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青甘大环线旅游!

条子3

<p class="ql-block">2024 年七月外孙女中考结束,趁着等待分数公布之闲暇我们在当地(兰州)报团参加青甘大环线主要景点参观旅游。</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来到河西走廊小镇——丹霞口。</p> <p class="ql-block">丹霞口旅游度假小镇东邻张掖市甘州区、东南紧靠七彩丹霞景区并接壤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与青海“北大门”祁连县,西北经临泽高台过酒泉直通新疆,是通往七彩丹霞景区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优越。</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央视扶贫大剧《一个都不能少》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中考结束,求个好运!</p> <p class="ql-block">丹霞口旅游度假小镇(简称丹霞口小镇)是甘肃省丹霞大景区延链补链旅游项目,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特色文旅小镇。</p> <p class="ql-block">丹霞口小镇占地约200亩,总投资6亿元,是集特色美食、情景商业、民俗文化、会议会展、精品民宿和主题演艺等多种业态于一体,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新综合性旅游度假特色小镇。</p> <p class="ql-block">丹霞口小镇业态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良好,是一个能满足各阶层各年龄段需求的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丹霞口旅游度假小镇自2015年开工建设以来,已完成投资5亿元。其中一期张掖味道美食街、手工作坊街、特色民宿及水系景观带等项目均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p> <p class="ql-block">丹霞口小镇的院墙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地貌有特点。</p> <p class="ql-block">粉兜、绿衣。</p> <p class="ql-block">丹霞口小镇精心打造的国内首台室内“沙秀”、大型历史情景剧《回道张掖》,将带你穿越时空,领略古丝绸之路盛景!</p> <p class="ql-block">观看表演涨了知识,才知道隋炀帝西巡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封建帝王亲巡青海、河西,也是从长安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向西,走得最远的一次壮举,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张掖世界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张掖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其中包括七彩丹霞景区,这是一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景观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七彩丹霞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肃南县境内,是该地质公园的主要景点之一,以其色彩缤纷的丘陵和壮观的地貌吸引着众多游客。</p> <p class="ql-block">七彩丹霞景区主要发育由1.35亿年至6500万年的白垩纪“红层”,厚层砾岩和砂岩经构造运动,流水与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2011年,张掖七彩丹霞景区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2020年7月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09次会议上通过决议,正式批准张掖地质公园为“张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25日,张掖世界地质公园正式揭牌开园。</p> <p class="ql-block">张掖祁连山丹霞地貌群,海拔高度在2000米至3800米之间,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5~10千米,分布面积在300多平方公里以上。</p> <p class="ql-block">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红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各显其神。</p> <p class="ql-block">张掖七彩丹霞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高度复合区,色彩缤纷、观赏性强、面积大,集雄、险、奇、幽、美于一身!</p> <p class="ql-block">丹霞是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该处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亿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瓜洲大地之子。</p> <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是一座位于中国‌甘肃省‌瓜州县戈壁滩上的巨型雕塑,其设计和建造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瓜州汉武大帝雕塑,也被称为汉武雄风,是一座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的大型户外雕塑,主要材质为红砂岩。这座雕塑展现了西汉第七位皇帝‌刘彻的形象,总高度达到12.5米,利用先进的3D扫描和数字技术创建数据,分块进行3D雕刻后逐块雕砌安装成型。汉武大帝雕塑不仅展示了汉武帝一统江山、胸怀万里的豪迈气概,还体现了他在面对‌匈奴骚扰时果断提拔‌卫青、‌霍去病等将领,最终北击匈奴的英勇决策。</p><p class="ql-block">刘彻驾崩后葬于陕西兴平,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名为茂陵,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的时候游人太多,只能在远处拍照。</p> <p class="ql-block">这座雕塑以其独特的形状和位置,成为了当地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雕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对‌地球——我们共同母亲——的感恩与敬仰。它象征着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提醒人们要保护地球,避免破坏我们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此外,大地之子还象征着‌新生、生命、希望和未来,代表着‌丝绸之路的重生和希望。这座雕塑的建造不仅是对环境保护的一种宣扬,也是对旅游业的推动,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活力。</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敦煌。