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山东境内发现的画像石总数超过了10000块,其中的嘉祥武氏祠、长清孝堂山石祠、沂南北寨汉墓等早已蜚声中外,成为汉代画像石的杰出代表。<br>这些以刀为笔,以石为纸的画像石,穿越了<br>2000年的时空,保存了汉代最为真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汉代生活的历史画卷”。<br>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楚风,浪漫飘逸,融合西域传入的胡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汉代艺术,与商周青铜艺术、南北朝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成汐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绚烂瑰宝。<br>近年来,山东境内又相继出土一批艺术价值极高的汉代画像,如2005年发掘的长清大街画像石墓、2007年出土的东平彩绘壁画墓等,大大丰窗了山东汉画的内容。</h3> <h3> 汉代人对生命有着特殊的理解,在不大的祠堂或墓室空间内,人们往往通过象征性画面表现整个宇宙空间。以日月星辰、神仙、祥瑞异兽等象征天界仙搅,这些画面往往安置在建筑的顶部,而与人间活动相关画面则安置在建筑的中下部。模拟的宇宙空间和幻化的仙界,反映了汉代人对世界和生命的认知,期待进入天界仙坑,也包含了长生不老的神仙信仰,期待生命的延续和永恒。</h3> <h3> 西王母画像石<br> 东汉<br> 嘉祥宋山出土<br>画面分三层,第一层,西王母头戴华胜端坐正中,右侧一羽累仙人手特曲柄伞早在西王母头上,仙人身前有玉兔捣药;西王母左侧有鸡首羽翼仙人棒杯献玉菜,其前一蟾蜍捧盒,周围有众仙人敬献朱草。<br><br>玉免捣药<br>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玉兔。终日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捣好的药制成药丸、服用此药丸可以长生不老久而久之。玉免也成为月亮的代名词</h3> <h3> 神仙祥瑞<br>因为相信天界和神仙的存在,汉代十分流行升仙信仰,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十分热衷于羽化升仙。因此,画像石上常常刻画出人们幻想置身其中的,由东王公、西王母、羽翼仙人等组成的神仙世界。<br>画像石上还有大量的表现祥瑞的飞禽走兽:一种为现实中可见的动物,有的取谐音。喻示吉祥,如鹿谐音“禄”,羊则寓意“祥”;还有一种幻化的动物形象,如翼龙、翼虎、九头人面兽等。这些祥禽瑞兽与神仙画面一起,共同营造了汉代人幻想的长生不老的仙界。<br>九</h3> <h3> 九头人面兽<br>《山海绣》中描综九头人面餐是一个人面比身的皮然径兽,形象神税、经异。这种保安具古代神语传说中的司本神物,又称“外切扱”。</h3> <h3> 祥瑞画像<br>古人把带有吉祥征兆的天象、动物。植物等视作祥瑞,对这些神异物像的描给,表达了祈求天地神灵的保护。祛灾禳祸的美好愿望。汉画像中的连理树、凤凰、麒麟、九头人面兽多仙禽异兽都属于祥瑞。<br>汉画中的羊也是极为常见的一种祥瑞图像,古时“羊”“祥”同音假借,故古人以羊为祥。<br>山东地区汉画像石光以众多的羊形图案为特点。<br>并且多数以浮雕的形式装饰在墓室门楣上,有辟邪,吉祥之意。<br>① 三羊开泰画像石(高浮雕)<br>① 半首画像石<br></h3> <h3>胡汉战争<br>汉王朝与匈奴之间长期的战争显而易见地给汉代艺术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艺术家们形象地把胡汉战争的题材描绘于砖石等不同载体之上,从而创造出一幅幅具有写实意义的胡汉交战图。画面中先是刀光剑影、人嘶马叫的激烈厮杀;随即是胡骑滚鞍落马,汉人押着俘虏得胜回营,向指挥官献上战俘;最后是载歌载舞,欢聚宴饮,庆贺胜利的巨大场面。胡汉交战的画面总是以汉人胜利、胡人溃败而告终,这种画面表达了人们期望汉王朝强大和胡汉边境安宁的愿望。