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辩证法的观点写诗,在矛盾与统一中绽放诗意,作者:家鸽

家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结晶。而当我们以辩证法的观点去写诗,便为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深度,使其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在诗歌创作中,我们通过描绘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展现出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庐山,揭示了人们观察事物应全面、客观,不能局限于一隅,体现了事物的多面性和联系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诗歌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如爱与恨、喜与悲、生与死、希望与绝望等。诗人善于捕捉这些矛盾,并将其融入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张力和思想深度。像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既表达了登高远望时的豪情壮志,又暗示了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阻碍和困难,这种矛盾的交织让诗歌富有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 辩证法注重事物的发展变化。在诗歌中,我们可以记录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历程,一个社会从落后到进步的发展轨迹,或者自然景观在四季轮回中的变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病树喻自己的坎坷遭遇,但又用千帆竞发、万木争春展现出新生事物的蓬勃发展,充满了对事物变化和新陈代谢的深刻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同时,辩证法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在诗歌创作中,不能片面地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要兼顾其优点和缺点、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既描绘了国家破败的惨状,又展现了春天草木生长的生机,从正反两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是形而上学。如果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去写诗,会带来诸多坏处。形而上学往往孤立地看待事物,忽视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在描写一朵花时,只关注花本身的形态,而不考虑它与周围环境、季节变化的关系,这样的诗歌就会显得单薄、缺乏深度和广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形而上学还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用静止的眼光看待世界。如此创作出来的诗歌,无法展现生命的动态和世界的演进,容易陷入僵化和呆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形而上学的片面性也会使诗歌的表达不够完整和真实。若只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就无法呈现出事物的全貌,容易造成误导和误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 总之,当我们以辩证法为指导进行诗歌创作时,诗歌将不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对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诗意的栖居之所。让我们用辩证法的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并用诗歌的语言将其呈现,为读者带来启迪和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