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 言</p><p class="ql-block">70多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不仅开启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新纪元,也掀开了世界历史新篇章。70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战争废墟中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明确目标、坚定方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国家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正在我们手中一步一步变成现实。“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而精心制作奉献的一份重要礼物。</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广大美术工作者热烈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创作了一大批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优秀美术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多次在重要历史时间节点组织艺术家们进行主题美术创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既充分反映了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丰功伟业,又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包括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百万雄师下江南”,石鲁的“转战陕北”,叶浅予的“北平解放”,钟涵的“延河边上”,吴作人的“过雪山”等等,堪称经典名作。“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中精心挑选了部分优秀油画、国画,力图全景式地向观众展示中国革命从星火燎原到开国大典的艰难曲折和苦难辉煌,引导观众缅怀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与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交相辉映的是,我们还特地以情景还原方式展出了一组反映1949年开国大典盛况的馆藏珍贵文物,生动见证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时刻!</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举办这个展览,就是要用艺术语言和珍贵文物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事实讲出来,告诉人们新中国的成立是多么来之不易,那是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通过艰苦卓绝的浴血斗争奋斗出来的,是中国人民在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的不懈努力中探索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更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高举革命旗帜,弘扬革命精神,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负有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也是国家的文化客厅。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馆藏革命历史文物数量大、类型多的突出优势,定期举办各类革命历史题材展览,提醒我们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调动激发起旺盛的革命斗志和创造热情,汇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国大典 董希文</p><p class="ql-block">原作创作于1953年,此件为靳尚谊、赵域1972年复制,阎振铎、叶武林1979年修改。</p><p class="ql-block">规格:231cmx401cm</p><p class="ql-block">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决定委托中火美术学院组织完成油画《开国大典》,此项重任落到了37岁的董希文身上。1953年,《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其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在全国发行,发行量创造了当时的顶峰。毛泽东主席在看了《开国大典)时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p><p class="ql-block">1972年,在董希文的指导下,靳尚谊、赵域复制了《开国大典》。1979年,为纠正“文革”中“左”的错误,本着实事求是、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复原貌。根据家属的意见,为保留原稿,委托靳尚谊在复制品上进行修改。后来,靳尚谊因故未能修改,而推荐间振铎、叶武林完成修改工作,在复制品上恢复了原稿中的刘少奇和高岗。此后,在所有重大展出中的《开国大典》均为此复制品。画面中第一排领导人均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左起: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p> <p class="ql-block">进京赶考 陈承齐</p><p class="ql-block">油画 280x490cm 2010年</p><p class="ql-block">《进京赶考》以太行山、西柏坡为背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夜(1949年3月23日),离开西柏坡时与当地群众依依惜别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强占运河铁桥) 宗其香</p><p class="ql-block">油画 200cmx337cm 1951年</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是解放军三大战役中辆性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强占运河铁桥)表现的是淮海战役中攻打黄百帮兵团时,解放军强占运河上唯一一座可以通行的陇海铁路桥时的场景。画面表现了奋勇冲锋的士兵形象,以士兵的动态组成的动势既拉开了空间感,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张力,体现了战斗的激烈。</p> <p class="ql-block">延安火炬 蔡亮</p><p class="ql-block">油画 164x382cm 1959年</p><p class="ql-block">《延安火炬》描绘了1945年8月15日夜晚,延安民众得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陕北军民舞动手中火炬热烈欢庆的场景。延绵数里的火炬象征着燃烧在中国大地上的抗目之火,象征着胜利曙光即将照亮中国大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革命理想高于天 沈尧伊</p><p class="ql-block">油画 178cmx368cm 1978年</p><p class="ql-block">《革命理想高于天》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主题,时代特征鲜明,人物形象饱满,技巧写实逼真,用整体暗色调配合篝火,衬托出温暖的氛围,也表现了豪情万丈的革命激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百万雄师下江南 董希文</p><p class="ql-block">油画 200cmx421cm 1959年</p><p class="ql-block">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1949年4月20日夜至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胜利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登上长江南岸。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空前壮举。