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7月15日</p><p class="ql-block">地点:巴东县野三关镇</p><p class="ql-block">文字:乡下老农</p><p class="ql-block">编辑:风轻云淡</p><p class="ql-block">摄影:付世伟、风轻云淡</p> <p class="ql-block">盛夏,梅将过,伏欲来。天气预报武汉三五天后高温会升到近四十度。你嚇我!避暑,入山。</p><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的休闲山庄,叫半城伴山。小区坐落在海拔约一千三百米的一座山头上。山脚下,是白日万家炊烟夜临一片灯海的“鄂西门户”野三关小镇。</p> <p class="ql-block">住下时阴雨绵绵,空中的云如浸泡过的旧棉絮,沉沉的,闷闷的,似乎伸手捏得出水来。说雨吧,时而,刷刷直泻,道上清水横流,草间树上如奔马扬鬃止不住蹄的响连天,可刹那间,雨住声歇,散漫阳光从云缝透出;时而,雨丝飘飘看上去似有若无,恰如扯不断挣不脱的雾幔拂卷一般,不想打伞,鬓发渐渐濡湿。本以为这雨幕遮天掩地无休无际无穷无了,可一忽,没了,阳光花花……而且,这暴雨、疾雨、小雨、细雨、无雨……大小疾徐轻重有无之间瞬息变幻,一天下来有没二十四变?难以计数,老天爷的事,任他去,且随其便。 </p> <p class="ql-block">更迷人的是,那云,那雾。白天,落地阳台玻璃门,是一面硕大方正的南窗,坐在窗前,就挪不开步。就像此刻,阵雨刚去,一丝丝白雾在面前飘来,没根没底,不知起于何处,它也没沾染脚下的松林呀。渐渐,它汇成一团,这白乎乎就黏稠浓厚起来,像谁在碧缎般的山坡上狠狠顿了一下笔,这重重的一蘸,就留下一团酽酽的画迹。很快,对面不过二十米的树呢?山呢?沟呢?没有了,融入在翻卷的云海中去了,只有蝉鸣声挣扎着从中逸出,才让我觉悟到,山林沟壑,还在那里。正痴目凝视极力寻辨,倏忽一阵风来,弥天大雾似舞台上的幕帷被谁一把扯开,消失得无影无踪,眼前豁然开朗,山更青,沟更绿,林更翠。蝉声更逼耳。</p> <p class="ql-block">怎么形容这云这雾呢?远山雾海,更是旖旎万千,时而山岭如翡翠般的岛屿在滔天白浪中沉浮不定,时而云雾如一带白练缠绵悱恻在青山腰间。形形色色,变幻莫测,视线无法限定,言语无法界定。何止是我这般入迷?原本素不相识、五行八作的邻居们似乎也都成了诗人、作家、摄影师。一首首小诗、一节节美文、一幅幅摄影作品、一段段视频,竞相源源而出,抒发着性灵。邻里微信群中,网名“宓沉静松”的邻居,在一段视频赢得大大列列的点赞后,解释说“晨练,看到被薄雾拥抱的野三关镇似一幅画。又忍不住拍照了,最后,雾气浓郁神秘到啥都看不见。”后面是数枚呲牙一笑。网名“儿童团”的邻居,禁不住写道“是崇山峻岭在云雾中穿行,还是云雾环抱崇山峻岭在飞舞?美不胜收,目不暇接。壮哉乐哉!”后面是几枚强、强、强图案。稍晚一些,“宓沉静松”又发上一段视频,注明“随着夕阳缓缓下沉,天边的色彩渐变着,武陵山脉变得柔和而深邃。野三关镇灯火阑珊的暮色与天边的晚霞呼应,像不像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我实在不知道这些邻居姓甚名谁、原来从事什么职业,但我真切感受到他或她的真情流露,不啻于神来之笔,发现美,享受美,赞颂美,传扬美,这美的心声如山泉流淌,泠泠成韵。</p> <p class="ql-block">傍晚,天放晴,西天如打翻调色盘,那倚着青穹坐着山脉五彩斑斓的背景,加上云里雾里搅和一气的瞬息色调变化,邻里中提着相机、举着手机出门欣赏拍摄的不少,但恐怕这山这岭这境这景,没有谁能以彩笔摹画得出,也没有谁能用言语描绘得出,也没有谁能用镜头拍摄得穷尽。大自然,鬼斧神工,赋予这片土地的神奇绮丽,就让它映入眼帘留在心底吧。</p> <p class="ql-block">可不哩,大自然,自有它盛夏的歌者,就像北国之冬自有雪花翩然而至一般。这就是蝉声。晴晚山岚里,这知了,开始了极为霸气霸道的鸣唱。有的,“吱呀吱呀”自信热烈;有的,“知哇知哇”声腔更为亢奋;有的,“嘶嘶嘶嘶”不绝如缕坚韧坚毅决不歇气……甚而或之,它们汇成一阕天地间的大合唱。</p> <p class="ql-block">“这个虫子叫得好吵啊,怎么这样子啊,吵死人的,心烦”,图案是一串流泪,有叹息,有烦恼,有愤怒,也有无奈。邻居中有人首发抱怨。我谓之“倒蝉派”。</p><p class="ql-block">有人窃窃一笑:虫子叫说明生态好。有人回应,虫子叫的很急促,很辛苦哦。有人翘起大拇指:山上的知了叫的声音穿透力很强。我谓之“挺蝉派”。</p><p class="ql-block"> 呵呵,山里蝉声,竟在人世间引发呼应,我以为,无论挺它倒它,蝉若有心,定然窃喜:有了听者,有了知音。</p> <p class="ql-block">有人呼应“倒蝉派”:看来买房还是要实地体验住一下再买啊,离开喧嚣的城市来这避暑想图个清静的。这么吵,有朋友来住一晚嫌吵就走了。</p><p class="ql-block"> 如何看待盈耳蝉声?有位熟识的老军人引古诗以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p><p class="ql-block"> 看来“挺蝉派”居多。有邻居说,各种昆虫叫才是有乡村的感觉,睡得才安逸。</p> <p class="ql-block">嗨,我也凑凑热闹:亲近大自然,丛林的风,山头的云烟,绿叶上的露珠,欢快的蝉鸣鸟唱……难得的享受哈。在其中体会到心的宁静而不是枯寂,感觉到一派生机、祥和,禅意天心,真正美妙。如果山路弯弯再有萤火点点蛐蛐唧唧,那是不是更浪漫,更能唤起童心呢?老了,心要静,耳旁并不需要死沉沉一团哈。</p> <p class="ql-block">是不是我离蝉声远与“蝉声吵人说”缺乏同情共理心?