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论管理之道

平江舟

<p class="ql-block">  前几日与友人闲聊,聊到当前社会出现的天灾人祸以及各种社会事件时,牵扯出背后隐藏的管理问题;以吾从业之20余年的管理经验来看,其实绝大部分的问题都是管理不善所导致的。</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守!既治理、管理之意;褒义时,代表着稳重、踏实;贬义时,表示着落后、不积极进取。然纵观古今、放眼全球,大到一国一城,小至一家一室;短则数年,长则几十几百年中,无论兴衰起伏还是平淡从容,这守字莫不与这当家作主的领导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有着莫大的利害关系。</p><p class="ql-block">那什么是管理呢?在中国古代对于管理却有一番独到的思维与见解。无论是在《道德经》、《论语》还是《易经》里都对于管理以玄而深奥的理论进行过解答。</p><p class="ql-block">首先在《道德经》里所提出的:道法自然、人尽其才、无为而治、以人为本、以柔克刚等理念都是国家或企业管理之道中必不可少的标准。</p><p class="ql-block">1、道法自然的管理原则: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许多东西是不能量化,不能公式化的。《道德经》的道,就有这一特点。道可道,非常道,道之为物,唯恍唯惚。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管理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时时刻刻遵循管理原则,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尤其注重总结实际管理经验,才能真正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p><p class="ql-block">2、人尽其用的人才战略:对管理者来说,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国家或企业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就是识才、用才、励才、留才和育才。《道德经》认为圣人不但善于用道去治理天下,也善于用道去识别人才,用人才去成就事业。不论是什么人,什么东西,高明的管理者都会让他发挥作用。这是《道德经》用人艺术的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3、无为而治的管理策略:在《道德经》里,无为之道,是最高的统治管理策略。无为不是消极的不作为,《道德经》鼓励道法自然基础上的无为而为,而且要进一步做到为而不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认为这就是深远玄妙的德为、无为、无不为互为前提和目的,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和蕴含的丰富管理思想是值得每一位领导管理者深思的。</p><p class="ql-block">4、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道德经》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人为本,《道德经》多处批评统治阶级荒淫无耻,为民请命,对统治者提出警告。实行人本管理,要多倾听职工的心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管理者对待员工要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满足他们物质和心理方面的种种需要。</p><p class="ql-block">5、以柔克刚的管理措施:刚柔关系是《道德经》重要话题之一,《道德经》认为柔弱胜刚强。柔性管理作为人本管理的一种能够增强企业灵活性、适应性、创新和快速反应的管理,它更突出人性化,通过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柔性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模式,渗透到个性的组织系统、优良的信息管理、快速的反应机制、灵活的生产体系和市场导向的开发与服务中去。</p> <p class="ql-block">其次在《老子》和《易经》中:</p><p class="ql-block">1、不言身教的管理原则: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他很看重领导管理者的修身在治国理民中的重要作用。作为领导管理者,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不主观行事,胸怀大志自谦而不居功。老子又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称为三宝作为修身原则。领导管理者要坚持做到慈爱不偏心,待人一视同仁,做到节俭,做到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众人之后,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能治家、治城、治国、治天下。</p><p class="ql-block">2、细节致胜的管理智慧: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经意间道出了细节管理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说,实行细节管理也是一种智慧化的管理。关注细节,突出了一个领导管理者的智慧,一个群体的智慧,拥有了一种管理的策略。