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聚首,智慧碰撞 ——记江苏省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徐志伟)第十一次线上研修活动

IicI

<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10日-13日,江苏省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在主持人徐志伟老师的引领下,成功举办了第十一次集中研修活动。此次研修采用线上形式,以“学科史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为主题,吸引了工作室全体成员的热情参与。参加此次线上研修的还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2022—2025)名师培养对象陈金凤老师的工作室成员、宿迁市泗洪县部分高中语文骨干教师、2022年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奖励计划部分学员、江苏省卓越教师创新培育计划(2023)部分培养对象、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部分语文学科研究生,进一步彰显了工作室“同研共进”的研修宗旨。</p> <p class="ql-block">  研修活动在7月10日下午以一场主题沙龙“我谈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拉开序幕。工作室成员深入研讨了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赵洁老师分享了“培养思辨力,任重而道远”,庄燕青老师分享了“关于语文素养测评结构化形态特征的思考”,李晨路老师分享了“教考衔接,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袁圆老师分享了“强化真实情境下作文思维训练”,庞冉老师分享了“浅谈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命题特征与趋势”……这些精彩分享不仅从多角度分析了试题的命题理念、选材特点等,还探究了试题的结构性、关联性和思辨性,为教学和备考提供了针对性和有效性思考。</p> <p class="ql-block">  晚上,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南通中学党委书记鞠九兵带来了题为“名师发展的困惑与突围” 的讲座。鞠书记站在时代的高度,向与会人员阐释了什么是名师,从机制、环境、名利、发展和评价五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名师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并从师德、育人、创新、教学评一致性等角度提出了名师发展切实可行的突围策略,为工作室成员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宝贵指导。</p> <p class="ql-block">  7月11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汤振刚教授为工作室成员开设了题为“鲁迅与胡适语文教育思想平议”的讲座。汤教授首先介绍了鲁迅和胡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归纳了中学教材选用二位大家的文章在版本、学段和数量上的差异,详细分析了鲁迅与胡适的互评。接着,汤教授重点介绍了鲁迅“辅翼道德”的语文教育观,胡适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人人能作文法通顺的古文、人人有懂得一点古文文学的机会的语文教育目标。汤教授从两位大家在语文阅读、写作、育人等方面体现的或宏观、或微观,或重思想、或重实践的不同特点,提出鲁迅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首在立人”,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重点是“注重实用”的观点。汤教授在讲座中还推荐了阅读书目,号召大家更全面细致地了解文学大家,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p> <p class="ql-block">  7月11日晚,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罗先慧老师在云端为工作室成员开设了题为“语文教育类论文评价标准及质量提升策略”的讲座。罗老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在选择论文时的四项评价指标:内容的创新性,价值的实用性,论文的规范性和论文写作的难易程度。详细分析了四项评价指标的五个评价等级。分享了2023年《高中语文教与学》的转载情况,以及2024年选题的20个方向。接着,罗老师提出了语文教育类论文质量提升的策略。一是三步选题,内容精准创新;二是厘清概念,术语规范准确;三是逻辑清晰缜密;四是内容正确严谨。互动环节,罗老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工作室成员的疑问。最后,徐志伟老师要求工作室成员将外在的评价标准变成内在的写作要求。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深刻体验和智慧做法付诸文字,精准确立论文选题,提高撰写能力,争取刊发转载。</p> <p class="ql-block">  12日下午,针对一线老师在教科研尤其是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方面较为薄弱或者不得其法的问题,工作室邀请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亮老师作了题为“中小学语文教师科研项目选题特点与写作”的讲座。杨教授通过大量案例,从中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的困境、科研选题的来源、中小学语文教师科研的选题特点、论文写作具体的指导等四个方面为与会老师的教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12日晚上,工作室研讨的主题聚焦中小学作文教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心科老师为大家带来题为“守正创新——新世纪中小学写作教育改革”的讲座。