</h3> <h3>胡汉交兵画像石<br></h3> <h3>生活画像<br>生活画像是画像石的主要题材,内容也最力丰富和复杂,主要有车马出行、庖厨宴饮、乐舞杂技、狩猎、建筑、庄园生活等,甚至连清扫卫生的情节也有所表现,这些画像是反映汉代日常生活最生动形象的标本资料。</h3> <h3> 车马出行图<br>车马出行画像作为仪仗的重要表现形式。代表墓主人的地位,因此车马出行画像在汉代画像石中特别流行。汉代车马出行面像在表现形式上一段以车为中心。前导后从,前方有骑兵导引。后方有从骑护卫,中间有各种样式的马车组成队列。斧车为先导,绍车为主车。淄车有车厢遮蔽,既可载人。又可载物,汉画像石上常见的车马出行画像做既有表现墓主人生前车马的出行场面。也有墓生人向往的仪仗表现。反映着汉代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br></h3> <h3>乐舞百戏</h3> <h3> 华彩建筑<br>“孝”是汉代的立国基策。为了争表孝心,汉代人不惜家财为去世亲人营造墓室。富家大户营造的墓室往往規模很大,豪华异常。有的有专门的厅堂和寝房,流风所及,黎民百姓争相效仿,即伙较有的还有储藏室、厨房、厕所等附加设施,犹如地上废屋和庭院。豪门富户如此,小规模的单室墓葬,也会在进入基室的石块上刻绘门扉,以此象征住宅。还有许多画像石刻有亭台楼阁、庭院水榭、桥梁道路等,把人间的生活场景复制到了死后的世界,即所谓“事死如生”。<br></h3> <h3> 汉画中的建筑,<br><br>汉代画像中有门、阙、厅堂、楼阁、庭院等多种建筑刑式,最常见的是楼阁。楼阁建筑以两层居多,上以斗拱承檐,楼下有门,楼梯设在接内或楼外,楼阁两侧一般立有双阙。<br>汉画中的建筑结构经历了从简单示意到具体写实的过程。以门为倒,从最初仅有一个门框,逐渐发展出阙门、双扇门等样式。从东汉中期开始,更是细致地描绘出门上的铺首、门墩,扫门石及合页等结构。</h3> <h3> 沂南北寨汉画像石<br>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坐北朔南,占地面积88.2 平方米,墓内分前、中、后三个主室,东有三个側室,西有二个侧室。整个墓室象征墓主人的生前居所,前室为厅,中室为堂,后室为寝,东西两侧分别为储藏室、厕所等。慕室中有大跨度的石过梁,以八角石柱擎起,墓顶是抹角结构的藻井。各室相互贯通,前有墓门、墓道。暮室由地面、台子、支柱、墙壁、横额、中柱、过梁、横枋、抹角石、盖顶石等按先后顺序垒筑起来。整个墓室用石料280块,其中画像石42块,画像 73幅。内容涉及战争、娱乐、宴饮、风俗人情等方方面面,是汉代生活的一个缩影。沂南北寨汉画像石慕充分展现了汉代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领域的最高成就,是一件综合的艺术珍品,是我图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h3> <h3> 长清大街汉画像石墓<br>2005 年发掘的济南市长清大街东汉画像石墓共有两座,图版上是一号墓的发掘场景。这座墓葬由于慕室早年被盗,发现的50余件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和一些五钵钱。<br>这次最重要的发现是两座墓内出土的画像石,共有30余幅,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胡汉战争、出行、狩猎、庖厨以及历史故事等。这些画像雕刻精美,技法娴热,对画像石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r><br></h3> <h3> 东平汉墓壁画<br>东平汉墓壁画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艺术水平敢高的汉画作品。壁画色彩艳丽、线条灵动绝妙,不仅填补了我省汉代壁画的空白,在全国也较为罕见!<br>2007年10月在东平县城基本建设中发现多室壁画墓三座。这三座墓室内厅堂、门楣及石壁上绘有壁画,以一号墓的壁画最为精美,时代约为东汉早期。一号墓结构规签,壁画内容丰富,布局匀称合理,保存完好。墓顶绘制云气纹及红日、金鸟,门楣、墓壁以人物画像沩主,间以鸡、狗等动物形象及房屋。内容有导引升仙、拜谒、喂鸡养狗、宴饮舞蹈、镇墓辟邪等场面,各类人物形象多达48个。其中尤以绘制于门楣内侧的12个人物形象最佳,须发飞扬,神态各异,生动传神。