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由王定国题写的“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馆名。</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位于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前身是高台烈士陵园,始建于1953年,现占地198亩,建筑面积9243平方米。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基地,全国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等称号,国家4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馆2009年8月1日峻工,依托西路军最后一战主题,建起了纪念塔,纪念展馆和李卓然陵园, 是反映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历史最全面,最权威的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由徐向前题写的“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塔名。</p> <p class="ql-block">由李先念题写的纪念塔题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部率所属五军、九军、三十军共21800余人奉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令西渡黄河 ,准备执行宁夏作战计划, 后因时局变化,计划被迫中止。渡河部队奉命组成西路军,孤军挺进河西走廊,开始了独立创建革命根据地,打通国际通道的艰苦征战。两万多西路军将士在河西走廊浴血奋战半年之久,歼敌25000余人,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最终失利。</p> <p class="ql-block">西路军电台人员在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24日夜,红30军从甘肃省靖远县虎豹口一举突破马步青骑五师防线,率先渡过黄河。</p> <p class="ql-block">一条山战斗旧址</p> <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底,代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率红30军从靖远县虎豹口强渡黄河,分别向西北、东南、西南方向发展,横扫沿河各地,摧毁了马家军防线,控制了渡口附近地区,接应红9军、红四方面军总部机关和直属部队、红5军相继过河。随后发起了一条山战斗,并于11月16日进占武威西四十里铺,控制了西进的通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底,董振堂率领改编后的红五军约三千八百余人,编入西路军,成为西路军的先锋部队为全军开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月31日,董振堂率红五军一举攻占了河西走廊中部的临泽县,城内敌人仓皇而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攻下临泽后,政委黄超接受总部指示,留下两个团驻守, 并且以需要与总部联系留下五军唯一的一部电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次日凌晨,董振堂率领红五军主力一举攻克了附近的高台县城,守敌除一个骑兵连逃跑外,民团武装一千四百余人全部被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台县城座落在兰新公路的咽喉要道,是红军继续西进的必经之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红五军两日连克两座县城,一时间名震西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西路军总部及下辖红九军、三十军相继到达临泽县城外围的沙河堡、倪家营子一线驻扎,计划在此休整和筹集粮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1月9日,马步芳集结了正规军及民团共五万余人,兵分两路对红五军进行分割包围。一路负责牵制临泽及外围地区西路军主力 ,另一路则集中优势兵力围攻高台县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1月9日,马家军两万余人正式向高台县城发起进攻,他们先是用炮火轰击城墙,然后在薄弱处架起云梯冲向城头。董振堂没有电台与总部联系,派人分批突围求援,可惜都没有成功。等不到援兵的董振堂意识到,如再不突围。只有全军覆没一条路。此时留守在临泽的黄超终于派人成功进城,但是给董振堂送来的却是总部要求五军死守城池的命令。董振堂传达命令, 红五军上下与高台共存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红五军将士又与敌人血战一周,弹药打完了,就拿起大刀,、长矛与敌展开近身搏斗 ,女战士、机关干部及后勤人员也都冲上城头与敌血战。他们没有武器,就用石头、砖头往下砸。