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播放音乐,再慢慢阅读。 曲:赵松庭、曹星<br>箫:刘宴淼 《幽兰逢春》是一首笛曲,创作于1979年,是笛子演奏家赵松庭先生艺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也是其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现在,已经成为笛曲中的经典。 赵松庭先生 该曲的题记中写道:“周总理曾说昆曲是朵兰花。今天,兰花逢春,重放幽香。缅怀总理,仿昆曲情趣,作此曲。” 兰花作为中国文化符号有其特殊的意义。自古以来,兰花因其高洁、清雅的特性,被历代仁人志士用以喻志、抒情和赋墨,体现了华夏的道德修养和人文哲理。兰花集香、雅、清、正、和、静于一身,象征着高洁出尘的品质,如空谷佳人般独立于世。兰花向来是君子修道立德、立身持正的品格象征,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品德高尚的追求。 解放初期昆曲几近失传,艺人青黄不接。在一代老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以及党和政府尤其是周恩来总理的大力支持下,昆曲才得以流传至今。现在,昆曲已经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在舞台上的大多是第三代和第四代昆曲传人。 1979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赵松庭先生重新回到了舞台。为了缅怀周总理,赵先生便创作了以昆曲曲调为基础的《幽兰逢春》,隐喻周总理的君子之风。因为赵先生已经离开舞台太久,创作的过程几度中断,失去了信心。在曹星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下,终于完成了创作。在“西湖之春”音乐节上演出,大放异彩,赢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赵先生曾讲过“没有曹星的鼓励,就没有《幽兰逢春》的诞生。”其实,这首曲子也描绘了作曲者自己的坎坷人生。 全曲共分五段:引子、慢板、小快板、华彩、尾声。 第一段“引子”是散板,节奏自由,以弱奏为主。旋律取材于昆曲曲牌《二郎神》,加花变奏。表现的是在空灵、寂静的山谷之中,一株兰花孤独地静待春天的来临。音色上有一种虚无飘渺的感觉,给人一种“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意境。 第二段为“慢板”,取材于昆曲曲牌《二郎神》。慢板部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就像一位老者在诉说着自己的坎坷遭遇,时而悲泣时而激愤。该部分对气息的掌握要求较高,强弱音的控制要做到“强而不燥,弱而不虚”。在情绪激动时,高亢嘹亮,在情绪低落时,低沉浑厚,一高一低,一强一弱,张弛有度。后面的历音从低音区直冲高音区,让听者有一种雨过天晴、豁然开朗的感觉,终于等到了春天的来临,兰花将重新绽放。 第三段为“小快板”,取材于昆曲的过场音乐。从前面的小调(六字调)转入同主音大调(小工调)。乐曲以欢呼雀跃的情绪,表达了春日来临、百花齐放、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让人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感觉。这一段在全曲的结构中比较独立,对前面慢板部分“收”的情绪做了“放”的补充,与慢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四段为“华彩”部分,节奏是昆曲中的“马腿儿”。华丽而流畅,极富弹性,将小快板的热闹、喜悦的情绪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第五段为“尾声”部分,对全曲做总结,比较短,同样采用了昆曲的过场音乐。与一般音乐的渐弱终止不同,音乐强终止,给听者留下了充分的遐想、回味空间。表现了春天已经到来,兰花那种异样的美,温馨的香,得到了升华。 因为是笛曲,用箫演奏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笛比箫灵敏,一般用箫只演奏慢板部分。为了尊重原作,我还是尽力完成了整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