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瓦屑坝大移民(一)

春江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山西洪洞大槐树与江西瓦屑坝</b></p><p class="ql-block"> 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朱棣父子施行大移民决策,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结束。时间长达48年。而在全国最具代表性两个移民集散地是两个省份:北方人基本声称自己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南方人基本都说来自江西瓦屑坝。从这两个移民点分枝散叶到全国各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江西瓦屑坝移民</b></p><p class="ql-block"> 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势力最大,农民军和蒙元朝廷长达数年的战争之后又开始了争霸天下的内战。长年的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民心涣散。战争导致流民众多,他们不断向各地迁移。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不得不平衡各地人口,于是历史上的一次人口大迁徙开始了,名曰江西填湖广。江西瓦屑坝就成为了移民皖鄂两省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徽、湖北、湖南等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明初全国移民分布圆</i></b></p> <p class="ql-block">  瓦屑坝移民是明朝初期官方组织的从江西外迁大量人口进行垦荒的事件,是“洪武赶散”的一部分。瓦屑坝移民从洪武三年(1370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安微的安庆府42万居民有27万来自江西瓦屑坝。</p><p class="ql-block"> 瓦屑坝位于今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江右民系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庆府等目的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瓦屑坝的移民后辈遍布全国各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瓦屑坝卫星地图,明初大移民80 %的安徽人,从这些地方迁徒而来!</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有传中国有一半的人,祖籍都源自这里!</i></b></p> <p class="ql-block">  据当地《朱氏宗谱》等记载,瓦屑坝已变为“瓦燮坽村”。地处鄱阳湖畔鄱江口,是明代江西饶州的外埠,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圣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瓦屑坝遗址建筑</i></b></p> <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江淮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造成这一地区赤地千里,这对新兴的明朝政权防守不利。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以及大量家谱记载和历史学家葛剑雄的考证,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江苏移民达210万人。  </p><p class="ql-block"> 洪武七年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到凤阳。洪武九年迁江西饶州、九江移民五千人到凤阳西南。洪武廿一年迁江西饶州移民30万到湖北黄州;迁饶州、广信、九江移民12.2万到武汉;迁9.1万到安陆;迁10.7万到汉阳、丐阳;迁16万到荆州;迁1万人到襄阳。洪武廿二年 迁饶州、九江移民27万到安庆,其中20万人来自瓦屑坝;迁饶州、九江移民6.5万到池州;迁饶州移民6.4万到合肥。洪武廿五年迁饶州、徽州移民23万到扬州各府县,淮安府各县。洪武卅年迁江西移民65.6万分别至长沙府常德各县、岳州府、安庆府及郴州、零陵、衡阳、靖县、辰州。   </p><p class="ql-block"> 洪武年间,江西总计移民214万余人,其中饶州府近百万人。江西移民绝大多数从饶州瓦屑坝迁出(部分从南昌瓦子角迁出)。  </p><p class="ql-block"> 这次移民,是明朝廷的专制措施,与以往的历次移民都不同,它发生在战后,是从江南流向江北的定向移民,并且割断了与原居地的一切联系。过去的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建炎南渡都是发生在战争中。明朝廷于民的理由不足,不得民心,所以正史一向讳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明初江西填湖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i></b></p> <p class="ql-block">  这些移民迁到安庆后,期待着机会再迁回江西,人死后不愿埋入土中,只停柩于地面,等待着回迁。可是年复一年,天长地久,人们觉得无回迁希望后,只得再埋入土中,但还对回迁抱有幻想,浅埋委棺,形成了安庆地区独特的丧葬“厝柩”两步习俗,沿习到今。到了清朝康乾年间编修谱牒时,这些移民就只知道江西瓦屑坝了。