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亭公园

晓羽心晴

<p class="ql-block">应朋友之邀到花园一号大钟亭店晚餐,这里原来是阔别多年的大钟亭公园,87年至99年曾在对面的厚载巷住了12年,现在所见到的大钟亭公园已经与当年有很大的变化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中山路上看到的紫峰大厦此时在云端上了,近处的是江苏商厦</p> <p class="ql-block">大钟亭南门楼前的对联</p><p class="ql-block">西北东南天象当楚尾吴头</p><p class="ql-block">左右中间地势接龙蟠虎踞</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亭台楼阁,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钟亭前的喷泉是后来建的了</p> <p class="ql-block">大钟亭重檐六角攒尖顶,灰筒瓦屋面,以六根铁柱支撑,高14.5米,上架六角交叉铁梁,大钟悬于梁下。铁柱钟亭由“金陵机器局”(今晨光机械厂前身)制造。</p> <p class="ql-block">大钟亭三姑传说</p><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科技除四大发明外,陶瓷、纺织、土木建筑等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就冶金而言,直到明末以前,在采矿、冶铁、炼锌、制钢、铸造、锻炼等方面仍保持着较先进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明代铸钟,无论是工艺技术,还是规模,数量都达到了封建时代最高水平。不仅各地遍设钟楼,而且《明会典》还规定了铸造朝钟的制度。</p><p class="ql-block">关于大钟亭这口钟的铸造,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当时,朱元璋命令铸造这口大钟,久铸不成,限期已到,如不成则问死罪;眼看大祸临头,工匠们个个愁眉苦脸,忽然一位工匠的三个女儿出现于炉旁,并一起跃入治炉,顿时火焰万丈,铜液很快凝固,大钟终于铸成。后来,人们把这口鈡取名“神钟”,并建了三姑庙,内设钟神楼,以怀念他们的孝义和献身精神。这个传说虽因充满着神异迷信色彩而不可采信,但反映的当时浇铸大钟的艰难却是确凿无疑的。</p> <p class="ql-block">大钟亭今日风采</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至解放后,大钟亭历经波折后重新成为古迹,受市政府保护。1958年拓建北京东路需要,将大钟亭公园东厢房、大殿三间翻修,并绿化庭院,面积1700平方米。1959年成立市花木公司后,大钟亭公园划归其属下,1993年因公园环境整治及人防设施建设需要,经南京市政府批准对公园进行了改造,复建公园建筑1000平方米、复建园内绿地3700平方米。园中布景采用以小见大手法,一草一木、一亭一廊,一山一池皆巧安排。在总体上突出钟亭之主角地位,整个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环境清幽、古韵悠然。</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按照“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的工作思路,大钟亭公园实施了为期三年的景观提升计划。改造后的小公园发生了大变化,展现出新的面貌与活力一一明清风格道路融入了钟文化元素、钟亭外立面焕然一新、古银杏树得到了保护性维修加固,钟亭特色及文化底色得到进一步彰显,公园绿化、彩化进一步提升,与鼓楼公园遥相呼应、互为景观,与紫峰大厦古今相谐、仰俯成景,成了市民和游客的休憩好去处和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大钟亭明代钟楼</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府、州、县治所在的城里,一般都建有鼓楼和钟楼。鼓楼,用作平时报时,催促文武百官勤于政务,提醒百姓辛勤劳作;钟楼,用作战时报警。</p><p class="ql-block">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按照“左列鼓架,右建钟楼”的布局,朱元璋下令在南京黄泥岗上修建钟鼓楼。因为它是明朝都城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明代的钟楼结构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重檐四坡顶,与鼓楼底设三门洞不同的是,钟楼底层仅有一个相贯通的门洞,为拱形无梁城阙状。</p><p class="ql-block">据《洪武京城图志》记载:“鼓楼在今北城兵马司东南,俗名为黄泥岗。钟楼在鼓楼西。”《明统一志》记载:“鼓楼在钟楼之东二里。”所以明朝所建的钟楼并不在今日大钟亭的地方。1972年4月,在今鼓楼西略偏南百余米的南京大学北园东北部发现了一个重达5吨的明代大石柱础和一些琉璃瓦碎片。</p><p class="ql-block">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这里就是明代钟楼遗址所在。</p><p class="ql-block">据《南京都察院志》记载:明代的钟楼历经宣徳八年(1433年)十月、正统五年(1440年)+二月、正统七年(1442年)七月三次修缮,至清代康熙年间倒塌成为废墟</p> <p class="ql-block">大钟亭清代钟亭</p><p class="ql-block">明代钟楼是南京大钟亭的前身,与鼓楼同时建于阴洪武年间,是明代南京城中心的制高点。清康熙年间钟楼被毁,仅存卧钟遗物。据民国文献记载,清康熙初楼倒,钟坠路旁,一立一卧。立者于洪杨时(太平天国运动)毁去。别有大钟横地,半陷土中,俗谓倒钟厂。无有能起之者,腹广容数人。</p><p class="ql-block">太平欲火化之而终不能毁。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江宁藩司许振祎以机器起其卧者引而植之,筑亭覆之,人呼为大钟亭,即为现今大钟亭所在位置。</p><p class="ql-block">横卧在道路上的明代卧钟</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二年(1886年)至十六年(1890年)许振祎任江宁布政使期间,致力于保护南京的文物古迹,为保护卧钟遗迹而修建钟亭。据考证,许振祎为保护明代大钟可能不仅修建了钟亭,另设有其他配套建筑。民国一些游记中提到“.••是日大钟亭,殿宇周之,亭居中央。”可见清人许振祎为保护大钟亭及亭内明钟修建厢房,方便人员管理休息。</p><p class="ql-block">清代建立的大钟亭位于鼓楼东北侧,高14.5米,顶部重檐六角攒尖顶,上层为清代官式斜方格窗,下层设两面木制栅栏拱门,四面镂花式</p><p class="ql-block">清代末年的南京大钟亭窗。两侧门边的铁柱上,分别铸有“江宁布政使许建”和“金陵机器局造”等字样的铭文。门首题有“元音再起”四字匾额,屋顶铺灰筒瓦,亭身以六根铁柱为支撑,上架六角交叉铁梁悬挂大钟。大钟放置在钟亭下层,系紫铜浇铸,高3.65米,口径2.3米,底边厚0.17米,重46000斤。钟的顶部铸阳纹莲瓣一周,提梁上饰以云纹和波浪纹。上铸有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九月吉日铸”的铭文。钟质精形美,声音宏亮,充分表现了600多年前劳动人民在治铸技术上的高超水平。试撞之,声闻数里。</p><p class="ql-block">“元音再起”四字匾额,现已不复见。</p><p class="ql-block">南京大钟亭及前身钟楼作为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从明南京建城以来至今的百年沧桑历史,于1956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意义。</p> <p class="ql-block">里面的大钟看不全,资料显示:大钟紫铜浇铸,高3.65米,口径2.3米,底边厚0.17米,重23000公斤。钟顶铸阳纹莲瓣一周,提梁饰以云纹和波浪纹,铸有“洪武二十一年(1388)九月吉日铸”铭文。造型精美,声音宏亮,数里可闻。</p> <p class="ql-block">大钟亭开放时间已预告为准,最近开放日是7月18日星期四上午9:00-11:00</p> <p class="ql-block">绿荫掩映下的大钟亭</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的这些建筑是花园一号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999包间</p> <p class="ql-block">钟亭对着紫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