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唐朝是繁荣强大的朝代,自李渊建唐至朱全忠灭唐,经历290年。在这个长时期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和变化分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一、前期。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一一741年(唐玄宗开元29年)共124年,主要是腐朽倾向和进步倾向的矛盾,进步倾向起主导作用。其代表人物是唐太宗(执政23年)、武则天(摄、掌政45年)、唐玄宗(执政29年)。</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20岁与父亲李渊共图大事,屡建奇功,年轻有为。626年,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唐高祖李渊让位给李世民。唐太宗登位,唐朝开始强盛起来。唐太宗爱惜人力、物力、行纳谏、任人为贤、实行官制,举行科举选拔人才、提倡儒学……。</p><p class="ql-block">武则天是太宗幼妾,655年立为皇后,刚强机智、多权谋的武则天开始参与朝政。660年,她独揽朝政与髙宗并称二圣。她毒死李弘,废李贤为庶人。立李显为太子(唐中宗)。683年,高宗死,中宋即位,武则天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四子李旦(唐睿宗)为皇帝。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立称号为神圣皇帝。</p><p class="ql-block">721年,唐玄宗即位,杀太平公主及党羽,他励精图治,但因重用老奸李林甫,促成了天宝之乱。</p><p class="ql-block">二、中期。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一一820年(唐宪宗元和15年)一共79年。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唐玄宗暮气深重,不问政事。李林甫投其所好掌大权17年。744年,唐玄宗得杨太真为贵妃。李林甫死后,玄宗用杨国忠为宰相,杨国忠身负40余职,大括民财肥己,加速了祸乱的爆发。唐玄宗好战,也积极培养了一批野心家,以安禄山为首的一伙叛乱者于755年公开叛变反唐。756年,安禄山入西京,唐玄宗逃到成都。</p><p class="ql-block">唐玄宗逃出西京到马嵬(陝西新平县西)护行将士杀奸相杨国忠、迫杀杨贵妃。留太子李亨在马嵬主持军事。郭子仪击败安禄山。史思明收集安残部在邺城称大燕皇帝。759年,史思明被其儿子史朝义所杀自称皇帝。762年,李辅国、陈元振杀张皇后(张良娣)立太子李豫(唐代宗)。763年,史朝义败死。安、史叛乱被平后。吐蕃20万人侵唐,唐代宗任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到咸阳抵敌。764年,代宗使郭子仪与回纥讲和,合力击败吐蕃。</p><p class="ql-block">779年,代宗死,德宗李适即位。任杨炎为宰相,781年唐德宗杀楊炎。783年,李希烈围襄城。805年德宗死。唐顺宗即位。806年,立长子李纯(唐宪宗)为皇帝。820年,宦官杀宪宗。</p><p class="ql-block">三、后期。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一一907年(唐昭宣帝天祐四年)共87年。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权内部宦官势力与士族势力的斗争。</p> <p class="ql-block">唐高祖李渊</p><p class="ql-block">唐朝(618年一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一共历21帝,享国289年。</p><p class="ql-block">隋末天下群雄并起,唐国公李渊趁势在晋阳起兵,于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p> <p class="ql-block">1、唐髙祖李渊,618一626在位8年,年号武德。</p> <p class="ql-block">唐髙祖李渊画像</p> <p class="ql-block">2、唐太宗李世民,626一649在位23年,年号贞观。</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画像</p><p class="ql-block">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设伏兵于玄武门,发动军事政变,射杀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事变后,高祖被迫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九日,髙祖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是一位善于吸取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识的帝王。即位后,常与大臣讨论历代王朝盛衰的教训和治国方针政策。他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任用杜如晦、房玄龄等贤臣,李靖、李勣等战将,重用魏徵筹诤臣,出现了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代表的一批文臣武将,保证了政治稳定和各项政策的施行;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治世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同时,太宗大力平定外患,攻灭东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打击高丽、吐蕃(后以文成公主嫁予松赞干布);尊重边族风俗,对少数民族采取相对平等的态度,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出现"胡越一家"的盛况,四方诸国尊他为"天可汗"。