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会迷的迷思

五岳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宋教仁</h3> <br><div>宪法有了,很快就被虚文化;议会建起来了,很快被边缘化;政府换了一届又一届,却都依旧全能化;真正掌控国家实际权力的,几乎都是拥有最强军事实力的军绅政权。<br>当时的革命党人并不都是“三民主义”者。有的是“二民主义”者,认为推翻清廷、建立民国,革命就算成功;有的是“一民主义”者,认为只要推翻清王朝,就是胜利了。他们虽标政党之名,终不能脱朋党之实;老百姓还是只知有王法,不知有宪法。<br>当代西方著名政治学家帕特南在考察了意大利近20年的地方民主化历程后说,要使民主运转起来是需要“启动资金”的,意指普遍的信任、互惠的规范和致密的社会参与网络。<br>革命者要面对的不仅是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的乡民,古代东方文明所产生的傲慢,庞大的政治体系的反应迟钝,还有建共和国、民族救亡,这使辛亥革命严重“超载”。<br></div><div> 《瞭望东方》周刊 <br></div> “社会主义”( socia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socialis(意为“社会的、公共的”,与“私有的、个人的”相对立)。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出现的,并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的,以“反对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平等”为目标的一种思潮或学说,一种运动,一种国家制度。 <br>社会主义各流派的一个共同点:反对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个没有贫富差距的社会。<br><br> 马克思恩格斯论议会迷<br>德文“Kretinismus”一词来源于法文“Cretin-isme”,它是一个医学用语,译为克汀病,即呆小病。其症状为身材短小、动作迟缓、智力障碍,所以该词的引伸义为痴呆或愚蠢之意。马克思在该词的前面加上形容词“Parlamentarischer”(“议会的”)构成一个词组,用来称呼那些把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看成万能的痴人、蠢人,直译是“议会呆小病”、“议会克汀病”,可译为“议会痴”,现一般通译为“议会迷”。<br> 议会迷指盲目崇拜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痴迷状态。(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1849年德国革命时期,首先使用这一术语批评法兰克福全德国民议会和柏林普鲁士国民议会中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领袖,后又用以泛指欧洲大陆醉心于议会制度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2)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使用“议会症”和“议会迷病症”进行表述,批评工人运动中迷信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万能的错误倾向。 (3)列宁沿用这一概念,批评相信议会式管理制度是万能的、相信议会斗争是唯一的并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主要的政治斗争形式的机会主义者。(李宗禹、张文焕主编《新编世界社会主义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版,第296页)<br><br> 1848年以来,在全欧洲大陆上流行着一种特殊的病症,即议会迷,染有这种病症的人就变成幻想世界的俘虏,失去一切理智,一切记忆,失去对外界世俗事物的一切理解…… <div>摘自《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 1851年12月-1852年3月</div> 在他们极其黯淡的一生中,绝少遇到胜利一类的事情,因而满以为只要以两三票微弱的多数通过那琐屑的修正案,就会改变整个欧洲的面貌;在议会中,他们比其他任何派别都更深地感染了“议会迷”这样一种不治之症,以致使不幸的患者充满了一种庄严的信念,似乎整个世界的历史和未来,都要由他们充当议员的代议机关的多数票来支配和决定;他们认为,议会高墙以外发生的所有一切,同他们的议会所密切关注的问题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br>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br> 社会沙文主义 (1) 社会沙文主义<br> 是指战争期间由社会主义者或者社会民主主义者提出的,在鼓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础上支持对别国文化、政治施行帝国主义政策的一种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列宁彻底揭露了第二国际领袖们的背叛行径,指出他们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者,实际上的沙文主义者,“社会沙文主义就是熟透了的机会主义”,是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背叛。<br>(2)对待战争和革命的态度<br> 公开站在本国资产阶级政府的立场上,重复帝国主义者散布的“保卫祖国”的谎言,并在“国内和平”的口号下,强迫无产阶级同本国资产阶级实行合作,煽动各国无产阶级为资产阶级利益而互相残杀。<br>(3)社会沙文主义意味着议会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上的破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