的纹章辨别其家族,但它足以显示两位肖像画主人的贵族血统。</p> <p class="ql-block">《骑士肖像》帕里斯•博尔多内1540</p><p class="ql-block">前景中的年轻人身处室内,将右手放在一张覆盖白布的桌子上,桌上摆放着一个花冠和一顶头盔。头盔顶部的小维纳斯手持花环,象征着婚姻。桌子旁边有一支与头盔相配的长矛,两者均是骑士为了赢得女士青睐而比武的装备。</p><p class="ql-block">这位年轻人穿着一件黑色夹克外套,红色缎子衬衫,外加披风和红色短裤搭配紧身裤,是当时威尼斯的流行服饰。</p><p class="ql-block">年轻人背后的画作,它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站在一座典型的威尼斯大型建筑内,接收丘比特的信件。因此,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订婚的场景,是恋人对其心爱之人的表白。</p><p class="ql-block">帕里斯•博尔多内是提香的学生,并承继了他对温暖、深沉色调的喜好。然而,他笔下的人物是全神贯注的,是描述性的和平静的,没有他老师的作品的情感深度。</p> 神话与古典 <p class="ql-block">提香以极富想象力的笔触叙述古代历史与神话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对象非维纳斯莫属。他的老师乔尔乔内从古代雕像和宝石雕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沉睡的裸体女神像,备受好评。提香在他的模式上更进一步,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类型一一画中往往呈现一位斜倚着的年轻裸体女性,或背靠广袤无垠的自然景观,或身处16世纪装潢的房间内,注视着观众。这种风格被同时代的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艺术家不断重新演绎。提香为乌尔比诺公爵圭多巴尔多二世•德拉罗韦雷绘制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此外,提香对这一模式稍加改动,套用在其他神话故事上,比如达那厄的故事。他从奥维德和卡图卢斯等古罗马诗人的作品中提取了不少绘画主题,达那厄便是其中之一。这些逃避现实的故事,让提香的赞助人能够暂时摆脱政治包袱和军事困扰。在提香的奥维德题材画作中,最著名的当是绘于1518年至1525年间、为费拉拉公爵阿方索•德埃斯特绘制的一组歌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酒神”系列画。提香以古典神话为契机,反思权力、声色之乐与暴力等永恒的主题。与此同时,丁托列托借由神话传达人物的内心感受,而委罗内塞则在故事中寻找与同时代的关联,通过恢宏的戏剧布景和身穿16世纪服饰的人物,将古老传说重演一遍。</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丘比特、狗与山鹑》,提香与工作室,1550-1560</p><p class="ql-block">维纳斯斜倚在床榻之上,窗户栏杆外的远景是自然风光,窗台上站着一只山鹑。她的儿子丘比特正趴在妈妈的肩膀上,脚边还有一只小狗和丘比特的箭袋。</p><p class="ql-block">提香很迷维纳斯,一生画过数张这种裸体斜倚的维纳斯,贯穿了他全部的艺术生涯,算得上是提香的一个招牌式造型。</p><p class="ql-block">这个斜倚裸体维纳斯的造型,最早可以从他的师兄加师父乔尔乔内说起。1510年,乔尔乔内画了一张《沉睡的维纳斯》,创造性的采用了这种裸体斜倚的造型。画还没有完成,乔尔乔内就去世了,这件传世杰作由当时才二十多岁的年轻的提香补充完成。</p><p class="ql-block">20年后,提香又画了一张叫《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与乔尔乔内的维纳斯在构图上非常接近,除了增添背景中的人物外,最大的区别是,维纳斯的眼睛睁开了,直勾勾地盯着观众。</p><p class="ql-block">又过了20年,在1555年前后的这些年里,提香像开了挂一样,又画了一串类似的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丘比特与伏尔甘》,丁托列托,1550-55</p><p class="ql-block">蓝色床榻、红色帷幔之间,裸体躺在床上的是爱与美之神维纳斯(Venus),旁边虽然已经谢顶、但仍然一身腱子肉的是她的丈夫火神伏尔甘(Vulcan),两人正在慈爱地逗弄着妻子怀中的婴儿,这是小爱神丘比特(Cupid),小爱神的手上还抓着一把弓,箭袋在维纳斯的手中。