</p><p class="ql-block">经过太宗朝君臣的共同努力,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一一649年),唐朝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是为唐朝的第一治世,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唐太宗在统治后期逐渐骄矜,征发百姓劳役增多。在太宗晚年,最困扰他的是储位问题。太宗与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诸子中,长子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多次在太宗外出巡行时留守监国;但四子李泰获封魏王,深受太宗宠爱,对李承乾的储位产生了威胁。二人针锋相对,致使群臣也被卷入争斗中,引发了朝野动荡。贞观17年(643年),李承乾勾结朝臣谋反,事迹败露。太宗在权衡利弊之后同时废黜李承乾、李泰二人,改立性格温和的晋王李治</p> <p class="ql-block">3、唐高宗李治,649一683在位34年,年号永徽。</p> <p class="ql-block">唐高宗李治画像</p> <p class="ql-block">唐高宗李治</p><p class="ql-block">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創"永徽之治"。</p><p class="ql-block">贞观23年(649年)5月26日,太宗驾崩。6月1日,李治即位(唐高宗)次年改元"永徽"。永徽4年(653年),高宗借房遗爱等谋反一事,将诸宗室、勋贵中的反对势力一网打尽,巩固了自己的皇位。永徽6年(655年),他为排众议,在李勣、许敬宗等支持下,废士族出身的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武则天)为后,并借机打击顾命之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削弱了士族的势力。高宋大行文治,询问民间百姓疾苦,不许京官及外州进献鹰隼及犬马。高宗君臣照贞观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麟德二年(655年)十月,高宗前往泰山封禅。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新罗、百济、髙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此举显示了当时唐朝的富强。唐朝人口也从贞观年间的不满300万户,增加到380万户。</p><p class="ql-block">在文治天下的同时,高宗一朝继续扩张征战,史称"唐朝对外的威力,以高宗时为极盛"。</p><p class="ql-block">永徽元年(650年),唐将高侃击擒车鼻可汗,高宗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高宗袭位后,还持续对西突厥用兵。显庆二年(657年),唐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远袭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生擒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西突厥亡。髙宗在西突厥故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徒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p><p class="ql-block">永徽六年(655年),高丽与百济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高宗先后派兵出击高丽和百济。龙朔三年(663年),唐将刘仁轨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大败百济、倭国联军,同年百济亡。总章元年(668年),唐将李勣等率军攻占平壤,灭亡高丽。高宗以其地设安东都护府,分置42州。高宗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最广,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这一版图维持了30余年。</p> <p class="ql-block">4、唐中宗李显,683一684在位1年,在位5年,年号弘道/嗣圣。</p> <p class="ql-block">唐中宗</p> <p class="ql-block">5、武测天夺权建周,690一705在位15年,年号天授/如意/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p><p class="ql-block">李治在位时,武皇后(名武曌,一般称武则天)逐渐参预朝政。显庆5年(660年),李治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她因此得以与李治并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驾崩,太子李显即位(唐中宗)。武则天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因中宗与之不合,将他废为庐陵王,另立四子李旦为帝(唐睿宗’。这之后的几年中,先后有扬州徐敬业、宗室越王李贞、琅邪王李冲起兵,都被武则天派兵平定。宗室叛乱直接导致了武则天对唐宗室大臣的清洗,也为她称帝铺平了道路。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制造祥瑞,迫使睿宗禅位,自称大周"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p><p class="ql-block">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p><p class="ql-block">武则天当皇后时,就提出了12条施政意见,包括劝农桑、薄赋徭;减省功费力役;息兵;提升才高位卑的官吏;广开言路等。