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杨淮杨弼表纪》有一突出特征,即扇形结构,虽然不是每一个字都是扇形的,但大多数字的扇形结构使该表独立不群。同样刻于东汉的《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石刻》稍有相似,《石门颂》摩崖碑额十分相似。<br> 故、司、隶、尉、君、厥、举、孝、丞、为、孙、也、史、太、过、追、述等等,典型的扇形结构,上收下放,左上收右下放,右上收左下放,形成十分明显的扇形,向下部的某个方向发散开来,很有张力和霸气。就连校、廉、讳、淮、伯、邳、三、书、侍、伯、元、此等等,比较端正不易某处放纵的字,也呈扇形结构,只是不特别突出罢了,字的张力和霸气仍然显现。<br> 与扇形结构相对应的是大部分字上收下放,上紧下松,字的一个面坚硬含蓄而其他面柔软舒展,这与其他几个著名汉代摩崖石刻又有所不同,如《石门颂》《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石刻》《郙阁颂》等等,这种结字顺应手臂的自然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人们越来越自如地运用简单的习惯而懒于思考变化,也对古意失去兴趣,典型的如《张猛龙碑》。再继续规则化、规律化,淡化扇形,收敛霸气,演变成以唐楷为代表的主流楷书,以及直达馆阁体。<br> 以钟繇为代表的楷书则承续了汉代的古意,更宽博、更开放,《石门铭》应属此类。王羲之是继承者和改造者,让楷书更均匀更美观更新鲜,也更可惜,书法越来越清汤寡味,少了阳刚之气。<br> 《杨淮杨弼表纪》保持着汉代摩崖石刻的自然、肆意和古拙。似隶书而散漫,有楷意而古拙。历史永远喜新厌旧又怀念远古。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杨淮杨弼表纪》简介及释文</b></h1> <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杨淮杨弼表纪》原石</b></p><div><b><br></b></div><div><b>《杨淮杨弼表记》摩崖石刻简介:<br></b></div><div> 《杨淮杨弼表记》是刊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年)二月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杨淮杨弼表记摩崖”“司隶校尉杨淮碑”“杨淮表记”“杨淮表纪”“杨淮表”“杨淮碑”等,由卞玉撰文,书丹者不详,属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汉中博物馆。《杨淮杨弼表记》呈长方形,高274厘米,顶部宽73厘米,底部宽52厘米,刻字7行,每行刻15-26字不等,共217字,字径5-7厘米,叙述了杨淮、杨弼的生平及对二人为官清廉的赞誉。 书法上,其用笔洒脱,线条圆润,柔中寓刚,凝重中有飘逸感,奔放中不失法度,朴拙中见灵秀,有天然古朴之趣,结体宽博疏朗,气格宏大,气象高古。<b><br></b></div></h5>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杨淮杨弼表纪》拓本</b></h3><p><br></p><div><b>释文:</b></div><div> 故司隶校尉杨君,厥讳淮,字伯邳。举孝廉、尚书侍郎,上蔡、雒阳┘令,将军长史、任城、金城、河东、山阳太守。御史中丞,三为尚书,尚书令。┘司隶校尉,将作大匠,河南尹。伯邳从弟讳𢐈,字颖伯,举孝廉,西鄂长,┘伯母忧,去官。复举孝廉,尚书侍郎,迁左丞,冀州刺史,大医令、下邳┘相。兄弟功德牟盛,当究三事,不幸早陨。国丧名臣,州里失覆。二君清┘廉,约身自守,俱大司隶孟文之元孙也。┘黄门同郡卞玉,字子珪,以熹平二年二月廿二日谒归过此,追述勒铭,故财表纪。┘<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杨淮杨弼表记》局部大图及释文</b></h1> 故司隶 校尉 君厥 讳准 伯邳举 孝廉 丞三为 书侍 孙也 相元 史太 过此追述勒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魏翰邦书法作品欣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