而江西的赣语流向这里形成了赣语怀岳片,是这里的通用语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京师移民分布图</b></p> <p class="ql-block">  安徽地跨南北,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地,从移民来源上看,淮河两岸地区,主要来自北方的移民,皖江地区则主要来自江西和本省皖南地区的移民,我们先看一张明朝洪武京师移民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明朝京师(即现南京)</i></b></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明朝安徽地区各府的移民情况,明朝时期,安徽隶属于南直隶(南京)。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安徽境内有徐州的砀山和萧县两县,凤阳、庐州、安庆、池州、宁国、太平、徽州六府以及滁州、和州、广德三个直隶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明朝:南京政区图</i></b></p> <p class="ql-block">  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中对南直隶各府州移民数据进行了一个统计,我们对今属于安徽各府州的数据,进行重新制表。</p> <p class="ql-block">  为何在明初会出现大移民?江淮地区自南宋开始,就成为南北政权的对峙区,直到元灭南宋,这一期间,江淮地区饱受战争摧残土地荒芜,饿殍千里,人们四处逃难,远离家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宋代南北分界</i></b></p> <p class="ql-block">  蒙元统一中国以后,并不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这样使得大批的肥沃农田变为牧场,大批的农民或死或逃。元朝末年淮河地区又是农民的起义区,战争让本就处于崩溃边缘的人民,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热,天灾人祸,人间战火连天,朝廷统治腐败,然而此时正逢我国气候大变,十三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我国气候转向严寒,据记载1309年,无锡一带运河结冰,公元1329年冬,太湖结冰数尺,人履冰如平地,连耐寒的桔树都冻死了,明朝初年严寒还在继续,地处岭南的广东沿海地区,都雪花纷飞,此时中国大地上的人民是饥寒交迫,民不聊生,朱元璋打下的天下,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江山,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一大难题,是如何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怎么巩固大明新王朝的统治,“移民”成为了明初一项重要的政策,朱元璋起义时,亲眼目睹了家乡凤阳的惨淡景象,凤阳作为朱元璋的家乡,又是淮西集团的诞生地,朱元璋有意在家乡建中都,但是人力的匮,已达到想象的极致于是朱元璋开始着手移民大计。</p> <p class="ql-block">  最初开始移民的是张士诚支持者和方国珍旧部。洪武七年,朱元璋又策划一次更大规模的移民,那就是迁江南移民14万至中都,这些人基本来自苏南和浙江一带,作为大明朝的中都,军籍移民也是明初移民类别之一,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度,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军士全部别立户籍称为“军户”,要求军人家属必须随军,从明朝洪武时期移民类别可以看出,凤阳府军籍移民是最多的。</p><p class="ql-block"> 此外,来凤阳府营建中都的工匠和大批被流放的罪犯、官员以及来自北方的降民和战俘,都是凤阳府重要的移民类别,其中山西移民主要分布在宿州地区,宿州、怀远以西有大量的山东移民,淮河两岸地区移民来源复杂,以江南地区、山东以及山西的移民为主。</p> <p class="ql-block">  位于江淮中部的庐州府、滁州、和州,具有鲜明南北混移特色。这一带移民相对均衡,其移民主要来自,应天府(南京)、徽州、宁国以及江西和北方地区,江西和皖南移民占比最高,滁州、和州与应天府相邻,除了江西大量的移民以外,苏南及附近地区移民也占比很重。</p> <p class="ql-block">  明初大移民:80%的安徽人,从这些地方迁徒而来,(位于巢湖边的长临河镇,很多氏族都自江西瓦屑坝。</p><p class="ql-block"> 安徽北部移民类别多,皖江两岸移民则比较单一。基本来自江西和本省的徽州皖江两岸主要移民地是今天的安庆市,池州市以及铜陵的枞阳县。在安庆很多氏族族谱中都有记载:先人来自江西瓦屑坝。这瓦屑坝是明朝初期中国南方重要移民集散地。</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明初大移民:80%的安徽人,从这些地方迁徒而来。</p><p class="ql-block"> “江西老表”的称呼,源于江西的大移民,安庆和池州地区,来自江西移民最多,安庆府42万居民,就有27万来自江西瓦屑坝。典型的例子就是,皖西南地区的方言,它们基本属于赣语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家族族谱记载</b></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记载是微乎其微,大部分人都是靠族谱的记载来考究其祖先。但是族谱上记载的来源也各有不同,比如说来自瓦集坝、瓦砌坝、瓦基坝、瓦渣坝等等,也许是读音的误差,写法也是千姿百态。</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瓦屑坝也好大槐树也罢,都是人们的一种思乡情结,它也提醒着我们每个人不要忘本。