在她统治期间,下令限制王公以下蓄养奴婢的数目,改革徭役和户籍制度,允许逃亡农民在一定条件下编附户籍。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国家控制的人口从贞观末的380万增加到650万户。</p><p class="ql-block">武则天具有驾驭臣下的能力。她为培植自己的势力,鼓励士人自荐,又开殿试和武举,设"试官",大量破格选用和升迁官吏,时称"北门学士"。发现不称职者立即贬黜。她慧眼识人,明察善断,赏罚分明,培养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员。像唐休璟、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以及开元名将姚崇、宋璟等,都是武则天发现并提拔起来的。非士族阶层的广泛参政,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抑制了士族势力,对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p><p class="ql-block">武则天统治期间,军事上重设安西四镇,抵抗后突厥侵扰,并在东北契丹的"营州之乱"爆发后设法将其平定。这些举措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一定贡献。武则天称帝期间,社会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佛寺兴建频繁,扩建的龙门石窟为其代表。后人称其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p> <p class="ql-block">6、唐中宗李显复位,705一710在位5年,年号神龙。</p><p class="ql-block">武则天统治最黑暗的地方是接受告密和任用酷吏。她在朝堂设置铜匦,接受告密文书。告密失实无罪,致使朝庭内外告密成风。又重用索元礼、来俊臣、周兴等一批酷吏,对大臣肆意罗织罪状,严刑逼供,相继诛杀唐宗室数百人、文武大臣数百家。直到称帝、政权稳定后这种恐怖的政治才告一段落。她广建佛寺,筑"明堂""天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民力物力,所以在这半个世纪中,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均田制开始趋向弛坏,农民逃亡逐渐普遍,阶段矛盾激化。</p><p class="ql-block">武则天虽夺取李唐社稷,却在朝廷口人外压力下,不得已将李显从流放地召回,立为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联合禁军将领敬晖等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号。数月后,武则天去世,死前下诏去帝号,复称皇后。</p><p class="ql-block">中宗复辟后,一直受到妻子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氏旧党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敬晖等先后被流放或诛杀。他们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日夜宴游,淫逸无度。韦皇后有意成为笫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则曾要求成为皇太女。景龙元年(707年),非韦皇后亲生的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杀死武三思等,并企图除掉韦皇后,但最后失败被害。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并欲加害被排斥在最高权力外的相王李旦。最后,李旦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在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废李重茂,拥立李旦复位,改元"景云"。睿宗李旦复位后,立孝隆基为太子。</p> <p class="ql-block">李显画像</p> <p class="ql-block">7、唐睿宗李旦,710一712,在位2年,年号载初。</p> <p class="ql-block">唐睿宗</p><p class="ql-block">睿宗复位后,朝政依然腐败。太平公主因拥立之功,势力大变,宰相七人中有五人因她得位,文武大臣也多半依附于她。这就与太子李隆基发生了尖锐矛盾。景云三年(712年),睿宗传位一太子,李隆基即帝位,是为玄宗。先天二年(713年)玄宗率先下手,将太平公主赐死,其党羽或杀或逐(先天之变),改元"开元"。自武则天以来的皇后、公主干预政事的局面至此结束。自中宗即位八年以来的混乱政局也至此稳定下来。</p> <p class="ql-block">8、唐玄宗李隆基,712一756在位44年,年号开元。</p> <p class="ql-block">唐玄宗</p><p class="ql-block">玄宗登基后,致力于整顿此前遗留的诸多弊政。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韩休、张九龄等一批熟悉吏治、富有才能的宰相,选择良吏、建立制度,同时下令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冗官,除奢从简,注意租税的均平征敛,又通过括户等手段缓解土地兼并导致的逃户问题。面对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他适度进行改革:放松对逃亡编户(客户)的限制;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并兴复马政;在加强中央权力的同时对大行政区放权;提高执掌贡举官员的等级;用《循资格》稳定官僚队伍;全面修订法律,颁布《大唐开元礼》;设"常平仓本"调剂贫富;立"劝农社"促进农事;大力兴修水利,边境上大规模兴建屯田;在东、西两京置集贤院,集中学者整理典籍,抄写经史子集约九万卷。