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任我行游记(二)茶峒(下)

白帆

<p class="ql-block">  在洪安老街火锅店 吃完火锅,又吃了一盘糖油粑粑,嘴里的麻辣感还是那么强烈,我想四川人豪爽火辣的性格是否与饮食有关?洪安在苗语中的意思是“流血的地方”。这一表述不仅诠释了洪安的地域特色,而且也反映了洪安的民族性格和历史上的彪悍民风。(三不管岛就是典型)</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老街下到洪安拉拉渡码头,顺着清水江栈道朝南,准备走大桥回茶峒。雨丝毫没有停的意思,右边的岩石上长满了青苔,石缝里不断有水渗出,不知名的小花摇曳于风中,带着美丽的梦,绽放娇人姿态。斜风细雨打断了花的畅想,一滴一滴落在花上,一瓣一瓣将梦抛下。真是花有梦,雨无情。</p> <p class="ql-block">  江边耸立着一座双层六方亭,重檐翘角结构,这就是著名的渡江纪念亭。亭子建筑线条流畅,象一曲动人的乐章,诉说着辉煌的过去。</p><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6日,刘邓大军从湖南常德挺进重庆,被挡在了江对岸,国民党秀山县长李琛下令将这段水路的船只隐藏,并烧毁洪茶大桥,导致刘邓大部队无法快速渡江。先头部队在百姓帮助下渡江当天解放了洪安镇,7号解放了秀山县,8号在工兵部队指导下,两岸百姓一呼百应,撑木排,送木板,为后续部队搭起一座可供四路行军的大浮桥,并用“娘娘船”把军车,炮车运过清水江,整整用了七天七夜才将几十万大军和数千车辆运送过江。为了纪念解放军渡江胜利,特在此处修建了渡江亭。如今它默默地立在清水江边,宛如历史的见证者,将过往的荣耀和勇气镌刻在永恒中……</p> <p class="ql-block">  原想寻觅湘西晴日的绚烂,不料邂逅边城朦胧的画卷。雨中的山和水,是那样清新、自然,山峦在雨中显得更加峻拔,层峦叠嶂,隐入天边;而江水在雨点的敲打下,水花四溅,仿佛跳跃的音符,奏响大自然的欢快乐章。娅丽的相机因为雨天就没有再用了,我连续地按下手机键,拍下这可遇不可求的雨中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  在重庆和湖南的界河清水江上,渝湘大桥横跨其间。桥的中央便是重庆和湖南的分界线,由此出入省界,易若举手抬足。</p><p class="ql-block"> 我们由栈道登上高高的石阶,左边一座牌坊巍然耸立在洪安这边桥头,这就是渝东南第一门。大门建于重庆直辖之后,梁方柱圆,气势磅礴,为渝东南门户的标志性建筑。上方的横梁上,前书“渝东南第一门”,代表着直辖后新重庆的形象。后书“欢迎您再来重庆”,以此向过往的客人表达重庆人民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大门右侧竖一块石碑,由当时所属的四川所立,石碑前书“东南门户”几个大字,后书“川湘黔边城”字样,附有“苗汉土家共襄大业,洪茶更始齐建小康”的自勉词。</p> <p class="ql-block">  来到大桥中间,我左脚踏湖南,右脚踏重庆,向南望贵州,体味着“蜀道有近时,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的奇妙地理感受。</p><p class="ql-block"> 桥面上驻足的多是游人,一手撑伞,一手拍照,而径直赶路的,当然是对一脚跨两省习以为常的边城人。大桥不过百来米,东头走到西头只需几分钟,可人们还是对拉拉渡这种古老的渡河方式情有独钟。</p><p class="ql-block"> 桥的东头耸立着一座城楼,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庄重而威严。正面“湖南”两个金色大字龙飞凤舞,背面“边城楼”三个大字和旁边高耸的广告牌上“世界只有一个边城,就在花垣茶峒”的宣传语彰显了茶峒为边城正主的自信。</p><p class="ql-block"> 据传沈从文的“边城”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很多外国人也慕名而来。洪安,迓驾,茶峒争相表示自己才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干脆于2005年直接将“茶峒”更名为“边城”,这场纷争才落下帷幕。