伤病员也不甘示弱,只要能行动的都爬上城头上与敌人战斗,甚至与敌人同归于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月20日清晨,敌人倾其全部部队发起了最后攻击,红五军的将士用最后的力量在城头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就在这最后关头 ,部分民团人员突然打开城门,致使大批敌人涌入城内。红五军将士随即开始巷战,战士们手提大刀向敌人砍去,到处是血淋淋的尸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敌众我寡, 董振堂带着剩余的战士们一路边战边退,退到东门城楼,敌军大喊;“活捉董振堂”蜂拥而至。此时董振堂左腿负伤已经难以行走,他半跪在地上双手使枪向敌人射击,不愿被敌人俘虏的他战至最后一人一弹壮烈牺牲,年仅42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红五军全军覆没,大部分战死 ,少数重伤被俘, 只有几人侥幸突围脱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台一战后,马家军不但残忍地将红五军俘虏屠杀一空,还丧心病狂地将董振堂的头颅割下,然后悬挂在城楼上示众数日,后又被送到西宁交给马步芳邀功领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直到2015年,董振堂的后人才在西宁市找到董振堂军长的头颅。</p> <p class="ql-block">红军血战九天八夜,20日终因寡不敌众,兵觞高台,军长董振堂 ,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2000余人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1937年1月6日,红30军随西路军总部进驻临泽县倪家营子,在这里与敌军艰苦鏖战40余天,配合红九军等部队歼灭敌人近万人 ,但红30军也减员到不足3000人。</p> <p class="ql-block">倪家营战斗旧址,这场战斗是非常激烈的,许多红军战士在这里牺牲。</p> <p class="ql-block">红西路军战斗过的地方—梨园河谷。</p> <p class="ql-block">1937年3月11日,牺牲惨重的西路军从临泽,倪家营子,三道柳沟突围,由临泽县梨园口撤入祁连山,分兵开展游击斗争,伺击突出敌军重围。西路军撤入祁连山与敌军在康隆寺激战后仅剩3000余人左右,总部认为“已战斗到最后,只有设法保留骨干”。西路军政委员会在石窝召开最后一次会议作出两项决定:一,徐向前、陈昌浩离开部队回陕北向党中央报告。二,决定另组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剩余部队的行动。工委会由李卓然、李特、王树声、曾传六、李先念、程世才、黄超、熊国炳等八人组成,李卓然任书记,李先念负责军事指挥。</p> <p class="ql-block">程世才将军回忆:</p><p class="ql-block">为缩小目标,寻机突围,西路军全部编为3个支队,分散游击。李卓然、李先念率领30军剩余人员和总部直属队干部1300余人的支队向西游击,工委会随西行支队行动。西路军副总指挥兼9军军长王树声等率领红9军和骑兵师剩余700多步骑兵支队向东游击。骑兵师政委张荣等率领特务团一部、妇女独立团余部及儿童、伤病员、总部医院1000余人就地游击,牵制敌人。</p> <p class="ql-block">西行支队从这里进入祁连山。</p> <p class="ql-block">西行支队祁连山艰难行军。</p> <p class="ql-block">生死存亡关头,李先念提出,只有向西才能摆脱敌人。工委会意见统一后,率领部队进入渺无人烟的祁连山腹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流落安西老红军苟金元回忆;</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前面走,敌人在后面追,我们只好翻山越岭隐蔽前进。断后的同志边走边清理雪地上的脚印,两、三天后终于甩开了敌人。山越钻越深,困难越来越大,没有吃的,没有药品,破烂的单衣挡不住山里的寒冷。有的同志走着走着就倒下了,有的同志挤进山石缝隙中避寒,第二天就再也醒不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流落安西的老红军王有福回忆:</p><p class="ql-block">3月天,祁连山还是雪封冰冻景象,</p><p class="ql-block">不少同志手脚冻裂,伤口溃烂,流脓流水。有天部队宿营,十几个战士挤在一个小洞,人多洞小,班长只好缩在洞口。天亮部队要开拔,班长的双脚动不了了,一个战士把班长的脚紧捂在怀里解冻,班长的双脚能动了,而那个战士永远不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流落安西的老红军闫保禄回忆:</p><p class="ql-block">一、两天不吃东西是常有的事,团长以下人员的战马都被分配到连队吃了,后来支队首长也把坐骑送来各营宰杀。没有盐吃,人全身浮肿,脚下无根,偶尔打只黄羊连剥下羊皮的力气都没有。有个战士把从四川老家带的一小块盐巴贡献出来,在班里引起了惊喜,枣大的一块盐巴竞然吃了七、八天。</p> <p class="ql-block">时任红30军88师参谋长饶子健回忆:</p><p class="ql-block">为了阻延敌人,不拖累西进,身负重伤的副军长熊厚发一再要求留下打游击,他和留下的14名战士以及收拢失散红军战士共100多人,向祁连山南游击,迷惑敌人。