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梁素海

新常态

<p class="ql-block">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红柳湖”,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是历史上黄河改道南移后,北支乌加河和河套地区灌渠排水汇流而成形成的河迹湖。2010年后,乌梁素海面积一般稳定在293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乌加河、莫楞河、乌松图勒河、额尔登河,及塔布渠、义和渠等灌溉渠道。通过河套总排干出口退水系统在三湖河口汇入黄河。</p> <p class="ql-block">乌梁素海是全球范围内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具有极高生态价值的大型多功能湖泊,地球同纬度最大的自然湿地和世界八大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被称为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2002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p> <p class="ql-block">乌梁素海原是黄河故道,黄河南迁以后,是乌加河的一部分。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随着河套农垦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各渠道入乌加河的退水逐年增多,北起红门图、南至王六子壕的低洼地区,逐渐形成乌梁素海。起初为河迹湖,水面只有3000多亩。到20世纪初,水面达到1万亩。1929年义和渠改口通稍,恰遇黄河大水进入乌加河,使乌梁素海周围许多土地被淹。1931年,后套各大干渠相继通稍,渠口没有控制,长年流水,均汇集到乌梁素海之中,加之洪水泛滥,致使乌梁素海水面明显扩大。1933年前已淹没海子周围十几个村庄,水面扩大到20万亩。到20世纪四十年代,乌梁素海已形成南北长55公里,东西最宽处25公里,海水面积达100万亩,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曾达到过120万亩。</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以后,人民政府对后套水利事业进行有计划的修整,疏通乌梁素海注入黄河的排水渠,并在海周围筑起堤坝,控制水面扩展。1965年前,海水面积缩小到70万亩。1970年代,由于围海造田,使海面积进一步缩小。1969年到1976年间,海水面积只有37万亩。1976年11月,河套实行冬灌,乌梁素海水位持续20余天猛涨,使围海造田的部分堤坝决口,海面又逐年扩大。1983年,农业区划普查时,乌梁素海水域面积达到551380亩,其中属乌梁素海渔场管辖416440亩,社队管理134940亩。</p> <p class="ql-block">乌梁素海,海面高程为海拔1018.5~1018.78米,水深0.5~2.5米,深度小于0.7米的水面占总面积的85%。海底基本平坦,高差1米左右。最低处位于海区东南部,海拔高程1015米。乌梁素海年均总蓄水量为3亿立方米。下游建闸后,海水位以1018.5米控制,平均水深1.14米,蓄水量为3.3亿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乌拉山区和乌粱素海有大量飞禽鸟类,是中国重要鸟类资源宝库之一。已被列为国家鸟类保护区,列入国家保护的鸟类有疣鼻天鹅、大天鹅和斑咀鹈鹕三种,列入自治区保护的名鸟有百灵鸟。乌梁素海是鸟类的天堂,有大片芦苇筑巢引凤,有大量鱼群供其美食,真是鸟儿们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乌梁素海有鲤鱼、鲫鱼、青鱼、草鱼、瓦氏雅罗鱼、赤眼鳟、团头鲂、长春、麦穗鱼、似的、棒花鱼、申华鲭皱、餐鲦、鳙花鳅、泥鳅、后鳍巴鳅、黄氏须鳅、鲶、黄鳔、青鳝、黄鳓、克氏缎虎鱼等24种。1960年代以前,曾有大量团鱼(圆鱼、鳖),曾上过国宴,后因水质变化等原因,已绝种。</p> <p class="ql-block">乌梁素海芦苇群落分布面积最大,占全湖面积40%,集中分布在湖的中部、北部,生长非常茂盛、生命力极强。一般植株高3至3.5米,茎杆直径约为1.1至I.2厘米,发展极为迅速,植株不断向深入区域演进,许多地方已连接成片。湖底显著抬高、生物填平作用迅速,呈芦苇沼泽状态.在芦苇群落的周围常有香蒲、金鱼藻、茨藻伴生。整个群落经济价值高,芦苇、芦花、蒲草叶、蒲杆、蒲黄质量较好,产量高,远销区内外。</p> <p class="ql-block">乌梁索海渔场开展旅游服务始于1960年代.1985年成立旅游公司,正式开展专业性服务。1986年开辟旅游航道,将码头建在场部后面。湖中深处设有平台、活动木板房、隙望塔。