这些政策使</p><p class="ql-block">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成为一个国力强盛、文化灿烂的强大王朝,吸引着周边政权向它学习、与它交往。到开元末年,国家富庶,物价低廉,社会秩序良好,行旅千里不绝。对外方面,玄宗收复了辽西营州及睿宗时期赐给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并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韦、靺鞨等政权;西域方面,吞并大小勃律并攻灭突骑施,塞北政权方面降服复国的后突厥,后又扶持回鹘剪灭后突厥。</p><p class="ql-block">玄宗改元天宝后,因承平日久,国家无事,逐步丧失向上求治的意志,志得意满,开始追求奢欲、倦于政务。在天宝四年(745年)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沉溺酒色。这时宰相李林甫专权,打击政敌不遗余力。政治趋于腐败,社会风气日益奢靡。但天宝年间经济发展。天宝十二年(753年)自长安向西万余里,仍是人户相望、桑麻遍野。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户口统计有900余万户,5200余万口,达到唐朝统计户口的最盛。</p><p class="ql-block">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死后,杨贵妃族兄杨国忠为相,杨国忠与安禄山(胡人)不和,激其反叛。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与史思明以诏讨杨国忠为名,起兵15万反于范阳。史称"安史之乱"。十二月,叛军攻占洛阳。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六月,叛军攻占长安。玄宗出奔四川,在马崽坡时,随行护兵哗变,杀死杨国忠,并逼迫玄宗处死了杨贵妃。太子李亨分兵后即北上,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p> <p class="ql-block">唐玄宗</p> <p class="ql-block">李隆基画像</p><p class="ql-block">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历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及唐宣宗"大中之治",同势复振。随之而来的唐末农民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并使藩镇势力大增,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皇帝成了军阀争夺的对象。唐朝名存实亡。907年藩镇将领朱温篡唐。唐朝灭亡。</p><p class="ql-block">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唐朝时周也民族采用羁縻政策,并通过册封、和亲等多种方式,与各族建立密切的政治、经济上的联系;统治阶级以开放心态与博大胸襟兼容并纳外来文化,日本、南诏、新罗、渤海等国均遣使学习唐的制度、文化,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大交融局面。</p><p class="ql-block">唐朝国刀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也有重要建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国家之一。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的经济、文化、社会、艺术呈现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在诗歌(唐诗)、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p> <p class="ql-block">9、唐肃宗李亨,756一762在位6年,年号上元。</p> <p class="ql-block">唐肃宗</p><p class="ql-block">随后,肃宗急调郭子仪回军灵武,命其与李光弼等将领讨伐安史叛军;又命宋正李承寀借回纥兵,以增强军事力量。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睢阳太守许远等率领军民坚守大运河咽喉、江淮屏障睢阳(今河南商丘),在睢阳之战中力阻前后叛军数万人长达10个月之久。这时安史集团内讧,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父自立。九月,郭子仪大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史思明在范阳降唐。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再叛,与唐大军决战于安阳,唐军溃败。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在洛阳再败唐军,想乘胜入关,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所杀。</p><p class="ql-block">宝应元年(762年),李亨病危,其妻张皇后想废除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宦官李辅国、程元振保护李豫,逮捕张皇后、李系等。随后李亨去世,李豫登基,是为唐代宗。</p> <p class="ql-block">10、唐代宗李豫,762一779在位17年,年号广德。</p> <p class="ql-block">唐代宗</p><p class="ql-block">即位当年,代宗便任命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统率仆固怀恩等大败史朝义部叛军。广德元年(763年),唐军直指范阳,叛军将领纷纷举州投降,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结束。