我认为,从三省交界这个意义上讲,三个古镇都为广义的边城;而沈从文先生两次旅居茶峒,从他书中对边城地理位置的详细描述,可以判断茶峒就是沈从文笔下边城的原型地。</p> <p class="ql-block">  按当地人指点我们出了边城楼右拐,下到江边栈道,栈道边有个茶室,棚子下摆放着桌凳。这时过来一个旅游团,人数不少,看样子都是奔着“一脚踏三省”碑去的,为了避开人流,我们索性坐下来歇歇脚,坐在冰柜旁的小伙子应该是茶室老板了,问他:我们可以坐会吗?小伙友好地挥挥手:随意!这与不消费不能坐的经营理念形成强烈反差。</p><p class="ql-block"> 茶峒与洪安隔河相望,犹如一对令人艳羡的璧人,忠诚地实践着“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诺言。而贵州松桃的迓驾在这附近没有建筑设施,我只能向南眺望不远处贵州的万千大山,并产生无尽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清水江从梵净山流来,贵州段一路群山起伏,峡谷深陷,溶洞、暗河分布广泛,形成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那里有黔金丝猴等珍稀动物,还有绿草坡、羊群、杜鹃花等组成的自然景观,但这些美丽的高原风光只能留待以后的贵州专程了。</p><p class="ql-block"> 清水江上碧波荡漾,船筏游弋,来往如梭,除了拉拉渡,还有乌篷船,烟雨中立在船头观赏两岸风光,何等自在惬意!</p><p class="ql-block"> 雨中的山水,如同流动的画卷,方才在洪安看茶峒,此刻在茶峒看洪安,隔岸望去,仿佛是蒙着头纱朦朦胧胧的美人,又好似被画笔点染,散发出别样韵味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  突然间传来一阵高亢的“喔喔喔”声,寻声望去,一只大雄鸡昂首挺胸威武地站立着,伸长脖子发出高亢明亮、有节奏感的叫声,一声鸡鸣,三省皆闻,这就是著名的“鸡鸣三省”。雄鸡座下三位美女冒雨“闻鸡起舞”,我连忙用手机录下了这段有趣的“虹霓乐韵”。</p> <p class="ql-block">  稍事休息,旅游团的人也差不多离开了,我们顺栈道下去,来到了“一脚踏三省”碑。我之所以不写成界碑,是因为真正的三省界碑实则在对岸洪安。沿大桥洪安一侧的洪茶码头下去,穿过桥洞,即可走进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的“鸡鸣三省亭”。所谓“一脚踏三省”,指的是亭子建立的地方,就是三省交界的交点,站在亭子里,不仅可以一脚踏及三个不同省份的土地,就连从三个不同省份里传来的鸡叫声都能听到,这就是“鸡鸣三省亭”的由来。更为离奇的是,手机在这里都能收到来自三个不同省份里的信号。洪安这边的三省界碑为国务院1997年所立,具有权威性,那么茶峒这边的只能称之为纪念碑了。</p><p class="ql-block"> 关于一脚踏三省还时常发生一些故事:重庆的母鸡常常率领一群贵州姊妹去野外散步,却把蛋,下到了湖南境内;贵州的牛把头探进重庆的菜地里打牙祭,它的尾巴,悠闲地摇摆起来打断了湖南的玉米秸;不上户口的鱼,一会儿湘,一会儿黔,一会儿渝,即使撒下的网,也分不出它的户籍。哈哈,真有趣!</p> <p class="ql-block">  打卡完“一脚踏三省”纪念碑,返回茶峒古码头。历史上,古镇是一处西南官道上的战略要地,为强化对西南边疆统治,早在明朝就在此附近设立了“崇山卫”。清嘉庆年间,湘西爆发大规模苗民抗争,湖南巡抚以茶峒特殊地理有利监视苗民为由,极力推荐在茶峒屯兵筑城。嘉靖7年(1802年)清朝同意将原土围城修筑成石头城堡,设东西南北4门,门楼上建4座炮台,420个垛口,还有协台和校场。太平天国大军西征途中也曾在此驻营。那时的茶峒,可以说是壁垒森严。解放后城墙、城门被拆,现如今只能看到一段仅存的石头城墙和重建的一座城门。</p><p class="ql-block"> 清政府的移民屯丁政策使汉人官兵不断入驻茶峒,大量江西籍商人也随之涌入(多是现安徽绩溪一带商人,当时属江西),促进了汉族,苗族,土家族文化、习俗、传统观念、生产技能、商贸、通婚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茶峒现为花垣县管辖,但在雍正九年,因永绥(今花垣)“地属红苗,素号顽强”,故朝廷将其纳入茶峒所辖县。对于茶峒现在被花垣县管辖之事,有人笑称是“儿子管老子”。