</p><p class="ql-block">董希文,浙江绍兴人,曾在杭州国立艺专求学,1946年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2~1953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起稿组组长。代表作品有《开国大典》《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X千年土地翻了身》等。董希文在油画艺术上开风气之先,明确提出了“油画中国风”的主张和理论方法,并在实践上进行了大胆而多样的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百万雄师下江南》创作于1959年。董希文采用了百万大军乘风破浪即将登岸的一瞬间,以明快的色调,呈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感和胜利在望的兴奋与喜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潮流 全山石</p><p class="ql-block">油画 226cmx303cm 1986年</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离开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25日下午,毛泽东等到西苑机场,同沈钧儒、郭沫若、李济深、黄炎培、马叙伦、傅作义等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民主人士及来自北平各界的1000余名代表见面,并且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在前往北平的路上,毛泽东对随行人员说:“人心向背,这就决定了我们必定胜利,蒋介石必定失败。”这就是历史的潮流。</p><p class="ql-block">全山石,浙江宁波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由国家选派赴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系统地接受了苏派油画造型训练,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代表作品有《英勇不屈》冈山上》娄山关》《血肉长城》等。全山石提倡从生活中发现美,注重写生、采风,又对西方油画技法有深入研究。其油画造型严谨,色彩丰富而变化微妙,用笔生动酒脱,极富韵律感和抒情味。创作题材广泛,兼擅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肖像画尤能见出其精湛技艺。《历史的潮流》创作于1986年,画面结构严谨、人物刻画传神,突破了中国油画常见的生硬感。人物与背景明暗对比强烈,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北平解放 叶浅予</p><p class="ql-block">中国画 245cm x155cm 1959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29日,东北野战军、华北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孤守北平的傅作义部25万人已完全陌入绝境。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组织的耐心工作以及北平开明人士的敦促,傅作义接受解放军提出的和平条件。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叶浅予,浙江桐庐人,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人,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画大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中华漫画界救亡会负责人,曾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代表作品有《印度舞姿》《中华民族大团结X夏河之秋》等。叶浅子将传统的花鸟画法用于人物画,笔墨顿挫自如,形象生动传神,风格独具。《北平解放》创作于1959年,是叶浅子为数不多的大型历史题材中的重点作品。叶浅予以工笔重彩的传统画法,吸收了民间年画的构图色彩处理,烘托出喜庆热烈的气氛。作者同时借用了传统山水画经典“以小见大”的空间把握方式,在画而上创造出中国画特有的“层次空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渡黄河 钟涵</p><p class="ql-block">油画 165cm×380cm 1978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3月21目,为适应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形势,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部分人员,自陕北米脂县杨家沟,23日东渡黄河,与叶剑英、杨尚昆率领的中央后委会合,随后进驻晋察冀解放区阜平县西柏坡村。</p><p class="ql-block">钟涵,江西萍乡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代表作品有《河上炊烟密云X暖冬》等。钟涵的作品多以人与自然的艰苦关系为主题,表现人类顽强拼搏的精神及坚强不屈的悲壮气概。《东渡黄河》创作于1978年,为此,钟涵专门来到陕北吴堡川口村——东渡黄河实地及黄河两岸多次奔走,并找到当年的船工了解情况。画面中黄河翻涌、气势壮阔,主要人物屹立行进于波涛之中,使作品极富韵律感和崇高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夜渡黄河 艾中信</p><p class="ql-block">油画 142cm×320cm 1961年</p><p class="ql-block">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以出乎敌人意料的突然行动,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部队首先在鲁西南地区打开了南下的通道,接着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壮举,经过艰苦行军和激烈战斗,在8月末挺进大别山。</p><p class="ql-block">艾中信,上海人,二十世纪中国第二代油画家的杰出代表之一,致力于推进中国现代油画写实主义的先驱,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吴作人等我国第一代油画大师,对徐悲鸿及其艺术研究较深,中火美术学院教授。代表作品有《通往乌鲁木齐》红军过雪山X东渡黄河》等。艾中信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是在革命题材美术作品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全景式风景”的样式,集人物、现场与风景为一体,壮阔宏大,气势逼人。《夜渡黄河》创作于1961年,正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大场景的构图方式极具张力,人物生动传神。壮阔的空间感更是衬托出静中有动、神兵突现的势态。在处理历史性场面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这幅画显示出作者独到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转战陕北 石鲁</p><p class="ql-block">中国画 233cm×216cm 1959年</p><p class="ql-block">从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以25万人的兵力,向延安发起重点进攻。由于敌我兵力过于悬殊,中共中火决定暂时放弃延安,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西北野战军利用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采取“蘑菇战术”,与敌周旋,寻机歼敌。到8月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被粉碎。</p><p class="ql-block">石鲁,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大师之一,先后在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陕北公学学习,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代表作品有《延河饮马X东方欲晓家家都在花丛中》等。石鲁的作品形象亲切动人,生活气息浓郁,构思巧妙奇特,以传统山水画表现历史重大题材,使六十年代画坛而目一新,创作出一批风格独具的新国画。《转战陕北》创作于1959年。