殊不知,就在昨夜,有蝉歇在我北面纱窗上,先是嘶嘶地叫,老伴为它担心:老了?弱了?哑哑唱不出来。俄顷,蝉声格外洪亮,嘶哑变得畅快,老伴说:它嗓子叫开了一一开了,歌唱家的旋律韵味出来了,就像花儿开了有了芬芳和色彩,我们顿觉得这盛夏娇子不负其时哟。</p> <p class="ql-block">有位只标明2单元7楼的邻居,着意转载一文《有蝉鸣才是夏天:谈古论今话蝉鸣》。文中摘要,说,盛夏时节,蝉的鸣叫一声高过一声,似乎只有一阵阵蝉声,才能给夏日平添诸多乐趣和色彩。清澈而嘹亮的蝉鸣声响彻林间,把我们的思绪放空。这就是夏天的声音。蝉,在大自然里是很不起眼的小昆虫。很多人觉得蝉鸣让人心烦意乱,是噪音;也有人觉得蝉鸣是声声入耳的天籁之音。有人觉得是寒蝉凄切,顿生愁意;有人觉得蝉鸣嘹亮,生机盎然。我觉得蝉鸣就是那个蝉鸣,没有变化,还是取决与听者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作者最后直抒胸臆:我一直都喜欢夏日的蝉鸣,因为这是夏天声音,有蝉鸣才有夏天的感觉。有蝉鸣为我们歌唱,有蝉鸣为生活歌唱,有蝉鸣就有诗和远方。</p> <p class="ql-block">夜色渐沉,围绕蝉声是吵人还是悦人?余音未了。我随手转三首“咏蝉唐诗”供邻里朋友们欣赏。说明“三作家心境不同,笔下感受各异。都乃大家佳作,值得品读”。一为虞《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二是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作于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当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三是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这首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最后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云雾,变化万千。蝉声,音韵交响。这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是何等的有声有色,意蕴渊潜。由此,远离繁华都市,小居僻岭远山,我想到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般若造化?我们常说,寻居山野,是为了顺其自然,融入自然。但当大自然呈现在面前时,我们是否在心理上能接纳大自然?顺天应势,当然要趋利避害,有爬虫要阻隔,有蛇鼠要驱除,有蚊子要扑灭……但是不是连蝉鸣鸟唱也不能容忍呢?</p> <p class="ql-block">沉思间,刷刷刷……夜已亥时,又一阵大雨淋淋,蝉声,顿然寂灭。老伴问,那些知了到哪里去了?</p><p class="ql-block">关于蝉声的议论,随之化为乌有。老军人在邻里微信群归结一句:趁知了没叫,赶紧入眠!各位业主晚安!</p><p class="ql-block"> 一一蝉声半夜。明日是否又万山蝉声?谁又能知了,知了……</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日13日于巴东县野山关镇半城伴山休闲山庄</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蔡华东,网名“乡下老农”,1957年出生,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日报社)原总编辑、省政协原常委。他曾先后荣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三届“湖北新闻名人”奖;他还获得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享受国务院津贴。湖北文化名家。</p> 读后感 <p class="ql-block">读完这篇《半夜蝉声——山间纪事》,仿佛跟随作者一同踏入了那座海拔一千三百米的山间,领略了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也引发了深深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章对山间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尤其是对云雾和雨景的描绘,让人身临其境。那如旧棉絮般的云、瞬息万变的雨、神秘缥缈的雾,以及在云雾中时隐时现的山林沟壑,构成了一幅绝美而灵动的山间画卷,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中围绕蝉声展开的讨论饶有趣味。“倒蝉派”与“挺蝉派”的观点碰撞,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声音的不同态度和感受。有人觉得蝉声吵闹烦人,有人则认为那是大自然的乐章,是乡村的象征,是夏日的诗意。