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古称“灵岩寺石窟”,明朝时才叫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p> <p class="ql-block">昙曜广场位于云冈石窟景区入口处,是为纪念云冈石窟的开创者昙曜高僧而建。</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是佛光大道,两侧十三对千佛列柱,是须弥座、力士、白象、柱体的完美组合,非常华美壮观。</p> <p class="ql-block">往前走能看到礼佛浮雕墙,上面刻画着北魏皇帝与皇后礼佛的宏大场面,精美细致,让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千多年前众人身穿华服,面朝石窟,心生敬畏,虔诚礼佛的壮观场面。</p> <p class="ql-block">旁边有一个资料馆,里面有很多关于云冈石窟的介绍。公元五世纪,北魏皇室就开始开凿云冈石窟,近代,特别是战乱时期,云冈石窟遭到偷盗、损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新对云冈石窟进行考古挖掘与研究。</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第四窟建于公元494-525年,是一座塔庙窟,阳光透过雨窗,照射在佛像上,既让人感受到历经千年的沧桑,又仿佛佛光呈现,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各具特色,“昙曜五窟”(第16-20窟),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所体现的佛教文化浑厚又纯朴,五个石窟中的主佛像,据说仿造了北魏早期的5个皇帝形象而建,体魄伟岸,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中期的石窟风格逐渐开始汉化,有很多汉式传统的建筑形式及其装饰。西来第一佛洞(第七窟),里面的造像融合了胡风汉韵,还有东西文化的交汇,北壁上层有弥勒,两侧有马骑坐佛像,南壁长方形帷幕舱内,六身高发簪供天半跪相对的小人,有“大同六美人”之誉,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窟顶摹仿木構建禁中的平基藻井,24对飞天围绕盛开的莲花。</p> <p class="ql-block">走进接引佛洞(第十一、十二、十三窟),四周雕刻着众多佛和菩萨,有的细头瘦腰,有的神态温和,实属精美。</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最具有代表的佛在白佛爷洞(第二十窟),高13.7米,手势代表着禅定印,挺拔健硕,气势恢宏,既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堪称佛像的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大佛洞(第五窟),建于公元471-494年,内有云冈石窟最大的坐佛,高17米,具有唐代包泥彩绘风格,里面还有金刚力士,头戴羽冠,身披铠甲,威风凛凛。</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大佛数不胜数,宝生佛洞(第十九窟),佛像高16.8米,是这里的第二大佛,窟外东西的耳洞内,各有一倚坐佛像。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窟,有的已经风化严重,但是依然能看出它们的千姿百态、壮丽雄伟,让人惊叹于古人高超的雕刻和建造技艺。</p> <p class="ql-block">神态庄严、栩栩如生的石窟造像,宛如一群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历史的沧桑,让我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30年代,大同云冈,人迹罕至,交通不便。梁思成和林徽因等就住在了石窟附近,在一户农家的一间没有门窗只剩下屋顶和四壁的厢房里借宿了三天,吃的是煮土豆和玉米面糊糊,再加点咸菜就是一天的充饥了,但是云冈石窟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让他们感到温暖。在他们刊发了《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中认为:“这灵岩石窟更是后魏艺术之精华—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极重要时期中难得的大宗实物遗证。”</p>