花垣县旧称“六里苗地”,“百里苗乡”,但处在苗乡包围圈中的茶峒却一直都说客话,正是基于苗汉融合的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茶峒古码头背靠数十米的绝壁,绝壁上题有“边城”“沈从文”五个字。说起沈老的题字,还有一段故事:军旅作家彭荆风和他女儿作家彭鸽子都是沈从文粉丝,1991年父女两人来边城采风,当地陪同人员介绍想在绝壁和城楼用边城二字,最好是沈老的亲笔字,可惜当时沈老已去世,只能成为遗憾了。不料彭鸽子说她那里有沈老亲笔题字,原来彭鸽子酷爱文学,她父亲就叫她多读沈从文的文章,她竟然利用业余时间把“边城”这本书抄写了三遍。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带着她去拜访沈老,看着她抄写的边城,沈老大为感动,欣然在她抄件上亲笔题了“边城”“沈从文”五个字。彭鸽子回去后把复印件寄给了茶峒镇政府,如今,在城门楼和绝壁上熠熠生辉的“边城”“沈从文”五个大字,正是沈老亲笔题字。</p><p class="ql-block"> 绝壁紧连着一段古城墙,斑驳的城墙像一本历史书,每一块城砖都是一个历史章节,每一颗沙粒都有故事情节。透过雨帘,我仿佛穿越时空,听到了将士的呐喊,战马的嘶鸣,闻到了战争与和平的气息,沉浸在历史的沧桑中……</p> <p class="ql-block">  在古码头又饶有兴趣地观赏了一会拉拉渡,钢缆与拉船木棒之间摩擦发出的“吱呀”“吱呀”声特别美妙动听。 此时已是下午两点多,我们决定先回客栈休息。</p><p class="ql-block"> 走过拉拉渡又回到河街,沿河吊脚楼鳞次栉比,高低错落,房基用石头垒砌而成,上面多为木质结构,楼门开得高高的,或许防洪涝,或许防匪盗,早先多数是依靠可移动的木梯出门入户,渐渐地有了固定的扶手楼梯。</p><p class="ql-block"> 吊脚楼也叫“吊楼”,是湘西苗族、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为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的由来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苗族的祖先蚩尤带领族群在环太湖一带生存,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考古证实苗族当时的居所就是半干栏式。一场世纪大洪水,让他们逃生到了西南地区。苗族吊脚楼用料有个特殊要求,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而土家族的“土司王”一直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盖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土民在大山中,为避风雨,防毒蛇,野兽,最初在大树上栖息,树杈上盖茅草、杉皮,后来利用山势发明了坡地起吊式吊脚楼。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才允许土家平民盖瓦。</p><p class="ql-block"> 多山多水的地理环境使湘西的吊脚楼呈现多种形式,最基本的是三种:坡地起吊式、水边起吊式、平地起吊式。因山多地少,占据平地盖吊脚楼的多是“土司”“头人”“苗王”、“老爷”,而贫苦人家只能在山间水边安身立命。</p><p class="ql-block"> 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它小巧精致,清秀端庄,或临水而立,或依山而筑,古朴之中呈现出契合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当传统建筑承载的地缘特征和文化记忆大量被钢筋混凝土建筑吞噬的时候,吊脚楼,这种古老而优秀的建筑形式,仍被湘西少数民族保留使用至今。特别是边城,在经历了历史上两次的繁荣之后,又归于宁静,交通的闭塞客观上保护了古镇原有风貌。民居,作为人类文明的最大承载体和了解民族文化的捷径,在边城得到了最大的保护。茶峒现有人口仅2.5万,都是原住民,没有商品房开发,没有大肆商业化,这就是对古镇最好的保护,原滋原味的边城吸引了众多游客,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对古镇最好的开发。</p> <p class="ql-block">  河街北头上台阶就是我们住的客栈,回到房间,我打电话给客栈老板,要求仍然安排头天接我们的土家族司机明天送站。