在草岭大坂激战中,部下全部战死。熊厚发坚贞不屈被残忍杀害,这位红军著名的将领牺牲时年仅23岁。</p> <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16日,西行支队走出祁连山。</p> <p class="ql-block">时任红30军263团营教导员周纯麟回忆:</p><p class="ql-block">我们刚刚走出祁连山口,就遇上了玉门关外有名的大风,几步之外看不见人。我们虽然已疲惫不堪,但是由于走出了风雪茫茫的祁连山而群情振奋。尽管如此,饥饿仍然严重威胁着我们,又有许多同志一、两天没有吃东西了。</p> <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22日,西行支队行进至安西县城东62公里的蘑菇台,西工委在这里召开会议,制定了西进新疆的目标,做出了攻打安西城的决定。这次会议成为西路军西征以来领导层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p> <p class="ql-block">红西路军蘑菇台军事会议旧址:磨坊</p><p class="ql-block">磨坊遗址是民国时期榆林窟庙产粮食加工作坊,原房址两侧一边住人,东侧三进间安置石磨、石碾各一盘。1937年4月22日清晨,红西路军西行支队到达蘑菇台子,得到榆林窟住持郭元亨的慷慨资助。在磨坊召开了西征最后一次会议,制定了西进新疆,学习新兵种技术和攻打安西县城,获取新疆给养两项决定。</p> <p class="ql-block">红西路军蘑菇台会议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红西路军蘑菇台会议简介碑</p> <p class="ql-block">郭元亨先生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时任榆林窟住持道士郭元亨回忆:当兵的有的穿着生羊皮 ,有的脚上包着破布片,五颜六色的破衣服,真不敢相信他们在冰天雪地的山里走了几十天还能活着出来。他们不入民房,不进寺院,都在毛柳树丛和山崖下休息。我把河边一间磨房,两间库房腾给他们 ,给了他们一些粮食、清油,没锅没碗,一些兵把麦粒放在铁片上烧着吃。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就走了,走的时候把垒的灶台都用土压住了。</p> <p class="ql-block">蘑菇台军事会议是西路军西征最后一次会议,会议做出的赴远方,为革命培养军事人才的决策不仅为中国革命保存了火种,而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兵种的发展壮大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充分彰显了西路军领导人着眼革命事业长远发展的远见卓识,开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新兵种建设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安西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是通往新疆的战略重镇。1937年4月24日—26日,西行支队与国民党军队在安西县城王家屯庄、白墩子、红柳园一线进行了最后一场殊死血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黑后,部队分成两个梯队向安西城的东北角和西南角发起攻击,不料遭到敌人猛烈炮火压制。原来在这天的下午敌人向安西城增加了一个团的兵力,黎明前部队撤出战斗,向县城西边王家屯庄转移。</p> <p class="ql-block">时任红30军88师268团组织股股长李少华回忆:</p><p class="ql-block">打安西城时,团长杨秀坤、主任钟立彬同志与指战员商量对策,团长号召说:同志们,我们在祁连山冰天雪地40多天,没有冻死,饿死,难道我们能被国民党马匪消灭在安西城吗?我们要坚决战斗,与敌人拼命,誓死不投降,誓死不当俘虏兵!当团长讲完后, 战士们响亮地回答:请首长放心,我们坚决战斗到底,回答党中央对我们的关怀。</p> <p class="ql-block">在王家屯庄突围战斗中, 265团60余名指战员主动担任断后任务,他们英勇阻敌,誓不后退,以重大牺牲保证了大部队安全转移。</p> <p class="ql-block">白墩子战斗遗址。</p> <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26日拂晓,突出敌军重围的西行支队撤至安西城西北约40公里的白墩子,敌人的骑兵又尾随而来。程世才军长和李先念政委命令全军撤到白墩子的外围,依托公路两侧戈壁沙丘和简易工事与敌骑展开激战。利用两路敌人被击退的空隙部队快速向西北方向转移。战斗中100多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4月26日下午,弹药几尽,疲惫至极的西行支队余部近600人退至红柳园,凶悍的敌骑尾随而来,将红军分割包围,广大红军将士抱定战死沙场的信念,砸坏电台,烧毁密码,用大刀、长矛、石块与敌拼战。危急关口,程世才组织力量正面反击,迂回侧击,多次击退敌人的冲锋。激战中红军敌工部部长曾日三、30军89师参谋长刘雄武、政治部主任陈智才、西路军总部电台台长钟贞义、译电组长陈茂生等100余名指战员被敌骑践踏、刀劈和俘杀,拋骨戈壁。当晚被敌骑冲散的红军将士按照总部指定方向继续向西北方向转移,红西路军西征最后一战到此结束。