</p> <p class="ql-block">敦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著名景点包括‌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外孙女爱好绘画,仔细观看壁画!</p> <p class="ql-block">看到心仪的壁画拍照留存。</p> <p class="ql-block">自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作为西陲重镇的敦煌,成为沟通中原和西域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沿线的商业中心,以及各种民族与文化交汇的场域。其中,佛教文化和艺术在内的中西文明在这里交汇、碰撞,这是敦煌石窟艺术产生的历史根源。</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开凿兴建的年代,不同的文献资料记载稍有出入。目前多数学者所同意的观点是前秦建元二年(366)乐僔和尚在莫高窟创凿洞窟,法良禅师接续建造。</p> <p class="ql-block">隋和唐前期,敦煌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商业枢纽和重要的宗教中心,莫高窟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各方的朝圣之地。</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p> <p class="ql-block">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城南5千米处,占地面积为76.82平方千米,核心景区面积界定为12.79平方千米,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主要景点有鸣沙山、月牙泉。鸣沙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因沙动成响而得名。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形似一弯新月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汉代,鸣沙山被称为神沙山、沙角山。最早在东汉辛氏《三秦记》中有“河西有沙角山,峰崿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乾糒……人欲登峰,必步下入穴,即有鼓角之声,震动人足”的记载。魏晋,始称鸣沙山。</p> <p class="ql-block">汉代,月牙泉被称为沙井。唐代,被称为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是环抱在鸣沙山中的一湾清泉,形如玄月,故名“月牙泉”。截至2020年4月,月牙泉东西长242米。月牙泉是在具备松散的地质结构, 低洼的地形条件和区域性地下水位较高的条件下形成的,而构造运动、流水及风力地质作用是月牙泉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动力条件。尽管星转斗移,风啸沙鸣,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宛若明镜。沙水共生,山泉相依,成就了“沙漠第一泉”这一世界奇观。</p> <p class="ql-block">跟团旅游时间受限,无法完全领略鸣沙山、月牙泉的诱人魅力,留下了许多遗憾。</p> <p class="ql-block">外孙女兴致勃勃骑沙漠之舟——-骆驼🐫。</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的骆驼🐫!</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翡翠湖。</p> <p class="ql-block">大柴旦翡翠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政区大柴旦镇境内,是大柴旦盐湖风貌,属硫酸镁亚型盐湖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我们来过一次,现在的景色比当年差远了。</p> <p class="ql-block">大柴旦翡翠湖属硫酸镁亚型盐湖,原是化工厂盐湖采矿队的采矿区,是海西州第三大人工湖。由于湖水含盐量高,四季不冻。湖内富含不同浓度的钾、镁、锂等多种元素,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翡翠湖清澈通透,透过水面,能清晰的看到湖底的盐层。翡翠湖内层呈碧蓝色,外层呈奶蓝色,透过水面,能清晰看到湖底的盐层。</p> <p class="ql-block">我们当天去的时候天公不作美,湖水基本没有色彩,只能照个倒影。</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茶卡盐湖。</p> <p class="ql-block">茶卡盐池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部边缘,乌兰县茶卡镇南侧。北依巍峨的完颜通布山,南靠旺秀山,东濒茶塘盆地,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天然盐湖。</p> <p class="ql-block">茶卡盐湖石盐开采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06~公元25年的西汉时期,当地羌族人就已经知道采盐食用。</p> <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立了丹噶尔厅盐局,标志着茶卡盐纳入了有序经营管理轨道。</p> <p class="ql-block">茶卡盐湖,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这是一个盐的世界,车上、地上、甚至空气里都有盐味,远处有挖盐船在挖盐;近看这些盐,是像水晶状的晶体;尝一尝,味道与食盐略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茶卡”,藏语意为“盐海之滨”。盐湖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是柴达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结晶盐湖。</p> <p class="ql-block">盐粒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早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就已开采,迄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湖面上现代化大型采盐船游弋作业。湖畔,小火车来往奔驰,盐砣似雪山般矗立,展示着柴木盐湖的迷人风光和博大盐湖张富有。</p> <p class="ql-block">茶卡是蒙语,意为“盐海”。茶卡盐湖的湖水面积,水深明显受香节影响,雨季湖水面积可达104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十几倍,干季湖水面积明显减少。</p> <p class="ql-block">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奇观等,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茶卡盐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汉时期。</p> <p class="ql-block">湖水属卤水型。底部有石盐层,一般厚5米,最厚处达9.68米,湖东南岸有长十几公里的玛亚纳河注入。其它注入盐湖的水流很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该盐湖为天然结晶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初步探明的储量达4亿4千万吨以上。