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科院儿童阅读研修7.13

<h3>非常幸运今年暑假有幸来到了美丽的齐国故都—<br>——临淄,并于历史文化气息如此浓厚的晏婴小学与其他同仁共聚一堂,探讨学习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h3> <h3>观何捷老师《杨氏之子》有感</h3> <h3> 何捷老师的课程一开始就让人感受到了幽默风趣、如沐春风。今天的短短一堂课收获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br><br>一、语言风趣<br><br> 一上课,通过预设场景“宴请宾客”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一瞬间,我仿佛和台上的同学一起在课堂上学习。<br> 《杨氏之子》是一篇小古文,相信很多老师像我一样,遇到古文教学就颇感头痛;很多学生遇到古文学习也叫苦不迭。<br>  而何老师凭借着风趣幽默的语言,以及平易近人的亲和力迅速获取了学生的信任感与亲近感,这也对后面的课文学习铺下基础。这里也很值得以后讲优质课学习如何熟悉学生。</h3> <h3>二、单元目标突破<br> 何老师由单元要素“感受人物风趣的语言”入手,提出“感受,需要方法;学习,获得方法”的教学目标。<br>  何捷老师全程紧扣单元目标,围绕“感受人物风趣的语言”主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甚至是到了结束,何捷老师依然不忘提醒学生单元目标,真正做到让学生有目标地学。</h3> <h3>三、小古文指导读文<br> 古文学习最让学生苦恼的就是翻译与理解文章,但是何捷老师通过多层次指导朗读以及通俗易懂的语句进行引导,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快速把握。<br> 总的来说,令我感触最为深刻的有以下几点:<br> 1.在朗读环节,何捷老师对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读:读对、读顺、读对节奏,在何老师的一分钟激励、不同程度的学生提问中快速完成。<br>  2.理解文言文:何捷老师没有一字一句死抠,而是借助讲故事的方式,从主旨意义上层理解文本。虽然因为学生紧张没有完成这一环节,但是因为学生已经学过掌握了文本,何老师也没有在这一环节继续浪费时间。这种适时放弃也值得我们学习。</h3> <h3>四、思辨性问题——探寻“机智”<br><br>  在回答这一核心问题之前,何老师先让学生们理解什么叫做“机智”,抓住重点——应对要迅速。学生作答时何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剖析,从注释再到关注人物的对话感受杨氏子的机智,再通过请不同的学生来表演“应声”,来引导学生从速度、说法、道理三方面感受杨氏子的机智。</h3> <h3>五、课后拓展——整本书阅读<br><br>  其实在类文阅读的推荐上,很多时候教师的设计归设计,但是学生做不做就不一定了,甚至是大多数同学对于推荐阅读根本不屑一顾。而何老师通过对于杨氏之子的精神内涵的解读,到对于魏晋名士的日常风流做法的趣解,再到《世说新语》这本书的整本书阅读推荐,环环相扣,不断激起学生的探求兴趣。我相信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都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第一生产力,这样推荐阅读收尾显得格外巧妙,又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核心素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