</p><p class="ql-block">伏尔甘,是朱庇特的儿子,朱庇特就是希腊神话里的宙斯。因为生下来就丑,被亲妈扔下了山崖,结果又摔坏了腿,成了瘸子。长大后的伏尔甘,特别擅长打铁,成了火神,相传火山就是他为众神打造武器的铁匠炉,拉丁语中的“火山”volcano一词来源于他的名字。</p><p class="ql-block">维纳斯是人见人爱的爱与美之神,宙斯也看上了她,想追求她,但是被拒绝了。宙斯一气之下,就包办婚姻,把她嫁给了又丑又瘸的儿子伏尔甘。</p><p class="ql-block">维纳斯当然不甘心,她不顾包办婚姻的束缚,勇敢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维纳斯的情史极其丰富,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情人,一个是战神马尔斯,另一个是牧羊少年阿多尼斯。</p><p class="ql-block">维纳斯后来生下了丘比特,大部分的观点认为,丘比特是战神马尔斯的儿子,反正跟伏尔甘没啥关系。在这个幸福祥和的场面里,有马尔斯吗?</p><p class="ql-block">有的,在画面右上角的角落里,有一辆飞走的马车,那正是马尔斯的战车。</p> <p class="ql-block">《酒神狂欢节》,提香的追随者,16世纪末这是提香最著名的作品《巴克斯和阿里阿德涅》的一个局部临摹,出自提香的忠实粉丝之手。</p><p class="ql-block">画面内容是著名的“米诺斯迷宫”故事的后续。阿里阿德涅(Ariadne)是克里特岛的公主,她的父亲是米诺斯,而米诺斯正是《劫持欧罗巴》的故事里,宙斯和欧罗巴所生的儿子。</p><p class="ql-block">英雄忒修斯(Theseus),他到克里特岛来伏妖降魔时,小公主爱上了这位大英雄,并帮助他杀死了米诺斯迷宫里的妖怪。之后,公主和忒修斯一起逃离克里特岛,结果忒修斯却在半道上抛弃了公主。正当公主伤心难过之时,作为接盘侠的酒神巴克斯出现了。</p><p class="ql-block">这张画只临摹了巴克斯的护从的部分,画中4个人物,都是酒神巴克斯的随从。仔细看这几位男士,他们并不是人类,第一个男子腿上有很长的毛发,前面小男孩的腿干脆就是山羊腿,最后一个被蛇缠绕的男子,他的脑门上有两个小小的羊角。他们被称为萨堤尔(Satyrus),就是羊男,一种半羊半人的精灵。</p> <p class="ql-block">《试观此人》,提香及工作室,1550</p><p class="ql-block">耶酥受难故事中的一环。</p><p class="ql-block">耶酥被犹大出卖,然后被逮捕。经过犹太人和罗马人的两轮审讯,耶酥被带到罗马帝国驻犹太行省总督彼拉多的面前,犹太人坚持要处死耶酥,但彼拉多却审不出耶酥到底有什么罪行。彼拉多就命令士兵鞭打耶稣,给他戴上荆棘王冠,披上紫袍,这些都是嘲弄耶酥自称为“犹太人的王”,最后,彼拉多把耶酥带到犹太人面前,说“看!这个人”。</p><p class="ql-block">在西文中,现在一般都用拉丁语Ecce Homo来表达这个场景,在中文里,被翻译为“试观此人”、“斯人也”“看,这个人!”“瞧!这个人!”</p><p class="ql-block">1540年代,提香已经是声名大噪,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最喜爱的画家。他为查理五世绘制了一张《试观此人》,深受皇帝喜爱,直到去世前一直将画作带在身边。</p><p class="ql-block">由于大受欢迎,提香工作室又制作了多幅同款作品,我们看到的就是其中之一。与查理五世的那件相比,在耶酥被捆绑的双手中放了一个长木棒,这也是《试观此人》同题材作品中常见的一个道具。</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和阿多尼斯》,丁托列托与工作室,16世纪</p><p class="ql-block">维纳斯维纳斯抛弃了自己原本的美好生活,选择和阿多尼斯一起在丛林中厮守,她警告阿多尼斯不要去狩猎危险的动物。我们看到的画面,描绘的就是这个时刻,阿多尼斯在画面中间,他牵着三条猎狗,想要去打猎。抱着丘比特的维纳斯正在出言劝阻。</p><p class="ql-block">显然,气盛的少年是劝不住的,在维纳斯出门的时候,阿多尼斯就打猎去了,结果遇到了野猪袭击,死了。</p><p class="ql-block">维纳斯闻讯,抱着爱人的尸体痛哭流涕,她许愿,把阿多尼斯的鲜血变成银莲花(Anemonecoronaria),这是一种一开就谢,遇风就会落下的脆弱的花朵。在画面中,阿罗尼斯手里拿着的,正是银莲花。</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都与女先知》,博尼法乔•委罗内塞,C.1550</p><p class="ql-block">画面中的男青年就是奥古斯都(Augustus),奥古斯都是个头衔,是神圣、至尊的意思。