老板说快到端午节了,家里包了粽子,送上来给我们尝尝,同伴们听说能尝到少数民族的粽子,开心又期待!不一会老板娘就笑着端了8个粽子和一盘土红糖上来,粽子包成细细尖尖模样,特别可爱,土红糖散发出特有的醇香,我们迫不及待剥去粽叶,三口两口就一人两个粽子下肚了,吃完才想起,忘了拍照了!真是老表话说的“哇到了吃,碰倒了壁”!🤣</p><p class="ql-block"> 把空盘送还老板娘,一迭声地表示感谢!少数民族的淳朴、热情、好客,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什么叫宾至如归。</p><p class="ql-block"> 茶峒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环山面水、地势平坦,东倚湘西的鸾太山,西朝渝东的凤鸣山、南临黔东北的九龙山、北傍湖南的香炉山,真可谓“乾坤拱卫、龙凤呈祥”。</p><p class="ql-block">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田园牧歌般的茶峒。小溪,就是清水江,我们要沿江北上,去寻找那山,那水,那塔,那人,那屋,那狗。</p><p class="ql-block"> 在江滨公路边,马鞍山脚下,我们先看到了名为“药王洞”的古人类遗址。洞在清水江右岸,距离河床约十几米,三个石灰岩溶洞,一大两小,洞沿上方均如额头凸出,形成屋檐状,可以将雨水疏导在洞外,大洞约近百平方米,小洞有十多二十平方米,无论空间、干湿程度、朝向和周围环境,都极适宜人类居住。3万多年前的湘西边城茶峒,因谷地气候温润,雨量充沛,螺蚌鱼虾、瓜果鸟兽等水陆生物丰盛,早期人类流连于此,原始人从洞穴慢慢走向河边台地,过着渔猎生活。</p><p class="ql-block"> 药王洞遗址的发现,对湘西史前文明的起源,早期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佐证,这里曾发掘出土了大量史前人类生产生活有关的实物,遗址有21层土层,12层文化层,同时拥有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地层和遗物,还有各种动物化石,经世界最权威机构对挖掘出的骨骼测试已达3.9万年,残留的炭火迹更证实远古时期的茶峒先人已经会取火、熟食。而民间传说有位老人精通苗医术,他登悬崖峭壁采药,为远近穷人看病治伤分文不取,人们感念老人的恩德,尊其为“药王”,老人栖身的洞穴,就是这“药王洞”。</p><p class="ql-block"> 发掘现场的历史图片:</p> <p class="ql-block">  现在看到的“药王洞”遗址:</p> <p class="ql-block"> 《边城》最早出版于一九二四年,是沈从文先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它位列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的第二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是一幅神秘湘西秀美风光的水墨画卷;亦是一首古镇风土人情的抒情诗篇;更是一曲原始、古朴人性的赞美乐章。茶峒成就了沈从文,沈从文的《边城》又令茶峒名声鹊起, 我喜欢沈老的文笔,尤喜欢他写的《边城》。从踏上茶峒的那一刻,我就把《边城》作为寻梦指南,在渡口,在水边,在塔下,在屋前,穿小巷,乘渡船,寻觅着,思索着,努力将书中的故事和现实串联起来:</p><p class="ql-block"> 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天保,小儿子叫傩送。翠翠在端午节进城时偶遇傩送,二人彼此产生了懵懂爱恋。次年端午,进城的翠翠碰到了天保,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兄弟俩约定用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不敌傩送,心灰意冷,驾船远行,却意外淹死了……船总顺顺因为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天亮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画的古渡头,等待着自己的心上人…</p><p class="ql-block"> 药王洞旁边有条山路,顺山势蜿蜒盘旋,路面铺着鹅卵石,四周绿意盎然,每个转角处都能遇见别样美好。