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牛华有一个九江巴</p><p class="ql-block"> ————————自然人</p><p class="ql-block">牛华有一个九江巴,姓向,名智力,1963年出生。</p><p class="ql-block">笔者专门查了一下度娘,什么是“江巴”?</p><p class="ql-block">准确地说:江巴的概念应该是“僵疤”,是指一个人受外伤后皮肤上起了一个永久性的结痂,不易被处理掉,就解释成僵硬的疤痕吧!</p><p class="ql-block">而九江巴的僵疤不是伤痕,是一个褐色胎记,长在他的腰上。</p><p class="ql-block">大人们经常说:这娃儿走不落,玉皇大帝是给他打了记号的,走到哪儿都找得回来。</p><p class="ql-block">那时乐山人喜欢叫小孩子“猫儿”、“狗儿”、“婆咡”,所以,每逢有人见到九江巴,都叫他“僵疤儿”。比如:“僵疤儿吃饭没有?”、“僵疤儿去哪里耍了哦,满身都是灰”。</p><p class="ql-block">是的,小时候九江巴的父母都很忙,他是属于被敞放长大的娃儿。九江巴没事就在牛华溪上上下下乱串,到处都是他的脚板印,或者到父亲馆子里当“嗅嘴狗”、或者跟小伙伴们下岷江冲浪、或者到煤炭院子煤炭堆上去坐“梭梭板”、或者上“五一中”山上爬竹竿,疯耍一天下来,肯定是一脸黢黑、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九江巴除了贪吃、贪玩、傻笑,没有学习的概念。</p><p class="ql-block">1970年,九江巴七岁了,他被送到了牛华二码头(五一)小学读书。不在学习状态的他,哪里好耍哪里耍,经常因为爱睡懒觉、爱迟到、不做家庭作业被留下来。学习、学习不努力;运动、运动不合格,没有任何出彩的成绩,直到小学五年级(当时的小学只学五年)最后一期,九江巴才当上红小兵。他老汉儿经常说他:“你咋过在家里是老幺,在学校里你还是老幺哦?”</p><p class="ql-block">1975年小学毕业后,九江巴不想学习了,就跟爸爸妈妈说不想去上初中了。父母也觉得娃儿学习不好,不读书也罢,就等他耍。他妈妈说:“你要耍就等你耍,要把你耍得磨皮造痒的,看你以后拿啥子本事生存”。</p><p class="ql-block">这一年,九江巴没事就在一杆烟没有烧完就走完的镇上游荡。</p><p class="ql-block">个子在长大,脑壳却是空空的,耍了一年的九江巴,看到同龄人都背起书包去报名上课,心里开始慌了,天天围着母亲团团转,要想去上学,幸好妈妈认识学校领导,这事还真成了。</p><p class="ql-block">本来九江巴该是七七级的初中生,成了七八级,留了一级的九江巴,他的身体已经开始发育,变得又白又胖,身体在长高,力气也在变大,被同学们戏称为“向胖儿”、“向大力”,由于他样子长得憨厚愚钝、爱傻笑,同学们还送了他一个绰号“向大傻”!</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末,牛华溪的初中、高中还是两年制。</p><p class="ql-block">这两年初中,九江巴对于学习,尽管不像小学那样愚钝,也还是属于没有开窍的学生。</p><p class="ql-block">1978年,九江巴考上了牛华中学的高中,就是小时候九江巴喜欢去山上爬竹竿的“五一中”。</p><p class="ql-block">牛华中学建立在原牛华晏公祠山上,离地海拔300米左右高,九江巴每天早中晚来回六趟、每趟约三公里路程的读书生涯,也算锻炼了年轻时候九江巴的身体和意志。</p><p class="ql-block">在高中,同学们的身体“蹭蹭”往上长,九江巴的身体却停留在了原地,个子不到一米六,他开始自卑了,学习成绩平庸、体育运动不出众,他的学生生涯就没有上过一次领奖台。</p><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在九江巴高二的第一学期,学校给他们班新调来了一个班主任,也是九江巴的英语老师。他身材一米七几、穿着一身中山装,他让同学们叫他“毛老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九江巴的老师,名字叫毛炳文,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当过国民政府美国特派员的翻译官,拉过牛儿车。牛华溪的人们戏称“毛牛儿匠”。</span></p><p class="ql-block">毛老师的教学方法打破了英语教学的常规,没有长篇大论,只有朗朗的读书声,互动性很强,他自信地跟同学们说:“你们模仿到了我的读音了,你们就敢和外国人聊天了。”</p><p class="ql-block">那时的牛华溪还是比较闭塞的,根本不可能见得到外国人,如果能与外国人聊天,那可是天花板级别的人物。</p><p class="ql-block">1980年,九江巴的两年高中生涯也是在混混沌沌中度过、昏昏戳戳就毕业了!</p><p class="ql-block">高中毕业后的九江巴,在青春朦胧时期,没有人提供工作的机会、也没有人给他指点迷津,迷茫的时候,甚至半夜嚎啕大哭。</p><p class="ql-block">其实,九江巴也不是完全没有工作过。</p><p class="ql-block">当过搬运工,学过木匠。</p><p class="ql-block">到了1980年底,在九江巴的软磨硬泡下,他的父亲“被退休”了,九江巴端上了“铁饭碗”,在牛华贸易商店饮食组碳坝市饮食店当上了一名打杂工,每天推着一部架架车,满街吆喝买卤肉,九江巴数学不好,经常算错账,他只有老老实实地赔钱。