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暑热蝉鸣夏日长,专业学习促成长。不负当“夏”,蓄力充电,我们一直在路上。2024年7月8日到7月12日,83名厦门市湖里区小学思政教师齐聚吉林长春,开展为期五天的学科培训。学员们以饱满的热情,潜心问道的态度主动学习,积极蓄能,提升育人能力。</p> 专题培训·学习充电 <p class="ql-block"> 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本次培训邀请到了大学教授、教研员以及优秀的一线教师等作为授课专家,从学科价值、课程决策、课标解读、课堂教学变革、教学评价等不同角度为全体参训教师开设了精彩纷呈的讲座。 </p> 第一天 <p class="ql-block"> 7月8日上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宋汶勃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领域的教学》的专题讲座,她用生动的课堂实录进行分析,破解法治专题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问题与困惑。她以“中国公民身份从何而来”为案例,细致分析道德与法治课堂追求课堂的真实性,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彰显课程价值。宋老师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入手,指出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p><p class="ql-block"> 7月8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金春花老师,带来了讲座《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课程决策能力的提升》。金老师从小学课程内容、实施策略、课程资源的处理等几个方面,强调教师应从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和课程决策者”,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将课堂还给学生。在金老师的讲座中,我们明白“具身体验”的重要性,可以让道德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成核心素养的养成。讲座有深度又有广度,真正做到 “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p> 第二天 <p class="ql-block"> 7月9日上午,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桓旭副教授为学员带来题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精彩讲座。他以鲜活的生活为喻,结合大量一线教学实例,为大家详细分析了大情境、大任务、大单元和跨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述让有意义的学习有意思,让有深度的内容更有温度,与会老师们受益匪浅。桓教授详细讲解了课程标准的发展脉络,提出基于新课标的教学只有指向新评价,实现有效测评,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我们开展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新思路。最后,在桓教授“先有想法再有打法,有了打法才有做法”的期许中,学员们结束了第二天上午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7月9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燕林带来主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何以为能?》的讲座。郑教授从老师们熟悉的PPT制作入手,以丰富的教学案例和数字技术为支撑,辩证地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适切运用。郑教授的分享让老师们豁然开朗:数字技术应该为课堂教学“搭台子”,而不是“砸场子”,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双向赋能,共同谱写学生成长的新篇章。</p> 第三天 <p class="ql-block"> 7月10日上午,桓旭副教授继续为老师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作业设计》的主题讲座。他向老师们阐述了关于作业设计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业的理论、理论的作业、作业的现实、现实的作业。他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进行了作业的溯源,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现实生活中作业设计的误区。他指出在当今时代应该注重从教学评一体化的角度设计作业,设计的内容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融合才有意义。桓旭副教授的讲座语言幽默、案例鲜活、视角独特,不仅拓宽了学员们的视野,更为大家今后的作业设计指明了方向。 </p><p class="ql-block"> 7月10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王东梅老师带来了《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研究——以<我为“吉米”来代言>为例》的精彩讲座。王老师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奇、趣、妙”的精彩世界中。“奇”在项目设计的创意风暴,“趣”在内容填充的妙趣横生,“妙”在结果展示的高阶与曼妙。王老师的讲座融合了历史、文化、社会科学等多领域知识,可以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变得更为充实丰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评估者的作用,继续探索和实践项目式学习。</p> 第四天 <p class="ql-block"> 7月11日上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韩玉琢老师作了题为《解读·思考·转变——以课标研制参与者身份审视有效把握道德与法治课教材的问题》的讲座,她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基础,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进行深入解读,结合实例引导教师们精准把握教学要点,促教师们对教学思考与转变,具有很强的的指导性和实操性。</p><p class="ql-block"> 教科研工作是令广大一线教师困惑的难题,尤其是在如何选题上经常感觉无从下手。7月11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梁红梅副教授做题为《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选题与设计》的讲座。梁教授如同一盏明灯,为大家开展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她用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谈了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整场讲座有案例、有理论分析,有策略建议,富有启发。在座老师纷纷表示课题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能有效解学生之所困,展教师个人之所长,提升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p> 第五天 <p class="ql-block"> 7月12日上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副校长吕丽,带来了讲座《建构与选择:项目式学习的学校实施实践探索》。她从“项目式学习是什么?为什么要实施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要怎么做?”为大家一一阐释,并呈现了自己学校的“1+2X+1”快乐课程体系的成功做法。最令老师受益匪浅的是实际操作环节,吕老师组织老师们分组现场体验项目式学习设计,四个小组还上台分别展示了“我为`吉米’代言”、“探秘厦门土笋冻”、“争当家乡习俗传承人”、“我为校园小树做身份证”的项目式学习方案。通过吕老师的点评指导,学员们认识到项目式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培养素养,学会合作创新。 </p><p class="ql-block"> 7月12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杨梅校长带来了讲座《一体化思维助力教师发展》。通过带领老师对相关新闻及文件的学习,每个老师对思政教育一体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杨校长倡导教师在集体备课中注重教材研读,并将一体化思维成为教学常态,深入教学实践,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纵深发展。她强调一体化思维就是要做到眼里有人,面向学生的未来;心里有数,学科是概念工具;教学并重,聚焦学科最高点;聚沙成塔,关注建构与引导。最后,杨校长与大家共勉:做一名面朝理想,贴地而行的思政教师。</p> 结业仪式·学而不止 <p class="ql-block"> 为期5天的培训内容丰富而全面,专家讲座高屋建瓴,参训教师受益匪浅。7月12日,在东北师范大学王崇文老师主持下,举行了“湖里区小学思政教师外出集中培训研修班”结业仪式。仪式上,首先全体学员通过短视频一起回顾了五天的学习生活,接着由东北师范大学张力元老师进行培训总结,最后是颁发结业证书的环节。 </p><p class="ql-block"> 本次培训切实提高了参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增强了教师们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参训教师此训返程后仍将带着责任与担当,继续学习钻研,将专家的智慧理论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为湖里区小学思政课教学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