他的原名叫屋大维(Octavius),是凯撒的养子。凯撒在元老院被暗杀之后,屋大维成为罗马的最高领袖。公元前27年,他获得了奥古斯都的称号,这也象征着罗马帝国的开端。屋大维去世后,罗马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p><p class="ql-block">这个画面是一个传说的故事,奥古斯都询问一位西比尔的女先知,是否应该按照罗马元老院的令,将他自己当作神来崇拜。女先知则向他展示一个年轻女子带着一个男婴在天空的异象,同时上有一个声音说:“这位处女将怀上世界的救世主,他将使所有罗马诸神黯然失色。”显然,这又母子就是圣母玛丽亚和耶稣。</p> <p class="ql-block">当基督耶稣在公元30年(另一种观点是公元33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基督教长达三百多年都一直处于地下状态,还时不时要为各种坏事背黑锅,成为被迫害的对象。公元4世纪末,基督教终于翻身,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而原来罗马的宗教又变成了“异教”,受到长时间的打压。</p> <p class="ql-block">《密涅瓦和阿拉克涅》,丁托列托与工作室,1575-1585</p><p class="ql-block">可拉克涅是一位人间织布小能手,连奥林匹亚山上的者神也要赞美她的技艺。阿拉克涅因此就开始骄傲起来,甚至向天上的纺织女神密涅瓦下了战书,要比试比试。</p><p class="ql-block">密涅瓦这个名字,要说起她的古希腊分身,就是雅典娜。</p><p class="ql-block">娜不仅是智慧女神,她还分管一些其它的小业务,作为手工艺女神,她掌管纺织、造船、建筑等业务。</p><p class="ql-block">画面中正是这场关于纺织的对决。左边是密涅瓦,也就是雅典娜,正穿着她标配的盔甲,坐在织布机前,看着对手的表演。</p><p class="ql-block">最后,密涅瓦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将人间织女的布料撕成碎片,并用梭子打她的头,最后,还把阿拉克涅变成了一只蝴蛛。阿拉克涅,Arachne(/a‘rakni:/)这个名字源自希腊语,字面意思就是“蝴蛛”。</p><p class="ql-block">反过来,蜊蛛为啥会结网,答案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当然,这个故事核心的功能,是要说明,人类对抗神仙是没有好下场的。</p> <p class="ql-block">《赫拉克勒斯的选择》,保罗•委罗内塞与工作室,1565</p><p class="ql-block">中间男主是赫拉克勒斯(Hercules),中文也翻译成海格里斯。是一个宙斯的私生子,算是半神。他生下来就力大无穷,被称为大力神。</p><p class="ql-block">赫拉克勒斯是西方艺术里非常高频出现的人物,他有很多广受称颂的英雄事迹,杀狮子、杀九头蛇、杀猪杀鹿,所向披靡,并称“十二伟业”。小赫的人设是智勇双全,讲义气,守信用,嫉恶如仇。他的形象特征是一身腱子肉,身穿狮子皮,手执琅琊棒。</p><p class="ql-block">画中的大力神刚18岁,这位天赋异禀的半神少年,必须要在美德与恶行之间,做出了自己的洗择。</p><p class="ql-block">年轻的赫拉克勒斯,必须要在美德与恶行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p><p class="ql-block">画家用两个女性形象来分别代表美德与恶行,那么,这两个女性谁是美德,谁是恶行?</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画面的细节,右边的女子,露了正脸,她长相平平,低眉顺眼,穿着朴素,头上戴着一个月桂花环。</p><p class="ql-block">左边女子,只露出背影,大露背的裙子,看起来更华丽一点。在她的裙摆下面,露出一个铅灰色的女性裸体雕塑,雕塑的身上靠着一把匕首,女子的左手上,拿着一副扑克牌,这象征着命运无常,也象征着人间享乐。</p><p class="ql-block">女子的发髻上也有一圈花环,那是报春花,是当时人用来制作爱情药水的原料。</p><p class="ql-block">那么,赫拉克勒斯的选择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小赫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美德,美德的手也抓住了他的袍子,这可以非常直接的理解为,赫拉克勒斯与美德拥抱,与恶行88.