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坐落在半山腰,房子是木质的,用鹅卵石垒砌的屋基,上面盖着瓦,这就是翠翠和她爷爷居住的地方。门口挂着簑衣和斗笠,爷爷就是穿着它们在风雨中摆渡谋生。屋檐下挂着金黄的玉米,还有走夜路使用的灯笼。风日清和的天气,遇到无人过渡时,爷爷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叼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爷爷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翠翠故居再往上走,有座白塔耸立山顶。白塔挺拔俊逸,每个角度,每个细节都散发出独特韵味。千年古塔,静谧而庄严地立于天地之间,守护着脚下的山和水,护佑着翠翠祖孙俩为代表的边民。茶峒人认为白塔和风水有关系,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的存在,更是承载了茶峒人的精神寄托,是他们心中的图腾,是希望之塔,是精神之塔。</p> <p class="ql-block">  清水江边竖立着一座木质钟楼,高高的楼顶悬挂着一口铜铸的大钟。登楼近前,可见钟上镌铸着龙飞凤舞的图案,还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字样,“边城吉祥钟”几个大字更是赫然在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钟声被认为具有驱邪避凶的神秘力量。人们相信,在特定的时刻敲响钟声,可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化解灾难。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特意将钟楼建在清水江边,应该有其深刻含义吧。让我们也敲响吉祥钟,为边城人民祈福吧!</p> <p class="ql-block">  钟楼下来朝南折返,就来到了翠翠码头,茶峒老辈人称之为下码头。漫步江边,船只徐徐划过,河水轻轻拍打着岸边的石阶,仿佛在讲述着那些过往的故事。拉拉渡是纯真美丽的翠翠和饱经风霜的爷爷相依为命,水上摆渡,艰辛谋生的地方,翠翠、爷爷和大黄狗许多温馨感人的情节都发生在这里,翠翠也是在这里怀揣一颗迷茫无助的心灵,守候她远去的心上人。“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一段不知结果的爱情,一段不知去向的人生,给人留下一个虚无缥缈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爷爷已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去世,翠翠现已经化成了雕像。</p><p class="ql-block">  翠翠岛,乃清水江中一沙洲孤岛,非“三不管岛”,宛如一艘停泊在清水江上巨轮,岛名源自《边城》女主人公名字,上岛须坐船。 岛上有出自著名画家黄永玉之手的《边城》女主角翠翠白色雕像,眉目如黛,凝神远方,大黄狗紧随在小主人身边,温驯听话,惹人喜爱。黄永玉题写的“翠翠岛”三个大字洒落奔放,别致大方。</p><p class="ql-block"> 沈从文和黄永玉都是湘西凤凰人,黄永玉一直崇拜仰慕表叔沈从文,他追随表叔也是十几岁就背着小包,顺着小河,穿越洞庭,去翻阅另一本“大书”,同样也追随表叔关注茶峒,对茶峒情有独钟,结下不解之缘。1947年黄永玉为再版的《边城》作《风调雨顺》《吹笛》《花环》《咬人的大鱼》等插图,图文并茂为表叔名作增光添彩。  茶峒名联坊也留下黄永玉文笔。据说清朝花垣县苗族举人石板塘以尖岩山为题出了脍炙人口的上联“尖山似笔,倒写蓝天一张纸”绝对,下联不仅难倒自己,也难倒世人。黄永玉大师撰联:“酉水如镜,顺流碧海两婵娟。”现跃然坊牌正面。2005年6月黄永玉再次来茶峒写下分行诗《等待是美丽的、忧郁的……》,吟诵着分行诗,追思这对叔侄,感悟人间真情。</p><p class="ql-block"> 现叔侄俩人的巨作都在翠翠岛上呈现,那本巨大的“书”上《边城》二字,不仅成为茶峒古镇的现名,更是边城最显眼的地理标志。