</p><p class="ql-block">1981年,阳春三月,九江巴在下班回家路上,看到了街边一张红纸,红纸上写的是招生广告,是招英语口语班训班学员,落款是“乐山市英语口语培训学校”。</p><p class="ql-block">九江巴看到这个广告,一下子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他好像在昏暗的日子见到了一线光。</p><p class="ql-block">于是,九江巴根据广告上的地址,找到了报名的地方,经接受报名的老师介绍,原来,英语口语培训学校的主讲老师,就是九江巴的班主任毛炳文。</p><p class="ql-block">从那以后,无论九江巴的工作环境多么的艰苦、工作体量如何的大、工作同事如何地不尊重他、羞辱他、甚至侵犯他的人格,九江巴都选择了忍气吞声。因为他在下班后,有了自己喜欢做的事,和同学们聊学习、聊人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他的心里有了理想、眼睛有了光和远方。</p><p class="ql-block">论九江巴的职业,那是一条随着时代变革走着求生存的路。</p><p class="ql-block">1981年底,国家开始实施“停薪留职”,发展个体户经济。九江巴就下海当上了个体户,在牛华溪人市口办起了“自力饭店”。</p><p class="ql-block">1989年春节,九江巴结婚了,是他一起学英语的同学。</p><p class="ql-block">本身一辈子就做饭店老板的九江巴,可以发展的很好,可以很有钱,偏偏他不用心经营,要去学英语。</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自力副食店”、“自力家具店”、“自力百货店”、“自力卡拉OK”、“自力麻辣烫”、幼儿园炊事员、医院炊事员、英语代课老师。颠颠簸簸、坎坎坷坷,除了仗笨(哈戳戳地干活、干重活),一事无成还欠下一屁股的债。</p><p class="ql-block">人生的转折点,是在1993年2月,他的女儿还不到一岁。九江巴的一个在攀枝花做采购钢材工作的哥哥,他听说攀枝花有一个二滩电站,有很多老外在那里修电站,需要很多翻译,哥哥就要九江巴去试一下,万一又能应聘上翻译呢?不能应聘上翻译,总有其他工作可以干,而且据说在二滩电站的工资都很高,一个月可以拿到上千元的工资。</p><p class="ql-block">当时在牛华,普通工人的工资一般就在120-130元左右一个月,这无疑给九江巴指了一条生路,三十来岁都还没有离开过牛华溪的九江巴,是该走出去闯一下。</p><p class="ql-block">阳春三月,九江巴简单地收拾了一个牛仔背包的行李,跟着哥哥坐上火车,经过一个晚上的煎熬到了攀枝花。</p><p class="ql-block">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看到四周光秃秃、高耸入云的山和湍急的雅砻江,九江巴心里五味杂陈,感觉是被流放了。</p><p class="ql-block">二滩电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个通过国际招标的水电工程,位于攀枝花市境内的雅砻江下游、距雅砻江与金沙江的交汇口33km。在二滩电站,老外是雇主,汇集了二十多个国家的水电工程师和我国水电八局、水电七局以及临时聘用的成千上万二滩建设者。到国际招标工程去应聘一个专业水电技术翻译,也不知道是谁给了九江巴的勇气。</p><p class="ql-block">首先,九江巴的学历就只是一个高中生,两年的高中英语课本,是那种小32开页面、每本书只有200左右单词的英语书,本身不好学习的他能记多少单词,幸好他跟毛炳文老师学了两三年口语,发音准确的他对基本生活用语还能勉强应付。</p><p class="ql-block">个子瘦小的九江巴,在攀西火辣的阳光下,硬着头皮,找到了二滩电站中德联营体人事部,用背课文的形式,回答了口试官的问题,寥寥几句英语对话,九江巴居然神奇般地应聘上了现场翻译。</p><p class="ql-block">在二滩电站的工作是艰苦的,每天是十二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九江巴被分配到厂房洞做现场翻译工作,遇到冬天,进洞时天未亮、出洞时天已黑,几乎一天见不到阳光;洞里的柴油烟味、油漆味、爆炸后的火药味交织,艰难的日子,九江巴给自己“自我判刑”,为了每个月1500元的工资。</p><p class="ql-block">要从事攀枝花二滩水电站国际招标工程技术翻译,学历浅薄的九江巴肯定要遇到未所未见的问题,怎么办?</p><p class="ql-block">比如工地一旦遇到机械设备故障,国外的工程师要带领工人一起解决问题,那就需要专业工具和操作技巧,国外工程师“噼里啪啦”一大堆专业技术术语和工具词汇,有些专业工具九江巴就连中文叫什么都不懂,搞得他是一脸懵逼。没有办法,九江巴只好手拿两本词典(汉英、英汉),热炒热卖、活学活用,在近四年中磨练出来,成了一个专业词汇应用自如、既能指导工人完成工作任务,还能游走于二滩电站各阶层的、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工程师之间的翻译,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九江巴的自传体纪实文学《小翻译闯大二滩》一书,描述了整个翻译生涯过程)。