</p><p class="ql-block">在画面最左侧,赤裸女神像支撑着的横梁上写着:荣誉和美德在死后绽放。</p> <p class="ql-block">《被丘比特紧系在一起的正义与审慎》,</p><p class="ql-block">乔瓦尼•巴蒂斯塔-泽洛蒂1550-1560</p><p class="ql-block">这张画具有明显的道德教化功能,将抽像概念拟人化,这是西方绘画里非常常见的处理方法。既然正义和审慎都是美德,那就应该被爱神丘比特紧紧地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展示了两个最常见的拟人化形象:“审慎"手持一面精致的镜子,象征着她的洞察力;“正义”则身处于被束带捆绑在一起的木棒与斧头旁。</p><p class="ql-block">爱神丘比特跨坐在她们中间的石檐上,寓意“审慎”和”正义”是以“爱“连系一起的共同美德。</p> 战士与战场
Men-at-Arms and Stories of Battles <p class="ql-block">本章探讨提香等威尼斯画家的历史题材和官员肖像作品。16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动荡时期,持续不断的经济震荡和宗教战争破坏了权力平衡。提香成年后的大部分时光,欧洲大陆饱受战争之苦,这来自两大统治者—一法国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之间永不停息的冲突。意大利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整个半岛被分割成许多独立的城邦小国,各大敌对势力争相占领,时常沦为欧洲大陆战争的焦点。</p><p class="ql-block">当时威尼斯坚决捍卫西部边界,以防外敌入侵。与此同时,因土耳其帝国的不断扩张,东部领土亦要面对同样的威胁。所以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大部分时间都深陷两面作战的境地。威尼斯历史上的彪炳胜绩在城里的各个公共空间受到庆贺,尤其是总督府的大议会厅内。作为当地最重要的政府会议场所,大议会厅逐渐摆满了记录威尼斯胜仗的巨幅画作一一从提香的《卡多雷之战》到老帕尔马、安德利亚•维琴蒂诺、丁托列托、委罗内塞和巴萨诺家族的同类佳作。</p><p class="ql-block">随着欧洲的统治者走上战场,武器和盔甲便成为其肖像中的常见元素,彰显领导力、英雄气概和美德。查理五世曾多次让提香为他绘制身穿盔甲的肖像,画中的他或独自一人,或骑在马背上,或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或准备投入战斗。此类肖像巩固了这位君主的声望,其统治版图也逐渐延伸至欧洲和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所谓的“日不落帝国”。</p> <p class="ql-block">《卡多雷之战》,提香与工作室,1577年前</p><p class="ql-block">左边成卷儿的黄色旗帜,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国旗,隐能看到黄色旗帜上的双头鹰图案。</p><p class="ql-block">画面右边这面蓝红横条的旗帜,应该是卡多雷的城旗。卡多雷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城,位于威尼期以北110公里,在当时隶属于威尼斯共和国,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卡多雷有两个最重要的历史名片,一个是这场卡多雷之战,这是威尼斯在16世纪最重要的战争之一。另一个呢,它是画这张《卡多雷之战》的画家,提香的故乡。</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根本分不清敌军友军的画面里,你能看出来这场仗是谁打赢了吗?看画中的马,大部分的马头都是朝向左边,也就是神罗军队的这个方向,可以理解为是神罗已经战败溃逃,威尼斯军队在乘胜追求。</p><p class="ql-block">其实换个角度也能轻易判断,既然是威尼斯人大张旗鼓地用绘画来纪念这场战争,那威尼斯人当然是战争的胜利者。</p><p class="ql-block">卡多雷之战发生在1508年,30年之后,也就是1538年,威尼斯政府委托提香在威尼斯的大议会厅里绘制巨幅壁画《卡多雷之战》。画面中的人物都是真人大小,描绘了一个喧闹而英雄的场面。