旅客乘游艇驶进湖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乌梁素海是鸟的世界、鱼的乐园,每年约有60万只野生鸟类在保护区栖息繁衍,特别是疣鼻天鹅数量达到近千只,被称为“中国疣鼻天鹅之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也是全球范围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罕见的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环保多功能的大型草原湖泊。地处国际八大候鸟迁徙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中亚──印度交叉的重要节点,是全球著名的野生鸟类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对保持中国乃至国际湿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是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从2018年起,湖区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2021年,乌梁素海流域保护修复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2022年10月1日,全国最大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正式进入整体验收阶段。</p> <p class="ql-block">乌梁素海流域,东部为乌拉山,与大青山相连。东北部为巴音查干山、查石太山,统称色尔腾山,属阴山山脉的西延部分。三座大山之间有两川,即明安川和小余太川.乌拉山南有山前洪积扇倾斜平原及中滩平原.西部为后套平原的东缘部分。沙漠、丘陵分布在乌拉山后及后套南部的西山咀、金星乡境内,苏独仑乡磨楞河出口处也有部分沙丘。黄河从西向东南流经旗境最南边沿.境内还有4条较小的河流,流经旗境北部山旱区。乌梁素海居旗中部,北宽南窄中卡腰。境内还有铁路、公路、渠沟、水库,较小的海壕以及森林、草原、城镇、村庄、工厂、军事用地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乌梁素海流域,属中温带亚干旱西部季风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冬长夏短、四季分明。气候资源优势是日照充足,积温较多,昼夜温差大,雨水集中,雨热同期;劣势是寒冷期长,无霜期短,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干旱、大风、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由于地形地貌差异大,地区间气候有明显差异。热量指标不稳,年际变化大,日较差也大。降水的年际月际变化很大,8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份。降水地理分布差别大,年平均降水总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p> <p class="ql-block">乌梁素海流域,大部在乌拉特前旗境内,历史悠久。战国前,这里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北逐林胡、楼烦,在旗境建九原县,筑长城。秦建九原郡、开北郡。秦长城经过旗境北部。汉建五原郡、朔方郡,郡城均在旗境附近。西汉末年,匈奴拥卢芳称帝,建都于九原县,旗境为卢芳割据政权之中心地带。三国、两晋、十六国时期,旗境先后为鲜卑、匈奴、羯、氐、羌五个民族辖领。北魏时在旗境建沃野镇。隋在旗境建五原郡、丰安镇、大同城.唐在旗境建中受降城、天德军城,并先后为燕然都护府、安北都护府辖领。五代初为晋天德军辖领,后属契丹部。宋、辽、西夏时期,东北部属辽云内州天德军,午腊药山(乌拉山)前与后套平原属西夏东部地。元、明时期,为蒙古游牧地。</p> <p class="ql-block">建国后,恢复乌拉特前旗原名,西北部仍为安北县。1958年5月旗县合并,撤销安北县建置。乌拉特前旗先后隶属乌兰察布盟、河套行政区、巴彦淖尔盟、包头市辖领,1963年11月又划归巴彦淖尔盟。</p> <p class="ql-block">乌梁素海是塞外明珠,是鸟的天堂,鱼的圣地。今日的乌梁素海,俨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旅游必打胜地。乘坐游轮荡漾在宽阔无垠的湖面上,仿佛翱翔在广阔的大海中一样。人、湖、鸟、鱼、芦苇,就像一幅一气呵成的山水画,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愿乌梁素海环境越来越好,水质越来越清澈见底,各种鸟类繁衍生息,各种鱼类生生不息,人们在宁静祥和的氛围中观景游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