</p> <p class="ql-block">在安西战斗中牺牲的红军将领。</p> <p class="ql-block">陨落大漠戈壁的红军将领曾日三</p><p class="ql-block">曾日三同志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1904年生于湖南宜章城关镇曾家湾一个世代书香家庭,青少年时期他被共产党为“为穷苦人民打天下”的精神所感动,为追求共产主义流血牺牲的英雄所激励,毅然同家庭决裂,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1928年,作为一名有理想追求的青年,他被吸收到县苏维埃政府参加革命工作,同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革命军,年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十军第29团秘书,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红9军团政治部主任,代政委,西路军敌工部部长。1937年4月26日,曾日三在西路军安西最后一战中,为掩护部队突围中弹负伤,最后时刻高呼“红军万岁!”拉响手榴弹与抓捕他的敌人同归于尽,年仅33岁。</p> <p class="ql-block">曾日三的家人</p> <p class="ql-block">看着敌人残忍的暴行,想到年轻的红军战士经历了这样非人的折磨,他们要有多强大的意志才能忍受这巨大的痛苦! 我的心在颤抖,在流血,马步芳匪军是中国人民的罪人,是红军永远不共戴天的敌人!</p> <p class="ql-block">红30军政治部主任李天焕回忆:红军队伍被敌军冲散,人员趁天黑分散突围,但是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到新疆去见中央代表,指战员们分散进入了戈壁荒漠,杀掉心爱的战马饮血,有的战士喝自己的尿液解渴,他们用破布止住流血的伤口,揣好破碎的军旗,迎着大漠惊杀,猎猎寒风,衣衫褴褛,饥肠辘辘沿着稀疏的电线杆子极度艰难的向星星峡走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任红30军88师参谋长饶子健回忆:</p><p class="ql-block">往星星峡西进中,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只要冲出去一个人,就多一份革命力量,因此,一边跑一边招呼着冲散的战友,慢慢收拢了十几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路军情报科科长吕黎平回忆:</p><p class="ql-block">正午时分,戈壁滩上又刮起了大风,卷起的大风遮天蔽日天暗的像黄昏时刻,我们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只好停止前进躺倒在一个几十米的沙窝中。已经有60个小时没有喝上一口水,同志们微弱的念叨着“水……”有的人因干渴昏迷过去了。迷路待毙,渴死在戈壁的阴影无情地向我们袭来。</p> <p class="ql-block">时任红30军88师参谋长饶子健回忆:</p><p class="ql-block">我们终于到达新疆边界星星峡了,同志们欢呼啊!跳跃啊!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大家笑啊!叫啊!哭啊!互相拥抱啊!像是长久离开爹娘在外的孩子回到父母身边一样,,激动、幸福的泪水满脸直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死一生,饥疲已极的红军指战员坚定信念,或结伴或独行,互相照应,艰难行进,终于走出戈壁滩,400余人陆续抵达甘新交界的星星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任红30军师部文书何永忠回忆:</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两条腿始终在和马匪的四条腿赛跑,我们边打边撤,敌人紧咬不放,打了一天只撤了十几里。竟日恶战,滴水粒米未进,我们疲惫、饥饿难以表达。……27日下午进行人员统计为318人,又派人去找,陆续有散兵归队。</p><p class="ql-block">1937年5月1日受党中央委派,陈云、滕代远带着满载被服食品的几十辆卡车来到星星峡迎接西路军将士。那天艳阳高照,红旗飘扬,将士们欢庆“五一劳动节”。主席台上陈云、滕代远和李先念、程世才等首长泪眼相望 ,互相问候。</p> <p class="ql-block">陈云同志在欢迎大会上讲话:革命有胜有败,不要只看到了失败,更要看到未来的胜利前景,不要光看到我们现在只有四百多人,只要我们保存下革命的有生力量,我们就会发展壮大起来,我们现在的四百多人,就将扩大为四千人,四万人,四百万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必将属于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西路军安西最后一战,在瓜州大地,留下许多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迹。</p> <p class="ql-block">1937年5月4日,西行支队400多名指战员全副武装,在陈云、滕代远率领下乘坐40多辆汽车离开星星峡向迪化(今乌鲁木齐)进发。