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h3> <h3>万里同文<br>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字之路,写本之路。在众多语言中,汉语的书写性异常发达。汉字以其鲜明的意象、动态的美感,不仅传书纪事,还有整合和凝聚人心之用。碑林是华夏的独特景观,拓片是文人墨客的所爱。丝绸之路检验通牒的公验、过所、公文,商人们的账本,订立的契约等,今天成为别具一格的书法艺术。</h3> <h3>古乐今声<br>丝绸之路乐音绵绵,苍凉辽阔,欢腾致远。传统中国音乐与礼仪密不可分,让其有了治兴之意。丝路音乐则回到了更为纯粹的音乐赏析,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同现代以来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一脉相通。</h3> <h3>化梵为夏<br>丝绸之路是一条佛教艺术汉化之路。一路向东,佛教造像也渐渐变梵为夏。在湿热的南亚,贴体乃至湿身的佛衣取代了厚重的罗马长袍。在龙门,深目高鼻难以寻觅,士大夫的褒衣博带取代了袒肩的袈裟。麦积山等地造像,柔和的微笑传递出宁静与永恒。</h3> <h3>青州佛像造像<br>青州,《禹贡》所记古九州之一,地处海(东海)岱(泰山)之间,历代佛教文化昌盛,立寺造像之俗连绵不绝。其石刻造像融汇东西,兼采南北,特征十分鲜明,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典型意义,被誉为改写了东方艺术史的杰作。<br>青州造像1996年从龙兴寺遗址挖掘出土,一出土即入选当年的中国考古十大发现。<br>青州佛教造像的发展可依照风格划分为两个明显的不同阶段:<br>1.北魏晚期﹣东魏:这个阶段的青州造像大多采高浮雕背屏式造像,造像后置舟形背光,背光一方面象征佛光,另一方面可安置传达更丰富的佛教叙事内容。<br>此时的青州为南朝属地,由东晋、刘宋统治近60年,青州归属北魏后又恰逢北魏孝文帝汉化改制,这个时期的青州造像呈现强烈的南朝风范影响。佛像着宽袍大衣,身材瘦削单薄,形象清秀,衣褶厚重,雕刻着力刻划衣褶细节,就是大家熟知的所谓"褒衣博带,秀骨清像"。<br>2.北齐:自北齐起,青州的佛教造像呈现出鲜明显著的新风尚,高浮雕背屏式造像几乎消失,单体圆雕式造像蔚然成风。其风格受到印度笈多王朝( Gupta )的秣菟罗( Mathura )与萨尔纳特( Sarnath )造像艺术的强烈影响。此时的造像不吝表现身体曲线,薄衣贴体,所谓"曹衣出水",衣褶不再具体雕饰刻划,改由抽象写意的线条表现。此风格变迁当受青州独特历史地理特征之影响。青州处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东晋时期,西行求法的高僧法显曾持经像乘船泛海东归,在青州登陆、译经,中印僧人往来频繁。</h3> <h3>柏孜克里克15窟(数字复原) Number 15 Cave of <br> the Bezeklik Cave Temples ( Digital Restoration )<br>柏孜克里克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木头沟。目前学界认为石窟始凿于麴氏高昌时期(公元5世纪),现存的石窟多数修凿于高昌回鹘时期(公元10-13世纪)。其中,建造于11世纪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5窟可谓是高昌回鹘佛教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br>目前,15窟原窟内的壁画已所剩无几,大部分藏于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德国等地的博物馆,还有一部分仅见于相关图录。近些年,日本龙谷大学古典籍数字档案研究中心对壁画图像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从学术的角度复原了石窟,并按照原窟的尺寸制作了石窟的部分模型,现陈列于龙谷大学博物馆。<br>本次展出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5窟根据龙谷大学古典籍数字档案研究中心◇ DARC ◇提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