</p><p class="ql-block">如果这张画能留存到今天,将毫无疑问是提香最伟大,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然而,仅仅40年之后,1577年,提香去世后的第二年,一场大火让这件作品毁于一旦。如今只留下几件复制品,这已经是一堆不行里最行的一张了。</p> <p class="ql-block">《皇帝查理五世肖像》,提香与工作室,C.1550-1553</p><p class="ql-block">查理五世身穿铠甲的侧身站姿全身像创作于1548年,当时皇帝48岁。原作已经在一场大火中被毁,现在有两件复制品,分别保存在西班牙的普拉多美术馆和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这张就是乌菲齐版本,主要是由提香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完成。这张画现在看着黑乎乎的,因为在过去的数百年中曾受到严重的破坏,又被糟糕的修复。</p><p class="ql-block">提香的肖像,巧妙的掩盖了皇帝的各种缺陷,一身铠甲显得威风八面。凌厉的眼神,显现出这位统治者的无上权威。最巧妙的就是皇帝的下巴,短胡须掩盖了他的脸型缺陷,画家又让主人公双唇微微张开,并在下颌部位用浓重的阴影笼罩,这一套遮羞术组合起来,一位英明神武的查理五世就永远留在了历史中。</p> <p class="ql-block">《圣保罗的皈依》博尼法乔•德•皮塔蒂,又名博尼法乔•委罗内塞1540-1545</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罗马公民塔尔索的索尔(归化后被称为圣保罗)归化基督教的场景。</p><p class="ql-block">位于构图中心的索尔正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准备惩罚该城市的基督徒。一道光穿过了灰蒙蒙的云层击中了他,让他从马上摔了下来。他身边的士兵和人们对此启示感到惊骇不已。正是这道圣光让他归化了基督教。</p> <p class="ql-block">《佩剑男子的肖像》贝尔纳迪诺•利奇尼奥</p><p class="ql-block">1520</p> 大自然与日常生活的描绘
Painting Nature and Everyday Life <p class="ql-block">展览最终章的主题是风景及风俗画。风景画前辈们以“paese”(乡村)一词描述这类画作,而提香率先提出了“paesaggio”(风景画)概念,彻底改变了风景画的表现方式。这一改变也充分体现了提香所带来的革新。早期画家专注于呈现他们所看到的景观,而提香则将乡村景观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以一种前所未见的方式将风景摆在作品的中心位置。他充分发挥对油彩的精湛掌握,创造出一幅幅情感丰富的画作,从艳丽明媚的田野到风雨将临的天空,从光辉灿烂的日出日落到静谧怅然的忧郁夜色。提香为风景画赋予了全新的定位,他深受北欧尤其是德国画家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尔和丢勒的启发,但提香的创作却别具一格。尽管丁托列托和委罗内塞皆按照自己的感觉描绘风景画,但雅各布•巴萨诺及其家人或许才是提香风格最重要的继承者。当众人质疑这一题材的重要性时,巴萨诺家族将大自然作为宗教故事、神话情节和日常生活场景的背景,向赞助人展示了风景画的多种可能性。他们完善了风景画概念,这一概念随后一直主导着欧洲绘画,直至19世纪晚期印象派的兴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沙漠中的圣杰罗姆》,西玛•达•科内利亚诺,c.1510-1515</p><p class="ql-block">圣杰罗姆是基督教世界里最重要的神学家和翻译家,他是《圣经》的译者。杰罗姆,中文也翻译为哲罗姆,热罗尼莫、耶柔米等等。他生活在公元342年-420年,他早年在罗马成长和求学,晚年(386-420)定居在今天巴勒斯坦的伯利恒,也就是耶稣出生的地方,他在那里过苦修隐居的生活,直至去世。</p><p class="ql-block">杰罗姆生活的时代,正好就是基督教从地下宗教变成合法宗教,又变成罗马帝国国教的时段。</p><p class="ql-block">基督教合法后,立刻就面临一个重要议题,要规范宗教典籍。我们今天看到的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旧约主要是创世纪和犹太民族的故事,原本是用犹太人的希伯来语写成。新约里主要是基督耶稣的事迹,最广为流传的是希腊语版本。</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教皇,委托杰罗姆把希伯来语的《旧约》和希腊语的《新约》,翻译成罗马帝国的通用语言拉丁语。