这让我想到,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同时,却又容易对自然的一些元素产生抵触情绪,这或许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从内心去接纳和欣赏自然的全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者引用的三首咏蝉唐诗以及邻居们对于蝉声的不同看法和感悟,使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这些讨论中,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也开始思考我们在融入自然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如何以更加包容和欣赏的眼光去对待自然的赐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文中邻居们在微信群中分享各自对于山间美景的感受和创作,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这种邻里之间因自然之美而产生的交流与共鸣,为文章增添了一份温馨与和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不仅让我欣赏到了山间的美景,更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是一篇兼具美感与思想性的佳作。(作者:吾道)</p> <p class="ql-block">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间纪事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为读者展现了在山间避暑时所经历的云雾变幻和蝉声交响的美妙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内容上看,文章对山间的自然景观,特别是云雾的描写极为精彩,如“一丝丝白雾在面前飘来,没根没底,不知起于何处”“它汇成一团,这白乎乎就黏稠浓厚起来,像谁在碧缎般的山坡上狠狠顿了一下笔,这重重的一蘸,就留下一团酽酽的画迹”等语句,将云雾的形态、变化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蝉声的描写和围绕蝉声的讨论,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层次,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结构上,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先描述山间的天气、云雾景色,再引入对蝉声的描写和人们对蝉声的不同看法,最后上升到对大自然赐予的思考,层层递进,过渡自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语言表达上,作者文笔流畅,文字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文采斐然。如“蝉声,音韵交响。这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是何等的有声有色,意蕴渊潜”等语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这是一篇兼具美感与思想深度的优秀散文,能让读者在欣赏山间美景的同时,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作者:风轻云淡)</p> <p class="ql-block">@风轻云淡 老师</p><p class="ql-block">拜读风轻云淡老师编写的《半夜蝉声》,这不仅是一篇生动的山间记事,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巴东县野三关镇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巧妙融合,构建了一个既有诗意又充满哲理的世界。文中,蝉声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鸣唱,它成为了连接人与自然、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激发了读者对于生活、自然和存在意义的深层思考。</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对蝉声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越嘈杂的和谐之美,这种美既体现在蝉声与山林的和谐共鸣中,也反映在人类对于自然声音的感知和情感投射上。文中的蝉声,既是夏日的象征,也是生命力量的隐喻,它提醒我们即使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也能找到宁静和启示。</p><p class="ql-block">此外,文中的云雾变化和蝉声的交响,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变幻莫测的山间,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这种沉浸式的叙述方式,增强了佳作的感染力,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谢@草色遥看 风轻云淡老师分享,点赞精彩无限。👍🌹🍵(鸡蛋上跳舞老师)。</p> <p class="ql-block">拜读大作。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写得很好。读后首先感觉到的是意境开阔,谋篇精细,文笔老辣,表现力强。语言功底深厚,使我意识流地想起了明末清初大文学家张岱,他的《湖心亭看雪》我们熟读过,语言精湛,文笔老辣 ,一篇散文不足两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和结构安排上,与《湖心亭看雪》有相通之处——虽然二者的篇幅差异很大。