</p><p class="ql-block">也是这四年的时间,九江巴的憨厚、诚实、能干,渐渐被国外工程师认可,工作职务从工地现场翻译做到二滩电站欧方营地助理翻译、到电站大坝混泥土生产部门拌合楼的高级助理翻译(屈指可数的)。</p><p class="ql-block">1996年底,九江巴结束了二滩翻译生涯,回到了家乡牛华溪。此时的九江巴,业已成为“自学成才”的励志人物被流传,每每走在大街上,都有熟悉和不熟悉的人主动招呼,有很多家长也邀请九江巴传送一些英语自学的经验。</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运气好不如机遇好,但是有了机遇没有本事,运气再好也把握不了!”</p><p class="ql-block">在牛华三块碑附近,有一个中外合资凌云陶瓷有限公司,里面有几个英国人常驻公司,负责陶瓷生产设备的安装,他们需要有懂专业技术的翻译,在五通桥或乐山找了好几个翻译,公司都不满意,而且还给公司造成了一些损失。</p><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正好九江巴回到牛华,被他的同学知道,他的同学主动走上门来,邀请九江巴去公司试一下。九江巴通过在攀枝花的工作经历和与国外工程师的相处之道,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业余时间的生活上,很快就与英国工程师打成一遍,公司的领导层也对九江巴的工作十分满意。</p><p class="ql-block">由此,九江巴从水电工程技术翻译变成了陶瓷工艺技术翻译,在九江巴求生存的路上增加了一项技能。</p><p class="ql-block">在凌云陶瓷工作的四年中,在牛华溪的上上下下、旯旯旮旮、乡里弄里的消费地方,大家都知道有一个九江巴带起英国人到处耍,都想与他搞好关系。</p><p class="ql-block">也是在这四年中,牛华溪有很多学生家长找到九江巴,希望他能抽时间教一下他们子女的英语,要么时要提高英语成绩、要么是想跟九江巴学英语口语。</p><p class="ql-block">九江巴的妻子对形势的判断、经济头脑比九江巴强。她告诉九江巴说:“九江巴,既然那么多人在找你,要不我们就办培训班教学生,教学校的同步教材,不是很好吗?”</p><p class="ql-block">一句话点醒了九江巴。</p><p class="ql-block">在1998年初,在牛华溪的人市口、在九江巴的老房子里,每天晚上都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p><p class="ql-block">九江巴在一边做翻译的同时,一边开始了他的“智力英语培训”,跟他一起工作的英国工程师们自然成了他培训班的外教。</p><p class="ql-block">九江巴走起了他的老师毛炳文的英语培训之路。</p><p class="ql-block">1999年,凌云陶瓷由于多种原因停产、停工,九江巴又一次面临职业的选择,不过他的英语培训仍然在风风火火地进行着。</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p><p class="ql-block">离开凌云陶瓷公司三个月不到,九江巴的学生为他提供了一条消息,乐山卫校需要英语老师。于是,九江巴拿起他的简历,坐车到乐山,递交了简历不到一个月,乐山卫校教务科老师通知他被录取了,可以去上班了。</p><p class="ql-block">从此,九江巴成了乐山卫校的外聘英语讲师,从零开始,教中专英语教材、教大专英语教材、教医学英语,他在摸索中前进。</p><p class="ql-block">他开始过着走读的生活,白天到乐山上课,晚上回牛华溪教学生,忙碌没有压垮他,反而让他过得很充实。</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这一年,九江巴失去了他最敬爱的父亲。</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这一年,九江巴女儿快八岁了,读小学二年级,在妻子的鼓动下,他们一家迁居乐山,也把他的“智力英语培训”搬到了乐山。</p><p class="ql-block">2004年,也是一次偶然机会,九江巴又被同学介绍,去了五通桥一家农机企业,他开始了他的国际贸易生涯,他再一次从零开始。</p><p class="ql-block">国际贸易工作,需要具备非常强的沟通能力,智商情商加上一系列外贸文件操作,九江巴又开始了他的干中学,活学活用,他除了做机械技术翻译,还正儿八经与外国人做生意,为国家创外汇。他这一干就是二十年,参加了近三十届广交会(中国进出口贸易交易会),在亚洲、非洲、欧洲留下了他的脚板印,在业内,他成为知名的行家里手。</p><p class="ql-block">现在,九江巴已经六十岁有多,退休了。闲不下来的九江巴,居然再次完成了他的第二部自传纪实文学《闯滩》,我读过他的初稿,洋洋洒洒23多万字,道尽了他人生的跌宕起伏、酸甜苦辣。</p><p class="ql-block">我问九江巴:“退休了,你准备怎样过你的退休生活?”</p><p class="ql-block">九江巴“呵呵”一笑地说到:“反正闲不下来,准备在七十岁前,完成我的《闯滩》汉英版,并且要出版。”</p><p class="ql-block">九江巴,就是一个爱折腾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