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学博物馆

熊猫咪咪

<p class="ql-block"><b>总体介绍</b></p><p class="ql-block">中国印学博物馆是一座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建于1999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一一西冷印社重要“展示窗口”,为省、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杭州市中小学第二课堂基地。馆址位于杭州孤山西麓、西泠桥畔,与西冷印社社址紧密相连,湖山环抱,风光秀丽,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为“湖山最胜处”。</p><p class="ql-block">中国印学博物馆辟有历代玺印厅、文人篆刻厅、临时展厅,以历史演变和印学发展为脉络,陈列了印章实物近千件,其中有不少藏品为各个时期或流派的经典之作,向世人展现独特高雅的中国印学文化。</p><p class="ql-block">陈展中充分利用数智科技,国绕印学文化,将文物的历史背景、展品信息与数字科技融合,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沉浸式的历史氛围,在与展品的互动中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与文化。</p><p class="ql-block">临时展厅不定期举办各种与印学相关的专业性展览,不断拓展领域,展示新资料,推动印学研究和篆刻创作。</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馆舍的前世今生 (杜月笙旧居)中国印学博物馆曾是杜月笙1日居,2004年5月被杭州市政府定为杭州市历史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1932年《申报》 主人史量才为杜月笙择地,杜月笙看中西冷桥畔、孤山脚下的这块“风水宝地”,买下改建成了杜庄。</p> <p class="ql-block">印章的出现,与世界早期文明同步,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印度河流域都存在早期使用印章的历史。它在各地区的发生有着基本相同的规律,但发展的具体形态与方向有所不同。中国印章的产生,同世界其他文明的吉印一样,由印模工具演化而来。</p><p class="ql-block">古玺印作为信用凭证的普遍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乃至人们生活交往需要的产物。商周之际,铜质玺印形态基本形成,到战国己普遍使用。秦汉时期官印制度完备,私印品种繁多,使用范围广泛,艺术风格多样,为中国古代实用印章的鼎盛时期,对后世篆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延续了汉印的风格并逐步恣肆。隋唐时期,随着印制、功用、钤印方式的变革,形成了不同于秦汉印系的形制和风格。两宋承袭隋唐印制,辽、西夏、金、元诸少数民族效仿唐宋制度使用官、私玺印,并具有自身的特点。明清官印基本承袋宋元体系,日趋规整、板滞。同时,这一时期印章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开始分离。</p> <p class="ql-block">古代玺印的起源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周礼》:“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东汉刘 熙《释名•释书契》:“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以信验也。” 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产生了代表行为人或所有者的专属凭信的需要。具有抑印功能的印模充当了早期玺印的形态基础,并逐步被赋予官署、职权或自然人身份象征等多种属性。</p> <p class="ql-block">传为早期股城出土的铜玺和近三十年考古发掘的商代晚期玺印, 文字、图纹标志族氏和器主,具备子中国古代经印的成熟形制。中国印章的原始阶段,应当更为久远。 东周时期,作为职官、私人凭信的垒印已经用于社会诸多领城,形态与品类也更为多样。</p> <p class="ql-block">古代玺印功用与形制</p> <p class="ql-block">古代玺印的形制与文字特征</p> <p class="ql-block">各具特色的战国玺印</p><p class="ql-block">战时时期,重印在数量、材顺、风格、种类上得到空前发展。 出现了官轻和私轻。官重是官吏任兔及行使职权的凭证。