张教授以民国小学生与现代小学生作文的比较开始讲座,指出当下中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在作文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本土的教学实践”“教法的选用”等方面,给学员们答疑解惑,回答了学生不愿写、不会写,老师不会教等诸多问题。</p> <p class="ql-block">  13日下午,给工作室学员作报告的是扬州大学文学院徐林祥教授。他站在语文学科史的视角给大家作了题为“像叶圣陶那样当老师”的主题报告。徐老师先是对叶圣陶先生的一生进行了详细梳理。报告的第二部分,徐老师带领大家一起重读叶圣陶先生的《如果我当老师》等经典文章的经典文段,提炼归纳了叶老的教育思想:1.养成好习惯;2.认清课程目标,重视人的培养,人格的健全发展;3.教材的功能,教材是工具和凭借但不是唯一的工具和凭借;4教学的本质,帮助学生学,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5.师生关系,做学生的朋友,以学生为本位。6.教师自身的要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徐老师的报告在回顾、梳理中,给大家启发如何做老师,做什么样的老师,如,继承传统,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融入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辩证思维,交流研讨,等等。</p> <p class="ql-block">  13日晚上,工作室成员、南京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长、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庞冉老师作了题为“高三写作教学的探索与追寻”的专题报告。庞老师先以近几年全国卷作文题为例,对作文的审题立意和学生的写作空间作了解析。面对各种教辅资料中满分作文难辨真假的情况,庞老师以自己独特的眼光理性分析了高分作文应有的样子。庞老师提醒老师们要关注:科技领域与大话连篇成文的矛盾,个体生活与学生生活单一的矛盾,打破形式约束与思维走向固话的矛盾,体现哲理思辨与学生思维单一的矛盾。报告的第二部分,庞老师详细介绍了南京师大附中教研组作文备考和训练的具体举措。并为工作室成员推荐了如何引导学生作文写出思考、写出条理、写出独特的相关书籍。</p> <p class="ql-block">  活动的尾声,工作室主持人徐志伟老师总结发言,他对所有参与者的热情投入表示感谢,要求全体成员梳理好工作室2023年8月中期评估以来的2.0版研修成果,为终期评估做好准备。并鼓励大家将本次研修的所学所感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形成自己新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  此次为期四天的线上研修活动不仅加深了工作室成员对高考语文教学的理解,还通过一系列精彩的讲座与分享,在名师成长策略、语文教育思想平议、论文写作与科研项目选题、作文教学等多个方面收获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这场云端的聚首,不仅是知识的碰撞,更是心灵的交流,它见证了江苏省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共同成长的足迹。展望未来,江苏省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将在主持人徐志伟老师带领下不断探索和实践,继续携手并进,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研修心得</b></h1> 本次研修聚焦于学科史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通过汤振纲、徐林祥两位著名教授的梳理,我们对以鲁迅、胡适、叶圣陶为代表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及其理念有了深入的理解,当下的语文新课程并非无源之水,也并非全盘西化,而是在先贤的指引下,为理想的语文教学做出自己的实践。而鞠九兵、罗先惠、杨亮等专家的讲座更为我们一线教师指明了专业发展的方向,厘清了教科研写作的标准,细致而有效地排解了工作室成员们的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的一系列困惑,使得原本感觉高高在上的教科研成果和目标,变得具体而可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庞冉)<br><br> 本次教研历时四天,虽是线上,但效果不亚于线下。印象最深的一是“回溯”,即对鲁迅、胡适、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回溯,包含对先贤的敬意和思考;二是自察,即在论文写作和作文指导方面的自我省视,鞭策我在教学与教研的进步。可谓,动力与压力并存。(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朱静)<br><br> 四天的研修,听了七场报告,参与了一场研讨高考卷的分享会。其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报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产生较大影响。华东师大张心科教授作了题为“新世纪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研究”的报告,他从能力培养、教材编写、教法选用、教学研究等四个方面作了两个多小时的指导,张老师的报告揭示了作文教学的旨归,特别为实际作文教学中如何诊断学生的作文问题,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作文教学提出了可以努力的方向方法。南京师大附中的庞冉老师以一线作文教学的视角,分享了附中作文备考的具体做法,读写讲义的编写使用和分步骤专题进行作文训练的做法,值得学习。(南京市第一中学李锐)<br><br> 本次研修,几位语文专家为我们清晰梳理了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在历史的回望中,带领我们找寻语文教育的根脉。语文教育先师们深厚的教育思想犹如参天大树,深深扎根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代语文教育人的精神世界。在各种教育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他们朴素而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睿智的光芒,依然在拷问着“骨子里的老问题”,我们也应在不断的努力和反思中,做出这个时代应有的回应。