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大寨之旅

山为峰

<p class="ql-block">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特定的时代记忆,它们不仅仅是地理坐标上的点,更是情感与历史的交汇点。对于我们这一代70后而言,昔阳县的大寨村,这个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青春的记忆里。时隔五年,我再次踏上了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心中满是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状的好奇。第二次游览大寨村,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p> <p class="ql-block">七月的早晨,正值盛夏,我们一行四人驱车直达大寨村。到达大寨已是上午10点,阳光还不算太毒辣,“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大寨门前八个大字依旧是那么熠熠生辉。由于还在“七一”时段内,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还是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我们还是选择了虎头山,而且是全程徒步。沿途看着虎头山标志性的梯田,它们层层叠叠,宛如大地的指纹,记录着大寨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那个年代,这些梯田不仅仅是大寨村民粮食的来源,更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典范,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响彻云霄。在如今所谓社会高速发展的年代,这些曾经的“奇迹”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在大寨展览馆,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实物,将我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多么响亮的口号,正是那一代人的用自己钢铁般的脊梁,为我们撑起了今天的美好。每每想到这些,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感叹老一辈无私地付出。70后的我们,正是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成长起来的。而今,虽然时代变迁,但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碎石小路,登上了虎头山。放眼曾经的七沟八梁一面坡,都披上了绿油油的戎装。团结沟渡槽里的水正缓缓流向层层梯田,滋润着一代代大寨人,一幅战天斗地的劳动场景画面迅速在脑海里形成。站在山顶观景台,俯瞰整个大寨村,那份震撼与感动更是难以言表。新修的道路、整洁的村容、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无一不在诉说着大寨村的新变化。大寨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教会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保持初心,勇于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p> <p class="ql-block">正午时分,我们走进大寨古村。一排排火车厢窑洞见证了大寨的成绩,放在现在农村都很难超越。在陈永贵书记故居中,听讲解员讲述曾经故事,他从一个300多人的小山村支部书记,一跃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官至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吸引了无数名外国元首、政要来这里学习,为大寨留下来宝贵的财富。村中大柳树依旧枝繁叶茂,见证了一百多年来村民生活的变化。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寨食堂门上的对联,“挺起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他们说着最朴实的话,干着最实在的事。</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走进昔阳县城红旗一条街,全长600米,全部是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的各单位办公和商业服务场所,每个门脸上都有经典的毛主席诗词、毛主席语录,让我们感觉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年代,这里的场景再次把我们震撼到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昔阳大寨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根,也看到了时代的变迁与希望。大寨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多少挑战与困难,只要铭记这份精神,我们就能够勇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6日晚</p> <p class="ql-block">图文:山为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