各诸筷的文字和印制自成体系,大致可分为齐、楚、燕、三晋、茶近大系。 北外,还有西南地区的巴蜀印。巴獨印除少数为汉字领印,其氽多为巴湖符好及剧染,富有妆饰性,与中康各印奈风格迎炉。</p> <p class="ql-block">始有定制的秦代官印</p><p class="ql-block">秦统一中国后,通用小缘。秦代建立了较为完整而严格的官印制度。印章的名称、规格、材质、印级均有严格的规范。皇帝玺制的确立是秦代玺印制度的重要内容。“皇帝信玺”封泥是秦代帝王玺印使用的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秦代官印形制规范,风格规整有序、圆融静穆。尺寸约2.3厘米见方,白文,有“田”字界格,印文四字。长方形官印为普通官印一半,故称“半通印”,有“日”字界格。秦代私印形制丰富,印风白然灵活。</p><p class="ql-block">皇帝信玺 封泥</p><p class="ql-block">传国玺是国祚的象征。传国玺为蓝田玉,丞相李斯书写,王寿刻成“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篆字,被后来各朝天子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依据和国祚延续的物化标志。相传在西晋末年失佚。</p> <p class="ql-block">臻于完备的西汉官私印</p><p class="ql-block">古代玺印发展至汉代进入鼎盛期,社会应用更加广泛。官印制度更为完备,对于官印品秩的规定具体到印章的材质、钮式、绶色、印文等。汉印制度体系在我国历史上沿用了近八百年。</p><p class="ql-block">汉印以缪篆为主,布局均衡匀满,文字结构方整,呈现端庄雄健、浑厚典雅的风格。私印中朱白文相间印、四灵印逐渐流行,印章形式更加丰富。</p> <p class="ql-block">新莽 东汉官印</p><p class="ql-block">两汉间,王莽改制建立 “新”朝。新莽历史虽然短暂,但这一时期的印章制作精致,极具特色,学界称之为“新莽印章”。官印印文多为五字、六字及八九字,分作三行,尺寸略小于西汉官印。东汉时期恢复西汉官制。宫印初期承西汉法度,制作精美,结构正。后期稍显随意,渐呈疏放,为魏晋南北朝日渐粗率印风之始。</p> <p class="ql-block">自由活泼的东汉私印</p><p class="ql-block">汉代私印与官印有着同中见异的特点,但更自由活没、清新多样。钮式、大小、形制、文字变化极为丰富。在制式上有两面印、子母印和三套印等。朱自文印、朱文印更为流行,鸟虫篆等装饰字体入印开始盛行,还出现了专门用于书信的印章和宗教用印。</p> <p class="ql-block">汉印的延续与蜕变</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印章承袋汉制,与东汉晚期风格接近。但期间政杈更迭频繁,汉印规制逐步疏解,呈现多元倾向:或工整严蓮,或疏放盗肆。后期印文渐趋草率。</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军队与武官的印章增多,章法布局自由率意,印文粗放不羁,不假修饰,与端庄典雅的汉印形成鲜明对比,常被称作 “将军印”或“急就章”。</p> <p class="ql-block">古代玺印的颁授和传播</p><p class="ql-block">古代官印由朝廷铸造、颁授。授印即为职权授子,有一定的仪式。在中国古代多民族的融合交流与冲突中,印章的颁授是玺印文化向外传播的开始,同时 也是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相互关系的凭证。</p><p class="ql-block">西汉,武帝发兵西南,滇率国降,设立郡县,颁赐 “滇王之印”,令其管理族民。东汉时期,倭奴国本贡朝贺,光武帝赐授“汉倭奴国王” 印,中国玺印开始逐步影响日本、朝鲜半岛。魏晋时期中央政权颁赐边远民族的印章,涉及匈奴、乌桓、鲜单、羌、氏等,也是官印体系中独特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陶文</p><p class="ql-block">陶文是刻面、钤印在陶恐上的文字,早在甲骨文、金文出现之前便己存在。随猪手工业的发展,战国染汉时期“物物工名”或</p><p class="ql-block">铭记物主具有普通性,将经印抑压在陶然上十分常见。内容通常为地名、工名、市名、盲府名、器名婷。</p><p class="ql-block">古代陶文传递出不加拖饰的趣味,表现了自然泽成、天趣益然之的,其独有的文字艺术形式,足研究文字派变、古代级印的珍货资料,各受古文字学外、绿刻艺术界的关注和推崇。</p> <p class="ql-block">封泥</p><p class="ql-block">封泥(也称 “泥封”)是古代钤盖印章用来封缄文书和物品的泥块。它与印章互为表里,真实地再现了印章的使用方法和形态。</p><p class="ql-block">〝封泥”一词,《后汉书。