在物欲横流的城市中,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不要迷失了自己,要知道自己是打哪来的,要有一颗不忘本的心,这样的你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事业才能做的更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听听安徽网友说了啥?</b></p><p class="ql-block"> 🎄我们淝北李氏先祖兄弟二人也是从瓦屑坝来的。族谱记载明初从江西丰城迁居至皖合肥县北堡子里(四九年解放时更名埠里)。2015年淝北李氏寻根团成功对接江西老家,从江西家族祠堂收藏的明朝修撰的族谱中,找到先祖兄弟二人的名字,以及迁往合肥县堡子里的记载,跨越六百多年的寻根之旅,堪称奇迹。</p><p class="ql-block"> 🎄凤阳朱姓有一支出自江西婺源,本是朱熹后人,朱元璋攀亲迁到凤阳守祭皇陵。</p><p class="ql-block"> 🎄我安庆的,关于我祖上从哪里迁来我也不知道,我姓王,在安徽属于祁门琅琊王,每年清明的时候,如果祭祖大办的话,我家里人都去黄山祁门县祭祖,我也不大明白。</p><p class="ql-block"> 🎄凤阳移民大部分是苏州的,明初牵10万户冲中都,但明中期慢慢跑回去了不少,明末清初混的好的富户大部分都走了,剩下的就是穷人和地主了,满清一朝凤阳一步一步就没落了,以前凤阳辉煌的时候凤阳方言就是官话,和现在的北京话发音差不多,凤阳周边的就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怀远陈氏来自山东老鸹巷。</p><p class="ql-block"> 🎄我只知道我的祖先是江苏徐州过来的,说是讨饭过来的,所以,我们徐家是24那天过小年。</p><p class="ql-block"> 🎄当年听母亲说,我们定远刘氏也是从江西瓦屑坝移民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宿州的,老人说从陕西大槐树过来的,三兄弟一起,现在村子有三千户,万把口人,分别村东、村中、村西,性格有明显区别。同学说他们家老人总说西南老家雨,估计他们家江西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当年听母亲说,我们定远刘氏也是从江西瓦屑坝移民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合肥肥西周姓,江西瓦屑坝移民!</p><p class="ql-block"> 🎄我们黄姓始祖亦于洪武二年从江西迁移来肥东东部定居,建有板桥黄氏祠堂,有史可查。</p><p class="ql-block"> 🎄我们颍州彭城刘氏是万历l8年从彭城搬迁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搬迁至此的。</p><p class="ql-block"> 🎄安徽霍邱县淮河两岸张氏来自山东栆林庄。</p><p class="ql-block"> 🎄安徽庐江八卦岭张氏,出自婺源甲道,洪武初年迁至庐江。</p><p class="ql-block"> 🎄枞阳何氏明初从江西婺源迁入。</p><p class="ql-block"> 🎄我凤阳县洪武年间有三分之一人是苏州附近迁移过来的(主要是苏州人),巜凤阳花鼓》其实就是吴越人不满朱元璋这么做而编歌损洪武大帝的。</p><p class="ql-block"> 🎄安庆池州90%都是江西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宋氏一支也是从江西迁移至安微桐城家谱记录的。</p><p class="ql-block"> 🎄凤阳姚姓,江西迁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祖上来自听老辈人代代相传,为江西德安县,移民而来。</p><p class="ql-block"> 🎄安庆刘姓氏一世祖寿二公来自瓦西坝,到本人二十三代。</p><p class="ql-block"> 🎄安徽肥东王氏听长辈说江西瓦屑坝的。</p><p class="ql-block"> 🎄安庆太湖县何氏,一世祖何真公,明初自江西迁来,目前已二十六七代</p><p class="ql-block"> 🎄我们安徽大阜阳姚氏家族是山东枣庄迁移来的,到现在跟枣庄说话都一模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老人经常说我们祖先在江西王家坝,至今还不清楚真假。</p><p class="ql-block"> 🎄安徽与湖北交界均从瓦屑垻迁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江西填湖广 ,从这里出发!</i></b></p> <p class="ql-block">  🎄我们含山谷氏家族,是明朝江西大柳树的,兄弟二人和徐氏老俵一起到这里来的,现在含山西门有几千人了!</p><p class="ql-block"> 🎄和我家族谱上说的一样,洪武年间,从江西来安徽合肥的。,</p><p class="ql-block"> 🎄安徽金寨大别山张氏。祖上来自江西瓦西坝。</p><p class="ql-block"> 🎄“自从江西离故土,留落淝水接宗支。陈留郡 宝树堂”。</p><p class="ql-block"> 🎄安徽蚌埠五河陈氏六百多年前从苏州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淮南、寿县杜氏来自山东枣林庄,老鸹巷。</p><p class="ql-block"> 🎄听祖辈说我们来自山西枣林庄,长丰北部戴氏,己发展几千人了。有家谱。</p><p class="ql-block"> 🎄我是是蚌埠这边的姓王基本上都是山西移民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含山县和全椒县交界处的肖姓、来自四川鸟子沟。</p><p class="ql-block"> 🎄我广德市多为河南光山迁移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安庆桐城金氏 祖上江西瓦屑坝迁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王姓,安庆岳西太原王,族谱记载是从江西瓦屑坝迁至安徽太湖,从太湖迁到岳西,三槐世泽,十榜家声。