在这幅作品中,石鲁把现代山水画和人物画糅为一体,以热烈的气氛展现了大西北壮丽的山川和镇定自若、运筹帷幄的革命伟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延河边上 钟涵</p><p class="ql-block">油画 150cmx300cm </p><p class="ql-block">1963年创作,1999年重画</p><p class="ql-block">延安在1937年至1947年间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全国人民心中的革命圣地。钟涵于1963年创作了这幅《延河边上》,表达中国共产党人与广大群众血肉相连的革命情谊。作者选择了一片灿烂的阳光下毛泽东和农民亲切交谈的背影作为中心形象,令人仿佛置身画中,目送着领袖和老乡沿着河滩漫步远去。毛主席的那种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形象以及对人民的深情跃然纸上。背景中,远方的宝塔山以及中景正在交谈、散步的战士点明了延安作为革命中心的历史环境,老百姓的羊群烘托了军民鱼水之情,远处隐约正在行进的部队则强调了革命时期的战争气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狼牙山五壮士 詹建俊</p><p class="ql-block">油画 186cmx203cm 1959年</p><p class="ql-block">1941年9月25日,日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在冀西狼牙山地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5人为掩护全连转移,主动把目伪军吸引到自己身边,一步步退至悬崖据险抵抗,于弹尽粮绝之际毅然砸枪跳崖。葛振林、宋学义负伤被救,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p><p class="ql-block">詹建俊,辽宁盖县人,毕业于中火美术学院,又入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中火美术学院教授。代表作品有《回望X高原的歌》潮》等。詹建俊的作品风格壮丽雄健、气势流畅,充盈昂扬而优美的情韵。《狼牙山五壮士》创作于1959年。作者抓住了五位革命烈士英勇牺牲前的瞬间,通过人与山的比拟造型和象征意义,将人物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狼牙山峰的造型结合起来,用人物身影与山峰叠印的形式表现人物形象。人物整体气势和神态逼真,表情传神,有巨型石刻般的力量。全幅色调为偏暖的绿色,既表现了战士服装的真实,又烘托出稳定沉着的气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雪山 吴作人</p><p class="ql-block">油画 281cmx201cm1951年</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中央红军翻过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四川西部的夹金山。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了战略大转移,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险阻,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p><p class="ql-block">吴作人,安徽泾县人,师从徐悲鸿,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代表作品有《齐白石像》《三门峡》等。吴作人早年专攻油画,技法精湛,具有传统油画特色,又有鲜明的中国艺术韵味和民族气派。晚年后致力于国画创作,立意自然含蓄,笔墨潇洒,善用比兴状物抒情。《过雪山》创作于1951年。画而构图稳定,人物造型生动鲜活。画中山峰高耸,道路险峻,更衬托出行进在风雪中的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夺取革命胜利的坚定决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强夺泸定桥 李宗津</p><p class="ql-block">油画 210cmx301cm 1951年</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为迅速摆脱国民党追兵,红四团于29日发起强夺泸定桥的战斗,担任突击任务的二连22名勇士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枪林弹雨,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锋。红四团最终击溃川军,占领泸定城,控制泸定桥。中央红军主力由此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p><p class="ql-block">李宗津,江苏武进人,先后师从其叔父李毅士与著名油画家颜文梁、吕斯百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代表作品有《平民食堂》《东方红》《夜谈》《鞍钢的黎明》等。李宗津的油画风格具有写实性特点,注重明暗对比,结构形态突出体块特征,立体感极强,在景物质感的表现技巧上善于充分再现其真实感。《强夺泸定桥》创作于1951年,画面整体的紫蓝色调与战士脸上火光的亮黄色调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扎实的结构刻画更突显出战士的英勇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巧渡金沙江 张漾兮</p><p class="ql-block">中国画 189cmx302cm 1951年</p><p class="ql-block">1935年中央红军在四渡赤水后,于3月下旬南渡乌江,伴攻贵阳,诱出滇军来援。红军出其不意奔袭云南,直逼昆明。云南当局调集兵力固守昆明,削弱了金沙江的防务。红军又突然掉头向北,于5月上旬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儿十万国民党军队的追堵拦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充分显示出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p><p class="ql-block">张漾兮,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四川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科,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有《人市X送饭到田间X西泠桥》等。张漾兮擅长木刻、兼作油画、水彩、水墨。早年受珂勒惠支影响,作品多宣传抗目救亡与反映旧时社会之黑暗痛苦。后期注重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与民间艺术,作品多以简练明快的艺术手法表现现实生活的新风貌,富于抒情意味和民族特色。其作品集中反映了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中国动荡变革的社会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会师 林岗</p><p class="ql-block">油画 201cmx382cm 1975年</p><p class="ql-block">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一小部分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到达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毛泽东和朱德所率部队的会师,增强了开冈山地区工农武装的力量,为进一步扩大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伟大意义。</p><p class="ql-block">林岗,山东宁津人,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留苏青年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代表作品有《狱中斗争X峥嵘岁月群英会上的赵桂兰》等。林岗师承俄罗斯油画艺术传统,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之中,在长期孜孜不倦的人生艺术探索中,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创作了一批讴歌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史诗画卷。《井冈山会师》创作于1975年。画面中毛泽东、朱德紧紧相握的手,既有“会师”的象征涵义,又起到了“画眼”的作用。画而中湛蓝的天空,高大的老松,以及迎风飘扬的红旗,使得整体气氛热烈而欢快。作者充分运用色彩表现空间,利用色彩的微妙变化来体现远近、转折关系,以此形成“色彩的交响”。</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