百宫志》已见记载:“(守宫令)主御纸笔盟,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封泥的发现初见于清道光二年(1822)。20世纪以来,各地考古发掘多有封泥出土,长沙马王堆、尼雅、敦煌等地还相继出土了封简、炭,封物的“封泥匣”和末启封的封缄实物,这些进存为研究古代封缄方式和制度提供了实证依据。封泥的职官、地名为史学家提供了在官制、郡县建制沿革、地理变迁等领域证史、补阙、勘误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隋唐印系的确立</p><p class="ql-block">隋代建立了一套较秦汉更为完整严密的官僚制度,印章制度随之变化。行政系统的官署印替代官吏印。官印置于官府内,不再随身佩带。</p><p class="ql-block">随着造纸技术的成熟,纸张逐渐代替简帛,封泥制度随之消亡。印章的使用方法进入钤朱时代,钤印方式转变,印文逐渐由白文转化成了朱文。</p><p class="ql-block">由于使用方式改变,官印尺寸扩大,约5-6厘米见方。为便于把握和使用,印钮变长,呈碑柱状的橄钮。</p> <p class="ql-block">宋辽夏金元多元印风</p><p class="ql-block">宋印承袭唐制,均有纪年,后又增加监造机构或编号等款识。白北宋开始出现 “九否篆”,又称“叠篆”。叠篆的繁复排列处理造成了官印的呆板和沉闷,渐趋工艺化,与随后的文人篆刻逐步分野。</p><p class="ql-block">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受唐、宋印制影响,在形制风格趋向共性的同时又具自身特色。</p> <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的私印发展</p><p class="ql-block">宋元私印仍主要用子 日常使用,己有向综刻艺术方向发展的超势。</p><p class="ql-block">辽、西夏、金、元的私印中有许多以本民族文字人印。</p><p class="ql-block">元代私印中,除了像官印一样用人思巴文以外,还有一类“元押”。</p><p class="ql-block">押印是一种专门用以签押的书体,人印始于五代。元代蒙古族对于汉字疏陌,多不能用笔米画押,只能以印代之,更有一种以楷体与图押相结合的模式。属实用印章范畴,有独特的审美价值。</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玺印</p><p class="ql-block">皇市之宝 清</p><p class="ql-block">明清官印承袭宋元体系,日趋规整板滞,在等级标志上更趋繁复。明代官印制作高度集中,文字风格更具统一规花。</p><p class="ql-block">清代官印满汉文并行,汉字使用篆书,满文用本体字。清代御宝由礼部汇同肉务部、造办处铸造,御宝的钤用由内阁与内务府总管。乾隆修改印制,将二十一宝按新制改镌二十五宝,钮式为交龙、密龙、蹲龙三种规格。</p><p class="ql-block">清代其他各级官印需经审批,由礼部铸印局铸造。俾官佐吏印信由各省令官铺铸刻。形制大小、厚薄依据官品递减,每品级官印边长差别为一分。官印印款除刻汉宇释文及铸印机构外,还加刻满文。</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私印与文人篆刻相互影响,摒弃“九叠缘” 文字,取向古风。</p> <p class="ql-block">印章并非中国独有,在亚欧大陆也广泛使用,西业、埃及、印度、中业、爱琴海等地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地区印章的基本功能大致相似,但在护身符咒和装饰功能上更为突出。</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晚期印模技术出现,在叙利亚演化为最初的印章。距今6000年前印章广泛流行,晚期出现滚筒印,用于神庙官方的押署。</p><p class="ql-block">印度</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000年后,出现刻有几何花纹的平面印章,发展为带有动物和人物图案并搭配象形文字的特殊风格。孔雀王朝印章文化再度活跃,受希腊化影响的镶嵌戒面印也大为流行。</p> <p class="ql-block">爱琴海</p><p class="ql-block">先后流行宝石质扁橄榄和扁圆珠形印、雕刻戒指印。后引入宝石圣甲虫印和龟背印。公元前4世纪,雕刻戒面印出现并逐渐取代龟背印。罗马人征服地中海地区后,继承了希腊印章艺术。</p> <p class="ql-block">西亚</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晚期印模技术出现,在叙利亚演化为最初的印章。距今6000年前印章广泛流行,晚期出现滚筒印,用于神庙它方的押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