领导管理者要意识到,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细节致胜的时代,细节管理已渐渐成为一种管理的时尚。</p><p class="ql-block">3、变革创新的管理方针:《易经》中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老子说物壮则老,与之隐隐相合。在辩证的世界观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都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过渡状态。主动求变,是唯一的制胜之道,否则将被无情地甩在故纸堆中。缺乏变革创新意识的管理者,将无法在这个时代立足,更谈不上卓越管理。</p> <p class="ql-block">  而现代企业管理学中的解释是:管理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的过程。管理的目的是效率和效益。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管理的真谛是聚合企业的各类资源,充分运用管理的功能,以最优的投入获得最佳的回报,以实现企业既定目标。而这些所有一切的阐述与见解所归纳到一块的核心重点则就是领导管理者的能力问题。当人们在评价一位领导管理者的时候,会从很多方面去评价:比如理想、情怀、眼界、魅力等,不一而足。但有一个方面是必须评判的,那就是能力。能力强的,是优秀领导管理者;能力一般的,是一般领导管理者;能力弱的,是不合格的领导管理者。</p><p class="ql-block">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又该如何区分强弱呢?管理能力本身,却是一件很容易搞混淆的事情。因为所有你能说得出来的能力,都可以看成是管理能力的一种。口才好,是思辨能力强;技术好,是动手能力强;人缘好,是沟通能力强;守原则,是意志能力强;甚至于对下属的缺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可以看成是抓大放小,不拘一格用人才……。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任何能力,在管理中都有一席之地,都可以说成是管理能力之一。那管理能力的强弱到底如何去区分呢?人们基本上有所共识,那就是用结果来说话。因为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结果,结果好就说明能力强,结果差就说明能力弱。尽管这个衡量标准未必科学,但确实很能服众。面对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种种能力,就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归纳分类,否则就无法提纲挈领,纲举目张。</p> <p class="ql-block">  个人愚见这形形色色的各种能力,都属于管理能力的范畴,它们实际上可以概括成三种能力:技术能力、综合能力、思维能力。只不过,这三大能力的比重,并非是各占三分之一,而是在不同的阶段占有不同的比重。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把管理者分为基层、中层和高层三个层级,不管是大到国家还是小到企业,这样的划分大体上也是有的。各个层级的管理者,对三大管理能力的要求是否一样呢?答案是不一样,俗话说在什么山头就要唱什么歌。基层管理者,特别需要有突出的技术能力;中层管理者,对三大能力都要兼而有之;而高层管理者,则更多的是要求具备超群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当今国际社会形式纷乱复杂、风云变幻莫测,就更是考验了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思维、眼光、及决策能力。所以思维能力是衡量高层领导管理者的总体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领导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不仅是体现在做上,更关键的是体现在想上。通过一个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就可以看出这个领导者的能力水平。</p><p class="ql-block">“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这一经典比喻,形象地揭露了反动派的脆弱性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坚定了广大党员和人民军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心。1947年2月14日,斯特朗离开延安,她撰写的一篇篇电讯飞越重洋,出现在美国各大新闻媒体。“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传遍世界并为世人铭记,如委内瑞拉已故总统查韦斯多次表示一生都崇拜毛泽东,牢记“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教诲。后来,斯特朗根据自己同毛泽东的谈话完成了西方第一篇论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章——《毛泽东的思想》,该书分为“毛泽东思想的来源”“毛泽东路线的发展”“毛泽东的六大著作”和“毛泽东科学的预见”等四部分,以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对《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文章作了深入梳理和阐述。