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使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此后,中央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安史之乱后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芜。藩镇势力壮大,藩镇割据现象在代宗朝逐渐形成。</p><p class="ql-block">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乘虚攻占长安,代宗出逃陜州,随后起用郭子仪击破吐蕃。永泰元年(765年),又用郭子仪等平定仆固怀恩之乱。代宗在位时,颇有志于朝政。他打压权宦强臣,使其或死或贬,起用贤臣杨绾,并命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大历十四年(779年),代宗崩逝,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p> <p class="ql-block">11、唐德宗李适,779一805在位26平,年号贞元。</p> <p class="ql-block">唐德宗</p><p class="ql-block">德宗任用杨炎为湘,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春、秋两季依土地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在短期内缓和了财政困难问题。德宗力图平藩,不许藩镇传土地于子孙,招致成德、魏博、淄青三镇叛乱,发生了持续五年的奉天之难。在平叛过程中,更有卢龙、淮西继叛,各自称王称帝。前往平叛的泾原军队又发动泾原兵变,占领长安,拥卢龙节度使朱滔兄朱泚为帝,德宗一度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和粱州(今陕西汉中)。在李晟等人陸续将兵变平息后,德宗对叛乱造成的危难心有余悸,于是对藩镇采取姑息态度,承认河北三镇世袭特权,以使其取消王号,维持现状。这次失败的削藩战争,基本奠定了其后中央与藩镇、藩镇与藩镇的强弱地位,以及各藩镇之间盘根错节的相互关系。德宗回到长安后,一方面积蓄力量为削藩做准备,同时把神策军交给宦官统领。不过,德宗在位时,用宰相孝泌之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也为后来的"元和中兴"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驾崩,其子李诵登基,即唐顺宗。</p> <p class="ql-block">李适画像</p> <p class="ql-block">12、唐顺宗李涌,805在位186天,年号永贞。</p> <p class="ql-block">顺宗任用王叔文等,罢除了宦官掌握的"宫市",试图夺取宦官统领神策军的权力。遭到宦官强烈抵制。在位不到200天就被迫禅位于其子李纯,即唐宪宗。王叔文、柳宗元等改革核心成员或被赐死,或被贬为远州司马。这次斗争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或永贞革新。</p> <p class="ql-block">13、唐宪宗李纯,805一820,在位15年,年号元和。</p> <p class="ql-block">唐宪宗</p> <p class="ql-block">唐宪宗</p><p class="ql-block">唐宪宗经常阅读典籍实录,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总结历史经验,勤勉政事。他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贤臣为宰相。宪宗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很晚才退朝。宪宗在位15年间,力图中兴统治。从元和元年(806年)到元和七年(812年),他在宰相李吉甫、杜黄裳、武元衡、裴度等人的支持下,先后派兵讨平西川、夏绥、镇海三镇,劝导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归顺朝廷。元和九年(814年)至元和十二年(817年),经过苦战平定淮西吳元济叛乱。此后,成德镇的王承宗也输纳贡赋、请授官吏。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平定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各地节度使都由中央任命。至此,跋扈的河北三镇及淮西、淄青都按受朝廷约束,全国暂归统一。这一短暂的成就被称为"元和中兴"。宪宗死后,唐穆宗即位。</p> <p class="ql-block">李纯画像</p> <p class="ql-block">14、唐穆宗李恒,820一824在位4年,年号长庆。</p> <p class="ql-block">唐穆宗</p><p class="ql-block">唐穆宗即位,宰相短视,致使长庆元年(821年)魏博、成德和卢龙三镇再叛,而元和以前长期割据的河南、河北和山东地区的其它藩镇,继续在唐朝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唐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比元和以前有所扩展,但藩镇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在吐蕃的威胁下,外部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唐朝的内患也不断加深。其中导致唐朝后期政府腐败的大问题是宦官专权,专权的基础和危害均源自宦官握有兵权。跋扈的宦官胁迫皇帝、蔑视宰相、欺凌士人、横行朝野,必然与朝官发生冲突。由于宦官的机构在北面宫城。朝官的衙内在南面皇城,因此朝官和宦官的斗争被称之为"南衙北司之争"。在皇帝的支持下,朝官与宦官有个两次大的斗争,一次是顺宗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一次是文宗时的"甘露之变"。开成五年(840年),文宗个病重,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矫诏拥立颍王李炎为皇太弟。