壁画以蓝、绿、黑、白色主,间以红色,色彩艳丽,线条流畅,形态生动,反映了汉代高超的绘画艺术。</h3> <h3>搏虎图<br></h3> <h3>神人斗青龙白虎画像石<br>画面为一巨齿大口的神人圆睁二目,伸展双臂,手执左右青龙,白虎之尾与足。</h3> <h3> 历史故事<br>历史故事题材在汉画像石中占有很大比侧。在不同地区发现了诸多虽雕刻风格不同但内容大体相同的历史故事,可见这些历史故事在当时广沟流传。如表现应心好学的“孔子见老于”故事、表现大勇大义的“荆柯刺泰王“故事,表现忠诚的 “周公辅成王“故事,表现信义的“李札挂剑“故事等。另外还有泗水捞鼎,管仲射小白等画像。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尤以“孔于见老子”的画像最为多见。这些历史故事大多宜扬的是儒家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具有教化后人的作用。此外,将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去世亲人刻画在一起,还有美化去世亲人的意思。<br> 忠孝文化<br>汉代高层来纳了董仲舒“罢则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汉王朝大肆宣扬忠臣孝子的伦理道德,对历史上的圣帝贤臣、贞节烈女、忠义之士加以褒扬。汉代政府特别重视“孝”,国家赡养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同时在地方通过“举孝廉”制度选拔官吏。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厚葬之风盛行,修建大型的画像石暮和众多的石祠堂正是生者彰显自己“孝心”的行为。<br></h3> <h3>周公辅成王<br>图中矮小者为成王,右侧立高大者为周公。周公姓姬名旦,物周王的弟弟。周武王建立西周后不久病死。周公辅佐年勃的周成王,代理天子职权。一心朝政,忠心不二,排内忧,解外患,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并给”成康之治”奠定了基础。待成王二十岁成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辅成王”题材的汉面像石在山东地区较为多见,除了儒象文化宣传忠君思想的需要外,也应与周公封地在鲁有关。</h3> <h3> 骊姬故事<br>图中右二人,前是申生,面前一犬死于地;左三人分别是晋献公、奚齐、骊姬。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夫人骊姬为使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嫁祸于太子申生,置毒于申生所送祭肉中,又当着晋献公的面,阻止晋献公食用此肉,用以喂狗,狗被毒死,晋献公以为是太子想谋杀他,于是斥贵太子申生,申生无以辩明,只好以死谢罪。晋献公死后,骊姬与她的儿子被大夫里克杀死。</h3> <h3> 孔子见老子<br>图中持鸠杖者为老子,躬身执维者为孔子,二人之间的小童为项(tuo)。孔子见老子画像,以直观、生动的图像,再现了孔子与老子相见,以及孔子师项橐的画面,表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提倡的谦虚好学、尊老敬贤等社会思想。<br>孔子见老子是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主题,尤以山东出土最多,这见证了先泰两汉时期山东儒学的兴盛。<br></h3> <h3><br> 管仲射小白画像石<br> 东汉 嘉祥宋山出土<br>画面第三层为管仲射小白。公子小白在弓箭射中铜带钩的情况下,假装中箭躺卧于地,骗过管仲,先入临溜得立为国君,是为桓公。<br></h3> <h3> 周公辅成王 泗水捞鼎<br>画面下层为泗水捞鼎,桥上竖立四根杆,两旁各有四人拉绳捞鼎,鼎至半空,其内伸出龙头,哎断绳索,意味着捞鼎失败;桥旁坐观者当为秦王,其身后三跽者,面前四人躬身行礼;桥下一船,船上一人撑始,一人叉鱼。</h3> <h3> 泗水捞鼎画像<br>鼎在中国古代是最高权力的象证,也是国家的象证。传说为大禹用九州贡金所铸,夏传商,商传周。