(扬州市江都区教师发展中心袁圆)<br><br> 在“我谈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的交流中,工作室伙伴们的思考系统化、结构化,独立且深入;表达专业化、理论化,自信且从容;由衷地感受到一年多来的培训浸染,每一名成员都在默默努力,悄悄拔尖,不动声色地成长!(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学郑冬梅)<br><br> 纵观这几年的新高考试卷,不管是语文学科,还是其他科目,情景化、生活化类的命题越来越多。反观我们的学生,处于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题山文海的学习方式之中,对情景,特别是生活情景是陌生和迟钝的。作为一线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应引导我们的学生能跳出课堂、教室和学校,关注身边,关注当下,关注生活,只有这样,方能应对当前的试卷模式,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江苏省金湖中学张飞)<br><br> 一直不了解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选稿标准,罗先慧主任的细致解读与高位引领,让我们团队的伙伴们充满了专业发展的动力。罗主任从中学语文类论文的评价标准入手,为我们呈现一篇优质论文必须注意的四大维度五个等级;更结合当前语文研究的热点焦点问题,介绍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选择论文的方向,为我们指明方向,让我们豁然开朗。实在是太感谢罗主任啦!这次活动大咖云集,每一场讲座都万分精彩;期待八月份的云端再聚。(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赵洁)<br><br> 假期的第一次研修,从如何自我提升到如何教学生,都让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张心科教授在讲作文时,将学生的显性知识差异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进而又划分为具体的8种类型,给我对学生文章的诊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张老师还谈到学生作文语言的贫瘠,而庞老师在谈作文时又说到了语言的“黑话”,确实,学生特别容易从一个极端跑向另一个极端。如果不能扎扎实实有序推进作文教学,单纯的某类型训练的确容易让学生陷入误区,没法好好把道理讲清楚,使得学生为文而文,而不是有话要说。(常州市教科院附属高级中学刁莲佳)<br><br> 四天的线上研修学习让我收获很多。罗先慧、杨亮等专家关于论文写作、教科研选题的报告,指导我们向专业化方向前进。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华东师大教授张心科老师和南京师大附中庞冉老师有关中学作文教学尤其是高三作文教学的讲座。两位老师立足一线教学,所做的作文教学指导,既具有理论引领性,更具有现实实操意义,给我的作文教学带来很多有益的启发。(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李晨路)<br><br> 听、读、说、写是语文最重要的四种能力(叶圣陶语),也是现今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一个体现。新时期的高中生,大量的阅读是必须的,读“圣贤书”的同时也不能忘了“窗外事”,要广泛地接触生活,体验和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而我们语文教师除了指引学生的阅读与体验,更要了解自己班上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写作指导中多采用面批这一重要手段。(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庄燕青)<br><br> 此次研修印象最深的是徐林祥教授所做的讲座“像叶圣陶那样当老师”。叶圣陶先生一生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耕不辍,探索教育的规律、探寻教育的本质。虽时移世易,但叶圣陶先生永远是我们教师的楷模。我们要像叶圣陶那样当老师,为教以德,施教以爱,从教以真,不做教书匠,愿做“大先生”。(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李江超)<br><br> 此次培训中,徐林祥教授谈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让我印象深刻。“教”是一种手段和途径,而“不教”则是教育的目的。这意味着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逐步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和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这一教育理念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学习,而不仅仅是学习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断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这个理念跨越近百年,仍具有其蓬勃生命力,值得我们一线老师思考与践行!(常熟市中学翁建红)<br><br> 有幸聆听了徐林祥教授“像叶圣陶那样当教师”的精彩讲座。徐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深情回顾了教育家叶圣陶的一生,带领大家重读了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生动诠释了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我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激励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钻研,用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点亮未来的教育之路。(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李方顺)<br><br> 仰望、惊羡于叶圣陶先生的为学、为事、为人风范,我要像他一样做教师,做时代背景下的优质语文教师,以“慧学”为追求,帮助学生学语文、学做事、学为人,做“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和“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自觉践行者。