不久,文宗崩,李炎即位,即唐武宗。</p> <p class="ql-block">15、唐敬宗李湛,824一826在位2年,年号宝历。</p> <p class="ql-block">16、唐文宗李昂,826一840在位14年,年号太和。</p> <p class="ql-block">17、唐武宗李炎,840一846在位6年,年号会昌。</p> <p class="ql-block">唐武宗画像</p><p class="ql-block">唐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贬黜牛僧孺、李宗闵,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有志于革除积弊,出现了较好的政治局面。会昌二年(842年),仇士良煽动神策军哗变,被武宋与李德裕联手挫败,因此,在武宗统治时期,宦官势力遭到遏制。其次,武宗朝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幺,肃清北疆;对内刚柔并济,使藩镇降服。他挑选了恭顺朝命的雄武军使张仲武继任卢龙节度使,同时坚决派兵讨伐不尊朝旨的昭义镇刘稹叛乱。武宗崇信道教,他于会昌五年(845年)下诏拆毁佛寺,令僧尼26万余人还俗,没收奴婢15万人及大量寺院土地。这一事件被称为会昌灭佛。会昌六年(846年),武宗因丹毒发作而驾崩,宦官选择光王李忱继承皇位,是为唐宣宗。</p> <p class="ql-block">18、唐宣宗李忱,846一859在位13年,年号大中。</p> <p class="ql-block">唐宣宗画像</p><p class="ql-block">唐宣宗表现出励精图治的愿望。他贬李德裕于崖州,抑制宦官势力,打击权贵,勤俭治国,注重选拔人才。文化上,再次尊崇佛教。大中二年(848年),敦煌人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起义,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并派使者携十一州地图户籍入朝,归顺唐朝廷。经过多年奋战,使河西走廊的瓜、沙等十一州重新回归唐朝,吐蕃势力被彻底逐出河西、陇右之地。此后"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唐宣宗统治末期,经济、政治衰退,国内乱象频生。大中十三年(859年),宣宗驾崩,其子李漼即位,即唐懿宗</p> <p class="ql-block">李忱画像</p> <p class="ql-block">19、唐懿宗李凗,859一873在位14年,年号咸通。</p> <p class="ql-block">唐懿宗画像</p><p class="ql-block">唐懿宗即位时,当时唐与南诏在四川、云南、广西一线发生了战争,政府财政发生严重困难,经常预征两三年的赋税。江淮一带又遇连年水旱,农村十室九空,农民大量逃亡。国内积累的矛盾便爆发,全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变。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元年(860年)的裘甫起义和咸通九年(868年)至咸通十年(869年)的庞勋起义拉开了唐朝灭亡的序幕,史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懿宗病死,其子李儇即位,即唐僖宗。</p> <p class="ql-block">20、唐僖宗李儇,873一888在位15年,年号乾符。</p> <p class="ql-block">唐僖宗</p><p class="ql-block">僖宗在位期间,权宦田令孜把持朝政,政局日益混乱。乾符二年(875年)初,出现了王仙芝起义,起义军自濮州(今山东西鄄城北旧城)起兵,屡败唐军,至乾符五年(878年),起义军首领王仙芝战死,然而就在同时,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黄巢的力量不断壮大,并一路转入南方,于广明元年(880年)发动北伐,十二月抵达长安附近。僖宗仓皇逃亡蜀地。至中和四年(884年),在各镇节度使的夾击下,黄巢起义方才平息。文德元年(888年),僖宗死后,其弟寿王李晔即位,即唐昭宗。</p> <p class="ql-block">李儇画像</p> <p class="ql-block">21、唐昭宗李晔,888一904在位16年,年号龙纪。</p> <p class="ql-block">唐昭宗画像</p><p class="ql-block">昭宗即位后,决定迁都洛阳。乾宁五年(898年),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发动政变,软禁昭宗,强迫其退位为太上皇,扶立太子李裕即位,年号光化,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袭杀刘季述,迎昭宗复位。</p> <p class="ql-block">22、唐哀帝李柷,904一907在位3年,年号天祐。</p> <p class="ql-block">朱温</p><p class="ql-block">在这一时期,宣武节度使朱温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成为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入宫尽诛宦官。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发兵攻陷长安,挟持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其杀害,立辉王李祝为帝(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30余位朝官杀死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朱温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南楊行密失利,故决定提早称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迫哀帝禅位。唐朝至此灭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