</p><p class="ql-block">读文看似说蝉,却在诠释生活中的哲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章的内功,这是薄发背后的厚积,绝非一朝一夕可成。语言富有丰厚的意蕴,可引人遐想,启人深思,这是一种内涵的功夫,也是智慧的运用与表达。哲学及文化上的历史积淀,使文章表达就有了这种纵横捭阖的雍容气度。几首古诗词的引用及阐释,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文化底蕴,让文章既有古代名人思想铺设的广度,又有了对主题认定的思辨度,这就是优秀的文化散文的思维特征。</p><p class="ql-block">[强][强][强][握手][抱拳][玫瑰](雨给禾老师)</p> <p class="ql-block">这份文件是一篇名为《半夜蝉声——山间记事》的散文,主要记录了作者在巴东县野三关镇半城伴山休闲山庄避暑期间的所见所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以下是文章的核心内容提炼:</p><p class="ql-block">避暑之旅:</p><p class="ql-block">避暑缘由:作者选择在盛夏时节,为躲避武汉即将来临的高温,前往巴东县野三关镇避暑。</p><p class="ql-block">避暑地点:入住的半城伴山休闲山庄,位于海拔约一千三百米的山头,四周环境宜人。</p><p class="ql-block">山间天气与景色:</p><p class="ql-block">天气变幻:阴雨绵绵、阳光时隐时现,雨势多样,瞬息万变 ,展现了山间天气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云雾奇观:云雾缭绕,形态万千,时而如白雾飘渺,时而汇聚成浓厚的云海,为山林增添了几分神秘感。</p><p class="ql-block">蝉声交响:</p><p class="ql-block">蝉声描绘:详细描绘了蝉声的多样性和变化,有的自信热烈,有的亢奋激昂,汇成天地间的大合唱。</p><p class="ql-block">蝉声讨论:邻居们对蝉声的态度各异,形成了“倒蝉派”与“挺蝉派”的有趣讨论,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声音的不同感受。</p><p class="ql-block">人文情感:</p><p class="ql-block">邻里互动:邻居们在微信群中分享对山间美景的感受和创作,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p><p class="ql-block">心灵共鸣:作者通过邻居们的讨论和自己的感受,引发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入思考,强调了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与接纳。</p><p class="ql-block">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古诗引用:作者引用了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等诗人的咏蝉唐诗,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化了对蝉声寓意的理解。</p><p class="ql-block">文化象征:探讨了蝉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长寿、不朽、吉祥等,进一步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深度。</p><p class="ql-block">作者感悟:</p><p class="ql-block">自然之美:作者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无穷魅力,对山间云雾、蝉声等自然景观充满了赞美之情。</p><p class="ql-block">人与自然: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作者提出了如何在心理上接纳大自然、顺应自然的问题,倡导了一种更加包容和欣赏自然的心态。</p><p class="ql-block">读者反响:</p><p class="ql-block">读者评论:文章末尾附带了部分读者的评论和反馈,大多对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兼具美感与思想性。</p><p class="ql-block">社会影响:通过读者的积极反响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不仅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赞美,还促使人们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山间避暑的独特魅力和蝉声交响的美妙景象,同时引发了人们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和邻居们的讨论,传达了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激与接纳之情,以及对和谐共处理念的倡导。(叶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