杰罗姆的这个译本被称为《圣经武加大译本》(Biblia Vulgata),武加大的意思就是“通俗”。到16世纪,这个译本被教会定为权威译本,现代天主教的主要圣经版本,都是源自圣杰罗姆译本。</p><p class="ql-block">关于圣杰罗姆的绘画中,经常还会出现两个道具,一个是骷髅,在文艺复兴及以后的绘画中,经常用骷髅来代表对生命的思考,对生死与永恒的警示。</p><p class="ql-block">另一个是常见道具是狮子,据说是圣杰罗姆为狮子拔掉了脚掌上的刺,狮子就和他成了好朋友,常伴左右。</p> <p class="ql-block">《建造诺亚方舟》,弗朗切斯科•达•庞特,又名小巴萨诺,c.1580</p><p class="ql-block">画面左下角,有拿着锯子、刨子正在干活的工匠,顺着以大对角线布置的跳板,方舟的入口在画面的右上角,那里有一个老者,是诺亚本人,正在扛着横梁造船。跳板右边,画面的前景中,有牛、狗、鸡等家畜,都是雌雄一对出现,这是即将被带进方舟的物种。因为上帝说,只有诺亚和他的妻子,他的三个儿子和儿媳,以及世间每种动物植物、飞禽走兽各取雌雄一对,有资格进入方舟里。</p><p class="ql-block">这张画是《大洪水》(The Flood)系列中的一张,由4个画面组成,第一张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建造方舟》,后面是《动物进入方舟》(the Animals entering the Ark)、《大洪水》(the Great Flood)和《大洪水后诺亚向上帝献祭》(God speaks toNoah after the Flood)。</p> <p class="ql-block">《守财奴》,吉罗拉莫•巴萨诺,1590-99</p><p class="ql-block">画面中一头稀疏白发、留着长髯的老人,正倾身去听他右侧的一名男孩说话。留着小胡子、戴大帽子的男子正在聆听他们的对话。老人身穿带有毛皮饰边的奢华衣装,手臂放在桌上,花纹繁复的桌布上放着一些硬币和一个钱包。</p><p class="ql-block">画中的硬币和脸色阴沉的富人,隐隐道出了画的主题—一吝啬。</p> <p class="ql-block">《农夫一家》,雅各布•巴萨诺,1567-68</p> <p class="ql-block">《圣母子、圣约翰和亚历山大的圣凯瑟琳》,</p><p class="ql-block">提香与工作室,1545</p><p class="ql-block">中间坐着身穿红蓝配的是圣母玛丽亚,怀中抱着的婴儿是耶稣,旁边跪着的小男孩子是施洗者圣约翰,标志是他的驼色衣服和十字架手杖。</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工作室版本的作品,最早的版本是提香创作于1530年。</p><p class="ql-block">左边穿黄色裙子的女子是亚历山大的圣凯瑟琳。</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的圣凯瑟琳是公元4世纪,生活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的一位女基督徒,传说因为她劝阻罗马皇帝迫害基督徒而被判处磔(zhe)轮,就是轮刑,这是一种极度残忍的刑罚。绘画作品每画到她,就会在她旁边画一个轮子。</p> <p class="ql-block">《摩西的考验》,乔尔乔内,1502-1503</p><p class="ql-block">摩西被法老的女儿收养之后,就和法老一家成了幸福一家人。有一天,法老开玩笑地将自己的王冠戴在婴儿摩西的头上,摩西却把王冠扔在地上并踩了一脚。朝臣们认为这是摩西将推翻法老的预兆,法老本人也起了疑心。</p><p class="ql-block">为了进一步测试这个婴儿,坐在高台之上的法老,让人在摩西面前放了两个盘子,一个盛着烧红的煤炭,另一个盛着金币,另一个说法是樱桃。反正,摩西抓起一块烧红的炭火放进嘴里,把嘴都烧焦了,由此证明他没有任何谋反意图,保住了小命一条。</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并不是出自《圣经》的旧约,而是一本叫《塔木德》(Talmud,教导或学习之意)的犹太教典籍里。在宗教绘画上,也是一个极少极少出现的题材。</p> <p class="ql-block">《向牧羊人报喜》,莱安德罗•巴萨诺的追随者,c.1600</p><p class="ql-block">是《圣经》关于耶稣出生故事里一个小情节,画家是刚才小巴萨诺的兄弟。</p><p class="ql-block">画面的上半部分,是一个站在云里的宝宝天使,从他的身体前方发射出万道金光。</p><p class="ql-block">画面下半边,满满当当地挤满了牛羊和人物。