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人对王国维的印象恐怕主要荟聚在他《人间词话》中所云的成事求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如果仅此而已,那真的是小看了这位戴着瓜皮小帽,辛亥革命后连皇帝都剪了辫子,而他竟仍然留着小辫,却又精通英德日法语,用欧洲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尼采、叔本华等的哲学、史学等新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哲学、美学、文学、教育等国学,以初中学历竟登状元进士方能履职的宣统皇帝的帝师,侍讲一一南书房行走!</span></p> <p class="ql-block">清华国学院的五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吴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国维在历史研究上是著名的“甲骨四堂”之一。是他采用了最先进的二重证据法,将书籍史料与地下考古出土证据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史学的新方法,被胡适、郭沫若、鲁迅等誉为用新方法研究旧学问的开山者,是三国陈寿后1600年的史家第一人。特别是他对甲骨钟鼎文的研究,轰然撞开了殷商云遮雾罩迷蒙隐遁数千年的大门,一下将中国历史的实证推前了一千多年,是世界性的学者。眼高于顶的陈寅恪都高度赞美道: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国学大师王国维还首先提出了教育学上美育的概念,并将德智体美并列为教育的四大行则。他用新方法对中国戏剧、诗词、文学的研究也使之达到了新的高度。连大学者胡适也不敢与其比肩。1924年清华学校成立国学研究院,为聘请王国维担任院长,大名士吴宓登门行了三跪大仪,方才得允,但却婉辞院长之职,只愿任教授。如此与梁启操、陈寅恪、赵元任等一众天才并为中国国学的四大导师。</span></p> <p class="ql-block">清华园中的王国维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这位博通中外古今,正值学术和声望高峰的旷世天才却在1927年的6月2日在颐和园投湖自尽了!留下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王国维之死成为中国历史的一桩公案。关于王国维为何拖着辫子自沉昆明湖,后世臆测大致分几种:一为愚忠殉清说。作为一个旧式读书人,能被擢为帝师,并实际成为士人领袖,无疑是对道德学问的最大肯定,也是莫大的皇恩。1924年冯玉祥不讲契约精神,撕毁优待清室条例,将宣统皇帝赶出了皇宫。王国维如煎如焚感同身受却毫无分忧之法,只能愤愤将本已剪掉的辫子又重新蓄了起来。接受清华园研究院教授之职时,他也先到已寓居天津的废帝溥仪处请旨,得到谕旨方才前往就任。二为"逼债"说。三为"惊惧"说。王国维自杀是怕自己这个前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彼时,时任长沙总商会会长的两湖学者叶德辉对国民党北伐大为不满,对时兴的农民协会和"一切权力归农会"更视为寇仇。对此,他送给农民协会一副对联:"农运宏开,稻梁菽麦黍稷,尽皆杂种;会场广阔,马牛羊鸡犬豕,都是畜生。"横额是:"斌尖卡傀"。意为不文不武,不小不大,不上不下,非人非鬼。正因了这副对联,不赞成相互砍头式革命的叶德辉被农民协会的梭镖队抓去,并在1927年4月11日砍了头。如果说叶德辉多少是有点自作孽惹祸上身,而无端被暴徒拽出,极端捶辱,卒致之死地的乡绅学究也比比皆是。无法无天随意私刑之形势令王国维深感痛之,故效屈子沉渊,一瞑而不复视,眼不见心不烦了。四为"谏阻"说。以"尸谏”劝阻溥仪东渡日本避难;五为"文化殉节"说;六为"妻妾出轨受辱"说。但陈寅恪在为王的挽词集所作的序中所论最为公允。陈寅恪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殉文化"说,与梁启超之论王国维死因相接近,因而陈氏之说最为接近本真,亦多被当世研究者所赞同。直白的说,陈寅恪认为是缘于王所钟情的旧文化已死。而王作为旧文化的尖峰代表人物,又深感旧文化于今世的无用,而新势力的崛起又看不到对民族兴盛带来希望,故此心灰意冷,效屈子而沉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先生之死虽因殉旧文化,但同为国学大师的陈寅恪在为王所作的碑文中却对王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文人学者,道德文章最应具备的乃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反观之,一种文化一个主义一个思想乃至一方略一情谊甚至种种,死了就死了,虽然万般不舍,也不必抱残守缺食古不化地死扛一一因为对现实毫无裨益!禅宗谓之随缘者是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先生沉渊已九十七年,无以为飨,以先生在《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中的华章以为祭:</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呜呼哀哉,落花流水春去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O二四年七月十四日于金银湖西苑</p> <p class="ql-block">参考书目:岳南《南渡北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