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研学旅行,让每一天都充满意义,我们深知每一次研学旅行都来之不易,都将成为人生的历练。在研学活动中,我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了解研学地的建筑及风景,通过学习与反思,感受知识的力量,开启人生的新篇章。<br> 暑假第一个周末,我们第五小组参加了走访古建筑研学活动,一同来到大观楼。</h3> <h3> 大观楼,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湖畔的大观公园内。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90)。后相继建起涌月亭、澄碧堂、催耕馆、浴兰渚、问津港、适意川、聚渔村等亭台楼阁,公园也因此而得名。<br> 现存的大观楼系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是三重檐攒尖顶云南传统古建筑,平面呈方形,四周设有月台,南面面水,月台周边为石灰岩方整石所砌,上墁石板,建筑西面和长廊相接,占地400余平方米,高18米,属于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中的楼阁式建筑,是中国最高的木结构古建筑之一。<br> 楼前悬挂由清乾隆寒士孙髯翁撰文、陆树堂书丹的180字长联,上联写滇池风物,下联写云南历史,情景交融、文采飞扬,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名楼名联相得益彰。</h3> <h3> 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荷花池。<br> “雨过圆荷万点星,云开银汉眼前明。”<br> “雨收犹自吹残点,湿起池荷一阵香。”<br> 迎着夏日的蒙蒙细雨,荷叶如同天然的伞,接住了无数的雨滴。雨水在叶面上汇聚成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水珠,轻轻滚动,如同珠玉在盘中跳跃,雨中的荷花,花瓣被雨水打湿 更显得娇嫩欲滴。雨停后,几方斜斜的阳光从云层中洒落,空气中的水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点点水雾,将荷塘笼罩在其中。荷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是仙境中的美景,让人心生无限遐想,那碧玉托盘似的大荷叶上,滚动着一颗颗晶莹的珍珠,那白中带红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曳,显得鲜嫩纯洁美丽。<br><br></h3> <h3>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路小跑,只为更早到达目的地。到了大观楼,想象中辉煌雄伟的画面并未出现,只见大观楼被一层绿布覆盖,上面写着“正在维修”4个大字。失落难过等各种情绪弥漫在我们心头。看着正在维修的大观楼,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对未能目睹大观楼的全貌感到失望,同时也为我们对古建筑的维护保护措施感到自豪。</h3> <h3> 离开大观楼之前,我们重温了大观楼长联。大观楼长联由孙髯翁创作,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将滇池风光和云南数千年历史生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一个比大海更广阔的襟怀。这襟怀中融入了山与水、草与花、人与事、诗与史,融入了千年往事、万古烟云,更融入了无限的情怀,卓绝的品质。几百年来风风雨雨,赢得了广泛的言语赞叹,更赢得了众人的心灵共鸣,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br>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br>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 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h3> <h3> 说到大观楼长联,就不能不游览一下髯翁亭了。</h3> <h3> 离开髯翁亭,我们向揽胜阁走去。<br> 揽胜阁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坐北朝南,两层五开间木结构歇山大屋顶建筑,南面覆廊,正厅壁上装裱有书法家赵鹤清撰书的《滇池长歌》。揽胜阁与大观楼南北遥相对应,是近华浦内的重要建筑之一。</h3> <h3> 正准备离开揽胜阁,突然间,被远处的粉紫色吸引。走近一看,发现一个睡莲池。此时天空还下着小雨,池中睡莲盛开,一朵两朵远远间隔着缀在圆叶间,雨滴滴落在水中,激起一阵涟漪,霎时,荷叶上积存许久的水珠在水波的晃动下纷纷跳入水中。水面不再平静,水波一个接着一个,荡出独特的美丽。路过的人款款落步,撑着伞扶着栏,驻足很久。<br> “我见清风凋碧枝,乱叶飞池逐金纹,红鱼啄叶归更晚,唯不见花开岁月迟。”</h3> <h3> 睡莲池的旁边是奔来书院。<br></h3> <h3> 欣赏完睡莲,我们来到大名鼎鼎的庾园。<br> 庾园位于昆明市西郊大观楼南园,是云南机制卷烟第一人庾恩锡的私家园林。<br> 庾园建于1927年,主要由“庾莊”构成,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园林。<br> 踏进庾园之中,最显眼的便是几排黄色房子,那是当年庾园被征用作培训基地时仿苏联样式建造的。</h3> <h3> 走到庾园的中心区域,一栋红白相间、中西合璧的小楼尤为显眼,门头上书「晋侯楼」三个字。</h3> <h3> 庾园的一角,有着红砖搭建的墙壁,红墙团团围起,仿佛奥林匹斯神殿般庄严肃穆,那被围在中间的是一朵朵娇艳的鲜花。<br></h3> <h3> 红砖墙下方是一条长长的通道,由石板铺就,一道道打通了圆形门洞的墙壁依小道而建。</h3> <h3> 大观楼,一个经历了风吹雨打却仍伫立在大地上的古建筑,多年来,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兴衰,留下珍宝。<br> 园区中的笑语,细雨中的玩闹成为我们弥足珍贵的回忆。<br> 本次研学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老与现代的交融,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在这座古老的建筑里,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古代的繁荣和辉煌。周围的现代建筑和繁华的街道,让我们体会城市的活力和现代化的魅力,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之处,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br></h3> <h3>家长寄语:<br><br> 在这样一个细雨蒙蒙的夏日,我们和华山中学初一七班5组的孩子们一起来到大观楼。“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扑面而来的荷风和气势磅礴的大观楼长联,让大家一扫往日的疲惫和烦恼,沉浸于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醇厚的人文氛围之中。<br><br> 大观楼与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齐名的中国四大名楼。大观楼是昆明历史文化的承载者。据明代知书记载,大观楼最初是有明处镇守云南的名将沐英筑就,后康熙二十九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加盖一层,又取名大观楼,后继光三年云南按察使翟觐光主持重修,建至三层,后又经历了三次大重修才成为了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大观楼。<br><br> 大观楼还为当代留下了难得可贵的“滇式园林”建筑之美。大观楼三层屋檐皆为黄色琉璃瓦,四角攒尖顶,且在其中加入了昆明特色的“五墨”彩绘以及颇具民俗特色的木雕象头或花卉图形。这是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的交融。<br><br> 大观楼上的大观楼长联,是名士孙髯翁用长达一百八十个字的洋洋洒洒,述说了上下几千年云南风景与历史。它描绘了昆明的四时风光,俯瞰了云南历史兴衰,优美的词藻和开阔格局,被人们传颂四方,更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就连开国领袖毛主席都评价其“从古未有,别创一格”。<br><br> 而大观之美,更在于人们在此登高望远,直抒胸臆:畅想历史的起起伏伏,何必在意眼下的失意,吾辈更应奋起拼搏,不断超越自己!<br><br>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座古建沉淀了一座城,它们沉默不语,却又与我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铭刻着属于自己和我们的故事……<br> ——罗安泽妈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