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宁晋的历史文物】</p><p class="ql-block">境内文物,遗存甚多,至今发现者,远自殷商近至民国。尤以唐、宋、明时代价值最高。至1995年,文保所共征集文物60余件。现有馆藏文物90件,其中国家二级2件,三级28件。</p><p class="ql-block">(一)穿孔石斧 </p><p class="ql-block">商代石质工具。长11厘米、宽5厘米,单孔,上宽下窄。凸弧双刃。色青白,石质坚密,通体精磨,制做规整。1986年征集,现藏文保所。</p><p class="ql-block">(二)乳钉纹铜镜 </p><p class="ql-block">东汉铜镜。1990年7月,于东陈村北砖窑出土。直径22厘米,厚0.5厘米。圆钮,方钮座,钮座外双方框,外方框饰十二乳钉,云纹,方框外有八乳钉及规矩纹,外饰锯齿纹一周,缘部流云纹。三级文物,现藏文保所。</p><p class="ql-block">(三)陶楼模型 </p><p class="ql-block">东汉陶器。灰陶质,器表饰白色粉料。楼顶为斗拱式斜栅顶,唇口留有密沿瓦当,室外递阶式楼梯,为典型古代中原阁楼式建筑模型。1990年7月,东陈村出土。现藏文保所。</p><p class="ql-block">(四)廮陶城遗址陶器 </p><p class="ql-block">廮陶城遗址出土陶器有灰陶豆、灰陶匝、灰陶鼎、云纹瓦当等。据鉴定,均为西汉时期遗物。</p><p class="ql-block">(五)汉代货币 </p><p class="ql-block"> 1985年,李家营村民于村东南500米处,挖出铜钱一陶罐,总重72.5公斤,约3万余枚。其中有大五殊、剪轮五殊、蜒环五株及新莽时期的“货泉”和汉“半两”等。</p><p class="ql-block">(六)唐代陶器 </p><p class="ql-block">1994年,文保所勘探队于环城北路西侧,城建施工地下勘探出土唐代陶质墓葬品7件,其中有:武士俑,通高62厘米,立式。头戴盔,身披甲,着长袍,腰系带,右手抚胸,左手叉腰,双目圆睁,眼球突出。神态威严,是唐代陶俑中精品,定为二级文物;女乐俑,通高26厘米,坐式。头挽高髻,目微闭,盘腿坐于圆垫上,双手抱琵琶。神悉专注、娴静,为陶俑佳作,定为三级文物;胡人俑,通高30厘米,立式。头戴毡帽,深目高鼻,浓眉络须,上穿翻领短衣,下着骑士裤,右手叉腰,左手下垂,神态自然大方,定为三级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宁晋的革命文物】</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宁晋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英勇奋斗,无数先烈为求解放事业,贡献出宝贵生命。为嘉其德行,彰其业绩,县人民政府和各区区政府相继修建烈士碑、亭、塔、墓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一)宁晋县烈士亭 </p><p class="ql-block">1946年建,原址在城内西关(民主村老爷庙旧址)。1953年迁城外西北角(高邑路,环城北路交叉路口东侧)。1979年重修。碑亭院落座北朝南,占地766.08平方米。院内苍松翠柏,花木相映。碑亭通高7米,底座2米,水泥、砖砌。亭架木质,六柱六角。起脊飞檐,半圆滚瓦扣顶,顶端竖铁制镰刀斧头。亭内置六块石碑,合成六棱碑,高2米,周长3.6米,正面隶书“精神不死”,背面“浩气长存”。碑文有序文和278名烈士姓名、籍贯、部队番号、职务、牺牲地点和时间。院北端墓地,面积146.22平方米。中央筑圆摸型烈士公墓,两侧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洪烈士墓2个。墓场与亭中间东西两侧,各立一碑,碑上刻“革命烈士公墓”、“革命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应受全民敬仰”、“全体人民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1956年宁晋县人民委员会立”。1989年8月,烈士碑亭迁至高邑路南,民政局扶贫福利门诊南侧。院落改为座南朝北,占地1933.43平方米。院内东屋3间展览室。碑亭通高10米。墓场在院西端。其余建筑均依旧貌。</p><p class="ql-block">(二)北白豆抗战殉国烈士碑亭 </p><p class="ql-block">位于北白豆村委会门前,丁字街中心处,1945年建。座西朝东,高7米,底座2.4米,台阶9级。上建六柱六角飞檐木架亭,顶竖镰刀斧头五角星。亭中立六块石碑合成的六棱形烈士纪念碑,除碑题、序文外,书刻四芝兰、司马、浩固、北白豆等一区区政府管辖内27个村庄,98位烈士姓名。</p><p class="ql-block">(三)唐邱抗战殉国烈士碑亭 </p><p class="ql-block"> 1945年11月,二区区政府建。1974年迁至唐邱四村原公社修造厂对过座西朝东,占地800平方米。院内植松柏,碑亭居中,高6米六柱六角,顶扣半圆琉璃瓦,上竖镰刀斧头。亭中六块石碑分别砌入六面墙内。碑额刻盘龙、花草图秦碑题序文外,分别为“阵亡战士碑记”、“军政干部碑记”、“各村民兵自卫队群众碑记”,“村级死难干部碑记钾”。录50位烈士姓名、职务、籍贯。</p><p class="ql-block">(四)纪昌庄抗战建国烈士塔 </p><p class="ql-block">1945年建于纪昌庄大街中心。1979年迁村北通往四芝兰公路西侧。座北朝南,八角三层,通高10余米。塔座1.1米,前后6级台阶。一层为碑亭,二、三层为塔式砖砌。顶端插镰刀斧头旗。碑亭由8根水泥柱支撑,柱间围铁栅,八块石碑砌入砖墙,合成八棱碑,碑底座、墙体均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等文字。二层八面墙壁绘英雄形象,碑额刻有耕种、生产、苹果、石榴等图案。除碑题和序文外,刻有112位烈士姓名。</p><p class="ql-block">(五)北近烈士碑亭 </p><p class="ql-block">1945年11月,建于北近村东北角,1958年迁村中。1979年迁至村西北角。亭场占地250平方米。碑亭座北朝南,高6米,六柱六角,飞檐尖顶,上竖镰刀斧头。亭内置4块石碑对合而成八棱碑。碑额刻生产纺织图,碑文除碑题和序文外,录西北片各村战士和区村干部共49位烈士姓名、籍贯、职务、时间及经过。</p><p class="ql-block">(六)张伟业烈士墓 </p><p class="ql-block">北河庄村东南300米、南河庄村北200米处。墓主人又名何如之,北河庄村人。系宁南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兼大队政治主任。1943年8月,因叛徒告密,牺牲于大曹庄,年仅32岁,葬于大曹庄。1943年迁现址。北河庄曾改称伟业镇以示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