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 人 行 必 有 我 师 </p><p class="ql-block"> 孔子过海陵的传说</p><p class="ql-block">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祖师孔子率部分弟子周游列国,曾三次路过海陵苏陈,受到人文荟萃的苏陈贤达欢迎,并有幸聆听了圣人的政治主张。苏陈百姓筹集木材为他们在西侧河流紧急架桥,以助孔子海陵之行。孔子为当地深厚民间文化由衷敬佩,留下千古吟唱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格言。而所过之桥则被称为“孔桥”“孔家桥”。</p><p class="ql-block">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国。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政见不合而弃官,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即为“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的儒家思想经典。</p> <p class="ql-block">笔者在2018年撰写【苏陈镇志】时,对孔家桥展开命名溯源调查。经翻阅历年报刊资料、乡土文献、寻访几位德高望重的耄耋大贤,终有所获:苏陈镇及孔桥所在地的岸庄社区没有孔姓原住民,更谈不上有姓孔的大户,排除以本地孔姓命桥名;孔桥一直是木桩为基、木梁为架的木桥,而非单孔或多孔砖桥或石桥,从而排除以形状命名的因素;真正以孔命桥名的原因是传说孔圣人经过此桥的故事而命“孔桥”名。</p><p class="ql-block">远古时候,跨苏陈西侧大道的河(现称孔桥河)是一条上联大江大河、下接里下河的河流,河水常年流淌,雨季激流湍急。一年初夏,孔子带弟子经此去海陵讲学,不想河上小桥被冲垮,人与车马不能过河,又气又急之时,苏家舍、陈家舍(苏陈的前身)的苏姓、陈姓为首的贤达闻儒学圣人到来,忙将一行请至庄园把盏言欢、吟诗作对,论儒学六经、谈治国理政,志趣相投,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又命人紧急架修木桥。百姓听说为儒圣架桥,家家行动,锯树砍木、捐赠房料,甚至将木门、铺板都献出,工匠连续施工,不几日木桥架成。孔子一行站立桥头与苏陈贤达相揖而别。看着顺利过桥西去的孔子车、马队伍,苏陈人便称此桥为“孔桥”“孔家桥”。</p> <p class="ql-block">苏陈一路西行往海陵,正是插秧时节,随着一阵阵风声,传来优雅甜美的栽秧号子声,孔子和学生被优美动人的栽秧号子吸引住了。细细听来,唱的尽是春秋四季、古代故事“盘古开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无所不唱。</p><p class="ql-block">亥嗨孩嗨…亥嗨唷嗨……</p><p class="ql-block">春天桃花满树开,菜花金黄比盛来,</p><p class="ql-block">杨槐花姿一串串,蜜蜂嗡嗡把蜜采。</p><p class="ql-block">石榴开花红似火,碧天莲叶接天来。</p><p class="ql-block">菖蒲开花人难见,荷花开花红透粉。</p><p class="ql-block">夏天栀子花儿开,墙外闻香墙里开。</p><p class="ql-block">秋季里来菊花开,大雁飞过带霜来。</p><p class="ql-block">冬季蜡梅伴雪开,白里透红惹人爱。……</p><p class="ql-block">太阳出来天放亮,栽秧号子初学唱。</p><p class="ql-block">盘古开天历史长,夸父逐日追太阳。</p><p class="ql-block">共公怒触不周山,西圣王母瑶池上。</p><p class="ql-block">女娲采石补天漏,精卫填海意志强。</p><p class="ql-block">雷泽华胥布雷雨,伏羲画卦传阴阳。</p><p class="ql-block">嫦娥奔月伴玉兔,吴刚伐桂月宫忙。</p><p class="ql-block">神农种粮尝百草,黄帝常居姫水旁。</p><p class="ql-block">九天鲲鹏澄玉宇,应龙扫尾水入洋。</p><p class="ql-block">燧人取火熟食始,仓颉造字文明长。</p><p class="ql-block">天皇地皇和人皇,传至五帝位禅让。</p><p class="ql-block">夏禹江山传家邦,汤灭夏后国殷商。</p><p class="ql-block">武王伐纣西周立,幽王贪色把国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听着听着惊呆了:海陵东乡的村姑、农妇竟有这么大的学问,了不得!城里的大小先生们那就更了不得啦!我讲学的知识面还不夠,速速折回,再学习学习以丰富知识。于是返回老家鲁国去了。</p> <p class="ql-block">事隔两年,孔子不甘心,二下海陵。又是春暖花香时节,他从东边乘船而来。由苏陈向西游兴正浓时,自岸上桃红柳绿处飞来一块小石子,落入河中,激起水波圈圈,向外扩去。孔子赞道:“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话音刚落,岸上一牧童高声叫道:“先生说错了,你怎知是千层浪?数得过来吗?”孔子答不上来。牧童又道:“先生,你看改成‘一石激起层层浪′,是不是比你那句更好?”孔子无言可答,羞得不敢登岸,心想:一村野牧童尚有如此才智,我哪是海陵学者们的对手?继续回家苦读!即令船夫掉转船头。</p> <p class="ql-block">又隔一年,孔子路过苏陈,三下海陵。未进东城门,正见一农妇在井边打水,他上前施礼道:“请问大嫂,敢问海陵城内有人家聘师讲学么?”那农妇见他不是本地口音,便还礼道:“敢问先生尊姓大名?何方人氏?”对曰:“不敢,贱姓孔名丘,北方鲁国人。”“哦,知道了,大儒圣。我先请教先生一个字。”农妇说着,顺手将身边的扁担拿往井栏上一搁,“请教先生,这是个什么字?”孔子脱口而出:“中原的中字。”农妇还是轻声慢语道:“先生的雅号不是仲尼么?这明明是仲字,你怎么读成中字呢?我站在井栏边不是人字旁么?……”一顿言语说得孔子脸上红一阵,白一阵。</p><p class="ql-block">孔子海陵之行,从苏陈贤达、农妇、牧童、城外村姑等接触,深有所悟: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过到老,学到老,民间社会是大学堂。他对弟子们留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p class="ql-block">后来,孔子再也没有到海陵来。</p><p class="ql-block">二千多年来,海陵苏陈人讲着孔子尊师好学、自省自律的故事,鞭策自己,负重前行,并提醒后代,要时刻勤奋学习、取人之长、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与人相处时,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p> <p class="ql-bloc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p><p class="ql-block">其中,“三人”并不特指三个人,而是指多个人,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人或事。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这体现了古贤人的智慧。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鉴,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终身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