途经苦水地方,陈云给大家再一次讲话:“你们虽然失败了,剩下的人也不多了,但是你们这些人是党的宝贵财富,是用金子也买不来的,你们在星星峡换下来的衣服,现在准备拿到莫斯科去展览”。</p> <p class="ql-block">安西战斗部分突围到新疆的将士。</p> <p class="ql-block">无论战斗怎样残酷,红军的旗帜被将士们视为生命,他们拼死护卫着军旗,这是他们的理想和信念。</p> <p class="ql-block">红军使用的大刀。</p> <p class="ql-block">红军穿过的军鞋。</p> <p class="ql-block">流落安西老红军捐赠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红西路军自制火药包</p> <p class="ql-block">军衣</p> <p class="ql-block">红西路军使用过的军号</p> <p class="ql-block">红西路军使用过的牛角水壶</p> <p class="ql-block">掩护部队部分幸存人员。</p> <p class="ql-block">在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广大穷苦百姓看到红军是为人民打天下的,他们对平时作恶多端的马匪恨之入骨,他们冒着被马家军杀头的危险救助负伤掉队的红军战士。</p> <p class="ql-block">祁连山突围战中,时任红30军89师269团2营营长的廖永和与时任88师268团机枪连通讯员的何延德负伤掉队,先后得到肃北考克塞蒙古族江西力大娘和部落头人马希的救助。半年后伤愈在当地落户安家。解放后廖永和找到组织,重新参加了革命工作。向延德以马希儿子身份作掩护,直到解放。</p> <p class="ql-block">曾经救助过红军的当地老百姓王军德。</p> <p class="ql-block">旦旦老人热心救助杨英舒</p><p class="ql-block">随西行支队西进途中掉队的红30军89师267团机枪连传令兵杨英舒独行至肃北考克塞幸遇当地蒙古族老人旦旦。为了躲避国民党军耳目,旦旦老人将杨英舒隐蔽于山洞,并教他蒙语,蒙族习俗和生产常识,杨英舒身体康复后在旦旦老人家落户。</p> <p class="ql-block">庞明俊智救红军战士</p><p class="ql-block">1937年3月,梨园口战斗中负伤的红9军司号员张安泰被酒泉城以打铁为生的庞明俊收留,庞明俊将张安泰以亲侄相称。后在马家军严密搜索下,庞明俊将张安泰及其他4名红军战士送到兰州避难。危险过去后,张安泰回到酒泉与庞明俊一家团聚。</p> <p class="ql-block">赵医生好心帮助金文周</p><p class="ql-block">时任红30军266团通讯员的金文周战斗负伤避于酒泉乡下乞食 ,身上带伤又是外地口音 ,面临随时被捕的危险。幸遇一河南游医赵先生救治,直至伤愈。后来赵先生回河南老家,将金文周托付于好友刘恒泰照管 ,直到解放。</p> <p class="ql-block">熊国炳高风亮节不慕名利</p><p class="ql-block">熊国炳,西路军军政委员,祁连山战斗负伤流落酒泉。解放后,积极参加酒泉县西南区土改工作,面对艰辛的农村生活 ,他始终没有向组织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争取待遇。1986年5月,在组织多方寻找下才发现,这位因病饿已经去世26年的“张炳南”就是当年川陕省政府主席熊国炳。</p> <p class="ql-block">王定国,一位以毕生精力奉献革命的伟大女性。无论是随红西路军征战被俘后的狱中抗争,还是逃离魔窟回归组织后做收容失散红军的工作,她都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追求理想信念的坚定意志。离休后她不忘初心,依旧心系国家人民的发展事业,在推进国家生态建设、公益事业建设、文物保护工作和西路军有关问题的解决上又开始了“新长征”。她十分关注、支持甘肃红西路军纪念馆建设,2016年5月,她以104岁高龄,抱病为本馆题写了馆名“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何福祥省吃俭用,用积蓄交党费</p><p class="ql-block">妇女抗日先锋团二营营长何福祥被俘脱险后流落民间,她始终坚定信念。解放后,她每年都要向党组织递交申请恢复党籍材料。1985年2月,党组织同意恢复她的党籍,党龄从1934年算起。她将数十年积攒的200多元钱交了党费,表达自己对党的忠诚。</p> <p class="ql-block">阎保禄老当益壮,热心公益事业</p><p class="ql-block">阎保禄同志时任西路军5军政治保卫局干部 ,经历了万里长征,河西征战 ,安西战斗和文革蒙冤。但他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在平反离休后,身心不闲,积极发挥余热,热心公益事业,工厂车间、街道社区、居民农家都留下他指导技术、调解纠纷、义务诊病的忙碌身影,受到了各级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和敬重。</p> <p class="ql-block">2005年9月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楣亲切接见安西健在老红军赵明祥。</p> <p class="ql-block">西路军老战士叶久春与长子叶祥荣。