这就是一个伟大的、优秀的高层领导管理者的思想和思维能力。</p> <p class="ql-block">关于中层领导管理者,我想用一个故事来作为经典的案例说明。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虽已年代久远,无法记起出处,但文章的内容一直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标题为:善守者无赫赫之功!故事讲的是:有两座城池在一条大江边的上下游依江而建,朝廷委派了两名官员分赴两城去主治管理。甲县令上任后开始了各种吃喝玩乐、歌舞升平;平时也忙于对上级领导官员的溜须拍马、投其所好。对于河堤的安全隐患不闻不问。而乙县令一上任便明察暗访、深入基层,整日的风里来雨里去的调查研究,当发现了河堤存在着安全隐患的时候,立刻动员全县父老乡亲出钱出力,自己更是以身作则的带头挑土,完成对河堤进行了修复加固的工程。终于在某一天的连续强降雨过后,河水上涨、汛情严重,面对随时都有可能决堤的洪水,甲县令终于慌张了,一面派人紧急向朝廷求援,一面被迫开始进行加固河堤,但为时已晚,洪水终于冲破了存在着原本不算重大的安全隐患之处,将整个县城全部淹没。老百姓死伤无数、损失惨重。而乙县令那边由于之前已将安全隐患全部消除并加固了河堤,同时准备充分、得当,故安然无恙的度过了此次洪灾。当朝廷派来的督察到达两地时,看到的是甲县令整日衣冠不整、满身泥污的奔波、焦头烂额的处理各种事务、而乙县令衣衫干净的悠闲自在的处理公务。最后当朝廷的旨意下来的时候,甲县令却被考评为政绩优异、尤其是在洪涝灾害中表现出不畏艰苦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而乙县令的政绩却只被考评了一个平庸。这个故事我们不去考究它的真实性,但却值得每一个领导和管理者去思考。什么样的中层领导管理者才是真正优异的中层领导管理者?</p> <p class="ql-block">  而基层的领导管理者,由于很多事情都涉及到专业技术知识等,故能成为基层领导管理者的往往都是这方面的精英。由于习惯了亲自去做,即使不再需要自己去做很多事情,但还是习惯于事必躬亲,觉得谁做事都不放心。对于一个基层管理者,或是任何一名员工,去用心专注地做好自己工作的内容,就是他最该做的事;反之,就是失职。</p><p class="ql-block">以“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为例,大家都知道,他是卓越的计算机领域天才,但当他做经营的时候,就全力投入公司运营和管理,彻底放下技术方面的工作,当他搞技术研发的时候,又彻底离开管理岗位,另委派他人管理,结果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这让他做什么工作都能全心,全力,结果就很出色。相对的,苹果电脑公司的乔布斯曾经在担任当家人的时候既做管理,也抓营销,同时又过问技术研发工作,虽然他是一个比比尔·盖茨更优秀的软件设计师,但是因为他不能专注于自己该做的工作,结果两面都没做好,因此曾被苹果公司罢免,请出了自己一手开创的苹果电脑公司。</p><p class="ql-block">孔子在《论语》中讲:“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指的就是不去做不该做的事,这样一来也就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该做的事,该做的事也就容易做好。很多企业管理者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做得越多就等于工作效率越高。但是事实确是——对于一个司机而言,除了去专注地安全的开好车以外,做其他任何事情,即使做的再好,也是失职。</p> <p class="ql-block">  看过«三国演义»的大概都会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死的。五次北伐皆亲之上阵,终因长期积劳成疾,心力交瘁病逝于五丈原。作为一国丞相本应坐于后阵运筹帷幄,却屡屡挂帅出征。以致后方无人监督治理乱起,后主不管国事整日沉迷玩乐,手下能人又未得到有效的锻炼。在其死后不久,蜀国亡。</p><p class="ql-block">而汉太祖刘邦,一位山野村夫,没有好出身与好身手,不会打仗,也不懂后勤,更不懂战略运筹,却成就一番皇图霸业,为何?因为他懂用人,运筹帷幄有张良,打仗有韩信,后勤管理有萧何等,每个职位与事都有人去做,而他只要坚定战略意图就行,所以他才是真正的管理大家。</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我们所认知的管理不是真的管理。真正的管理既不是简简单单管事也不是普普通通的管人,而是为组织或企业设计一个贴合其发展的系统,让员工各司其职,让组织或企业有序的进行运转和良性发展,而作为管理者只需设计与维护所在系统的职责。</p><p class="ql-block">《道德经》里面有一条重要思想——无为而治。就是鼓励道法自然基础上的无为而为,而且要进一步做到为而不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认为这就是深远玄妙的德为、无为、无不为互为前提和目的,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和蕴含的丰富管理思想是值得每一位领导管理者深思的。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事应该你去做,什么事应该让别人去完成;明白你处在什么位置,应该做什么,谁在哪个位置该有何担当,这些很重要。同时,在日常事务管理中,赏罚要分明。赏罚有理可循,有据可依。不可因个人喜怒而任意为之,按规定来,照章办事,这样才能让人信服,这样才能有良好持续的发展,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部分故事内容摘抄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