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来无锡(230)--无锡太湖鼋头渚风景区(26)藕花深处,诵芬堂,净香水榭,牡丹坞

陈乐萍(拒私聊)

<p class="ql-block">由具区胜境横云山庄牌坊继续往前一片水域,被分割成了三层水系,靠鼋头渚山脚下的一排“净香水榭”和后山坡的“牡丹坞”,过曲桥是“藕花深处”方亭,再前是杨家祠堂“诵芬堂”,沿湖“到此忘机”堤岸。</p> 过曲桥,进“藕花深处”方亭,再前“诵芬堂”曲桥上堤岸向后折回“净香水榭”,再走到“具区胜境横云山庄牌坊”向“到此忘机”堤岸走去。 走过曲桥,走上四面环水的荷塘上的方亭,方亭题名为“藕花深处” 匾额,建于1931年,筑堤围湖形成的荷花池,池中叠石建亭,与曲桥相通,每年夏天掩映在一片丛密的荷花荷叶中,得名于女词人李清照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句。这里既有水乡特色,又具古典风范,更有移步换景之妙,游人到此流连忘返。 “。 藕花深处”建筑疏密错落,小中见大, 这里既看到了浩渺雄浑的太湖,又看到如此幽静的古典园林小区,顿觉怡然自得 “藕花深处”这里有荷塘、小岛、曲桥,芳亭、湖石,轩厅,在大片湖水的辉映下,却是最寂静的庭园,别有情趣。 再跨过小石桥,走上四面环水的“清芬屿”,上有宫殿式祠宇五间,原为杨家祠堂。1933年重阳节落成。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名为“诵芬堂”,该堂临水而立。典雅得体,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堂额“诵芬堂”,两旁有安徽赖少其所书的“湖阔鱼龙跃;山阴草木香”楹联。 两旁有武中奇书孙保圻的联句:鸥侣无猜,四面云水谁作主;鸱夷安在,五湖烟雨独忘机。 堂内为杨翰西以及家属的杰出人物的介绍,著名旅美画家杨令茀1935年回国时,为鼋头渚的太湖佳绝处写下“翠微嶂”三字,音乐家杨荫浏挖掘出阿炳从而使《二泉映月》享誉天下,杨通谊,杨绛等。 面湖外堂悬张正宇的“湖山春深”一额。 清芬屿与方亭一起四面环水的小岛,分别以桥和周围相连,彼此相连,前面越过池水,湖堤看太湖,后面越过池水看依山临水的“净香水榭” “诵芬堂”前水中立一湖石,亭亭玉立,若面拂轻纱,身披蝉翼,翩翩有神。 走出清芬屿,上曲桥,与进来的桥相呼应。 “净香水榭”始建1923年,1999年重修,榭内布置与鼋头渚有关的文化内容,建筑洗练,以情取胜。二边为三开间对称,中间凹型五开间回廊式, 水榭西面进去,中间挂着“钟灵毓秀”匾. 一面《梅花图》匾额挂在墙上。 另一面,1935年的夏天,田汉来到了鼋头渚,面对湖光山色作一首诗歌《游太湖》:方从南海叹遗珠,又对斜阳看太湖。一片天风吹细柳,万顷骇浪吻长芦。老僧勤向名暖笑,词客偏寻怪石呼。忽忆故人椰叶下,盈盈红泪湿罗襦。配以匾额挂墙上。 “净香水榭”中间,有石级直接上鼋头渚山,这里的抱柱联:仙踪浮黄鹤,人事生白莲。遥望仙山,洁身自好。面湖的抱柱联:山色不随鸱夷去,波声偏为鸥侣留。故人已去,山河依旧,然而阵阵波涛中依旧回音着曾经的故事。 水榭东间,侧面有《牡丹图》匾额, 中间挂着“怡云听涛”匾额 1934年,聂耳,于玲一起随上海联华电影公司在无锡鼋头渚取外景基地拍摄了电影《大路》,1961年,于伶旧地重游,在这里写下了《减字木兰花-太湖陈园忆聂耳》:鼋头独立,旧地重来何悒悒,断续歌声,水天遥忆故人劫。行行何去,湖畔尽多留情处。先锋大路,灼灼尘缘春长驻。 水榭的后山坡有桃花坞石刻,山坡上种植着牡丹。 走出“净香水榭”,向前湖堤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