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转214转318,只为遇见自驾路上那最惊险刺激的怒江72拐。(西藏行篇七)

柳沟人

<p class="ql-block">2024.7.2日,晴。</p><p class="ql-block">第五天行程: 昌都市强巴林寺景区—沿214国道至318线上的邦达镇(翻越4572米的浪拉山垭口,—路美丽的邦达大草原)—业拉山垭口(海拨4658米)—怒江72拐—八宿县。(住)</p> <p class="ql-block">一,浪拉山垭口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从成都到昌都,一路观看了川西高原上的绮丽风光,还领略了川藏北线上藏族文明的悠久辉煌,和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惦记起了318线上的如画风景,好贪呦,哈哈!网查,后几天川藏南线天气基本晴朗,堵车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小,于是果断转投214国道,向318线穿插。</p> <p class="ql-block">横在眼前的是著名的念青唐古拉雪山,绵延起伏一溜长蛇。不动的皑皑雪山,与逸动的婀娜白云,在天际处交汇,我看到了它们的缠绵悱恻,也听到它们的窃窃私语就这样它们相依相偎了亿万年。。。</p> <p class="ql-block">念青唐古拉山,被称为是“高原上的高山”全长900多公里。横贯西藏中东部,因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对当地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也是许多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对于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昌都到八宿,浪拉山是要翻越的第一个垭口。</p> <p class="ql-block">浪拉山垭口,是昌都至邦达的必经之路,海拔高度为4572米,群峰耸立山势十分陡峭。浪拉山垭口还是澜沧江和怒江的分水岭,站在垭口上放眼望去,面前的几座山上全是盘山路,很难分辨是哪条路把我们送往了山顶。</p> <p class="ql-block">浪拉山垭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里还有一些古代的建筑遗址,据说这里曾经是一个古代的驿站,为过往的商队和行人提供休息和补给。</p> <p class="ql-block">藏族歌唱家韩红也和浪拉山有不解之缘,正是浪拉山的雄伟磅礴又柔情绕指,才触发了她的灵感,写下了感人至深脍灸人口的《浪拉山情》歌。</p> <p class="ql-block">二,邦达大草原。</p><p class="ql-block">离开浪拉山垭口向南,两边就是美丽的邦达大草原。</p> <p class="ql-block">过邦达镇转318国道,我们就上了驰名中外的自驾者天堂的川藏南线—318线。</p> <p class="ql-block">三,业拉山观景台。</p><p class="ql-block">过邦达镇,沿318国道前行约15公里,我们就到了业拉山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业拉山,也被称为怒江山,海拔高度4658米,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八宿县内,是318川藏南线邦达镇至八宿县之间的一段著名公路。</p> <p class="ql-block">业拉山全景视频。看完后您感受到的是什么。雄浑?壮观?荒凉?接天?还是都有呢?</p> <p class="ql-block">由于地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所以地质活动频繁,天气变化多端,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是常见的现象,是为一险。</p> <p class="ql-block">从业拉山垭口到怒江峡谷,经著名的怒江72拐,短短几十公里落差就有2000多米,其为二险。</p> <p class="ql-block">由于山高谷深,所以造就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殊的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由于318线上自然风光的瑰丽,和道路的奇险,再加人的文宣,此生必驾318就成热爱户外人的一生梦想。</p> <p class="ql-block">四,怒江72拐景观台。</p> <p class="ql-block">从业拉山垭口到怒江谷底,中间这一段就是自驾者们又爱又怕的著名的怒江72拐。也称“九十九道回头弯”、业拉山“108拐”、“川藏99道弯”,有人统计其实有130多个弯。</p> <p class="ql-block">318线上的怒江72拐,风景秀美但道路险峻,走过的人都形容是眼在天堂脚在地狱。都是180度的胳膊弯,刚打过来方向来就又的打回去。许多人开下来腿都吓得发抖。</p> <p class="ql-block">所以驴友们就相互安慰,走过72拐的所有弯路,人生剩下的就都是坦途了。</p> <p class="ql-block">五,怒江大桥桥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走过这个怒江大桥,所有的气车都要鸣笛致敬。您知道这里的故事吗?</p> <p class="ql-block">红框框着的就是旧怒江大桥的桥墩。1953年修建大桥时,由于沟深峡谷水流湍急,加之施工技术落后,一个战士由于工作疲劳不幸掉入水泥浆中,当时的条件战士无法救出,只能浇灌其中。现在在旧桥的旁边建了新的大桥,旧桥大部分都已拆除,唯留了这个桥墩用来纪念那个战士和修桥过程中牺牲的战士们。</p> <p class="ql-block">怒江大桥位于高山峡谷之间,横跨怒江,全长74米,海拔2730米,因其地势险峻又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被称为川藏公路国道318线的“咽喉要道”,跨过怒江大桥夜幕降临之前,我们入住了八宿县预定的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