地上这些人物的反应分三种,最左边只露出半个身体的成年男子是激动地接收了好消息。最右边戴帽子的青年,好像是被这突然的异象给吓的想要跑路。其他的人,躺着抽烟的,跪着提桶的,则是无动于衷的样子。</p><p class="ql-block">在画面的场景之后,几个牧羊人就找到了刚出生的耶稣,向他朝拜,关于这个场景的绘画叫作《牧羊人的朝拜》。又过了几天,来了几个从东方来的博士,就是《三博士朝圣》。</p> <p class="ql-block">《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丁托列托,ca. 1546</p><p class="ql-block">这张画是丁托列托早期的作品,创作时可能还不到30岁,两年之后,他就凭借《奴隶的奇迹》取得空前成功,一跃成为威尼斯的一线画家。</p><p class="ql-block">耶稣生平的故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耶酥诞生、耶酥传教和耶稣受难。受难的这部分故事,就是从他进入耶路撒冷城开始的。</p><p class="ql-block">在犹太人的传统节日,逾越节(passover)之前,耶稣和他和门徒来到耶路撒冷,准备在这里度过这个最重要的节日。</p><p class="ql-block">画面就是耶稣来到城门口时的景象。在城外,耶酥让门徒去旁边的村庄里牵来一头驴,他骑着这头驴来到耶路撒冷的城门前。他的门徒跟着他一起进城,你能看到画面左边的人物头上都有圣人的光环。</p><p class="ql-block">教徒在城门口来欢迎他,有人爬到树上看热闹,还有人把自己的斗篷脱下来,或者从树上砍下树枝,铺在路面上,好让耶酥通过。在某一部福音书中,还指定了这就是棕榈树的树枝。</p><p class="ql-block">在基督教传统中,基督进入耶路撒冷的这一天,被称为棕枝主日(Palm Sunday),也译为圣枝主日、棕树主日,或基督苦难主日,标志着圣周的开始。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耶稣会被出卖、被审判、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被埋葬,直至最后复活,他复活的这一天,就是复活节。</p> <p class="ql-block">在犹太人的传统节日,逾越节(passover)之前,耶稣和他和门徒来到耶路撒冷,准备在这里度过这个最重要的节日。</p><p class="ql-block">画面就是耶稣来到城门口时的景象。在城外,耶酥让门徒去旁边的村庄里牵来一头驴,他骑着这头驴来到耶路撒冷的城门前。他的门徒跟着他一起进城,你能看到画面左边的人物头上都有圣人的光环。</p><p class="ql-block">教徒在城门口来欢迎他,有人爬到树上看热闹,还有人把自己的斗篷脱下来,或者从树上砍下树枝,铺在路面上,好让耶酥通过。在某一部福音书中,还指定了这就是棕榈树的树枝。</p><p class="ql-block">在基督教传统中,基督进入耶路撒冷的这一天,被称为棕枝主日(Palm Sunday),也译为圣枝主日、棕树主日,或基督苦难主日,标志着圣周的开始。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耶稣会被出卖、被审判、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被埋葬,直至最后复活,他复活的这一天,就是复活节。</p> <p class="ql-block">《穿越红海》保罗·委罗内塞</p><p class="ql-block">1560</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描绘的是圣经中最重要的故事之——一摩西率犹太人们在法老军队的追击下逃离埃及。当他们接近红海时,摩西在上帝的帮助下伸出双手,在水面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犹太人民便通过这个缺口安全到达了对岸。</p><p class="ql-block">当摩西再次伸出双手时,海水合拢,带走了法老的士兵和他们的战马战车。委罗内塞采用了他在许多壁画作品中表现的技法,以高空俯瞰的角度描绘了泛着粉色、灰色和蓝色光芒的广阔天空,捕捉到了这壮观的一刻。画面中央的树起到了界定空间深度的作用。在背景的左后方是犹太人群,此时他们已脱离险境;而画面的中间则描绘了士兵和马匹为躲避海浪绝望地挣扎的场景。这是委罗内塞最具震撼力和戏剧性的作品之一,狂风暴雨的景色与人物的情绪互相辉映,强调着角色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内容摘自导览与花神图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