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的5月20日,南京前线大院首期正式开园亮相。这个总面积约200亩的大院,将以全新的姿态为市民提供全新的文化消费体验。前线大院为融通文教在宁重点项目,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门大街卫岗55号,靠近中山陵风景区,周边有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诸多高档住宅小区,交通便捷。7月8日这天是个大晴天,我们约10点在卫岗55号大门口见。我坐84路公交车到童卫路北站下,等朋友到了一起往卫岗走去,这时我的同事也从另一个方向汇集到了卫岗55号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南京前线大院是一个承载着深厚红色文艺历史的地方,原为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所在地。这片土地见证了《霓虹灯下的哨兵》、《战狼》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诞生,并培育了毛阿敏、梅婷等演艺界知名人士。经过更新改造,前线大院焕然一新,成为了南京城市更新的示范点,拥有剧院演出、军旅研学、文体培训、主题民宿、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成为红色潮流文化聚集地。大院内设有美玲阁等历史建筑,以及大型文旅项目和高端商圈,拟将成为高端产业和文旅的焦点。此外,沿着前线大道往里走,前线大剧院安静地坐落在梧桐大道东侧。前线大剧院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995个观众座位(上下两层),剧院内设16米×16米练功房两个、两个大型会议室、贵宾接待室和咖啡厅等娱乐休闲设施,后台、一楼、二楼为化妆间和贵宾化妆间。配备了先进的舞台机械设备和丰富的娱乐休闲设施,能够满足各种大型演出的需求。前线大院不仅是一个文化和艺术的摇篮,也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地方。它见证了从前的文工团岁月,培育了一代代的艺术家,并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力争将前线大院打造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的文化展示窗口。</p> <p class="ql-block">据悉,没有演出活动,大剧院平时是不对外开放的。我们只能外观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贴着大门玻璃拍的</p> <p class="ql-block">(此图文源自网络,鸣谢原创)舞台台宽15.8米、高9.4米、台深24米,假台口可将台尺寸调整为宽12米、高7米、主舞台深24米、宽30米。舞台面顶高23.4米,舞台两侧附台宽19米、深24米,舞台后墙上下两层共6道大门,可供大型演出需求使用。舞台机械设备全部采用国内领先水平,舞台共设有升降乐池一块,主升降舞台三道,车拉舞台每边各两道。</p> <p class="ql-block">对面是草坪和黄色的三层老房子,是航空模拟飞行中心,现场有人在试飞无人机。再往里走,沿路还可以看到一些民国风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再向北,经过原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旧址。这所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当时由蒋介石提议,并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支持下设立筹备委员会,由蔡元培、何应钦、叶楚伧、宋庆龄、宋美龄、何香凝、王文湘、李德全、刘纪文、江恒源、傅焕光等人担任委员。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收容北伐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子女和辛亥革命中壮烈牺牲的烈士后代,由国家统一培养教育,以告慰先烈的在天之灵。校址选在中山陵附近,象征着烈士后代仍在享受着孙中山先生的关怀。宋庆龄和宋美龄先后担任校长,全校分为职工、小学、保育三部,后来又办了中学。校舍由中山陵的设计者吕彦直设计,采用了宫殿式大屋顶结构,与中山陵园区其他建筑风貌融为一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遗族学校的旧址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如今,它的部分建筑被用作解放军前线歌舞团和南京手表厂。1995年12月有关方面和南京卫岗牛奶厂的职工在小红山官邸旧址和牛奶厂界内发现了遗族学校的界碑,这成为了对这所学校历史存在的重要证明。此外,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的学生生活也充满了特色,学生们亲切地称呼宋美龄为“蒋妈妈”,反映了当时校园内的温馨氛围和深厚的师生情感。目前正在修缮中。</p> <p class="ql-block">继续走,不远处就到了“芳华主题餐厅”。墙上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此视察工作的珍贵照片,还有演出剧照等。1938年初成立的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和所属部队各文艺团体是前线文工团的前身,1955年国防部正式将其命名为前线话剧团、前线歌舞团,1959年又成立了前线歌剧团(1983年并入前线歌舞团),2004年合并为前线文工团。话剧是前线最负盛誉的艺术门类,以《霓虹灯下的哨兵》《东进序曲》《虎踞钟山》《“厄尔尼诺”报告》为代表的经典剧目,都已经载入了中国话剧史册。一大批优秀剧目如《布谷鸟又叫了》《我是一个兵》《第二个春天》《向前向前》《宋指导员的日记》《强台风从这里经过》《征婚启事》《马蹄声碎》《星火燎原》等把全国全军话剧的最高奖项全部包揽。</p> <p class="ql-block">前线还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大家和专才。剧作家有沈西蒙、刘川、杨履方、顾宝璋、白文、漠雁、俞冠潮、姚远、蒋晓勤、邓海南、邵钧林、嵇道青等。导演有石岩、李洛平、张哲、潘西平等。舞美艺术家有周洛、原文兵等。演员有宫子丕、徐林格、刘鸿声、吴斌、周到、王林佳、张宪、文卜东、陈国典、程建勋等。影视编导有沈默君、李传弟、梁泉、王维、郑方南、刘猛等。前线文工团被誉为“中国当代舞的发祥地”,人才辈出,经典舞蹈包括《采红菱》《江南三月》《战士的心》《庭院深深》《小城雨巷》等,此外,2012年的舞剧《牡丹亭》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登上世界顶级舞台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文艺团体和完整剧目。孙青、葛军、程桂兰、房新华、朱虹等都曾是从前线文工团走出来的歌唱家,活跃在话剧影视一线的陶玉玲、高兰村、宁晓志、陶慧敏、于和伟、侯勇、范明、郭广平、侯梦莎等都是前线培养出来的,梅婷、杨洋也曾经在前线工作过。</p> <p class="ql-block">再向北,不远处有一座带花墙的小院子,这里是一家古相机艺术博览馆,刚刚开业不久。</p> <p class="ql-block">离开前线大院,我们就在旁边的祁家面馆点了一份22元的六鲜皮肚面,中饭也就这样解决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