</p> <p class="ql-block">叶久春与部分战友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西路军老战士叶久春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西路军老战士阎保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流落安西老战士赵明祥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反映西行支队艰难岁月部分作品。</p> <p class="ql-block">西路军失利后 ,党中央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失散的红军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25日,成立红军办事处(后改称八路军办事处)营救和收容被俘、失散的西路军人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共产国际与新疆盛世才开展营救西路军工作。在苏联建议和帮助下,新疆组办了由督办盛世才直接领导、联共党员陈培生任第二付处长的边务处。“西安事变”不久,盛世才选派边务处干部去甘肃河西寻找西进部队,并在哈密办事处和星星峡办事处作迎接西路军的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同志多方寻找关系,通过甘肃名流马德涵先生斡旋马步青,争取其不再迫害被俘的红军将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在苏联的斡旋和帮助下,我党派陈云从苏联进入新疆,以营救西路军西行支队为契机,建立了我党同新疆督办盛世才的统一战线,并任我党驻驻新疆代表,同时负责领导在迪化(今乌鲁木齐)的西路军西行支队余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路军西行支队进驻迪化(今乌鲁木齐)遵照党中央的指示:集中休整,养伤养病,调理身体 ,准备赴苏联学习。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党中央决定西行支队由去苏联学习,改为就地学习文化、政治和军事技术。取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的番号,成立“西路军总支队”,(对外番号新兵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路军总支队”内设政治处、医务所、总务科、青年科、警卫排、救亡室等直属机构和5个大队,每个大队辖3个排,军师级干部李卓然、李先念等12人,暂留在总队学习,等候中央安排。党中央后又从延安等处选派了冯铉(肖立)、孔原、彭加伦、苏进、吉合(吉国兴)等一大批干部来到新兵营从事教学。在疆学习期间,我党驻新疆代表陈潭秋曾于1939年7月至9月带领“西路军总支队”指战员进行野营和拉练演习, 使指战员在政治上、思想上、军事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同年9月,周恩来副主席因胳膊摔伤从延安去苏联治疗,路过迪化时,在我党代表陈潭秋的陪同下,到总支队演习营地看望了全体同志 ,并鼓励大家抓紧时间学习,掌握各种军事技术,为抗击日寇学好本领。正是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我党驻新疆代表陈云、滕代远、邓发、陈潭秋等人的先后领导下,西路军总支队在新疆保持了旺盛的革命斗志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圆满完成了党交付的学习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七事变”后,党中央根据抗战需要,将李卓然、李先念、曾传六、程世才、李天焕、郭天民、宋侃天等军级以上将领调回延安,其他将士在陈云组织领导下分汽车、装甲车、驾驶、无线电、通讯、炮兵、航空兵大队学习新兵种技术。经过几年的学习培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成了人民军队在航空、无线电通讯、情报、医务、装甲、汽车、炮兵等方面的骨干,为各技术兵种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回到延安的西路军将领。</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党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抗战的需要 ,分期分批将在新疆学习的“西路军总支队”指战员陆续调回延安。1937年12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滕代远带领李卓然、李先念、曾传六、郭天民、李天焕等一批“西路军总支队”军师级干部告别新疆,踏上东归延安的征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初,“西路军总支队”第一批无线电训练班学员20余人学习结业返回延安。1939年11月党中央决定,“西路军总支队”除在新疆边防督办公暑航空队的学员和被抽调去帮助新疆督办盛世才开展工作的同志留下外,其余同志撤回延安。在党代表陈潭秋同志的安排下 “西路军总支队”的31名干部和伤员乘飞机,其余329名同志乘汽车返回延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疆督办盛世才派30辆汽车并派遣参议丁宝珍带两个卫兵负责护送,每辆车上都配备武器,以应对路上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0年1月11日,“西路军总支队”从迪化启程,2月5日平安到达延安。