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杜甫《入伏》诗:七月正值酷暑时,炎热难忍心疲倦。期待入伏凉风至,一夜清凉带舒展。</h3> <h3>"入",这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入"字就像一个箭头,金文,小篆和楷书据此一脉相承。<br>"入",源自尖头锐利之物的刺入。构形源自箭矢射入肉体,但也可视作枣刺,竹尖等物品的端头刺入。因而,"入"字的本义为进入。(见图:上古时代的骨制箭头,甲骨文字"入"之源)</h3> <h3>《说文》释为:"入,内也。"与"出"相反。《孟子,滕文公上》有: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其中的"入"即释为进入。《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一意义在古文中均用"入",而不能用"进"。<br>现代汉语中有沿袭而来的"入场,入冬,入会,由浅入深"等词语。<br>由进入之义又引申为收入。如"量入为出"一词。又引申为"合乎"之义,如唐代诗人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入时"意谓合乎时宜,是否符合流行的式样。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有"入情入理"等词。</h3> <h3>甲骨文字"伏",这是一个会意字,由人,犬两个字合而成。金文字形左上角是"人"字,右下角是"犬"字,表示人像狗一样爬伏在地上;只是将甲骨文中的图形调整90度,正是这一图像。小篆"伏"字的结构与金文相同,人,犬两字的位置更为规整,成为典型的左右结构字体。(见小篆"伏"图)</h3> <h3>"伏"字,用人似狗一样趴伏地上,表示守候,埋伏的意义,这是"伏"字的本义。如趴卧在地上称为"伏地"。《诗经》中有"辗转伏枕"的句子,意思是说,俯伏在枕头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伏"字又引申为"埋伏,藏匿",还用来表示屈服,降服,低下等意义,如"伏法,伏罪"等。这是因为爬伏与跪下并没有原则上的区分。<br>狗是上古先民狩猎和战争中的伙伴,"伏"字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关系;可是,为什么在众多食肉动物中,只有狗才会仆伏,屈就在人的脚下呢?答案是:狗本是食腐动物,野狗从狮,虎那里得到残骨剩肉,家狗从主人那里得到残汤剩羹而已。</h3> <h3>甲骨文字"修心养性",借用于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杨红卫先生编制的《趣味甲骨文百字百成语》一书。</h3> <h3>(文字网上截图)</h3> <h3>(文字网上截图)</h3> <h3>书草书:心静自然凉。</h3> <h3>(文字网上截图)</h3> <h3>(文字网上截图)</h3> <h3>(文字网上截图)</h3> <h3>(文字网上截图)</h3> <h3>(文字网上截图)</h3> <h3>近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