(盐城市田家炳中学张成华)<br><br> 徐志伟老师安排的大部分课程都很精彩,是聚焦真问题的真讲解、真思考、真讨论。每场倾听之中,感触思考都很多,所以也进行了截屏记录,希望后面还能复盘学习,虽然很多生动鲜活的内容也并不在PPT上。记忆深刻的鞠九兵校长的“名师工作室的困惑与发展”的讲座,从机制、环境、名利、发展、评价五个方面,虽只有一张PPT,但却谈尽了名师工作室在发展过程中的困惑,正因为明白工作室发展中的问题,所以后面对如何突围发展,立足实际,条分缕析,层层递进,其中既有理念层面的,又有实际操作。鼓励老师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老师,同时鞠校长还鼓励老师们应积极做好班主任,做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示范的先进。何其有幸,遇得良师,聆听教诲,提升理念。相逢相聚,皆因机缘巧合,缘起缘灭,一切皆在自我的选择之中。(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2022—2025)名师培养对象、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陈金凤)<br><br> “以史为鉴”,很多现实的问题都可以从历史中寻找答案,鲁迅、胡适、叶圣陶等前辈的思想在当代依然熠熠闪光。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层出不穷的现在,那些朴素却深邃的道理,会让我们回归语文教育或者说是教育的初心,回归为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宿迁市泗洪县教师发展中心汪园园)<br><br> 本次培训内容对“写作”关注很多,有针对教师的论文写作指导,有对今年高考试卷中的读写结合的阅读题目以及作文题的分析评价,也有日常一线写作教学的经验分享。这些都让我深深感受到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教学有共性之处。作为一个初中语文老师,我从高中老师身上汲取到很多教学的灵感和学科教学中更上位的知识,深深感到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还不够,这些导致我对写作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刻,也让我的写作教学不成体系。受到庞冉老师的启发,我会更好地思考如何将教学做得更扎实、更贴近生活、更贴近中考要求。(2022年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奖励计划学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淳学校孔叶红)<br><br> 有幸参加省名师工作室《学科史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主题研修。四天研修概括为:不负时光时是研,且学且思且成长。最大感受是对标。《鲁迅和胡适语文教育思想评议》对标学科发展史;《新世纪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研究》《高三作文教学的探索与追求》对标教学难点;《语文教育类论文评价标准及质量提升策略》《中小学语文教师科研项目选题特点与写作》对标教师教研发展痛点;《名师发展的困惑与突围》对标名师发展困惑;《我谈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对标高考研究,研修活动对标教师全方位专业发展需求。此次研修既有高位引领,又有实践总结,既从语文学科出发,又为专业成长赋能加速。“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有碰撞所以思考;有思考所以思辨;有思辨所以发生。大道不孤,众行致远,感谢本次研修活动。(江苏省卓越教师创新培育计划(2023)培养对象、江苏省徐州中学姜三月)<br><br> 研修中,罗先慧主任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论文评价有了系统认知。首先,罗主任从创新性、实用性、规范性、难易程度四个方面分析了论文写作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其次,结合评价标准,罗主任提出三大策略,助力论文质量飞跃;最后,罗主任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了近期语文学科研究的许多热点问题及研究方向。感谢这次学习机会,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王婕雯)<br><br> 张心科教授基于教育心理学中的三类知识分类,阐释了学生在写作中应具备的知识体系。这提醒我们,既要重视教授学生写作的技法(程序性知识),也要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策略性知识)。此外,学生积累的“陈述性知识”,即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也对写真作文有重要作用。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动机,鼓励他们进行当代文化参与。(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何娴景)<br><br> 本次研习多维度、生动化地给予我们语文教学启示和引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徐林祥教授剖析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徐教授从叶老执教经历、教育论著创作情况和平生交往等方面展开,引入了丰富的真实事例,娓娓道来。我更加深入辩证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像叶圣陶那样当老师”也为即将开启执教生涯的我,树起了一座信念的灯塔。(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沈进)<br><br> 在徐林祥教授的精彩讲座中,他提到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观点令我印象深刻。这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教育本质的精准把握。它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方向,也激励我们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