2月下旬 ,乘飞机的31人经兰州转乘汽车回到延安。1940年7月,原准备去苏联后因病情变化没有走成的“西路军总支队”的陈福海等31人分乘2辆汽车于同年8月返抵延安。</p> <p class="ql-block">1942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新疆军阀盛世才背信弃义撕毁与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议,由亲苏联共产党公开反苏反共,将我党在新疆人员连同家属小孩在疆疗养的伤残人员,先是软禁,继而逮捕入狱。在狱中党组织的领导下我党在疆人员在敌人的利诱面前不动心,酷刑面前不低头,把法庭当战场,同敌人展开了不屈的斗争,保持了崇高的革命气节。</p><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10日,在党中央的营救下,经张治中先生的帮助,留在新疆工作、学习、疗养人员连同家属一起被无罪释放,同年7月11日胜利返回延安。</p> <p class="ql-block">李卓然,(1899—1989)湖南湘湘人,1920年同周恩来等同时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苏联军政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后,历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五军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常委兼政治部主任。1937年3月率红西路军余部坚持祁连山游击战争并与国民党马步芳军队在安西做了最后的殊死拼战,后率幸存人员成功突围到达新疆。解放后,历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宣部副部长(兼中央马列学院院长),中顾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89年11月9日于北京逝世。按照他生前遗愿,骨灰一半撒入浴血奋战过的祁连山,一半安葬于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后 。2006年冬,李卓然夫人鲁陆同志去世,子女遵照遗嘱,将骨灰与李卓然相伴合葬。该墓历经三次修缮,形成现在汉白玉墓制。</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棵将军杨。1983年深秋,原红西路军263团3营教导员,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开国少将周纯麟同志途经瓜洲缅怀安西战斗中牺牲英烈,在听取了原安西县政府建设渊泉公园和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的计划后,亲手在此栽植了一株新疆杨树。三十年来,伴随着瓜州快速发展的形势,这株银白杨长势良好,成为目前瓜州同期栽植的最大树木,它见证了安西人民踊跃捐资修建纪念塔,常态化开展纪念祭奠活动的感人场面。</p>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张掖市高台县参观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讲话。</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征,是我党战略重点由土地革命转向抗日战争的全局性行动,肩负创建河西根据地,打通国际通道重任。西路军孤军挺进甘肃河西走廊, 无论是同强敌的殊死拼战,还是失利后转入祁连山爬冰卧雪磨难,无不展示出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p> <p class="ql-block">走在肃穆的纪念馆内,看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读着详尽的资料,仿佛耳边有将士们与敌人的厮杀声,仿佛看到红军战士流血牺牲的悲壮情景。虽然也曾经看到过一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有关资料,但是今天仍然感到十分震撼,看着即将出征的红军将士他们是那么年轻,脸上是对革命充满信心的笑容,他们背负着国家民族的希望,义无反顾地渡过黄河,奔赴战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里没有自己,只有一个愿 望,那就是为天下穷苦人得解放,建立一个新中国!他们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是永远的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短短数月后,二万多名将士们战死沙场,血洒河西,我已经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祁连山高高的雪峰为西路军的将士们垂泪,河西茫茫大漠的西风为将士们鸣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 者 褚丽君</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