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说往事——传承王湾友谊

马马虎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十堰市第一条主干道人民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的十堰,全是大山沟,十分荒凉!生产汽车配件的工厂,就在十堰各个山沟里紧张的建设中。从全国各地赶赴到十堰的建设者,都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住,他们大多住在干打垒的房子或草席围起来再糊上泥巴的窝棚里,生活居住条件非常艰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6月23日,父母亲和二哥带着我家还未过门大嫂、二嫂、三哥、小哥和我,全家八口人,借着二哥支援二汽建设的东风,搬离了安逸的县城,迁往了虽一穷二白但又充满了希望的十堰,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从此,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这些从郧县城迁来十堰,支援二汽建设的各服务单位人员及家属,在各单位的住房没有建好之前,国家发放了搬迁费和租房费。让这些拖家带口的建设者、服务者,就近租房居住。而1966的十堰镇,下辖的各公社、大队工作人员,则全力以赴想方设法地帮助这些建设者们去解决各方面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尽快帮我家租到房,公社领导陪着二哥跑了两天,逐个生产队看房挑选,最后征得二哥同意,我家在红卫大队王湾生产队,租赁了两间房子安顿了下来,说是两间房子,其实是个阁楼,两间房子下面就是生产队栓牛关牛的牛棚和磨面的磨房,房子四处漏风,臭味顺着楼板缝墙缝飘到两间房子的各个角落,蚊虫很多,条件异常艰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王湾生产队生活的这一年多,我们全家克服种种困难,很快地融入了当地农村生活,善良的父母亲与村民们相处十分和睦融洽,村民们有找我家借钱的,有找我二哥裁剪衣服的,还有找二哥调试维修缝纫机的,有找我妈要鞋样的,请我妈帮他们裁剪中式衣服的,也有借家具借梯子借个老虎钳子板手啥的,还有要跟着我妈学做黄酒甜酒的,我们一家对上门的村民始终热情接待来者不拒。而二哥和母亲更是有求必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当年十堰老街,也是十堰公社所在地,今天的十堰市就是从这里起腾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村民们对我家也非常友好!各家各户经常送东西给我们,他们自留地种的各种蔬菜,接上什么送什么,生产队长甚至允许我家在山边野地开荒种菜,父亲和哥哥们精心伺弄菜地,一块菜地着实解决了我们一家吃菜难的大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麦收季节,生产队还默许我家在割完麦子的田里,拾捡麦穗而不用交公。一块麦田从割完麦子到重新犁地整平,然后放水养地插秧种稻,最多只有小半天时间,这就是农村最忙的双抢季节——抢收麦子抢插秧。父母亲每天带着我和小哥与时间赛跑,抢在翻地犁地前捡拾麦穗,如果来不及检拾,半天后麦田里没割净或遗洒的麦穗就被翻起来的新土盖上了,那时,小小年纪的我已知道心疼!狠不得自己长八只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租住的房子前面,靠近牛棚那有块平整小道场,我们把检来的麦穗就晒在那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晚饭后,父亲和二哥学着村民,将哂了一天的麦穗用专门打麦子工具镰盖,去把麦子分离出来,而热心纯朴的村民们,不顾自己劳累一天,会上前帮忙,父母亲则备上烟和茶水招待村民,那年的夏收,我家捡的麦穗打了近二十斤小麦,这在1966年那时可是很金贵的!我们和村民们一起分享着丰收的喜悦,品尝着新小麦面粉的麦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这条街就是十堰市唯一的步行街,是十堰人引以为傲的十堰“王府井”——五堰人民商场座落在中心位置,五堰步行街是十堰市商业中心,我家就在这不远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秋天挖红薯季节,生产队长也会送一小块红薯地让我家自己去挖。挖出来的红薯补充了我家粮食不够吃的困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定下来后,我家在房东的帮助下,还养了头小猪,而十岁的我则承包了挖猪草的任务,山边村头,田埂小道都有我挖猪草的身影。夏天天黑的晚,挖满一蓝子,顺便就在王湾前小河里洗净送回家。然后,连蹦带跳的又拧着蓝子再去挖第二第三蓝子猪草,小猪饲养到了年底,差不多长到了百十多斤。年底杀后有七十多斤净肉,父母亲给还在县城里住的大姐,送去十几斤肉,告诉大姐,这猪肉是你小妹挖猪草养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年月家家日子艰难,我家亦是如此。而我小小年纪,早已懂得为家为父母出力分忧。每天放学后,除了挖猪草,有时我还会和小哥到各个建设的工地上,去捡包装箱木板和烧过而没完全烧完的煤核。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和村里面的孩子,则到山上去扒松树林的松毛,检枯树枝回家当柴火,基本解决了家里的烧柴问题。直到今天,姊妹们聊天时,哥哥们还不忘夸我打小能干,勤劳懂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和二哥一起来的其他同事却没有我家这待遇,租住不久的房子被村民收了回去,加上生活上实在是不习惯,中途他们又搬回了县城,没能坚持下来。后来还曾一度传言,说我们这些在生产队租房住的人家,明年就要变成各队村民,为此,又有一批人吓得返回了郧县县城。二哥常说那些没坚持下来中途返城的,后来悔死了!他们为此晚了四十多年才成为十堰市的市民,工资待遇比二哥低好几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我家,在母亲的主持下,不信谣言坚持了下来。一年多后,二哥单位在五堰坡沟盖好了住房,1968年初,我们全家要搬离了山清水秀的王湾,搬家那天,村民们都来相送,依依不舍。王湾生产队长安排了十多辆板车和村民,浩浩荡荡把我们一家从红卫王湾生产队送到了五堰坡沟新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虽离开了热情淳朴的村民,但念旧懂感恩的父母亲与村民的友谊延续至今。几十年过去了,时至今日,逢年过节时,二哥会带着旭东张春俩侄子,去看望已九十多岁的苟队长和夫人,任然像亲戚一般联系走动,继续把父母亲在世时建立起来的友谊,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想,这就是传承! 更是我家最好的家风,也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更是对父母最崇高的尊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图中是五堰步行街,是十堰市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也是十堰市商业中心。十堰市服装总厂,就座落在图中左手边那幢高楼里,我的二哥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多年,任厂长十几年,那是我二哥热爱并为之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地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