</p> <p class="ql-block">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消揭开十几厘米盐湖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开采过的卤水,几年之后又重新结晶成盐层。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p> <p class="ql-block">(西宁府新志)上有过这样的记载:“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蒙古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贸易,郡民赖之”。</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盐律。解放前,马步芳政权在这里设有盐场,每年生产近千吨原盐。</p> <p class="ql-block">现在古老的茶卡盐池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开发出加碘盐,洗涤盐,再生盐、粉干盐等十多个品种,每年生产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余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受到人们普遍欢迎。</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青海湖。</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跨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刚察、共和三县之间。湖面东西最长106千米,南北最宽63千米,周长约360千米。</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湖水面积4625.6平方千米,湖水容量743亿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湖面海拔3196米。流域整体轮廓呈椭圆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是一个封闭的内陆盆地;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是微咸水湖,矿化度较高,水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是藏文化区,不仅具有藏文化区的共同特点,拥有藏文化区共有的民族风情、文化渊源,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水文化特点。</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称为中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盆地的发展雏形可追溯到古生代,它与共和盆地原为一体,形成菱形断陷沉积盆地。中生代初,受北西断裂的影响盆地中间隆起,逐渐发育形成青海南山,将盆地一分为二成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盆地。</p> <p class="ql-block">新生代以来,随着青藏高原的明显隆升,断裂产生,形成若干大小不同的隆起带。在早、中侏罗纪时期青海湖地区已成陆地,当时地壳稳定,处于长期剥蚀夷平阶段,形成本区最古老的夷平面。青海湖地区的湖盆地貌最早出现在晚第三纪,为“青东古湖”的一部分。到第四纪初—早更新世末,青海湖盆地开始大幅度沉陷,河口抬升。</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边有热气球可以乘坐,每人次158元。</p> <p class="ql-block">外孙女走近热气球!</p> <p class="ql-block">飞上蓝天!</p> <p class="ql-block">在距今20—200万年前是成湖初期,青海湖属于外流淡水湖,与黄河水系相通;布哈河流经青海湖,通过倒淌河流入贵德盆地汇入黄河。</p> <p class="ql-block">距今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日月山强烈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河水倒灌,外泄无径,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青海湖由外泄湖变为封闭湖泊,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p> <p class="ql-block">走进藏民部落。</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地区藏文化浓郁。</p> <p class="ql-block">草原的风景优美怡人。</p> <p class="ql-block">藏族大妈。</p> <p class="ql-block">骑着骏马走草原。</p> <p class="ql-block">草原、小溪、藏族少女。</p> <p class="ql-block">无人机航拍效果一般般哟。</p> <p class="ql-block">供拍照的牦牛🦬。</p> <p class="ql-block">在藏民家里学做糌粑。</p> <p class="ql-block">第八站:塔尔寺。</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地处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湟中区城区,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p> <p class="ql-block">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本名罗桑扎巴,1357-1419)的诞生地。宗喀巴大师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p> <p class="ql-block">室内硕大无比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宗喀巴去西藏六年后,其母香萨阿切盼儿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晤。宗喀巴接信后,为学佛教而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一幅,并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莲聚塔”。此后180年中,此塔虽多次改建维修,但一直未形成寺院。</p> <p class="ql-block">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倡建静房1座修禅。17年后的万历五年(1577年),复于塔之南侧建造弥勒殿。至此,塔尔寺初具规模。万历十年(1582年)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第二次来青海,翌年春,由当地申中昂索从措卡请至塔尔寺。三世达赖向仁钦宗哲坚赞及当地申中、西纳、祁家、龙本、米纳等藏族部落昂索指示扩建塔尔寺,赐赠供奉佛像,并进行各种建寺仪式。从此,塔尔寺发展很快,先后建成达赖行宫、三世达赖灵塔殿、九间殿、依怙殿、释迦殿等。经四世达赖指示,万历四十年(1612年)正月,正式建立显宗学院,讲经开法,标志着塔尔寺成为格鲁派的正规寺院。</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八天七晚的旅游结束后我们从兰州乘坐高铁🚄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