</p> <p class="ql-block">  下码头南边紧挨清水江就是当年王团总花了一千三百两银子买下为女儿作嫁妆的碾坊,每天收入可达七升米,三斗糠。王团总看上了英俊结实的二佬,想让他做女婿,承诺用碾坊陪嫁。但二佬心里只有翠翠,拒绝了象征财富和小康的碾坊,选择代表爱情和清贫的渡船。</p> <p class="ql-block">  半下午时雨停了,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小草、小花挺直了腰杆,大树也被冲了个酣畅的凉水澡,挂在叶上雨珠晶莹剔透,煞是好看,不意间还捕捉到了“豆娘”。也来炫下我的非专业摄影水平吧!</p> <p class="ql-block">  水,孕育了生命,也造就了人类文明。 清水江全长459公里,是古镇的灵魂。千百年来它见证了边城的繁荣和衰败,目睹了两岸人民与命运抗争的心酸和创伤。时光荏苒,如今平淡的生活像慢慢流淌的江水,悠然自得,透着柔美与安详。愿世人追求纯粹的心,如生生不息的江水一样亘古不变。这里山水与人文相映成辉,无论山川风骨、古街古巷、日月风华,还是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人间烟火,不断向世人释放无尽引力和无言召唤,令茶峒成为美的秘境,梦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耳边传来一阵鼓声 寻声望去,一群龙舟手在奋力划船。随着有节奏的鼓声,龙舟在水面上疾驰,船身激起层层水花,仿佛一条蛟龙在江中游弋。原来是端午龙舟比赛的赛前练习!</p> <p class="ql-block">  四人正为没法拍合影犯愁,迎面过来几位游客,明白我们的意思后,她们推荐了一位技术好的女士帮忙。拍照时我随手将装有雨伞,保温杯等物品的袋子放在一边,回到客栈想喝水时才发现东西忘拿了,黄文说:我去找找看。鉴于之前在其他地方的教训,我对找回物品不抱希望了。不一会黄文就回来了,她的神情告诉我,找到了!失而复得,喜出望外。再次赞叹边城的民风!</p><p class="ql-block"> 晚上还是决定去吃“角角鱼”。特意又点了另一个特色菜:土匪锅巴,外加其他青菜。这双份辣菜给我们的味觉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刺激,一锅煮三省,一口吃三省,一脚踏三省,雄鸡鸣三省,值了!</p> <p class="ql-block">  茶峒的夜景美如仙境,我们踱步江边,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茶峒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美丽小镇, 她有诗与远方,亦有心灵皈依的精神家园。自古以来藏于武陵山,亦远亦近,似乎什么都不曾发生,边城故事源远流长,引人魂牵梦绕,无限遐想。</p><p class="ql-block">  正如仓央嘉措《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次日早餐就近吃了米粉,油粑粑,外加了绿豆粉,抄手。不到八点送站司机就把车开到客栈,我们办理了退房手续,老板热情地帮我们把行李放到后备箱。我们对老板的优质服务和热情好客给予高度评价和致谢,挥手告别后,踏上了返程路。同车一个小伙很健谈,他告诉我们他从苏州过来,在边城沉浸式地游了五天,准备在吉首机场坐飞机回去。吉首机场不大,看上去小巧玲珑。</p><p class="ql-block"> 上次我们是在盘山路上远眺矮寨大桥,这次是走高速直接从矮寨大桥上面开过,近距离感受矮寨大桥的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  个把小时就到了吉首高铁站,我们仍将从怀化中转乘高铁回鹰潭,休整一晚,再开始浙江的旅程。茶峒寻梦之旅结束了,正如苏轼所说:“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边城寻梦就像桂花的香气和酒的美味,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满腹的美食和满目的美景,更是心灵的满足和平静。我不知自己是否还会再去边城,“也许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无论去与不去,茶峒,你永远在我的梦里。</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