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30 访艾芜故居

Yangxl

<p class="ql-block">艾芜(1904—1992年),中国现、当代作家,原名汤道耕,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滇缅边地漂泊六年,最早将滇缅人民生活及异域风情写进作品,开创了边地文学的先河,也是流浪文学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流浪文豪”,被鲁迅称为“最优秀的左翼作家之一”,和巴金、张秀熟、沙汀、马识途并称为“蜀中五老”。其代表作短篇小说《南行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最具特色的流浪小说。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作家,其他主要作品有《丰饶的原野》《山野》《故乡》《百炼成钢》《夜景》《海岛上》《南行记续篇》《夜归》等。艾芜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关怀。艾芜是个善良忠厚的长者,他严于律己,待人宽容,一生廉洁。</p><p class="ql-block">艾芜故居,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建成于2014年。总占地面积3909平方米,建筑面积755平方米,包含“一园两馆”,即艾芜笔下的乡风民俗园和艾芜纪念馆、初心与使命馆,分别对艾芜笔下的川西乡风民俗,艾芜生平创作历程以及艾芜对党忠诚的思想信念、革命历程进行展陈,现配套艾芜研究、庭院休闲、专家讲堂、景观文化展示等功能。</p><p class="ql-block">艾芜笔下的乡风民俗园,于2013年在艾芜老屋的基础上仿照传统川西三合院恢复重建,并于2018年重新布展,共占地面积459平方米,2019年初正式对外开放。乡风民俗园展陈内容均是从艾芜以家乡清流场为题材的作品中发掘而来。以艾芜祖父治家政策“耕读”两字为基础,乡风民俗园分为耕、读和生活三个部分:“耕”主要展现春耕、夏锄、秋收、冬藏等农事四季以及近代乡村日常生产生活用品;“读”主要由艾芜祖父书房、艾芜族亲谱系厅、私塾馆组成,还原近代清流场孩童接受教育场景;“生活”主要由堂屋、卧室、厨房及会客厅组成,展示川西传统民居风貌。</p><p class="ql-block">艾芜纪念馆建成于2019年初,共两层,面积约237平方米,对艾芜生平创作历程进行展陈。纪念馆共分为8个篇章,一楼展出艾芜出生、南行、加入左联完成代表作《南行记》及艾芜以笔抗战的经历,配置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二楼展陈艾芜在桂林创作大丰收、在重庆担任政府要职、鞍钢学习生活并完成《百炼成钢》以及艾芜晚年生活,配置有小型放映厅,播放同名电影《南行记》。</p><p class="ql-block">初心与使命馆是新都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打造的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初心与使命馆,着眼于用身边优秀党员的事迹来诠释初心与使命,通过全景还原和展陈清流籍著名文学家艾芜的革命历程,全面展现艾芜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对共产主义文学事业的坚韧执着,来加深党员干部对初心与使命的理解与感悟。初心与使命馆占地面积158.2平方米,同时配备了多功能会议厅,配齐电教设备,提供宣教、文化活动等服务功能。</p><p class="ql-block">2014年3月,艾芜故居同巴金故居、李劼人故居一起,被成都市政府公布为首批成都市名人故居保护名录,是成都市首批文化地标。之后,又先后被评为四川省文学采风创作基地、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成都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等。</p> <p class="ql-block">艾芜奉行“四宝”家风,艾芜夫人王蕾嘉在怀念已故丈夫艾芜的诗中写道:“鸣呼艾芜,去也何速。造物见嫉,谁能永属。君乘黄鹤,我惭秋虫。魂兮归来,四宝家风。”</p><p class="ql-block">王蕾嘉诗中深情回忆艾芜奉行终生的“四宝”家风,即“早起、务农、疏医、远巫”,源于曾国藩同治元年(1862年)7月25日写给他的三弟曾国荃、五弟曾国葆的家书:“余阅历已久,觉有病时,断不可吃药,无病时,可偶服补剂调理,亦不可多。吴彤云大病二十日,竟以不药而愈。邓寅皆终身多病,未尝服药一次。 季弟病时好服药,且好易方。沅弟服补剂,失之太多。故余切戒之,望弟牢记之。弟营起极早,饭后始天明,甚为喜慰!吾辈仰法家训,惟早起务农疏医远巫四者,尤为切要!”</p><p class="ql-block">艾芜根据实际情况,得其神髓,略有形式上的调整。如“务农”就改为自己做家务,他每天读写两三个小时候后就提着篮子去菜市买菜,自己动手做选菜、择菜、切菜、炒菜等例行的家务。锻炼身体也不刻意安排,随时上下楼、散步、打扫卫生、洗涤衣物等,都算锻炼身体。</p><p class="ql-block">艾芜一直奉行“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原则,自走上文学道路开始,一直工作到生命的终点。南行漂泊的六年,二十多岁的艾芜一边打工糊口,一边读写,他自己称之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写作的”。到了七八十岁以后,艾芜“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写作的”精神不仅一脉相承,还发展为天天都会照例实行的“三不离”,即一天中或书不离手地读,或笔不离手地写,如果读写久了就换为菜篮子不离手。这“三不离”,几乎成了艾芜的生活常态。即使有客人来,他在平易而又热情接待的同时,谈的话题也大多是读写。</p><p class="ql-block">名之所以为“道耕”,按艾芜家从湖南宝庆府武冈州转抄来的汤氏族谱韵文“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句,艾芜的辈数排行就是此句头一个“道”,属道字辈,再加艾芜历代祖先从事农耕,便取了“耕”,遂成他本名。</p><p class="ql-block">之所以“艾芜”,是因刚写作时,受胡适影响,认为社会是大我,要爱大我,先爱小我,即取名“爱吾”;后觉此名易起误会,遂衍变为“艾芜”。</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20日是艾芜120周年诞辰纪念日。6月19日,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和成都南行诗书画院主办的“赓续南行精神,承传百年文脉——纪念艾芜120周年诞辰”活动在艾芜故居举行。艾芜学生、作家马安信的诗集《倾听》和报告文学《战斗,岂止在战场》现场发布。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发来贺信,他表示,作家艾芜是我们的前辈,他禀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文化精神,“把墨水瓶吊在脖子上写作”,年青时代便奋勇上路南行,“他写出了远方的人、写出了异域的地理、写出了未被书写过的中国。这是老先生永远值得我们效法的浪漫达观又是高度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方法。”</p> <p class="ql-block">20世纪40年代,艾芜曾在散文《新春的歌》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者,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