到周赧王时,秦国从周王室将九鼎取走,在搬运途中一鼎飞入泗水,只剩八个。而『泗水捞鼎』的传说则最早见于《史记. 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干人没水求之,弗得。始皇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王位的继承者,派人到泗水捞鼎,但以失败告终。捞鼎的失败,也讽寓秦王朝的短命是出于天意。</h3> <h3>泗水捞鼎</h3> <h3>祭祀敬祖<br>为了彰显孝心,除了尽其所能的修建豪华墓室,建造地上祠堂也是汉代表现孝行的最好方式。所谓石祠堂,就是指用石材垒砌在坟墓前,不设门扉,前面敞开,形状类似房屋的建筑,是供死者的亲人故旧等来祭祀时摆放供品、举行仪式用的,主要流行于东汉时期。石祠堂画像内容非常丰富,有神话人物、历史故事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主人画像一般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如同剪影一样,并不写实,但仍然具有“肖像”的作用。祠堂画像除了接受亲人的瞻仰外,路人也能观瞻,因此祠堂画像兼具纪念和教化功能。</h3> <h3>祠主受祭图。<br>汉代厚葬风气盛行.石祠堂数量众多,规模也有大小之别。作为子孙祭祀祖先之处,墓祭时正对的祠堂后壁上,所刻画的居于中心的人物是墓主人,即祠主。图像中的双屠楼阁、双阙、车、马、树木等,都是围绕着祭祀祖先这一中心主题而设置和展开的。其中,双阙表示茔地的大门,双层楼阁是墓地中祠堂一类的祭祀性建筑,楼阁双阙旁的树木是墓地中种植的常青树,而车马是祠主注来墓室和祠堂之间的交通工具。</h3> <h3>1934年美国学者费慰梅(Wilma Fairbank)女士临摹<br>朱鲔祠堂原立于山东省金乡县城郊。祠堂坐北朔南,平面呈方形,面阔4.39米、进深4.39米、高4.20米,全部用青石砌筑而成。室内前沿正中有方形石柱,高1.83米,将石祠分为东西两间。祠的石壁和三角形石梁上雕刻有精美的画像,采用阴线刻技法,主要表现拜谒和庖厨等,在汉画像石中独具一格。1930年,金乡县文教局奉令组建古物保存委员会,建立古物保护所,运朱鲔石祠画像等陈列于该所,现石归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展出的是祠堂的山墙画係。<br>米鲔,汉阳人,王莽时期起兵,东汉光武帝刘秀曾拜朱鲂平狄将军,封扶沟侯。根据祠堂形制和画像内容分析,该祠堂的年代为公元二世纪,与生活在东汉早期的朱鲔没有关联,应为后人附会所致,因约定俗成,至今仍以朱鲔祠堂相称</h3> <h3><br>孝堂山祠堂位于济南市长济区孝里镇孝堂山上,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地上房屋式建筑,196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祠堂全部采用石材建成,内壁和横梁上雕刻36组画像,主要内容有车马出行、庖厨宴饮、狩猎百戏、历史故事、神话人物等。雕刻技法以阴线刻为主,兼用凹面线刻,线条洗练,形象生动,是汉画中的精品。画像间有“大王车”、”成王”、“胡王”、“孔子”等榜题和后人留下的大量题记,其中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的题记为判定祠堂的时代提供了佐证。祠堂西山墙外,刻有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年)的《陇东王感孝颂》,字迹道劲,雕刻精美。</h3> <h3>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东汉</h3> <h3>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br> 东汉 ,济南长清大街出土<br>这件画像石体量巨大,画面上部刻穿璧纹,下部刻孔子见老子的历史场景,画中人物多达41个。中部偏左刻孔子、项橐、老子。孔子手捧两只大雁,躬身面向项橐,项橐左手推独轮小车,右手抬起,昂首面向孔子。项橐身后手拄曲杖者为老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