</p><p class="ql-block"> 🎄安庆张,祖籍江西。</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祖先来自浙江前塘县,充军发配过来的。有家史为证</p><p class="ql-block"> 🎄安徽庐江义门陈氏也是元未明初从江西迁来的,有家谱,没有具体地方。</p><p class="ql-block"> 🎄枣林庄应该不是枣庄市吧。我祖上是从山东兖州迁移到安徽的,据网上有人查证过枣林庄应该是兖州的一个小地方名</p><p class="ql-block"> 🎄安庆张,祖籍江西。</p><p class="ql-block"> 🎄枞阳我张姓来自江西梅氏。</p><p class="ql-block"> 🎄淮河北岸南照镇以北陈姓来至山东枣联庄(枣林庄)。</p><p class="ql-block"> 🎄凤台余氏,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老祖宗就是从江西瓦家坝移民到舒城县陆家榜,现在的万佛湖水库中心!我们宿松尹氏好象祖先老讲是从江西瓦屑坝搬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吴姓千一公支下第廿二代,迁自江西瓦屑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  安庆市图书馆有桐城族谱63部,其中20 家庭始祖来自江西鄱阳湖瓦屑坝.。</i></b></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祖先来自浙江前塘县,充军发配过来的。有家史为证。</p><p class="ql-block"> 🎄我们祖辈就是明朝从江西上饶迁到合肥市肥西县的</p><p class="ql-block"> 🎄安徽人祖上来自江西上饶迁到合肥市肥西县的。</p><p class="ql-block"> 🎄安徽五河王氏从苏州太湖于洪武初年移民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家祖上是从山东青州移民到徽州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老祖宗就是从江西瓦屑坝过来的。也正是搬到现在皖西南安庆。</p><p class="ql-block"> 🎄我们陈氏也是从江西瓦屑坝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安徽很多移民到了天津。</p><p class="ql-block"> 🎄合肥王氏来自瓦屑坝。</p><p class="ql-block"> 🎄祖籍太湖雷埠镇李店 那里很多宗祠 各种姓氏听老年人说的那里都是在瓦西坝迁过来的,在长江安庆望江县上岸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瓦屑坝祭祖</i></b></p> <p class="ql-block">  🎄我祖上就是明初从江西移民到凤阳的。</p><p class="ql-block"> 🎄我老家肥东王氏,族谱记载是从江苏句容迁移过来的,有几百年了。</p><p class="ql-block"> 🎄我就是长临河宣氏,明初由瓦屑坝迁来的,到我是第20代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先就是从江西到安徽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明洪武二年从山东移民到安徽怀远的尚庙,距今已经651年了!</p><p class="ql-block"> 🎄我是安徽亳州的,我听我爸说我们好像是从山东迁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池州肖氏从江西赣州迁至。</p><p class="ql-block"> 🎄肥西张姓,从江西瓦屑坝迁来。</p><p class="ql-block"> 🎄全是江西瓦肖坝来的,</p><p class="ql-block"> 🎄安徽阜南刘氏,听老辈人说是从 山东枣庄还是枣林庄那里迁过来的,兄弟三人分在阜南三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明初,从这里的小码头“瓦屑坝”启程。一段悲壮、哀伤、愤恨、无奈的“离乡曲”在这里演绎!</i></b></p> <p class="ql-block">  🎄我祖宗霍邱矛桥汤氏,来自山东枣林岗,从洪午武二年致今巳十八代。</p><p class="ql-block"> 🎄安庆王氏是从江西瓦屑坝迁移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安庆桐城姓王的,江西瓦屑坝移民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池州南山刘就是从江西瓦西</p><p class="ql-block"> 🎄凤阳冯氏家族,洪武初年从苏州吴县迁移濠州(今临淮镇)堂口,大树堂。</p><p class="ql-block"> 🎄山东枣庄 或者苏州来到皖北阜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  位于莲湖乡的瓦屑坝成为明初我国两大移民集散地之一</i></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瓦屑坝移民有哪些姓氏</b></p><p class="ql-block"> 瓦屑坝移民中姓氏包括项、朱、胡、邹、王、程、何、董、方、高、黄、邵、吴、余等 。此外,还有李氏、张、王、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等姓氏 。</p><p class="ql-block">、</p> 🍁💐🍁💐🍁💐🍁 <p class="ql-block">注:明代的京师:当时也叫顺天府或应天府,即现在的江苏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